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7866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钓屿①

(明)郭汝霖

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

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注释】①嘉靖四十年(1561年)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封舟”向琉球王国进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一也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B. 领联写初见钓鱼岛。

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

C. 颈联用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钓鱼岛的风景,给人一种迷蒙飘逸的美感与和谐安详的听觉感受。

D. 尾联写诗人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长啸,奇美的祖国山川,让他感到足以告慰平生,直抒胸臆。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答案】

(1)C

(2)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①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解析】【分析】

(1)C项,“想象”错,涛声为实写,应为“虚实结合”。

故选C。

(2)“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写出了郭汝霖这位天朝使节自己的豪迈胸襟。

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

“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写初见钓鱼岛。

册封使有护封军人随行,擂鼓以壮声威。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详细描绘和赞美。

诗人惊奇与兴奋喜悦的心情也就包括其中了。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作者直抒胸臆,诗人那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豪情跃然纸上,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胸襟表露无遗。

分析可知,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故答案为:

⑴C;

⑵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①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释】①巃嵷(lóngsǒng):

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1)B

(2)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

(1)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

故选B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

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

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

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屯田词①

(唐)戴叔伦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②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释】①屯田:

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

这里指民屯。

隋以后,“屯田”又称为“营田”。

②确确:

土块坚硬的样子。

(1)   本诗依次叙写了屯田农民种麦、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期人民悲惨命运。

(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

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捕蝗;伐木

(2)①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

②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

③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

④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解析】【分析】

(1)这首诗开头四句写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

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

以下四句写种榖子的地方。

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桔茎。

于是出动全体老小去驱捕蝗虫,好容易把蝗虫赶走,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

禾是榖物的总称,小米、玉米、高粱、稻都称为禾,不过此处肯定不会是水稻。

以下四句叙述这些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

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中伐木。

于是驾着牛车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死了,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以上共十二句,四句一绝,每绝描写屯田兵士的一种艰辛的生活面。

于是用两句来做结束:

边疆上的驻屯军历尽种种艰辛,何人知道?

仰望南天,有家而归不得,只有眼泪簌簌地如雨水一般落下。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凸显出农民种麦子的过程。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写的是农民在捕捉蝗虫的操劳;“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突出农民伐木的艰辛。

(2)这首诗歌以第三人的具体身份陈述客观事实依据,展现出具体的叙述背景,叙述角度别致,客观冷静,充满理性。

在叙述具体事务的时候,突出时间顺序,先写种麦子,在紧接着写屯草,显得错落自然,层次清晰明了,诗歌中流露出内心的感受也是通过叙述来得出的,全诗饱含对农人艰辛的同情,突出生活的不易。

故答案为:

⑴捕蝗;伐木

⑵①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

②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

③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

④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

译文:

春耕时节屯兵在戈壁滩上,老老少少欢欢喜喜地种麦。

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

庄稼还没成熟就闹了蝗灾,青苗被蝗虫吃尽仅剩桔茎。

驱捕蝗虫回到自己的屋子,袋子罐坛空洞洞无衣无食。

冬季移屯到靠近城市地方,谁知被官府派去南山伐木。

老老少少驾着牛车进山去,寒山霜重草枯牛都冻死了。

历尽种种艰辛又何人知晓?

仰望南天簌簌眼泪如雨水。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4.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1)下列对本诗鉴赏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应题,写太阳初升,“开门鼓”响,晨光刚刚照亮了屋梁,这一描写,从细微处写时间之早。

B. 颔联写诗人起身出门所见之景,门前仍在睡觉的小狗和在窗前欢叫的小鸟,表现出清晨兴旺之景。

C. 在这样清新的环境中,诗人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心境空明,甚至连夜间都没有乡梦撩人愁思。

D. 本诗语言浅易平实,但字里行间情感丰沛,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主要风格。

(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诗中划线的句子.

【答案】

(1)B

(2)“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作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这种轻快的感觉与上一句“宿酒未解的头重脚轻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

(1)B项,“门前仍在睡觉的小狗”错误,诗句“犬上阶眠知地湿”的意思是:

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

此时的小狗已经爬起,没有在睡觉。

B错误。

故选B。

(2)“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

“体乍轻”而“头仍重”,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

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

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故答案为:

⑴B;

⑵“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作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这种轻快的感觉与上一句“宿酒未解的头重脚轻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意

[唐]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

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

②磔,zhé,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________,交代了“男儿”________的身份。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

(1)从事远征;边疆从军的“勇士”(或军人,将军)

(2)①外貌描写,“须如蚜毛磔”,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男儿”勇猛刚烈的气概;②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尽显刚勇犷悍的男儿本色;③环境渲染,“黄云陇底白云飞”。

雄伟葬苍的塞上风沙,烘托出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的形象;④人物衬托,“使我三军泪如雨”,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有思乡柔情。

【解析】【分析】

(1)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

“男儿事长征”,意思是,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

交代了“男儿”勇士或军人的身份。

(2)本诗刻画了一个从军塞上猛勇粗犷的男儿形象。

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

他胡须又多又硬,勇猛刚烈,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战场上视死如归,奋勇杀敌,令敌人畏惧。

本诗塑造男儿形象,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手法。

正面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须如蚜毛磔”和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侧面衬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环境的渲染和烘托,“黄云陇底白云飞”,一种是他人的衬托,“使我三军泪如雨”,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

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故答案为:

⑴从事远征;边疆从军的“勇士”(或军人,将军)

⑵①外貌描写,“须如蚜毛磔”,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男儿”勇猛刚烈的气概;②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尽显刚勇犷悍的男儿本色;③环境渲染,“黄云陇底白云飞”。

雄伟葬苍的塞上风沙,烘托出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的形象;④人物衬托,“使我三军泪如雨”,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有思乡柔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具体考查塑造人物的手法。

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神态),以及间接烘托(环境、情节、人物的衬托)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象特点。

解答此题,先指出塑造人物的手法,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纱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1)   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________;一个字________,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试分析本词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追逐;“出”

(2)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

②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解析】【分析】

(1)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追逐,描写出游人追逐画船的情景,表现出喧闹的场面。

“出”字描写出秋千时隐时现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欢快热闹的气氛,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

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

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

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

“人生何处似尊前”,人生什么时候能像饮酒一样惬意轻松,不必太多愁苦!

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故答案为:

⑴追逐 “出”

⑵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

②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海棠

(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菩萨蛮

(唐•五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莫愁:

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

(1)   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________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

(2)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懒”,作用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新著雨、花待放

(2)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

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1)首先圈出颔联,即“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然后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即海棠花最秾丽是在刚刚著雨之时,最妖娆在要开的时候,由此可见,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

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

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2)首先看郑诗,“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

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尽得风流。

此处写美人、梁广其实是为了侧面衬托海棠的特点。

然后再看温词,“懒起画蛾眉”,意思是“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此处的“懒”是“慵懒”,这是直接描写美人的情态,从词中来看,美人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故“起”是“慵懒”,“画蛾眉”也是慵懒,这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

⑴新著雨、花待放

⑵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

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句与把握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把握其性格、情感、心理等形象特征。

本题中颔联抓住了海棠颜色和形态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与鉴赏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

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此题形式是比较诗歌题不同处,可以考虑手法,情感态度方面。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注释】这首词大致创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

援情入理,情理互喻,既朴实又形象生动。

B. 上阕运用典故发端,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尘俗人生的否定。

C. 下阕以高歌结尾,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之情。

D. 全词语言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乎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

(2)本词上阕蕴含作者多种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对世俗追名逐利的嘲讽,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嘲讽之意一览无余;②对政治斗争相互倾轧的厌倦,词人感叹万事皆由前定,何必争个谁弱谁强;③对自身处境的悲愤,不问世事,全身远祸,未老放我,百年沉醉,抒发的是内心的无奈与悲愤。

【解析】【分析】

(1)A项,“情理互喻”“形象生动”错误,从词中来看,应该是全篇援情入理,情理交融,并非是“情理互喻”;同时“朴实”和“形象生动”本身就是矛盾的,且从词中来看,词人现身说法,真抒胸臆,言语是朴实的。

故选A。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功名利禄本是构成世俗观念的核心,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词人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以无言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故答案为:

⑴A;

⑵①对世俗追名逐利的嘲讽,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嘲讽之意一览无余;②对政治斗争相互倾轧的厌倦,词人感叹万事皆由前定,何必争个谁弱谁强;③对自身处境的悲愤,不问世事,全身远祸,未老放我,百年沉醉,抒发的是内心的无奈与悲愤。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