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072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

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

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

时间:

万年

生活方式:

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

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

1.8万年

生活方式:

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

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

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

可问学生:

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二、北京人

发现时间:

1929年

发现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

20—70万年

体貌特征:

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

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

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

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

为什么?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问题:

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问题:

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

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

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

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三、山顶洞人:

时间:

1.8万年

生活方式:

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

人工取火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

学生回答。

展示:

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

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学生回答。

展示问题:

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

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是怎样看的?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展示: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展示:

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

(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

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

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

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三、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

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

为什么?

(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

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四、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

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

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

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

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第3课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

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

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

“禅让制”的含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

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

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

“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回答。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

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

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

“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大禹治水的故事)。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课堂小结: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之祖。

课外作业:

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P16页的练一练

2、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名称()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

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板书设计:

尧舜禹

炎黄战蚩尤华夏族形成

禅让制

黄帝的贡献人文初祖

夏朝

禹时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

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教学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

公元前2070年

2、都城:

阳城

3、建立人: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

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

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