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1214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docx

《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docx

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

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

  下文是关于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

(一)

地球化学论文

  实验一  地球、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和分配

  摘要:

通过搜集中国地壳、世界大洋地壳、大陆地壳、大陆上地壳、大陆中地壳、大陆下地壳元素丰度,分别选几种亲氧、亲硫、亲铁、稀土元素进行对比。

总结这几种元素在各地壳中的变化规律,最后总结研究元素丰度的地球化学意义。

  关键词:

亲氧元素;亲硫元素;亲铁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意义

  1.几种亲氧元素丰度对比分析亲氧元素

  地壳内氧和硫都易或得电子,以阴离子形式与其他元素结合。

但由于氧和硫的电子层结构存在差异及两者获取电子的能力和方式不同,与两者结合所要求的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也不同。

  氧和硫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两者的基本化学参数见表

  表氧和硫的某些化学参数

  [1]

  I1/eV  Y1  Y2Y1+2XR/nm

  R/nm

  2-

  丰度

  氧(2s2p)  -++  47%硫(3s3p)  -++  %

  只有与氧以离子键性结合的金属才是亲氧元素,有K、Na、Ca、Mg、Nb、Ta、Zr、Hf、REE等,它们的特征是:

有惰性气体的电子层结构,电负性较小。

几种亲氧元素在各地壳中的元素丰度如表。

  表  某些亲氧元素在各地壳中的丰度

  [2]

  单位:

ppm

  (黎彤1990)

  将各种元素丰度值取对数最为纵坐标,以各种元素符号做横坐标作图。

并对所做的图进行分析和对比。

如图所示。

  任课教师:

  日期:

  年月日

  图某些亲氧元素在各地壳中的丰度对比

  对此图进行对比分析:

1、大离子的亲石元素即不相容元素,在地壳中相对富集,而像不相容元素则较少。

2、由曲线可以看出,中国地壳的Nb等元素含量较其它元素明显降低。

3、K在各地壳中的含量差异较大,在世界大洋地壳中明显低于其它各地壳中的含量。

  亲硫元素

  只有与硫结合形成高度共价键性质的金属才会显示亲硫倾向,亲硫元素有Cu、Pb、Zn、Au、Ag等,它们的特征是:

有18或18+2的外电子层结构,电负性较高。

几种常见亲硫元素在各地壳中的丰度如表。

  表某些亲硫元素在各地壳中的丰度

  [2]

  单位(ppm)

  (黎彤1990)

  任课教师:

  日期:

  年月日

  同样以各元素丰度的对数做为纵坐标,以各元素符号位横坐标作图,并对此图进行分析对比。

  总结亲硫元素在各地壳中的变化规律。

如图所示。

  对比分析:

1、亲硫元素在各地壳中的含量变化较大其中Au变化最大;

  2、陆壳中Pb含量明显高于洋壳;

  3、Zn、Ag等元素

  在各地壳中的含量相当。

  图某些亲硫元素在各地壳中的丰度对比

  亲铁元素

  亲铁性是元素在自然界以金属状态产出的一种倾向性。

在自然体系中,特别好似在O、S丰度低的情况下,一些金属元素不能形成阳离子,只能以自然金属形式存在,它们常常与金属铁相互结合,这些元素具亲铁性,代表性亲铁元素有铂族、Cu、Ag、Fe、Co、Ni等。

这些元素的基本特征是原子具有d亚层充满或接近充满的电子构型,有18或18+2的外电子层结构——称为惰性金属型构型。

某些常见的亲铁元素在各地壳中的丰度如表所示。

  表某些亲铁元素在各地壳中的丰度[2]

  单位(ppm)

  【1】

  任课教师:

  日期:

  年月日  

  地球化学  (黎彤,1990)

  如同图和的做法,将表中的数据做成图,并对图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亲铁元素在各地壳中的变化规律。

如图所示。

  图某些亲铁元素在各地壳中的丰度对比

  对比分析:

1、由图可以看出各元素在各地壳中的丰度相当,Au含量变化稍微大一点;2、世界大洋地壳中亲铁元素的含量普遍较低

  稀土元素

  稀土元素是一组特殊的微量元素,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稀土元素有独特的地球化学性质:

①它们是性质极为相似的地球化学元素组,在地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整体活动;②它们的分馏情况能灵敏地反映地质-地球化学作用的性质,有良好的示踪作用;③除经受岩浆岩熔融外,稀土元素基本上不破坏它们的整体组成特征;④在地壳各岩石中分布广泛。

某些常见的稀土元素在各地壳中的丰度如表所示。

  由于镧系中普遍存在着偶数效益(即锯齿状的丰度曲线),所以我们采用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任课教师:

  日期:

  年月日

  [1]

  课程名称:

地球化学  班号:

  学号:

  姓名:

  成绩:

  其目的是消除普这种偶数效应。

其实,采用其它镧系元素丰度作为背景,同样可以达到消除偶数效应的目的。

我们用球粒陨石标准化之后以元素符号为横坐标作图,如图所示。

  表稀土元素在各地壳中的丰度[2]

  单位:

(ppm)

  (黎彤1990)

  任课教师:

  日期:

  年月日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

(二)

博士论文评语模板【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

  粱鸿博士学位论文:

“外省”笔记:

20世纪河南文学

  专家评议:

  钱理群:

本文将“外省文化界”的理论视点引入地域文化研究领域,而且通:

j丑本文对“20世纪河南文学”的个案研究,证明了这一理论视点的解释力,能够揭示过去的地域研究中往往忽略了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文学现象。

  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对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开拓,具有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创新意义。

  本文的研究抓住了20世纪河南文学发展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三种文化、文学现象:

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慧星”现象,50-70年代河南文坛的“几个亮点”,以及世纪末的“中原突破”,并对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文学的底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对20世纪河南文学的一种解读,这样的解读既建立在对大量历史文本事实的梳理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既言之有据,又言之成理,且具有创造性。

  本文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在客观论述中注入了自己的主体生命感受,在“21世纪的外省文化空间与河南文学”、“刘震云:

„平民立场‟的两难与民间生存世界”等章节中,更有对当代思想文化文学的发展,当代“河南人”(“外省人”)生存困境的深入思考,这样的注重生命体验,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的研究,为满足子观念与知识、写作技能的自足性,日趋苍白与空洞化的学院派学术研究注入了新鲜的生命省活力,这是别有一种意义的。

  孙郁:

这是一部角度新颖的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从中国的非主流的区域文化里,捕捉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一个特别的存在。

在对河南文学的审视里,外省,中心,边缘/精英,少数/主流,落后/进步等文化理念,被感性地呈现出来。

由于存在着北京、上海两地的文化参照,外省文学的文化处境、文化特征便被有趣地勾勒出来,论文涉猎的内容广泛,既有现代文学的整理,又有当代文学的梳理,但又不显得支离破碎,在时空上又显得完整统一。

作者的理论归纳与作家评论都有特色,显示了较好的理论修养和艺术感受能力。

外省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生态,在存在过程中显示出的与主流文化既俸离又翕合的艰难处境,被较深入地描述出来,可以说,开拓了研究视野,将文化研究个案细化了。

  作者的运篇写作,一直处于对故土的文化誊恋与文化批判的双重冲撞之中。

由于掌握了大量史料,又与当下作家有过深入的交饶,接触,于是论文增加了许多感性的因素,论点是建立在对作品细读的基础上的。

这就避免了先验理性对论文的渗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精神凝视,总体的结论是可信的,就区域文学研究而言,是有创新之处的。

论文特别注意到了“外省文化界常常受中心文化界势力的强大吸引,在对中心文化界的认同中存在着明显的对抗意识”。

这一点在对刘震云、周大新、阎连科诸入的解读中表现的较为明显,应当说,掌握了其中的个性的东西。

这一部分在论文中显得较有分量,是殊为难得的。

吴福辉=这是一篇比较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此文建立起中国大文化本俸内,“中心文化”和“外省文化”关系的理论框架(认同/对抗),据【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

  此梳理出全新的二十世纪河南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对典型的作家作品进行重新审视。

  这样广阔的背景上对河南一百年的文学做如此釜体的探索,在埃补文学史空

  白,并提出新的省别文学史与地域文学、文化研究的视角的意义,具有相当的创新度。

  论文所持立场中肯、公允。

笔者既身在河南外省文化之中、热爱故乡、思考故乡,且能时时超出故乡文化、做更有眼光的热辣而心痛的分析。

除了全面性的观点之外,对“五四”河南作家迅速而短命的上下场现象,对四十年代河南作家分成接受“五四”洗礼与接受延安文艺思想两类的情况,对李准等五六十年代作家主流意识与民间意识内在的张力,对新时期“中原突围”作家群体“村庄情结”与现代性关系等等的论述,都有一定的崭新发现。

在对典型文本的细读时,艺术感语与理性分析皆佳,能加深入们对这些熟知作家的新认知。

这些都是不错的。

难能可贵的是论文的现实关注性很强,体现了文学研究论文的思想、文化价值,为近年来的学位论文所少见。

  论文作者掌握论题所包括的广泛资料,能熟练地运用。

论述过程清晰、文字能力也很好,这都显示了作者已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

  答辩决议

  博士学位论文《外省文化空问的嬗交与文学的生成——20世纪河南文学研

  究》,导师=王言仁教授,答辩时问=2003年6月30日

  答辩委员会成员=

  主席=王保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

  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地域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逐渐重视的课题。

梁鸿的论文《外省文化空间的

  建变与文学的生成叫。

世纪河南文学研究》将“外省文化界”的理论视点引

  入这一研究领域,并且透过“20世纪河南文学”这一个案研究证明了这一理论

  视点的解释力,能够揭示过去地域研究中往往忽略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

  和文学现象。

更重要的是,它从河南——外省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五四”以来

  新文化历史进程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呈现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对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开

  拓,具有理论与研究方法上的剖新意义和学术价值。

  论文视野独特,同时也很开阔。

作者抓住了20世纪河南文学发展中的三个不同

  时期的三种文化、文学现象:

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慧星”现象;50--70年代河南

  文坛的“几个亮点”,以及世纪未的“中原突破”,并对其背后的思想、文

  化、文学的底蕴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从而建立起自己对20世纪河南文学的一

  种解读,这样的解读既建立在对大量历史文本事实的梳理基础上,又有自己的

  独特发现,既言之有据,又言之有理,具有相当的创造性。

  本文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在客观论述中注入了自己的主体生命感受,在“21

  世纪的外省文化空问与河南文学”和“作家论”等章节中,更有对当代思想、

  文化、文学的发展,和对当代“河南入”(即“外省入”)生存困境的深入思

  考,这样的注重生命体验,关注当代入生存状态的研究,无疑为学术研究注入

  了新的生命活力,很有启发意义。

  论文不足之处在于各章不尽平衡。

另外,个别章节采取了“存目”方式,影响

  了论文的完整性,这些有待作者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该论文达到了博士论文学术水准,并且,该生圆满地回答了答辩委员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三)

毕业论文答辩评语(参考范文)

  论文答辩评语写法(仅供参考)

  一

  该生流利地陈述了写作该论文的目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阐述论文的主要观点与内容,以及介绍了论文的写作过程。

逻辑思路清晰,语言流利。

对教师的第一个问题,该生只是教师的启发后才作出基本正确的回答。

对于第二个问题,回答得简明扼要,层次分明、答辩令人满意。

对于第三个问题,回答的不够确切,存在明显错误„„。

„„,该生的答辩语言流利(流利不及其他同学),„„。

答辩组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仍然同意)通过该生的毕业论文,但要求其纠正论文证尚存的某些„„./对论文作„„修改。

  二

  该生较好地陈述了写作该论文的目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阐述了论文的主要观点与内容,以及介绍了论文的写作过程。

思路清晰,但对该论文逻辑结构的认识不够深刻。

陈述简明扼要,显示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阐述中多次看讲稿,显得准备不足。

对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该生的回答准确无误;对有关资料来源的问题,该生作了如实的回答,但在论文中的一些单位地方,他却没有标明数据的出处,”„。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显然不够切题,可能没听清老师口头提出的问

  题„„。

对第三个问题,该生的答辩令人满意,但有少量语言错误,„„。

答辩组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通过该生的毕业论文,但要求该生纠正论文中尚存的某些错误。

  

  毕业论文答辩评语范文

  博士范文一:

  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影响宏观生态结构变化以及全球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城镇扩展是环境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近20年来,中国土地利用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城镇用地的空间扩展。

作者利用多种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探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城镇扩展时空格局入手,分析了城镇扩张过程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征,选题具有理论意义和较高科学价值。

  论文的创新点和特点如下:

  1.

  2.

  3.【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

  论文内容翔实,技术路线合理,数据可靠,推导严密,结论可信,写作规范,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在答辩过程中,回答问题准确。

答辩委员会经投票一致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理学(或工学)博士学位。

  博士范文二:

  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对大气环流和环境变化都有重要影响,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

该论文针对青藏高原的特点,采用遥感数据,解决了晴空地表反照率反演的一些关键问题,建立了一

  组物理模型,实现了对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反演和冷热源的定量计算。

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

  1.

  2.

  3.

  4.  。

  论文内容涉及面广,工作量和难度很大,研究深入,体现了作者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很强的科研能力。

论文构思清晰,依据充分,论证科学合理,有创新性。

  答辩中思路清晰,陈述流畅,问题回答准确。

经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理学(或工学)博士学位。

  硕士范文一:

  定量遥感研究迫切需要波谱数据库的支持,因此国家“十五”863计划启动了典型地物波谱库项目。

针对高光谱数据采集手段日趋多样化,数据积累不断丰富,急需实现高光谱数据的有效存储和管理。

本研究立题准确,兼顾理论探索与实际应用的需求,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特点如下:

  1.

  2.

  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清晰,设计周密,论述清楚,表明作者在高光谱数据库建设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

  答辩准确、流利,内容清晰,重点突出。

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论文答辩,并建议***理学(或工学)硕士学位。

  硕士范文二:

  大规模虚拟场景实时仿真是建立“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三维GIS和虚拟GIS所急需解决的重要命题,在环境仿真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很好的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成果如下:

  1.

  2.

  3.  

  下文是关于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论文论述充分,思路清晰,行文流畅,数据可靠。

表明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答辩中思路清晰,陈述流畅,问题回答准确。

经投票表决,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理学(工学)硕士学位。

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论文评语(四)

黑龙江省伊春局部地区利用土壤剖面地球化学特征找矿分析  摘要:

按照相关地球化学调查技术要求,结合前期1:

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成果,考虑矿权分布范围,筛选出可能成矿的7处水系沉积物乙级异常,通过开展土壤剖面测量进行验证。

针对HS-5、HS-30异常进行土壤剖面控制,点距20米,分析Au、Ag、As、Sb、Bi、Cu、Pb、Zn、W、Mo、Hg等11项元素,通过两种不同化探研究方法,寻找可能成矿的地球化学依据。

  关键词:

土壤剖面;地球化学;异常;元素

  利用地球化学方法找矿一直是矿产调查的主要手段,为找矿指明方向,提供化探找矿依据。

通过前期采取土壤或水系沉积物介质的扫面工作,圈定异常,确定找矿靶区。

本次工作是针对水系沉积物HS-5异常,共布设5条土壤剖面进行控制,分别为P1、P2、P3、P4、P5,就土壤测试分析结果,用折线图分析各元素在剖面线上的含量分布特征;针对水系沉积物异常HS-30同样布设5条土壤剖面控制,使用剖析图分析元素含量在剖面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如下。

  1水系沉积物异常HS-5工作区

  地质背景

  该异常位于永续林场图幅,工作区以侵入岩为主,出露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碱长花岗岩(T3J1κγ)、二长花岗岩(T3J1ηγ),西北部见少量第四系冲积物,推测碱长花岗岩与二长花岗岩界线由北东向断裂控制。

  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3结束语

  HS-5异常经查证发现,异常主要由Bi、Mo元素引起,其他元素基本无异常,除Ag、W元素之外,这与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基本相吻合,HS-30异常查证结果显示,Au元素异常明显,强度较大,为查证区主成矿元素,可能形成Au矿床;Ag、As二者与Au元素套合较好,对形成Au矿床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折线图与剖析图均可以直观看出元素在土壤剖面上的含量分布特征,但从折线图上可看出各元素之间含量高低起伏变化,更清楚解决元素组合、共生关系;从剖析图上则更直观看出元素高值点的位置,即异常所在位置,并结合地质等条件因素综合判断异常来源,总之,两种化探分析方法各有优势,建议综合运用,更有效的寻找矿源。

  参考文献

  [1]蒋敬业.应用地球化学[M].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2]曾明中.化探新技术方法科技动态[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