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健康教育活动记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8169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健康教育活动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校健康教育活动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校健康教育活动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校健康教育活动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校健康教育活动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健康教育活动记录.docx

《学校健康教育活动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健康教育活动记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健康教育活动记录.docx

学校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2016年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3月12日

活动地点:

学校操场

参加人员:

医院主要负责人、各班老师、各班学生

教育内容:

一、怎样防治冻伤。

冻伤,是由于寒冷的空气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听致,多发生于手、足、耳朵、面颊、鼻尖等血流不畅的末梢部位。

冻伤的症状和体征,可分为三度。

(1)一度冻伤。

局部红肿,灼痛,刺痒。

皮肤渐变为蓝色或紫色,症状为1周左右可自行消退。

(2)二度冻伤。

除上述症状外,肿胀更明显,且出现水泡,约2—3周形成痂皮,脱痂后痊愈,不留下瘢痕。

(3)三度冻伤。

损伤可累及皮肤全层,并扩展到皮下组织甚至肌肉,可出现组织坏死,常有血性水泡。

冻伤的防治措施如下:

(1)一度冻伤的处理。

最好的办法是先在屋里活动活动,然后用手轻轻地摩擦,打一盆温水泡一泡,待到自我感觉好些时再换一盆热水泡,直至皮肤颜色呈现深红色或紫红色为止(约需40分钟)。

(2)二度冻伤的处理。

发生水泡和破烂前,可用消毒针挑破,盖上无菌纱布垫保暖,或将纱布上涂一层厚厚的冻疮膏,每天换药一次。

(3)三度冻伤的处理。

可用1:

4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然后涂上1-2%的龙胆紫。

冻伤和冻疮的预防:

冬季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御寒能力;经常摩擦双手等促进局部血液流动;多吃热的食物,多吃蛋白质、脂肪类食物,增强体质等。

二、腹部受了伤如何处理。

腹部受伤可分为两大类。

(1)挤、压、跌、打和踢伤。

主要表现是通常没有伤口或只有一二处浅伤,但里面的胃肠可能受到了破坏;腹痛,用手一压痛得厉害;休克,病人头晕、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呼吸表浅、脉搏快而弱;内出血,大量出血可引起晕例、脸色苍白、呼吸极浅、病人干渴,不断要喝水。

(2)刺伤、弹伤。

伤口一般不大,可推测伤了什么脏器。

如果伤了胃肠,就会发生腹膜刺激症状,此时腹部痛得厉害,肚皮摸着发硬,像木板一样。

如果伤了腹内较大的血管,或者伤了肝脏、脾脏,就有“内出血”的现象。

腹部受伤的急救处理,一般说来,胃肠贯通伤除了严重者外,在伤后6小时内尚未引起腹膜炎或内出血不多的时候,送到医院施行手术是大有希望的;12小时以后,腹膜已开始发炎,内出血已经相当多时,施行手术希望就小了;等到18小时后,腹膜炎已很严重,内出血已经太多时,再施行手术作用不大,而且有促进早死的可能。

所以,腹部受伤必须尽快地送往医院抢救。

在送医院前要做些临时救护。

(1)有深伤口者:

把伤者放平,解开衣服,把肚皮上的伤完全露出来;找一两条干净毛巾或一大块干净布,浸在开水里,取出拧干,盖在伤口处;伤者不准喝水和吃东西,因为喝水、吃东西都能导致伤口扩大;急送医院。

(2)有内出血现象者:

把伤者放平;松开衣服,用被包好,预防或治疗休克;伤者不能喝水、吃东西;若内出血严重,就用布条或绷带由手指尖与脚趾尖用力向上缠裹,一直达到大腿根,使四肢血的大部分集中在脑与心、肺等关系生命的重要脏器里;迅速送到医院抢救。

二.患了流行性腮腺炎应注意什么

流行性腮腺炎多见于2—15岁儿童,好发于冬春季节,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易暴发流行。

该病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强。

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为2—3周,起病大多较急,多数患儿以腮腺肿大开始发病,少数患儿开始有发热、头痛、咽痛、食欲不佳、厌食、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不适症状,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

肿大的腮腺炎应注意以下事项:

1、隔离患儿,预防交叉感染。

患儿在症状出现9天内,不应到学校或公共场所。

传染期从症状出现前一个星期到出现症状后9天。

隔离患者至肿胀完全消失1周,避免跟其他未患此病的小儿接触。

2、让患儿适当卧床休息,多喝水,保证液体摄入量,以利于毒素排出。

要常用温开水或淡盐水等漱口,特别是每顿饭后,要坚持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以预防口服腮腺管口继发细菌性感染。

3、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一般开窗通风30分钟即可。

开窗通风对防止空气传播病毒会有一定的作用,也是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在冬季,一间80平方米的房间在无风且与室外温差为20度时,开窗通风9分钟即可置换室内空气一次。

但要注意避免受风着凉。

4、注意合理饮食。

给患儿吃流质(如米汤、豆浆、蛋汤等)或软质(如挂面、面片、米粥等)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忌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易刺激唾液腺分泌,导致局部疼痛加剧。

5、对高热患儿出汗过多者要及时更换衣服,避免受凉。

6、患儿口鼻分泌物污染过的用具(如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可煮沸消毒,被褥可在阳光下暴晒消毒。

预防腮腺炎和并发症的发生,要注意在冬春季节加强营养、保暖及耐寒锻炼。

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活动时间:

9月8日

活动地点:

学校操场

参加人员:

各班老师、各班学生

教育内容:

预防考场怯场十法

怯场是指在考场上因情绪激动和心情紧张而造成的思考发生障碍的一种心理现象。

一般表现为临场情绪紧张、面红耳赤、心慌、出汗、发抖等等,严重时会影响考生的临场发挥。

考试怯场,与演出的怯场、比赛时的竞技状态“失常”一样,都属于心理障碍。

怯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点:

一、准备不充分;二、不能正确对待考试;三、缺乏自信心;四、劳逸失调;五、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太大。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怯场呢?

一、平时多努力。

只有平时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的水平,增加知识的积累,增强实力,才能在考场上信心十足,得心应手。

二、准备要充分。

考生只有充分掌握所学内容,才会临场不慌。

因此,考试的准备工作宜早宜严。

严格的基本训练,熟练地运用基础知识的本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是一日之功,要靠平时的培养和训练。

三、要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

在考场上千万不要去想考试成败的问题。

考场如战场,因此要集中精力去解题,排除一切杂念。

四、要劳逸适度。

临考前大脑过度疲劳,是造成怯场的重要原因。

因此,考试前几天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调整好精神。

古人云: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只有保持大脑清醒,才能做出高水平的答卷。

五、对期望值要实事求是。

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谨忌不切实际的目标,容易导致考试上的情绪紧张。

越怕考不好,就越考不好。

如果对自己的期望值是恰当的,考场上发生的情况就会和自己预料的差不多,也就容易泰然处之了。

六、要正确对待压力。

学校、社会,特别是家庭对考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压力要冷静,特别是复读生,临考前就更不要对自己施加压力了。

要知道,适度的压力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它可以变成动力、竞争力。

对不切合实际的苛求,千万不要介意,决不能把思想包袱背到考场上去胡思乱想。

考试就是考试,不要想别的。

七、怯场预感。

有的考生对自己过度施加压力,产生了怯场预感。

此时,可去做比较容易的题目,自觉减压,情绪就会轻松些。

如果还不行,要尽量想些自己平时高兴、愉快的事情,此时不去想考试之事,直到平静下来为止。

八、要学会兴奋转移法。

如果怯场现象一旦发生,应立即转移兴奋点和注意力。

如抬头向窗外远望,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或用自我暗示法令自己冷静不紧张;或闲目养神,甚至伏案休息片刻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可取方法。

九、要坚定必胜的信心。

考试题无非是课本上的有关知识。

即使难题,也不会超本超纲。

要大胆地去迎考,树立必胜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考出好成绩。

十、考完不要去对答案。

考完一科,千万不要去对答案,以免影响下一科的考试情绪。

考完一科后,应立即把注意力转移到下一科的考试准备上来,解脱上一场的烦恼或喜悦。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把考试时必要的紧张也看成怯场。

考场有点紧张是必然的。

反过来讲,这对调动人的潜力、启发智力、集中注意力,提高思维效率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怯场是指在考场上因情绪激动和心情紧张而造成的思考发生障碍的一种心理现象。

一般表现为临场情绪紧张、面红耳赤、心慌、出汗、发抖等等,严重时会影响考生的临场发挥。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5月15日

活动地点:

学校操场

参加人员:

各班老师、各班学生

教育内容:

一、中暑的急救处理。

到了盛夏季节,在烈日下和高温环境里学习和劳动时,由于高温不断作用于人体,使体内散热困难,很容易引起头痛、头晕、体温升高、恶心和呕吐等中暑症状,严重的甚至可发生虚脱晕倒。

发现有人中暑时,首先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病人躺下,但头部不要垫高。

然后解开病人衣领,同时用浸湿的冷毛巾敷在头部。

轻者一般经过上述处理会逐渐好转,再服一些仁丹或十滴水。

对中暑较严重者,除上述降温方法外,还可用冰块或冰棒敷其头部、腋下和大腿腹股处,同时用井水或凉水反复擦身、扇风进行降温,然后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二、溺水的急救处理。

溺水是儿童少年最常发生的意外事故。

中小学生自己下河游泳而又不熟悉水性是发生溺水的最主要原因。

还可因在河边、井边玩时失足而落水。

溺水者被营救上岸后,必须立即清除口鼻内的杂草及呕吐物,以确保呼吸道通畅。

对口腔紧闭者可捏其两侧脸并用力启开牙关。

然后采用以下方法:

(1)抢救者半跪,将溺水者的腹部放在屈膝大腿上,使头部下垂,按压背部。

(2)抱起溺水者的腰腹部,使背部向上,头部下垂。

(3)抱起溺水者的两腿,腹部放在抢救者的肩上,快步奔跑。

应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切不可因倒水影响其他抢救措施而延误时间。

溺水者的呼吸和心跳如果均已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

人工呼吸与心按摩应同时进行。

在不停止现场抢救的同时,尽快喊来成人帮忙或叫救护车送医院做进一步的抢救治疗。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10月16日

活动地点:

学校操场

参加人员:

各班老师、各班学生

教育内容:

一、近视眼的预防

近视眼是学生的常见病之一,得了近视眼,不仅影响生活和学习,在以后的工作、服兵役、报考高校时也会受到限制。

在少年儿童中,近视眼主要是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引起的。

读写姿势不端正,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太近,用眼时间过长,经常在光线太暗或太强的地方读书写字,以及体质虚弱等,都容易引起近视。

预防近视眼要做到以下几条:

1、“二要”:

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与书本的距离保持一市尺;连续读写一小时左右要何处片刻,或向远处望一会。

2、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做到“五不”:

不在光线太暗及光线过强的地方读写;不在动荡的车厢里、走路时看书;不连续长时间读写;不趴在桌子上读写或躺在床上看书;不看字体太小或印刷不清的书。

3、连续看电视半小时至一小时后,需休息5-10分钟。

眼与电视屏幕在距离不要低于2-2.5米。

操作电脑时,眼与电脑屏幕的距离以50-60厘米为宜。

4、坚持做眼保健操,平时注意加强营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5、定期进行检查视力,发现视力下降要及早治疗。

二、沙眼的防预

沙眼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眼病,由一种叫作沙眼衣原体的病原微生物引起。

沙眼衣原体比细菌还要小,存在于病人眼的分泌物内。

健康人若接触病人眼分泌物污染了的毛巾、手帕、脸盆等物品,就会被传染。

得了沙眼后,眼睛有痒涩、磨痛、怕光的感觉,眼睛分泌物增多,见风就流泪,容易疲劳。

如果把眼皮翻过来,可以看到眼睑结膜粗糙不平,并有淡黄色半透明的小泡,称为“滤泡”。

若不及时治疗,眼睛就会受到很大伤害。

预防沙眼的主要方法是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和别人共用毛巾、手帕、洗脸水,更不要用脏手揉眼和用脏手帕、衣袖擦眼睛。

手帕、毛巾要经常烫洗或者煮沸消毒。

要勤洗手和剪指甲。

得了沙眼要及时治疗。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4月份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4月15日

活动地点:

学校操场

参加人员:

各班老师、各班学生

教育内容:

一、骨折后怎样急救

骨折可分为两类:

单纯骨折(即闭合性骨折),指骨折处皮肤没有损害,折断的骨头不外露;复杂性骨折(即开放性骨折),指断骨刺伤了局部肌肉、皮肤、断骨露在处面,容易感染并发骨髓炎。

根据骨损伤程度又可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

骨折的主要症状:

(1)疼痛。

先轻后重,以致可出现痛性休克。

骨折处压痛明显。

(2)功能丧失。

如下肢骨折不能走路等。

(3)肢体畸形。

骨折处原来附着的肌肉失去了平衡,加上组织肿胀,局部出现成角、变短等。

(4)骨摩擦音。

(5)骨传导音减弱。

骨折的急救处理:

送医院前急救的重点是及时正确地止痛、止血、固定,防治休克。

要认真检查有否其它严重损伤。

要限制患处活动,以免骨折残损的尖端刺伤周围神经、血管、组织等。

限制活动的方法是用夹板固定。

如果没有夹板,可就地取材,选用木棒、硬纸板等物代用夹板。

夹板固定后,急送医院救治。

二、异物阻塞气管怎么办

气管异物多发生于幼儿和少年,当孩子边吃边玩时,突然停止活动,出现阵发性高声呛咳、阵发生喘鸣等现象应怀疑为气管异物。

其救治措施如下:

(1)立即将一个牙垫或类似牙垫的代用品塞进患者口里,使嘴张开,以便从口腔中排出异物。

(2)向病人口腔内伸进食指或牙刷柄,直达咽部,刺激患者作防御性深呼吸。

(3)设法使病人增加上腹部的腹压,以便排除气管异物。

如是小儿,可让其趴在救护者的膝盖上,头朝下,捶其背部。

上述方法,若不成功,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三、鼻子流血怎么办。

有些学生不小心碰到墙壁上,或做游戏时互相碰撞,或经常用手指挖鼻孔,或摔了一跤都可能使鼻中隔前下方被称了“出血区”的毛细血管破裂而流鼻血。

鼻出血,通常有如下原因。

(1)外伤:

最为常见。

因鼻腔血管丰富,鼻粘膜很薄,外界打击或内部各种刺激首先殃及此处。

(2)局部原因:

鼻腔异物、鼻病(如炎症)、鼻中隔出血性息肉等。

(3)全身性原因:

急性传染病(伤寒、腥红热、急性扁桃体炎等)、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高血压病、结核病、维生素C缺乏病等,均可引起鼻出血。

鼻出血的处理:

鼻出血不要惊慌,应镇静下来,半卧或平卧,若血流到口腔后方,应将血吐出,然后采取职下措施。

(1)90%以上的鼻出血在鼻中隔前下方,可用拇指及食指捏紧两侧鼻翼,5-10分钟即可止血。

(2)用毛巾浸冷水敷于额部、鼻部,或出血侧的颈部。

(3)三七粉、云南白药适量口服。

经上述处理后仍出血或有轻度休克者,应及时送往医院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