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征文七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9646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征文七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企业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征文七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企业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征文七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企业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征文七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企业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征文七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征文七篇.docx

《企业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征文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征文七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征文七篇.docx

企业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征文七篇

企业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征文七篇

篇一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春风化雨,40年跨越腾飞。

一位**部劳模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伴随着企业腾飞壮大,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可喜变化。

“70年代,当**兵能吃上饱饭”

刘延明出生在河北张家口一个农村家庭,在家中六个子女里排行老三,“家是土砖、黑瓦,下雨天我和弟弟要四处放置接水盆,家中口粮经常不够吃。

1976年,我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刘延明入伍后被分配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兵第十师修理营,参加青藏铁路线的修建,在营内负责军械的维修。

在第一封家信中,他写道:

“在部队里我能吃饱饭了,连队里有自己的菜园,还能吃上猪肉了。

以后我要带着咱妈咱妹,看看我修的铁路。

因西藏独特的自然条件,“高、寒、旱、风”给施工带来异常严峻的困难,在简陋的修理营生产车间内,刘延明与战友架起沉重的大箱发动机,在微弱的亮光下反复摸索零部件,精修好了营地里第一台拖拉机,“那时候修路水平还很差,还在用钢钎大锤凿隧道,修好施工机械能帮战友们省点力气,还能加快铁路建设。

“90年代,厂里职工能住上楼房”

兵转工后,修理营改名为**部二十局修理厂,刘延明也成为一名车间工人。

那时候的修理厂一无设备,二无厂房,三无核心产品。

“厂里还生产过冰箱、烤箱、汽车配件,我们想尽了一切办法谋生存。

”在这样的困境下,修理厂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

为了生存,后更名的机械厂成立了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相结合的开发小组。

“厂里每个人劲头都很足,厂子发展好了,生产出的机器有人来买,那我们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1986年,后更名的机械厂瞄准了基建市场,设计制造了YZT-15型拖式振动压路机,该产品热销全国27个省市和200多家施工单位。

至2005年,厂里生产的冲击式压路机销售占据了国内85%的市场份额,并打入海外市场。

“厂里效益越来越好,我们家也从最初的活动板房,住进楼房了”。

90年代,机械厂盖了两栋职工福利房,刘延明跟妻子抱着上小学的女儿住了进去,后来为方便女儿上学,还为家里添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

“21世纪,人人追求幸福感”

在新成立的长安重工公司车间内,机器高速运转,工作环境优美和谐,职工宿舍设施齐全、环境整洁......在占地515亩的生产基地内,每位职工都拥有生活“幸福感”。

2018年,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制造的65吨电机车样机成功下线。

“产品的质量就是企业的信誉,企业坚守的也就是这个,不能有半点马虎。

”刘延明一直把这句话当做工作之本,经他过手加工的工件,尺寸精度可精确到0.1毫米,表面粗糙度可精确至1微米,比机械加工的精度还要高。

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信誉,公司累计电机车组订单已突破亿元,在股份公司内部成功打响“长安重工”全新品牌。

“我和老伴抱着孙子搬进高层住宅了,现在吃饭都不止是大鱼大肉了,还要讲究营养搭配。

”刘延明在厂里工作了四十多年,今年要正式退休了,他说自己这些年带出了许多争气的徒弟,新一轮工匠的成长,将成为企业再出发的新起点。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精神,也是实现“将改革进行到底”所需要的精神,中华民族的改革开放之路、二十局的鼎盛复兴之路将在下一个时代越走越好。

篇二

有人问我,“改革开放40年来,你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说:

“最大的变化是再也不缺吃的了,想吃什么有什么!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出生在鲁西南的一个小山村。

1978年,改革的春风才刚刚兴起,但大部分农村还是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的人民公社制。

社员们虽缺吃少穿,却经常畅想未来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

当时,我家共有9口人,有爷爷、奶奶、父母、小姑和我们兄妹4人。

由于歉收,那年夏天我家每个人只分到了23斤的小麦口粮。

村里虽有人抱怨分的口粮太少,可听临村人说,他们村因遭遇干旱,没水浇地,每人只分到了三斤八两的小麦口粮。

由于粮食太少,母亲只好精打细算,一天只做两顿饭。

为了节省粮食,她还经常用杨树花、槐花、柳芽、榆树皮和红薯叶等替代主食。

即便这样节省,我家的粮食还是在两三个月后吃得所剩无几。

那年我12岁,是家里的老大,连同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处于长身体的时候。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饱饭,最好每顿都能吃上白面儿馒头,那是我心目中最幸福的事儿。

刚入秋的那天,学校还在放假,我上午跟着大人下地干活,下午又背着粪筐去山上割草,然后又背着草到生产队过秤记工分。

等到傍晚回家,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

我走进厨房,掀开锅盖儿,锅里什么也没有。

我对母亲说:

“娘,俺肚子饿,心发慌。

”母亲说:

“家里的粮食快没了,一天吃两顿饭也不一定能撑到玉米和红薯成熟。

”听完之后,我只好忍着饥饿,等明天吃早饭了。

不一会儿,在生产队当保管员的父亲回家了,他说:

“今天晚上,你和队长他爹去大桥边那块地看玉米去,春玉米快熟了,免得有人偷。

”我有气无力地答应道:

“好。

”天黑之后,我抱着被子、打着手电筒,来到村头玉米地旁搭好的窝棚内。

这块玉米地约有5亩,正处于籽粒灌浆后期,估计再有半个月就能收了。

到时候分给社员,就能一解粮食短缺危机了。

看玉米的窝棚搭在玉米地中间路上的两棵杨树间,有两米多高,旁边打入两根立柱,再用多根木棍横竖绑紧,上面铺上草秆儿,就变成了一张高脚床。

和我一起看玉米的是位60多岁的老人,他疼惜我年龄小,就让我看上半夜,他看下半夜。

我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观察着玉米地周围的动静。

每半个小时,我还打着手电筒围着玉米地走一圈。

到了午夜,老人接班看玉米,让我睡觉。

我躺在高高的窝棚上,肚子一直在唱“空城计”,以致久久不能入睡。

后来,饿得实在难受,就在床上来回打滚儿。

我索性睁开眼,一看,在距窝棚约20米远的地方,另外一个生产队正在做饭。

做饭的人我认识,是我家的一个表亲,平日里我喊他表大爷。

那天晚上,他们队约有20个人在加班干活。

饭做好后,干活的社员来到灶台前盛好饭,一个个蹲在打麦场边吃了起来。

可不知为什么,有人吃了一碗,有人只吃了半碗就倒掉不吃了,大家很快放下碗筷各自回家了。

这时,我从窝棚上下来想解个小便。

看到表大爷在收拾锅灶,我就上前跟他打了个招呼。

表大爷对我说:

“锅里有剩饭,你吃不?

”我高兴地连说:

“吃,吃!

”表大爷给我拿了个碗,我掀开锅盖一看,一大锅饭竟然还剩下一多半。

我盛了一碗饼子和糊糊,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刚吃第一口,我就感觉不对劲,怎么有股霉味?

哦,怪不得剩下半锅饭,原来是用发霉的玉米面做的。

不过,对当时饥饿难耐的我来说,也顾不得饭发霉了。

我蹲在灶台边,狼吞虎咽一连吃了3大碗。

吃完跟表大爷道了谢,一抹嘴就爬回窝棚,很快进入甜美的梦乡。

1979年,我们村也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此,我家终于解决了吃不饱饭的问题,日子也一天天好过起来。

17岁那年,我入伍参军,在军营摸爬滚打14年后又转业到国企工作至今。

几十年来,每当我和战友、朋友们谈起此事时,都会有人说我太傻,说晚上去看快熟了的玉米,就不知道掰下几个煮煮或烤着吃。

我说:

“别说吃了,连想都不敢想。

”虽然当时饿得睡不着,但我始终没有产生偷掰玉米的想法。

因为我觉得父亲让我去看玉米,是父亲、生产队长和社员们对我的信任。

如果我借此偷偷填饱肚子,岂不是辜负了大伙儿对我的信任?

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年过50的我目睹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就连一直住在农村的母亲,在打电话时也常对我说:

“现在的生活跟四五十年前比,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仅有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还想吃什么有什么。

”母亲的一番话,道出了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篇三

我还在学习华为荣耀10的使用技巧,实际上拿到这部手机已经好几个月了,我对它的功能使用还仅仅是初级阶段。

网上购物、出行规划、订票退票,即时导航、周边查找、AI拍照,手机一扒拉,都能解决。

闭上眼睛,我都能记起,我的通讯和记事工具从以前的纸笔、胶水和邮票还有日记本等等一大堆东西,改变到今天一部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全部搞定。

甚至我的钱包、相机、通讯录小本,专门去购买的稿纸、记事本等等都可以被手机所取代,而且速度和节奏大大加快。

最让人欣慰的是使用的手机从外来品牌的诺基亚换成国产并在世界上都小有名气的华为品牌,自豪感满满。

改革开放40年,基本上就是从我记事时候开始的。

1978年,也是我刚刚记事起。

最初的印象里,个人或亲戚间传递信息主要有跑腿、书信、电报几种方式。

我舅舅家在陇西,离陕西武功比较远,主要靠书信联系。

一方面是路途远,再一方面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走亲戚来回一趟坐火车要很多钱,还要耽搁差不多一周时间。

我上学前,写信的重任主要是大哥完成。

我上学后不久,大哥就辍学回家帮父亲挣工分,想早点归还落下的饥荒贷款。

附近村落也都一样,亲戚朋友传递信息主要是顺路人带话,或亲自跑到亲戚家告知。

情况好点的,骑辆自行车去传信,就是很风光的事情。

这种状况基本持续到差不多1993年我大学毕业。

记得临毕业前,我还骑自行车送一位同龄老乡到咸阳市渭城文汇路邮局发电报,通知他一位同学在宝鸡等他,想去联系毕业求职的事情。

其实那时已经有电话,主要是手摇电话,程控电话还很金贵,费用高、数量少。

安装一步电话初装费和线路占用费得五千元左右,当时最富有的家庭是“万元户”。

刚毕业那阵,直接去了宁夏固原宝鸡中卫铁路建设工地,无论投稿还是和同学联系,还是主要靠书信。

更要命的是书信只有靠拉水的司机师傅带到三营或赶集时徒步跑到两公里外的黑城,才能把信发走。

除此就是看清水河上的日出日落,跟其他修路人一起做些辅助性工作。

我与爱人的结合,也是拜书信所赐。

通过几次电话。

我以力争发稿的认真和自己全部学识与激情去书写并认真誊写每封书信。

妻也说最初就看上我写的信,干净流畅,没一个墨疙瘩,思路清晰,感情真挚,才想与我进一步交往。

简单的电话交流,知道我是个实在人。

她又因我在电话里说过打篮球了,就想像我是一个高大、帅气、阳光爱运动还干净、整洁,有激情的人。

第一次见面时,我连续坐了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又转汽车到约定的地方见面后,她也无比失望,觉得天都要塌了。

又不好意思直接打发我走,就让我等着,下班后带我出去吃饭,在吃饭期间的闲聊中,她又发现我的一些可爱和可贵之处。

后来我们就成了一家人,一起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一起建造自己打家园。

大约是在我毕业的时候,已经开始有无线电话出现。

但那只是极少数人才能享用的通讯设备。

一台大哥大无线电话近万元,通话费用也在短途每分钟一元多,长途一分钟费用五元到八元不等。

我等刚刚毕业的学生只能是羡慕其高端大气上档次。

回头还得踏踏实实过自己的日子。

大约2000年左右,因工作原因。

我买了的第一个通讯工具是一台织女星传呼机。

只能传递信息,而且有严格字数限制。

每次收到信息,按照信息执行,有不明白的地方再找电话联系。

2002年左右,买到第一部手机是一台二手诺基亚手机。

那时的想法能用就行。

工地在山里,没有手机很多事情办起来很辛苦,必须开车跑很远的路去处理解决。

之后随着手机的普及相继使用过三星x199、西门子、波导、厦新、酷派、荣耀3c、荣耀7、荣耀10,荣耀10算是基本追到荣耀系列里最好的了,也是最贴近我心意的手机了。

手机除了通话、短信,拍摄的照片精细到稍作剪裁就可以进图片库了。

电子邮箱里的记事本,手机上的备忘录都可以随时记事,相比较而言还是邮箱记事本更安全,即使手机丢失、被盗、损坏,依然随时可以从邮箱取回或查看曾经的记录。

智能手机借助强大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也成为我学习了解新事物,新知识的得力工具。

通讯内容也从最初的简单文字信息到现在图文并茂甚至配音配乐制成精美视频片段,或者即时视频现场直播。

个人通讯手段的变换也见证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社会生活突飞猛进变化中的一斑。

篇四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确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政策,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变。

40年来,改革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使中国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中国在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装备有64年悠久的历史,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为中国铁路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成功开创了中国铁路大型养路机械现代化事业,极大地推进了铁路工务修程修制的重大变革!

1954年3月,**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第六工程局机械修理经租站在陕西省宝鸡市成立,先后参与了宝成、宝兰、陇海铁路建设。

1958—1961年期间,前后经历了西进青海、回师秦川,工厂从陕西宝鸡搬迁至青海西宁,再搬迁至陕西省兴平。

1964年为支援三线建设,工厂搬迁到云南省昆明市,改称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工地指挥部后勤部第一机械修配厂。

1969年,正式并入**兵序列,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41工厂。

1984年,工厂随**兵改工并入**部,脱下军装闯市场。

1991年更名为中国**建筑总公司昆明机械厂。

2000年随中国**与**部脱钩,划归中央企业工委管理。

2003年随中国**划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改制成立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2015年改制成立中国**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并在香港联交所分拆上市。

2017年7月,为打造中国**装备制造产业航母,**装备与**重工整合重组,成立新**重工集团。

1987年成功研制QQS—300清筛机,1988年成功研制了SPZ—160型双向道床配砟整形车,进入大型养路机械市场。

工厂传承**兵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竞争取胜、为国争光,致力于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国产化事业,使我国大型养路机械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近30年的差距,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截止2018年,**装备共生产制造了2700多台各类型大型养路机械,占据全国大型养路机械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我国的铁路六次大面积提速扩能,青藏铁路的建设与开通,高速重载铁路的安全运营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公司努力践行“两型三化九力”发展战略,大力构建服务型、创新型的企业模式,坚持走数字化、专业化、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致力于成为世界领先的大型养路施工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而努力奋斗。

作为**装备的老职工,我们见证过公司的辉煌,也同样经历过公司的低谷。

回想起2006年,公司同样面临着经营困境——找米下锅,一线单位也到外面承接外协活回来干,公司领导带领营销人员全面出击跑各铁路局和地方铁路公司,外销我们的大机产品,经过全体的努力拼搏,我们走出了低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占地面积五百亩的国家铁路大型养路机械产业基地建成,使公司迈上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就是在一点一滴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管你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见证者或者是受益者,我们都接受者改革为我们带来的美好一切。

我们应该珍惜当下,把握未来。

主动适应新情况、新挑战,在新岗位上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在新时代要有新风采、新成就。

在憧憬未来中,定标立法;在适应未来中,扬长补短;在谋划未来中,超前思维;在走向未来中,与时俱进。

让我们一起携手,为建设美好的**装备再做新贡献。

篇五

作为一个“90后”,从童年到青年,从牙牙学语到奔赴海外,我成长的每一步都打上了改革开放的烙印。

改革开放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也让我这个平凡的西北小城姑娘飞向了一个更加开阔的远方。

我的家乡中宁是坐落于宁夏的一座偏远小城。

曾经,这里就像老电影里描绘的那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

印象里的小时候,中宁只有几条坑坑洼洼的破旧公路和几幢低矮的两层小楼。

剩余的,除了一片片被泥泞小路串连起来的村庄,就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

那时,大家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傍晚围坐在一起看电视,似乎电视里就藏着那个五颜六色的世界。

渐渐地,改革开放的风越吹越劲。

小城里狭窄的水泥路不见了,条条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通向远方;低矮的二层小楼消失了,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残破陈旧的住宅区退出了历史舞台,霓虹闪烁的街道错落有致……

我的姥姥不识字。

姥姥说,她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很少有读书的机会,作为女孩更是如此。

她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还要帮父母照顾弟妹、做家务。

“现在的社会已经大不一样了,改革开放好啊!

”姥姥总是感叹。

每当听到姥姥的这些话,我总喜欢看着窗外,幻想有朝一日能像小鸟一样,飞到县城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2013年,伴随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第一次辞别故土,踏上了远方求学之路。

离开小城,坐上干净舒适的火车,我的心雀跃的像一只飞出笼子的小鸟。

新奇的画面随着前进的列车,像电影一样在我面前一帧帧飞过。

在对外交流政策的不断推进下,我所就读的大学陆续开展了多个出国访学的项目。

2015年下半年,在家人期许的目光中、在邻居们惊诧的眼神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飞机,远赴苏伊士运河岸边的埃及伊斯梅利亚大学访学交流。

我参观了小时候只在电视里见过的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畅游了开罗亚历山大城,把足迹留在了红海、地中海,结交了一大群热情友好的当地朋友。

我的埃及朋友告诉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富庶的生活条件吸引下,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将中文作为第一外语,在中国寻找发展机会,甚至选择定居中国。

大学毕业后,乘着“走出去”战略的东风,我再次漂洋过海,来到“中非命运共同体”上的重要一环——北非大国阿尔及利亚,加入了中国**这个大家庭,成为了中国**国际集团阿尔及利亚公司比斯卡拉项目的一名阿语翻译。

在这里,我看到了绽放在阿国朋友脸上的笑容,听到了那一声声热情亲切的问候,体会到了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在这里,我也参与着**工程的建设,感受到了**人那敢于拼搏、攻坚克难的铁兵精神,见证了**为阿国人民谋福祉的一项又一项善举。

一个波澜壮阔的新世界向我敞开了怀抱,我的内心也一点点变得更充盈饱满。

能在祖国的政策支持下来到千里之外的阿国,能和奋进中的**一路前行,我感到无比幸运!

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的开幕式上,总书记的那句话铿锵有力: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达到新高度,而开放共赢的“中国方案”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也将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与此同时,在国家“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政策驱动下,我的家乡与遥远的阿拉伯国家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如今,那里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届中阿经贸博览会、阿拉伯大使论坛。

一项项盛事吸引了众多阿拉伯友人,更使他们亲眼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惊人成就。

广袤的西北大地,展现出了一派新气象。

从西北小城走出来的我,满满都是自豪!

前几天,父母兴奋地告诉我,高铁要修到我们家乡了。

作为**的一员、作为一名筑路人,我比他们更加激动!

我相信,伴着飞驰的高铁,我的家乡将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迎来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新时代。

篇六

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在乘坐时速200公里的新干线时感叹,“就是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时隔40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今年6月乘坐京津城际高铁时,赞叹说:

“有种浪漫的感觉。

”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感慨到俄罗斯总统的赞叹,中国高铁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邓公乘坐日本新干线那一年,我18岁,刚进入西南交通大学**工程专业学习。

”中国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副院长王玉泽回忆说,“那也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听说新干线,感觉离自己很遥远。

王玉泽没想到的是,17年后,他真的坐上了新干线。

1995年10月的一天,一列“希望号”高速列车正从东京驶向大阪,一路风驰电掣,最高时速达270公里。

驾驶室里,几位来自铁四院的设计人员正目不转睛看着司机操作,观察列车运行。

这其中,就有两年前刚出任铁四院京沪高速铁路总设计师的王玉泽,他参加了当时国家**部组织的第一批出国学习高速铁路技术研修班。

目的不言而喻,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经济开始腾飞的中国,不能没有高速铁路!

当时,中国高铁研究刚刚起步,身处勘察、设计前沿的技术人员们正处于最艰难的摸索期,许多技术难题有待突破。

尤其是速度的提高,给铁路建设技术标准带来的挑战。

如果没有充分的实验研究就仓促确定标准,会给国家高**设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损失。

在日本为期82天的观摩中,王玉泽如饥似渴地学习,回国后一头扎进京沪高速铁路研究中,他恨不能把世界各类技术标准的高**设套路都操练一遍。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国内京沪高铁上马的呼声高涨还是寥落,王玉泽及团队其他同志都始终坚守高**设标准研究阵地不动摇。

在日复一日的研究中,王玉泽和同事们已逐步摸清京沪高铁徐沪段沿线600余公里的“底”,确定了最为关键的线位与站位。

他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速铁路软土路基试验段,掌握了应对软土沉降“疑难杂症”的“杀手锏”,并开展多项技术创新,实现了高速大跨深水桥梁建造技术的重大突破。

他们最突出的贡献是编制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和《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技术规范,为起跑即领先的中国高铁画好了一条科学正确的跑道……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北京大兴段开工建设。

这是中国铁路建设史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跻身世界铁路强国的开始。

短短40年,从没窗户、咣咣响的“闷罐车”到有空调沙发的“复兴号”,从最高时速60公里到运营时速350公里,从最大载重3000吨到重载2万吨的货车……中国铁路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华丽转身。

现在,我国不仅是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也是国际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

篇七

我叫**,现任十四局电气化公司成都地铁10号线项目党支部书记。

1978年3月,我从原籍四川荣昌县入伍,光荣的成为**兵四师工通连的一名战士。

四十年来,我由一名普通的**兵战士,历经技术员、工程师、段长,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项目经理、项目书记。

四十年沧桑巨变,我也有幸亲身参与、见证了企业的发展与辉煌。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栉风沐雨。

”这是**兵英雄群体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有知识,懂技术,更是我想成为的**兵。

当兵之初,我被分配到铁四师工通连,这个连队专门负责架设电话线。

连队里都是老兵带新兵,类似于现在项目上的导师带徒,当时架设电话线需要人工爬电杆,谁爬杆快,老兵们看着可塑,才会慢慢地教他接触更多的技术。

为了使自己爬的更快,在别人还没睡醒的时候我就起床练习。

编把、配线、跳线、做交叉这些技术活,只有技术特别过硬的人才有资格干,等他们下班回去后我总是想办法留在工地,对着图纸参照做好的实物,自己拆了再重新做一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的技术日渐熟练。

1989年,作为单位的优秀职工代表,我被选派到铁路学校脱产学习铁路通信工程专业系统知识,对此次学习机会,我也倍加珍惜,最后结果也证明我没辜负大家的期望。

2000年,四十一岁的我担任十四局电务处电务二段段长,虽然在基层领导岗位,但对新事物的学习热情有增无减。

看见别人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能打字、画图、制表格,工作效率成倍提高,我开始对这小小的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工作之余一有机会,就请教项目年轻技术人员教我学电脑。

因为这事,同龄同事没少拿我开玩笑:

“都一把年纪了,学这个有什么意思?

还不如打几把牌。

”后来,CAD制图开始在施工现场应用,我又被它神奇的功能所吸引。

由于电脑专业基础较差,学习过程比较困难,但困难没有把我吓倒,我坚持把别人打牌、娱乐的时间都用来练习,最后熟练掌握了CAD制图软件,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眼下快要到了退休的年龄,在成都项目部第一次接触BIM的时候,又被其深深地吸引,现在我经常请教项目上的BIM技术负责人及各专业工程师,向他们学习BIM技术。

当今,各种新技术日新月异,我沉浸且享受着学习带来的美好。

对我来说这一辈子最难忘的岁月,要数修建青藏铁路的那段时光。

2004年,公司中标五道梁——雁石坪青藏铁路T4标通信工程,这一标段在青藏铁路全线自然环境最恶劣,平均海拔高度为4800米,空气含氧量只是沿海地区的45%左右,项目驻地也是全国鼠疫疫情最重、流沙面积最大的地区,工程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施工工期和安全生产的压力。

公司领导经过综合考虑,决定任命我担任青藏铁路通信项目经理,接到任命的我顿感肩上担负的责任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