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姥姥三进大观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8005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刘姥姥三进大观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刘姥姥三进大观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刘姥姥三进大观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刘姥姥三进大观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刘姥姥三进大观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刘姥姥三进大观2.docx

《论刘姥姥三进大观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刘姥姥三进大观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刘姥姥三进大观2.docx

论刘姥姥三进大观2

论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内容摘要: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位村妇,她运用“精神贿赂”成功地在贾府捞得许多好处。

刘姥姥的形象,在小说中起着反衬贾府富贵的作用;刘姥姥的出现,为展开对贾府的描写提供了一个角度,她客观上起着冷眼旁观的作用;她见证了贾府的兴衰,在结构上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作者用她的滑稽可笑来嘲笑“嘲笑刘姥姥滑稽可笑的贾府贵族们”,对表现“世事虚无,人世浮华”的佛道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反衬旁观者见证者丑角

成语“刘姥姥进大观园”出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用来特指那些猛然来到一个新奇所在、目不暇接之余又大惊小怪的人。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给读者的一般印象是:

村野之人,没见过啥世面,所以在“三进大观园”时闹了一系列“笑话”。

在《红楼梦》这样一部文思浩瀚的巨著里,作者用了相当的笔力描写了刘姥姥,是何用意呢?

作者在极力刻画贾府奢华的同时,为何要插入刘姥姥这样一个“另类”呢?

曹雪芹在书中交待说:

她“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有些见识”。

但笔下的刘姥姥为何却屡屡成为笑料呢?

如果说作者仅仅是用刘姥姥的形象来“衬托”一下贾府的奢华,那么,为何又要安排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呢?

看来,刘姥姥的形象并不那么简单。

要想深入理解《红楼梦》,刘姥姥的确有些值得研究。

一、“刘姥姥”——一位不简单的村妇。

刘姥姥是狗儿的岳母。

狗儿姓王,当年他祖父也曾作过小官,因而结识王夫人之父,为贪图王府的权势,就连了宗,其后,狗儿的祖父过世了,家道中落,就迁出城外务农,因家中人口简单,孩子乏人照料,就把寡居的岳母接来同住,藉以照料。

从家境和出生来看,刘姥姥是一个标准的村妇。

再看初进贾府的刘姥姥“才进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知是何气味,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

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

”①就是看到了挂钟那种从来没见过的玩意儿,被“金钟铜磬一般”的声音“吓得不住展眼儿”。

像她这样没有见过世面的人,不正是一个乡下老妪吗?

刘姥姥本和贾家连二百杆子都打不着,只因女婿王狗儿的祖上昔日做小官时贪恋王家的权势,就和王子腾家连了宗。

隔了两代之后,王狗儿家世败落,躬耕田野,锅都快揭不开了。

而南京王家的人却是北京城里的高门大户贾府的太太王夫人和当家少奶奶王凤姐。

这年冬天,因年成歉收,眼看年关将近,用著无度,狗儿不免借酒浇愁,发些牢骚,刘姥姥于是说出他家曾与王府联宗一事,狗儿便央求刘姥姥去贾府访王夫人,希望得些好处,这便是刘姥姥之所以造访贾府的缘由。

说白了,刘姥姥到贾府是为了“攀高枝”、“图好处”的,具有典型的市井小民性。

同时,刘姥姥又是非常狡猾的。

她何以进得贾府和在贾府取得好处?

首先,她盘算“或着他还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只要他发点好心,拔根寒毛比咱的腰还粗呢!

”掂量贾府既是权贵之家,就不能忘了老亲戚,也不缺吃穿用度,不缺声色犬马。

所以,她有了“打秋风”的信心。

其次,她懂得巴结讨好的利害,成功地运用了“精神贿赂”,使自己如愿以偿。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精神贿赂”运用得还不够老熟,直截了当,赤裸裸地献殷勤,一开口就是“你老人家拔根汗毛就比我们的腰粗”。

此时的刘姥姥因初来这官宦人家,老脸还是有一些的,有了一些自尊心,就不免在讨好时偶尔脸红,当凤姐问及来意,她也不愿明言讨钱之意,只对了那外孙狗儿说给风姐话听:

“你爹让你干什么来的?

”最后虽未很好地“精神行贿”,却也讨得五十两银子,叫着阿弥陀佛乘兴而归。

刘姥姥的卓越表现是她二进荣国府之时。

二进荣国府,她带的是“枣儿、倭瓜并些野菜”。

这不仅是因为她拿不出别的东西,也是因为她深知“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

果然她的礼物大受欢迎。

“贾母正想个地里现结的瓜儿菜儿吃,一听说刘姥姥带来了好些瓜菜来,马上叫人去收拾。

临走平儿还吩咐:

“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和豇豆、扁豆、茄子干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上上下下都要爱吃这个”。

她还尽可能讲“乡村中的所见所闻”,对于住在深宅大院里的人来说,这就像野菜一样新鲜,不仅贾母“越发得了趣味”,宝玉和众姐妹也“何曾听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说得还好听”。

而她的精神贿赂也上了一定的档次,不再像第一次那样扭扭怩怩,而是尽精神行贿之能事,不肯少赞了一句话,不肯少念了一句佛。

偏这贾家的老祖宗,古稀之人,在史家是大小姐,十七、八岁进了贾府做少奶奶,什么没见过,什么没经过,如今灯油将尽,只愿和积了古(年龄较大,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的人一起比一比,一起聊一聊,让她也看一看自己的一生是如何辉煌灿烂的一生。

这时,出身贫贱的刘姥姥正好适合这等角色了。

刘姥姥为老太太讲古,便说了那些不经之事:

虽年近九旬的老奶奶,是如何吃斋念佛的,虽死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儿子,又被观音送了一个好孩子,这一些话,正投了老太太和王夫人的好。

荣府死了一个贾珠,如今又有了一个宝玉,莫不也是菩萨送了来的。

仅就这一次,老太太就着了刘姥姥的道儿。

凤姐为这姥姥横三竖四地插了一头的各色菊花,她不是不知这是丑,反而为了承欢老太太故意卖俗,道:

“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作个老风流!

”到此,老祖宗能有不心甘如饴的?

以至于用饭时,刘姥姥用那大银筷子粗笨地夹鸽子蛋,头也不抬的道: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屋里所有的人,有笑得喷了饭的,有笑得吐了茶的,有笑得肚痛的,有笑得岔了气的,老祖宗更是乐不能已,能不甘心着她的道儿?

刘姥姥的精神行贿是成功的,她不但洽了老祖宗的心意,承认了他是个老亲家,而且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东西,一百两银子和大量的衣物果品。

刘姥姥的行为,实质上就是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承人家一时之欢,得自己想得之利。

刘姥姥的出色表现当然换来的是满载而归,各色东西“堆着半坑”,贾母这里又另有一个包袱,光银子就有王熙凤的八两,王夫人的一百两。

这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刘姥姥并不是一个少见多怪的大傻瓜。

作者一入手就说她是一个“久经世故的老寡妇”。

看她初次见到贾母,会立刻想出一种奇特的称呼,她说:

“请老寿星安!

”多么巧妙而恰当。

此后,和贾母的许多对话又多么得体。

鸳鸯和凤姐设计取笑她,她果然在筵席上说出: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引起全场狂笑。

但事后她对凤姐和鸳鸯说明:

“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

”原来她有意与凤姐、鸳鸯配合着“哄着老太太开个心”。

心里是雪亮的,不过是装傻罢了。

“她为贾母和众姐妹讲乡村故事,什么下雪天一个红衣女孩儿抽柴草,什么九十多岁老奶奶抱孙子等等,也完全为了迎合宝玉和贾母诸人的好奇心理。

像这样见风转舵,信口开河,投其所好,这不能不叫人惊呼:

这真是一位不简单的村妇啊!

作者为什么刻画这样一个活脱脱的乡下老妪呢?

为什么编造这么多生动滑稽的小故事呢?

细心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原来作者是用乡下老妪为生计而费尽心思与贾府贵人们的奢侈纵乐作对比,用细民与豪族作对比,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贾府的特殊地位与富贵。

作者构筑的这些小故事有其共同的意义,即作者从刘姥姥处处行,种种可笑,用人间竟有如此悬殊的生活境界和大不相同的生活规律,反映出贾府的处处豪贵,种种奢侈。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刘姥姥,便不会让人细致地体会到贾家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富贵。

因此,刘姥姥的形象在小说中的意义还在于对贾府富贵的反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姥姥也不是作者简单地刻画的一位村妇。

二、从“三进大观园”看贾府

1、“三进大观园”与贾府的景象

(1)一进大观园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贾府)时,耳闻目睹,贾府表面上是一派荣华繁盛的景象。

前面已经谈到,刘姥姥“才进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知是何气味,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

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

”这时贾府的气派,简直让这个村妇晕头转向!

再看看贾府中人的打扮气度,更是派头十足。

单看凤姐:

那凤姐家常戴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里拿着小铜箸儿拨弄手炉內的灰。

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內一个小盖钟。

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內灰,慢慢地才问到︰“怎么还不请进来?

”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在刘姥姥这个穷亲戚面前,凤姐显得这样的高傲矜持,这样的盛气凌人,这样的庄重严肃,可谓正襟危坐,不茍言笑,一副大家派头。

凤姐是刘姥姥进贾府见着的第一位主子,这贾府的风光派头,从凤姐身上可见一斑。

撇开主子不说,再看丫鬟。

这刘姥姥初见平儿,平儿遍身绫罗,插金戴銀,花容月貌的,让刘姥姥便当是凤姐了。

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她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体面的丫头了。

这样的描写固然是要说明刘姥姥没有见过世面,却也说明了平儿的形象是非同一般的。

贾府的富贵自然不言而喻了。

  

(2)二进大观园

如果说刘姥姥一进大观园只是作为整部《红楼梦》故事的开端的話,那么其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引出了贾府食、衣、住、行、玩等各个层面。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是从第三十九回开始。

这次刘姥姥所接触的人物之多,所见的场面之广,感受惊叹之深,都胜过了第一次。

角色也由“王家”的“亲戚”,成为了贾母的坐上宾。

出席了贾府丰盛的家宴,而在酒足饭饱后,贾母便领着刘姥姥游大观园,使得这位乡村老妇看到了比画还强十倍的美景,大开了眼界。

作者透过刘姥姥的观察、体验、评论,进一步的表现了贾府主子们的享乐与奢侈,既写出了贾府鲜花著锦之盛,又伏下了其后的文笔。

(3)三进大观园

刘姥姥第三次进荣国府的时候,已经到了第一百一十三回。

这时贾府已经土崩瓦解,面临着家破人亡,一片萧索凄凉的景象。

统一着贾府精神支柱的贾母已经死了,总理家政的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就连周瑞家的也都被撵了出去……这时她再看不到二进荣国府时的“热闹”场面,也听不见太太小姐们寻欢作乐的笑语喧哗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原有的一切全都变了,这时的贾府已经彻底败落。

2、“刘姥姥”——贾府的冷眼观察者

(1)冷眼观察者

刘姥姥原是个久居乡间的村妇,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物,曹雪芹何以花费不算短的篇幅来描写她?

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如此纷繁复杂的人和事,贾府如此的奢华,该如何表现?

如果站在单一的角度展开,断难如此丰富多彩。

于是,曹雪芹在紧锣密鼓的开场后,将笔锋一转,转至了这“芥豆之微”的刘姥姥身上,让她作为“纲领”,作为乱麻一般故事的“头绪”,作为一个与贾府地位有着极大差异的第三者,进进出出冷眼观察,表现了贾府的兴衰变化。

这从前面“三进大观园与贾府的景象”部分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来,这里再作进一步地具体阐释:

其一,刘姥姥在与狗儿的对话中曾言“侯门似海”。

此为明喻,把豪门权贵的生活与无奈明显地表露出来。

其二,“刘姥姥带了板儿,进城至宁荣街来。

到了荣府大门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

”这是作者借刘姥姥之眼,由外部对贾府所做的观察,而整部《红楼梦》中,也只有刘姥姥有此內、外兼具的观察作用。

其三,刘姥姥曾说︰“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

阿弥陀佛!

这一顿的銀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从刘姥姥的这句話中,折射出了豪门的奢华与浪费。

其四,刘姥姥念佛说道︰“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闲了的时候,大家都说‘怎么得到画儿上逛逛!

’想着画儿也不过是假的,哪里有这个真地方?

谁知今儿进这园里一瞧,竟比画儿还强十倍!

此处正面点出了贾府(大观园)的奢华之处。

……

像这样通过刘姥姥之眼、之口表现贾府的例子数不胜数,刘姥姥的冷眼旁观者的作用也在“三进大观园”中无处不见。

(2)贾府兴衰的见证者

前边已经谈到,作者是借刘姥姥这个旁观者的角色,通过她在贾府的活动揭开了荣国府深宅大院的神祕面纱,展示了贾府的上下尊卑,日用排场。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正赶上贾家的全盛时期,作者让刘姥姥深入到贾府內眷的生活中,把宴饮、游乐以及大观园中的景致尽力描摹铺陈,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华丽欢快的行乐图。

当刘姥姥第三次跨进贾府大门的时候,贾府已经历了抄家浩劫,完全丧失了以往不可一世的地位,一向土气可笑的刘姥姥此时反而显得从容镇静,她在危难之际搭救了即将被卖的巧姐,算是报答了贾家的救济之恩。

总之,作者用刘姥姥串起了贾府的兴衰变化,让刘姥姥成为了贾府兴衰的历史见证人,她的每次出现都是《红楼梦》情节结构上的重要转折。

三、“刘姥姥”可笑吗?

1、“丑角”?

一提起这位刘姥姥:

眼前就看到一个“村气”十足的插了满头的花朵,喝得酩酊大醉,层出不穷地闹笑话的老妈妈形象。

“刘姥姥进大观园”早已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语言。

刘姥姥到了贾府主要的表演是少见多怪,常出憨相:

“……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只有点头咂嘴念佛而已。

”几乎她每一回的动作,每一次的语言,都引起人们的轰然笑声。

在这一系列滑稽的表现背后,却是刘姥姥“精神贿赂”的本质。

按照性格,刘姥姥是“却生来有些见识”的,是个有些都市生活见闻的人。

小市民固然常是身居下层的,但也常会具备庸俗、投机、狡猾、向上爬的品质,否则怎么有胆量到那“天堂”式的贾府去探险?

她所谓到城里去“闯运气”、“丢老脸”,总是多少有些估计的。

当她初闯进大观园时,必然有眼花缭乱手足失措的过程,可是略经摸索,就窥见了一些门径。

自己目的是明确的,内心是沉重的。

作者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目的在于“告帮”,只是战战兢兢,十分紧张。

第二次再来目的本是为了道谢,却不料受到人家的特别“欣赏”和“优待”,要她充当一个鼻子上抹着白粉的“女清客”,见机而作的刘姥姥也就自愿接受任务,粉墨登场,见庙烧香,博得大家的欢笑。

结果不但大吃大喝,酒足饭饱,还得到许多礼物的恩赐,满载而归。

从这方面看来,她是的确具有丑角条件的。

然而,我们分析刘姥姥“丑角”形象之时,不妨做一个设想,假如那老太太之流不需要这种精神上的贿赂呢?

恐怕此时的刘姥姥秋风是打不着的了,更别说盼着让人家叫老亲家了!

客观地说,是老祖宗鼓励并造就了刘姥姥的“精神贿赂”!

难怪非同俗流之人黛玉当时就不欣赏刘姥姥那一套粗俗的表演,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刘姥姥来此大吃大喝的本质,曾讽刺她为“母蝗虫”,黛玉又叫惜春画一张《携蝗大嚼图》,嘲笑贾府贵人们兴趣之卑俗。

奢华之时不惜挥金买笑,败落之时凄风惨雨——与刘姥姥比起来,贾府贵族们不也正上演着丑角的形象吗?

所以刘姥姥丑角形象的意义还在于为贾府贵族们奢侈之丑的展现提供了又一个条件。

2、“丑角”不丑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本是为了还情,这可见刘姥姥是个“知恩图报”之人。

当然,刘姥姥见风使舵,又捞得许多好处,这是另外的话。

这次进荣国府后,王熙凤要刘姥姥为自己女儿巧姐取个名字,说要靠靠老人家的福。

刘姥姥曾为巧姐命名:

“姑奶奶定要依我这个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这是作者为三进荣国府救巧姐埋下的伏笔。

刘姥姥第三次来访是在贾府抄家以后,这时贾府的财产都已入官,贾母与凤姐也都相继过世,贾琏扶柩回南,正在家破人亡时,巧姐的舅爷与舅舅串通一气,要把巧姐卖与番王府作妾。

正在走头无路时,刘姥姥来了,于是平儿就禀得王夫人的同意,带着巧姐逃往刘姥姥的庄上去了。

这时,只有一个“刘姥姥是有义气,敢担当的人”

试看贾府那些高贵的太太们以及那些有权力有势的管家奶奶们,有谁能像刘姥姥这样心地淳厚?

这时,刘姥姥的面貌就一点也不滑稽了。

这足见作者既指出了刘姥姥自觉扮丑为人帮闲凑趣的一面,也指出“刘姥姥平日生活本非丑角”

的一面。

作者把刘姥姥的形象描写得逼真、活跃、淋漓尽致,使人们对她先是嘲笑,而终于同情,为什么?

因为作者要人们理解刘姥姥本质是善良的。

着力刻画刘姥姥表面上的丑角形象,实有侧面烘托贾府贵族奢华之丑之意。

3、谁真的“可笑”?

刘姥姥少见多怪的表现的确令人可笑。

然而,曾经享尽奢华,拿刘姥姥开心的贾府贵人,到头来却要靠着位曾经被自己取笑过的村野之人搭救。

其奢华之时、取笑刘姥姥之时的种种表现,难道不更为可笑吗?

作者在小说的开头曾经暗示“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其对浮华人世的嘲笑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在写小说时未必站在了“揭示封建贵族必将衰亡”的思想高度,而嘲笑“世事虚无,人世浮华”的佛道思想是毋庸质疑的。

作者通过描写“可笑的刘姥姥”来嘲笑“可笑的贾府贵族们”,其目的也在于对这一思想的揭示。

因而,作者刻画刘姥姥的可笑是有深意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者对刘姥姥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蕴含了许多深意的,无论是对情节的发展与连贯,或是对其他人物的描写,对主题思想的展现都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只有对这一人物加以深入的解析,才能更深地认识到这个人物在小说里的意义与地位,也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这一举世名著。

注释:

曹雪芹高鄂商务出版社1982年《红楼梦》第六回

曹雪芹高鄂商务出版社1982年《红楼梦》第四十回

王昆仑团结出版社2002年《红楼梦人物论》第184页

曹雪芹高鄂商务出版社1982年《红楼梦》第一一三回

曹雪芹高鄂商务出版社1982年《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曹雪芹高鄂商务出版社1982年《红楼梦》第六回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年《名家解读红楼梦》第134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年《名家解读红楼梦》第132页

参考资料:

《红楼梦》曹雪芹高鄂商务出版社1982年

《名家解读红楼梦》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年

《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团结出版社200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