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118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

唐王镇老南小学韩海燕

单元备:

课标解读:

中段语文,必须抓实段落教学。

练习朗读和默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组教学,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在教学时,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

一、教材分析: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

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本组的导读提示了学习内容,提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3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成语故事”1课时。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二、单元设计理念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策略上,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隐蔽”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背诵《爬上虎的脚》全文。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4.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6.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7.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8.通过对图画的多次观察,总结观察的方法:

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9.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有一定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10.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11.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背诵《爬上虎的脚》全文。

3.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2.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六、教学策略和实施:

1、建议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从直观上把握事物,为进一步学习本组课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奠定基础。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充满激情地走入文本。

2、教学时要着力体现“观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个目的去展开。

3、在本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他作了长期的观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这一些,所以品析语言、体会文章里的重点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

为了完成本组的训练任务、达到训练目的,教材中的“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内容必须和每课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5、古诗两首2课时

6、爬山虎的脚2课时

7、蟋蟀的住宅2课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

语文园地二4课时

八、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资料教师准备图片

课时备课:

课题

5、《古诗两首》

课标与

教材分析

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诗文大意。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游山西村》诗人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

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世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的唐诗,能够通过诵读对古诗含义有初步的感悟,但受年龄限制,对诗句中一些字词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感觉较为困难,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参与度

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引入新课

  师: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师: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

 师: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师: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讲解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

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

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

  师:

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

(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

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

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

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讨论)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6、巩固

  师:

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

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

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7、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

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的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师小结:

庐山究竟美在那里?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

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

  8、背诵

  师:

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

  师检查背诵情况

  9、总结

  师: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10、结束

师:

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课堂检测: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题西林壁》。

二、读读讲讲

1、指导朗读

(1)指名读,正音

(2)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2、指导理解诗意。

要求:

结合注释,插图。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准备请教别人。

想想诗中蕴涵的道理。

划分小组。

把不懂的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解决,还不懂的举手向老师请教。

3、教师点拨:

(1)前两句中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后两句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生答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

我很快就解出来了。

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

三、巩固。

1、背诵全文。

2、写生字。

3、体会本事所蕴含的哲理。

课堂检测:

一、根据古诗内容回答问题

1、“题西林壁”的意思是()。

诗人从()、()、()、()、()、()这几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庐山。

2、《题西林壁》后两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