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058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都江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熟记《战国形势图》能够掌握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学会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理解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改革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敬仰;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参与改革;有时改革也会付出代价。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战争的影响

难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

请大家一起分享同学讲述的小故事。

(出示画(立木为信》)

学生讲故事:

商鞅起草了一份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于是他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

一位士兵手持赏金大声喊道:

“快来看!

快来看!

左庶长的告示,”群众蜂拥围观并讨论了起来,一位百姓疑惑地问道:

“咦!

这上面写的什么啊?

”另一位百姓神秘地说:

“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金呢!

”有一位百姓插了话:

“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

”百姓们纷纷说道:

“就是,就是!

秦国历来政令不一,法度朝令夕改,我看这是一个圈套,不要上当!

一位士兵把看到的情景,禀告了商鞅。

商鞅便把赏金加到50金。

百姓议论着:

“这新官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就在此时,从城外走来一位壮汉,看到许多人围在南门前,于是他上前问明事情后,扛着木头向北门走去。

结果他真的拿到了50金百姓们惊讶地议论起来:

“天哪!

真的赏他50金!

看来,这新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以后我们要听从他的命令了。

真后悔!

我怎么不去呢!

教师总结:

这就是“立木为信”的典故。

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

你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

让我们走进

第7课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讲授新课:

一、战国七雄

教师讲述:

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期。

我们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战国的形成。

历史角度: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楚、燕、秦;韩、赵、魏三家分晋。

战国初年,

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三家分晋,二是田氏代齐。

1.韩、赵、魏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晋文公曾经称霸诸侯,晋国与楚国争霸战争之际被瓜分。

原因是诸侯可以分封卿大夫,晋国也分封了卿大夫,这些卿大夫经过长期的斗争,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于是三家一合计,把自己的“老板”晋国的国君废黜了,自己另起炉灶,这就是“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地,战国时代,齐国的卿大夫田氏也把自己的“老板”废黜了,自己当“老板”。

这就是“田氏代齐”。

[设计意图:

在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两个历史概念的时候,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降低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讲

解,在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学习的喜悦。

]

教师过渡经过这两件事,就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并立的局面。

学生活动:

(观察教材《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名称)

历史角度:

齐、楚、秦、燕(春秋时期的国家)+韩、赵、魏(三家分晋)

地理角度: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3.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教师过渡: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这两场大战发生在齐魏两个国家,同时也是孙膑与锋利,庞消两个人的战争。

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两个人都很有才华,后来两个人分道扬镳。

学生讨论:

(设计情境:

桂陵之战的形势)如果你是齐国国君或者军事指挥者,你将怎样去救赵国?

围魏救赵。

教师过渡:

马陵之战一孙庞斗智的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但是东方各国不甘心被兼并,于是又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一一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赵军40多万人欧洲的被坑杀,只有200多个不满13岁的未成年人被放回去报信。

这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过程最为惨烈、死伤最多的一场战争,经社会生产过这场战争,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

这场战争怎样解决

还出现了一个成语一纸上谈兵。

学生表演课本剧:

《纸上谈兵》

扮演者:

赵括、赵括之母、廉颇、旁白等。

旁白:

长平之战,秦赵相持不下,秦国四处散布谣言,说秦国牛耕的推

最怕赵括,赵王听信谣言,撤下廉颇,而换上赵括由于

廉颇:

(语重心长):

秦军现在士气正盛,锐不可当。

我等应以守为攻,耗其士气,以待其自退。

赵括:

(满不在乎)大敌当前岂能不打?

你没有听说秦军最怕我赵括吗?

你是老了,我可不能辱没了我将门虎子的名声。

赵母:

(担忧):

孩儿,你空有腹中的万卷兵书,而无实战经验,纸上谈兵是万万不可的。

你要听廉颇老将的话才是。

赵括(不以为然):

他只是胆小如鼠之辈而已,母亲,请放心,我一定不辱赵王使命,全军出击,攻破强敌。

赵母(无奈):

唉……赵国亡矣。

廉颇(连连摇头)

旁白:

赵括到了前线,不顾廉颇劝阻,全线出击,落入秦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自己被射杀,40万赵军群龙无首,投降秦军,基本上被秦军坑杀。

赵括的一时之勇,给赵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4.著名战例: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师生互动:

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有什么不同?

春秋的争霸战争是大国依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战争;而战国的兼并战争就是为了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战争。

春秋的特点是争霸,战国的特点是兼并。

通过争霸

和兼并,中国逐渐走向统一。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秦国经过长平之战,大败赵国,确立了在军事上的强国地位,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

那么,为秦国最终能够完成统一六国

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的事件就是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教师过渡:

请说出在此之前我国使用过哪些农具?

比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等?

假如现在给你们一块土地开垦、耕种,你们可以从以下工具(石制农具、骨制农具、木制农具,

青铜农具、铁制农具)中挑选一种进行劳作,你们会挑选哪一种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石制农具、骨制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等,铁制农具,原因是……(各抒己见)选“铁制农具”,原因有二:

①铁制农具的优越性:

石制农具、骨制农具、木制农具等虽然廉价,但硬度不够,不耐用:

青铜农具虽然很硬,但比较脆,容易断;而铁矿与它们相比,不仅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而且质地坚硬,并且很锋利,特别适合制造农具。

②冶铁业的发达:

直到春秋后期战国初期,我国掌握了生铁冶炼技术,这使冶炼和成型效率以及产品产量都大大提高,欧洲直到14世纪才炼出生铁,比我国晚了1900多年!

因为铁制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工业的发达,使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了较快推广。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温故而知新”;通过假设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通过回答问题进行总结,比较铁制农具的优性,从铁制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业的发达两方面回答,与

欧洲的比较,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教师过渡:

铁制农具的推广,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但新问题是:

当时人们仅靠人力耕作相当费劲,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回答:

解决人力耕作费劲的办法是牛耕的推广

教师归纳:

春秋时期,牛耕已为人们所熟悉和重视,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促使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

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一大量荒地被开垦一私田出现一出现封建剥削方式一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于是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了。

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

如:

楚国吴起变法,魏国李恒变法等,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35-36页“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方面: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全国共建有31个县,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任免,加强了国家集权。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必然引起贵族的不满,他们一定会破坏变法的,商鞅也考虑到地方上的反对势力,所以才有上面的这条法令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

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还要增加了连坐法,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

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

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

严惩私斗的为做法是:

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是商鞅变府法所公布经济方面的第一条法令,同学们能发现其“变”在什它么地方?

有什么作用吗?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实际上是通过法律手段,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是为了使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变法,这项法令的“变”体现在经济制度上,有利于促进本国封行回建经济的发展,为秦国实现富国奠定了基础。

秦国迈出了走向富国的第一步,再看下面的告示,变化又体现在什么地呢?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这条法令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获得更多的“私田”,同时,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开展农业生产,这是秦国实现富国的重要一步。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的强者,商鞅用什么样的法令使秦国的军事力量发生了变化呢?

军事方面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

规定斩敌首级一颗赏爵一级(首级的来历),田一顷宅九亩,服劳役的“庶子”一人。

爵位越高,相应的政治、经济特

权越大。

宗室、贵族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的特权。

有利于激发士兵的战斗热情,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这是秦国强兵的重要措施商鞅通过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建立起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通过奖励生产实现富国;通过奖励军功实现强兵;通过建立

县制实现加强中央集权。

总之,经过变法,秦国的政治、经济都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尽管使用“立木为信”的小计谋,确立自己的威信,争取到更多的支持,但是,在那个时代以旧贵族为代者还是很强大的。

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说明当时的社会变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经历了低潮和阻碍的。

尽管商鞅死了,但是他的新法却保留了下来,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结论:

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尽管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商鞅被处死,但是,他推行的新法并没有被废止,正是依靠商鞅变法,秦国才

走上了强国之路,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前人总结历史经验时曾说: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设计意图:

师生共同整理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同时思考新旧势力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甚至有时候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

教师归纳:

各诸侯国都先后通过变法,逐步废除了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地主阶级统治取代了奴隶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