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7445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神经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神经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神经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神经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docx

《神经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系统.docx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中的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系统总称。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

(一)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和脊髓位于人体的中轴位,包绕脑的头颅骨和包绕脊髓的脊椎骨,质地很硬,可以使脑和脊髓得到很好的保护。

中枢神经系统能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过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人类的意识、心理、思维活动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类的脑最发达,脑是神经系统中最复杂的部分。

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其中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端脑是脑的最高级部位,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

(1)大脑半球的表层是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质,是人体各种活动的高级中枢,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大脑深层的白质为髓质,由神经纤维所组成。

在半球底部的白质中藏有基底核,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

(2)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而间脑的主要部分是丘脑,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

丘脑是产生意识的核心器官,丘脑中先天遗传有一种十分特殊的结构称为丘觉,丘觉是自身蕴含意思并能发放意思,当丘觉发放意思时也就产生了意识。

(3)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分为中间的蚓部和两侧膨大的小脑半球,表层的灰质即小脑皮层,被许多横行的沟分成许多小叶。

小脑主要的功能是协调骨胳肌的运动,是运动调节中枢,能维持和调节肌肉的紧张,保持身体的平衡。

(4)脑干是脊髓和间脑之间的部分,由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组成。

脑干的延髓部分下连脊髓,呈不规则的柱状形,脑干的背侧与小脑之间有一空腔,为脊髓中央管的延伸,称第四脑室。

脑干也是由灰质和白质构成,脑干的灰质仅延髓下半部与脊髓相似,其他部位不形成连续的细胞柱,而是由机能相同的神经细胞集合成团块或短柱形神经核。

脑干中有许多重要神经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吞咽中枢,以及视、听和平衡等反射中枢,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与脊柱的弯曲一致,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脊髓两旁发出许多成对的神经,称为脊神经,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因此脊髓是周围神经系统与脑之间的通路。

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

脊髓的上端与延髓相连,下端平齐第一腰椎下缘,长约40~45厘米,脊髓的全长粗细不等,可分为31节:

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另外有两个膨大部,上部称颈膨大,下部称腰膨大,膨大的形成与四肢的发展有关。

脊髓的活动受脑的控制,将来自四肢和躯干的各种感觉冲动,通过脊髓的上行纤维束,传达到脑,进行高级综合分析,脑的活动通过脊髓的下行纤维束,包括执行传导随意运动的皮质脊髓束以及调整锥体系统的活动并调整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使动作协调、准确、免除震动和不必要附带动作的锥体外系统,通过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调整脊髓神经元的活动。

脊髓本身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

(二)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经结构,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与脑相连的神经叫脑神经,共有12对,依次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绝大部分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等处,由颅底的孔裂出入颅腔,连接着脑的不同部位,主要支配头面部器官的感觉和运动,其中只有一对迷走神经沿颈部下行,分布在胸腔的大部分腹腔的内脏器官上。

与脊髓相连的神经叫脊神经,前、后根是由许多神经纤维束组成的根丝所构成,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后根较前根粗,二者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干,感觉和运动纤维在干中混合,后根在椎间孔附近有椭圆形膨大,称脊神经节。

脊神经共有31对,其中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的分布是很有规律的,上部的脊神经分布在颈部、上肢和躯干上步,下部的脊神经分布在下肢和躯干下部。

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可以调节躯干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

脊神经含有躯体感觉、躯体运动、内脏感觉、内脏运动四种纤维。

内脏神经也称为植物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和腺体,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两种,心跳、呼吸和消化活动都受到内脏神经的调节。

内脏运动神经能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不受人的意志控制,又称自主神经。

又因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主要是控制和调节运动、植物所共有的新陈代谢,又可称为植物性神经。

内脏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两者之间相互桔抗又相互协调,组成一个配合默契的有机整体,使内脏活动能适应内外环境的需要。

但也受脑活动的影响。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为中空性器官,消化腺为实质性器官。

消化管是从口腔至肛门粗细不等的肌性弯曲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分。

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到肛门的一段,称下消化道

(一)口腔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位,由口唇、颊、腭、牙、舌和口腔腺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后,口腔内腺体即分泌唾液,嚼碎后的食物与唾液搅和,借唾液的滑润作用通过食管,唾液中的淀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

口腔的前壁为口唇,侧壁为颊,上壁为口腔顶,下壁为口腔底。

口腔向前以口裂与外界相通,向后经咽峡与咽相续。

口腔内的牙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嵌入上、下颌骨牙槽内,分别排列成上牙弓和下牙弓,具有咬切、撕扯和磨碎食物的功能,并对语言、发音有辅助作用。

一般人有切牙、尖牙、磨牙三种牙齿,牙的构造可分为牙冠、牙颈、牙根。

幼儿自6个月开始萌出乳牙,2~3岁内出齐,6~7岁开始换恒牙,12岁左右除第3磨牙外,全部出齐,第3磨牙长出较晚,约18~30岁萌出,故称迟牙(智牙),迟牙有的人可终生不出,因此恒牙数28~32颗均属正常。

舌是口腔中可随意运动的器官,位于口腔底,是由横纹肌纤维交织排列形成的肌性器官,以骨骼肌为基础,表面覆以黏膜,具有感受味觉、触觉、搅拌咀嚼、吞咽食物、辅助发音等功能。

口腔腺是开口于口腔的各种腺体的总称,口腔腺分大、小两类,能分泌唾液。

小唾液腺包括唇腺、颊腺等,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

食物在口腔内,经过咀嚼运动被磨碎,与唾液充分混合成食团,从吞咽到食团入胃需6~8秒,因为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较短,唾液的化学性消化能力比较弱,只有少量淀粉降解为麦芽糖。

(二)咽(见呼吸系统章节)

(三)食管

食管是一长条形的肌性管道,位于脊柱颈部前方,气管后方,全长约25~30厘米,可分为颈段、胸段和腹段,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分,颈部长约5厘米,平第6颈椎体下缘至胸骨的颈静脉切迹平面之间,胸部最长,约18~20厘米,由胸骨的颈静脉切迹平面至膈的食管裂孔之间,腹部最短,长仅1~2厘米,由膈的食管裂孔处至胃的贲门。

食管的主要功能是运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时空气进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

食团吞咽后由咽腔进入食管上端,食管肌肉发生波形蠕动,使食团沿食管下行至胃。

食管的蠕动波约长2~4厘米,其速度为每秒2~5厘米,一般成年人自吞咽开始至蠕动波到达食管末端约需9秒。

食物在食管内移动的速度,以流体最快,糊状食物较慢,固体最慢。

水在食管中只需1秒钟便到达食管下端。

人在卧位情况下,食团也能因蠕动入胃,但移动较慢。

(四)胃

胃位于膈的左下方,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

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体,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盐酸、钠、钾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胃液的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杀灭食物中的细菌、保护胃粘膜以及润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内易于通过以及储存、混合、消化和移动食物的功能。

胃可分为胃底、胃体、幽门3个部分(图5-2),胃的形态和大小可随内容物的多少而不同,还可因年龄、性别、体型的不同而有差异,成年人胃的容量可达3000毫升,空虚时可缩成管状。

胃有上、下两口,前、后两壁和大、小两弯。

上口为入口,称贲门,与食管相接,下口为出口,称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

胃前壁朝向前上方,胃后壁朝向后下方。

胃壁由黏膜、黏膜下组织、肌织膜和外膜组成,胃黏膜呈淡红色,有丰富的胃腺。

胃空虚时,黏膜形成许多不规则的皱襞,充盈时皱襞则减少或展平,而在贲门和幽门附近的皱襞则呈放射状排列,在幽门括约肌内面的黏膜向内形成环状皱襞,可阻止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功能。

食物入胃后,通过胃壁运动与胃液混合,继续进行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胃液是无色的酸性液体,胃液中完成化学性消化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和胃蛋白酶,胃液分泌是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的,进食是胃液分泌的自然刺激。

食团入胃后5分钟左右,胃蠕动就开始了,有利于食物与胃液的混合,协助完成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功能。

(五)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食物消化吸收最重要的场所。

上起自胃的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5~7厘米,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图5-3)。

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段,长度相当于本人十二个手指的指幅,固被称为十二指肠,约25~30厘米,十二指肠呈C型弯曲,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顶端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开口。

十二指肠的主要功能是分泌粘液、刺激胰消化酶和胆汁的分泌,是蛋白质的重要消化场所。

空肠起自十二指肠,下连回肠,但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回肠连接盲肠。

空肠的长度占空、回肠全长的2/5,而回肠占3/5。

空肠、回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紧张性收缩是小肠机械性消化运动形式的基础,当小肠紧张性降低时,肠壁给予小肠内容物的压力小,食糜与消化液混合不充分,食糜的推进也慢。

反之,当小肠紧张性升高时,食糜与消化液混合充分而加快,食糜的推进也快。

另外,小肠的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运动,主要发生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管上。

进食后,有食糜的肠管上若干处的环行肌同时收缩,将肠管内的食糜分割成若干节段。

随后,原来收缩处舒张,原来舒张处收缩,使原来每个节段的食糜分为两半,相邻的两半又各自合拢来形成若干新的节段,如此反复进行,分节运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为消化和吸收创造有利条件,分节运动还能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小肠的蠕动通常重叠在节律性分节运动之上,两者经常并存。

蠕动使分节运动作用后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一个新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因此食物消化的主要部分在小肠。

(六)大肠

大肠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四部分。

成人大肠全长约1.5米,起自回肠,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水分、盐类、分泌粘液,形成、贮存和运送粪便。

盲肠是大肠的起始段,在开口处有回肠向盲肠突入的皱襞,称为回盲瓣,能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在盲肠的后方有一细长的盲管,称阑尾。

结肠位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直肠位于盆腔内,是大肠的末段。

肛管是大肠最末端的部分,向外的开口为肛门。

大肠没有复杂的消化活动,主要是为消化后的残余物提供暂时的贮存场所,而大肠液的主要作用是其中的粘液蛋白对肠粘膜的保护作用和润滑粪便的作用,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内,大肠的机械性运动将内容物向下推送,最终通过排便反射将粪便排出体外。

消化腺能生成和分泌消化液,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小消化腺散布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对食物进行消化。

(一)肝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也是最大的实质性脏器,具有分泌胆汁,加工、合成和贮存营养物质,解毒、造血等功能。

肝脏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至左季肋区,其左右径约为25.8厘米,前后径约为15.2厘米,上下径约为5.8厘米。

一般成年人的肝脏的重量,约占体重的1/40~1/50,而在胎儿和新生儿时,肝的体积相对较大,可达体重的1/20。

肝由50~100万个肝小叶组成,肝小叶是构成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在肝的下面有一呈梨形的胆囊,胆囊有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最后排入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二)胰

胰是人体的第二大消化腺,呈长条状,质地柔软,呈灰红或淡红色,位于胃的后方,横行于腹后壁,横跨在第1、2腰椎的前面。

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

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可分解蛋白质、脂肪和醣类。

胰液经各级导管,流入胰腺管,胰腺管与胆总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

(三)唾液腺

唾液腺又称口腔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3对,分泌液一昼夜可达1000~1500毫升,具有湿润、清洁、调和食物、消化淀粉等作用。

腮腺为最大的一对唾液腺,略呈三角楔形,位于外耳道前下方,而下颌下腺呈卵圆形,位于下颌骨体的内面,而舌下腺则是最小的一对,呈扁长杏核状,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

生殖系统

男性生殖器包括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

内生殖器多数位于盆腔内,主要包括产生男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生殖腺(睾丸),输送生殖细胞的生殖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以及附属腺体(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其分泌物与精子共同组成精液,具有营养精子和增强其活动能力的作用。

外生殖器则显露于体表,主要包括阴囊、阴茎。

1.位置:

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

2.形态:

睾丸呈扁椭圆形,表面光滑,分上、下两端,内侧、外侧两面,前、后两缘。

其前缘游离,后缘有附睾和输精管起始段附着,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

男性生殖管道

1.附睾--附睾附于睾丸的上端及后缘,上端膨大,称附睾头,中部为附睾体,下端狭细为附睾尾。

转向后上方移行为输精管。

附睾头由睾丸输出小管迂回盘曲而成。

附睾具有贮存精子,分泌液体供给精子营养,促进精子继续达到成熟,并维持其活力的功能。

2.输精管==输精管是附睾管的直接延续,长约50cm,管壁较厚,管径狭细,于活体触摸时呈坚实的细圆索状。

输精管按其行程可分4部:

睾丸部起于附睾尾,沿睾丸后缘上升达睾丸上端进入精索。

精索部是睾丸部的直接延续,包于精索内,上行至腹股沟管外环。

此段输精管位置表浅,输精管结扎术常在此部进行。

腹股沟部是穿经腹股沟管内的一段。

盆部始于腹股沟管深环,沿盆腔侧壁行向后下至膀胱底后面,其未端膨大成输精管壶腹。

3.射精管--射精管由输精管壶腹未端与精囊排泄管在前列腺后方合并而成,长约2cm,全程穿前列腺,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4.男性尿道--男性尿道具有排精和排尿的作用。

男性尿道分为3部:

男性尿道起于膀胱的尿道内口,终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长约18cm。

前列腺部为尿道通过前列腺内的一段,管腔最粗,后壁有射精管和前列腺排泄管的开口。

膜部为尿道穿经尿生殖膈的一段,为男性尿道三部中最短的一部,其管腔最细,有由骨骼肌构成的尿道括约肌环绕,该肌收缩可关闭尿道。

海绵体部为尿道通过尿道海绵体的一段,长约15cm,尿道球内的尿道管腔较宽,称为尿道球部,有尿道球腺的开口。

男性外生殖器

男性外生殖器包括阴茎和阴囊。

1.阴囊--阴囊为一皮肤囊袋,阴囊壁由皮肤和肉膜组成。

肉膜是阴囊的浅筋膜,含有平滑肌纤维,其内容纳睾丸和附睾,并调节阴囊内的温度以利精子的生长和发育。

2.阴茎--阴茎可分为头、体、根3部分。

其后端为阴茎根,藏于会阴部皮肤的深方。

中部为阴茎体。

前端为阴茎头,头的尖端有尿道外口。

头的后方稍细为阴茎颈。

阴茎主要由两个阴茎海绵体和一个尿道海绵体构成,外面包有筋膜和皮肤。

每个海绵体的外面都包有一层坚厚的纤维膜,分别成为阴茎海绵体白膜和尿道海绵体白膜。

阴茎海绵体的后端分离,称阴茎脚,分别附于两侧的耻骨下支和坐骨支。

尿道海绵体前端膨大称阴茎头,后端膨大称尿道球,尿道贯穿尿道海绵体全长。

阴茎的皮肤薄而柔软,富有弹性。

其在近阴茎颈处呈一环形皱襞,至阴茎颈再返折移行至阴茎头的皮肤,此处皮肤的环形皱襞称为阴茎包皮。

在阴茎头的腹侧,包皮与尿道外口相连,为包皮系带。

幼儿阴茎包皮较长,包绕整个阴茎头,随年龄的增长包皮逐渐退缩。

精子的产生及排出途径:

精子由睾丸内精曲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经精直小管、输出小管至附。

睾头、体、尾内,再经输精管、射精管和男性尿道排出体外。

女性生殖器

女性生殖器分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

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卵巢为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生殖腺;输送管道包括输卵管、子宫和阴道;附属腺体包括前庭大腺。

女性外生殖器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道前庭、阴蒂、前庭球等。

此外,女性乳房是授乳器官。

卵巢:

1.位置:

卵巢位于小骨盆侧壁,由髂内、外动脉所夹成的卵巢窝内,外被浆膜,为腹膜内位器官。

2.形态及固定装置

卵巢呈扁椭圆形,分为内侧、外侧两面;上、下两端和前、后两缘。

上端借卵巢悬韧带连于髂总动脉分叉处,下端借一条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的卵巢固有韧带固定于子宫底的两侧。

卵巢后缘游离,前缘借卵巢系膜连于子宫阔韧带的后面,其系膜内有分布于卵巢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

输卵管:

1.形态和位置

输卵管是一对输送卵子或受精卵的细长而弯曲的肌性管道,长约10~12cm,位于小骨盆腔内,约呈冠状位被包裹于子宫阔韧带上缘内。

其内侧端穿子宫角开口于子宫腔称输卵管子宫口,外侧端以输卵管腹腔口开口于腹膜腔。

女性腹膜腔可借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与外界相通。

2.分部

输卵管全长由内侧向外侧分为4部:

输卵管子宫部:

为贯穿子宫壁的部分,短而狭窄,其内侧端有输卵管子宫口通子宫腔,外侧续连于输卵管峡。

输卵管峡:

占输卵管游离部的内侧1/3,细短而直,输卵管结扎术多在此部进行。

此段向外侧移行为壶腹部。

输卵管壶腹:

此段管腔膨大成壶腹状,约占输卵管游离部的外侧2/3,管腔大而弯曲。

卵子通常在此部受精,若受精卵未能移入子宫,而在输卵管内发育,即成宫外孕。

输卵管漏斗:

为外侧端的扩大部分,呈漏斗状。

其游离缘有许多指状突起称输卵管伞,手术时常以此作为识别输卵管的标志。

临床上把卵巢和输卵管统称为子宫附件。

子宫:

子宫是壁厚而腔窄的肌性器官,是孕育胎儿的场所。

其形态、结构及位置随年龄、月经周期和妊娠情况而变化。

1.子宫的位置

子宫位于小骨盆腔的中央,膀胱和直肠之间。

正常成年未孕女子的子宫呈前倾前屈位。

前倾是子宫向前下方的倾斜,即子宫长轴与阴道长轴形成的夹角,约为直角;前屈是指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凹向前的弯曲,呈钝角。

当人体直立,膀胱排空时,子宫体伏于膀胱上,几乎与地面平行。

膀胱和直肠的充盈程度可影响子宫的位置。

2.子宫的形态和分部

成年未孕的子宫,呈前后略扁、倒置的鸭梨形,长约8cm,最大宽径约4cm,壁厚约2cm。

子宫可分为3部:

上端在两侧输卵管子宫口以上的圆凸部分称子宫底;下端细圆的部分称为子宫颈;底与颈之间的部分称为子宫体。

子宫颈又分为两部:

子宫颈伸入阴道内的部分,称为子宫颈阴道部;在阴道以上的部分,称为子宫颈阴道上部。

子宫颈与子宫体连接的部位,稍狭细,称为子宫峡,在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长约1cm。

在妊娠期,子宫峡逐渐扩张伸长(可达7~11cm),形成子宫下段,产科常在此进行剖腹产手术。

子宫的内腔较狭窄可分为上、下两部:

上部由底、体围成,称为子宫腔,下部在子宫颈内,称为子宫颈管。

子宫腔在额状位呈前后略扁的三角形腔隙,底向上,其两侧有输卵管子宫口;尖向下通子宫颈管。

子宫颈管呈棱形,其上口通子宫腔,下口称为子宫口,通阴道。

阴道:

阴道为前后扁平的肌性管道,连接子宫和外生殖器,是导入精液,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通路。

阴道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称为阴道口。

阴道的上端较宽阔,包绕子宫颈阴道部,在子宫颈周围形成环状的阴道穹。

阴道穹可分为前穹、后穹和左、右侧穹。

其中以后穹最深,后穹与直肠子宫陷凹仅隔以阴道后壁和腹膜,当该陷凹有积液时,可经阴道后穹进行穿刺或引流,以协助诊断或治疗。

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道前庭、阴蒂、前庭球等。

阴阜为位于耻骨联合前面的皮肤,内有较多的脂肪组织,性成熟后皮肤生有阴毛。

大阴唇为一对纵行的皮肤隆起,其前端和后端相互连合。

小阴唇位于大阴唇的内侧的一对较薄的皮肤皱襞,表面光滑无阴毛。

两侧小阴唇后端汇合,形成阴唇系带;前端汇合形成阴蒂包皮。

阴道前庭是位于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裂隙。

其前部有尿道外口,后部有阴道口。

前庭大腺位于阴道口的两侧,形如豌豆,开口于阴道前庭内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中、后1/3处。

乳房和会阴:

乳房--乳房为哺乳动物特有的器官,左右各一,男性不发达。

女性乳房与生殖器的功能活动关系密切,于青春期开始发育成长,妊娠和哺乳期的乳房有分泌活动,老年妇女乳房萎缩。

1.位置:

乳房位于胸前部,胸大肌及其筋膜的表面。

2.形态:

成年女子尚未哺乳的乳房呈半球形,紧张而富弹性。

于第3-6肋之间,乳头平对第4肋间隙或第5肋。

乳头表面有输乳管开口,乳头周围有一圈颜色较深区域,称乳晕。

3.结构:

乳房由皮肤、乳腺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

乳腺组织被脂肪组织分隔为15~20个乳腺叶,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乳腺叶借输乳管开口于乳头的输乳孔。

乳房手术时应采用放射状切口,以免损伤乳腺叶和输乳管。

会阴--狭义会阴是指外生殖器与肛门间的狭窄区域。

妇女分娩时易于撕裂,应注意保护。

广义会阴则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呈菱形。

以两侧坐骨结节间的连线为界,可将会阴分为前,后两个三角,前方为尿生殖三角,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后方为肛门三角,有肛管通过。

两个三角区均被肌肉和筋膜封闭。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是由身体不同部位和不同构造的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构成。

内分泌腺是一群特殊化的细胞或是一些散在的细胞组成的无导管腺,是结构上独立存在的器官,如甲状腺、甲状旁腺等。

内分泌组织是指分散存在于器官中的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如胰腺内的胰岛、睾丸内的间质细胞等。

它们分泌高效能的物质--激素,激素直接透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达到其作用的靶细胞,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活动等起到调节作用。

随着内分泌系统研究的进展,发现除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到达远距离的靶细胞外,还有一些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只通过细胞间隙弥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这类激素称局部激素。

另外,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

神经系统的某些部分同时也具有内分泌的功能。

而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

但是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仍是在中枢系统调控之下进行的。

这就是所谓的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胸腺和生殖腺等。

一、甲状腺

甲状腺形如"H",分为左右两个侧叶,中间以峡部相连。

侧叶贴附于喉下部和气管上部的外侧面,上达甲状软骨中部,下抵第六气管软骨环。

峡部多位于第二至第四气管软骨的前方,有时,自峡部向上伸出一个锥叶,常随年龄而逐渐退化。

甲状腺外覆纤维囊,称甲状腺被囊,此囊伸入腺组织,将腺分成大小不等的小叶,在甲状腺侧叶与环状软骨之间常有韧带样结缔组织相连,故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喉而上下移动。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主要是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基本生理过程。

甲状腺机能的亢进和减低,都会引起新陈代谢的紊乱,当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碘缺乏时,可代偿性引起甲状腺肿大。

某些地区,因缺碘又得不到适当补充,可发生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二、肾上腺

肾上腺位于腹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