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D)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是(A)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C)
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
5、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D)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B.世界的本质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D.世界的统一性
6、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C)
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7、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B)
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
D.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主义
8、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
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D)
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
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1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不可逆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伸张性
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A)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B)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
A.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B.否认绝对运动的存在
C.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D.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
1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C)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16、时间是物质运动的(A)
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17、空间是物质运动的(C)
A.无限性和绝对性B.有限性和特殊性
C.广延性和伸张性D.持续性和顺序性
1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
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B.主观的精神活动
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1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B)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D.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20、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C)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
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22、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C)
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
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
2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D)
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
2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
26、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B)
A.绝对性和相对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有限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27、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C)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28、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它的理论依据是(D)
A.矛盾的统一性的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2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B)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3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31、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3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B)
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
3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C)
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
34、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
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D)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
3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
这在哲学上坚持了(C)
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
3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7、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A)
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
3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3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40、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B)
A.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C.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D.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
41、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
这是一种(D)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42、“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C)
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折衷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4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4、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
A.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
45、循环论的错误在于(C)
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46、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B)
A.一因多果B.一果多因C.同因一果D.同果一因
47、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子(D)
A.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B.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C.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D.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48、有的哲学家说:
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里,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然的。
这是(A)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49、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计划的根据是(B)
A.抽象的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人民群众的愿望D.先进分子的构想
50、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C)
A.水中捞月B.以砖磨镜C.水滴石穿D.心想事成
51、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
A.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B.内容相对稳定,形式活跃易变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52、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的。
这是一种(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神秘主义观点
53、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确定的,假象是不确定的
C.真象是稳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颠倒地表现本质
54、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D)
A.主观性和个别性B.社会性和历史性
C.稳定性和不变性D.客观性和普遍性
55、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C)
A.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
B.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
D.社会规律是不稳定的,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
56、“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B)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C)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8、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A.学习书本知识B.进行社会调查C.研究历史资料D.参加社会实践
5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A)
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B.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
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D.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60、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D)
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
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D.意识受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
61、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C)
A.人们的主观愿望B.先进分子的要求
C.客观存在的事实D.正确的指导思想
62、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设工,建成大楼。
这一事实说明(B)
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63、“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64、(B)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6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66、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67、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68、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69、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70、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71、“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B)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72、“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7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74、意识是人脑的功能,说明(C)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能力
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D.人脑是意识的产物
7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D)
A.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客观世界一般联系的概括和反映
C.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总概括D.客观世界最普遍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7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是(B)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斗争性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80、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B)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理论和不可知论
81、主张“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
A.否认意识存在的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空存在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82、“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84、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
A.农民耕种农作物B.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C.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D.运动员进行体育活动
8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和发展B.对立统一规律C.辩证矛盾D.运动和相对静止
86、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句话是一种(D)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
87、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
这说明(B)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91、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B)
A.唯心论B.不可知论C.诡辩论D.二元论
92、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A)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93、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C)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9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
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
95、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C)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96、“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
9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
9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A)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99、“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00、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这一观点是(D)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0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真实性B.客观性C.物质性D.客观实在性
102、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
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
103、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B)
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
10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D)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0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A)
A.独立性、根源性B.客观性、唯一性
C.实在性、唯一性D.相对性、变动性
106、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A)
A.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B.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D.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10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D)
A.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B.体现了唯物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论和历史观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108、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B)
A.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109、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A)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
110、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C)
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11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C)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11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113、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C)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B.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
C.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
114、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C)
A.社会精英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活动着的人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11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B)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116、时间和空间是(B)
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117、空间的特性是(C)
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
118、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二元论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论观点
119、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D)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B.原子结构学说
C.欧氏几何学D.爱因斯坦相对论
120、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C)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
121、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B)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122、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B.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
C.人类社会脱离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