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5160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对表达技巧概念的理解,通过示例准确把握其特征及表达效果。

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及解题规范的掌握与实际运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自制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精讲学生结合示例在诵读中体会掌握。

教学课型:

复习课教学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导入:

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经常会一头雾水、读不大懂,其原因之一就是对诗歌的表达技巧了解不够深入,虽然我们在散文的阅读中经常会遇到这些表达技巧。

今天我们来议论一下诗歌的表达技巧,力求达到如下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歌表达技巧的内容繁而杂,我们采用分类举例的方法进行。

我们把诗歌的表达技巧分为三大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作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设问、反问、互文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一)高考试题示例1

200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

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

“闹”字用拟人手法,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杷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分类简析

1、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示例:

(1)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

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2)例如: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

"如眉":

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3)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练习:

试指出下面诗句中的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及表达效果。

江上看山(宋·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答案:

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双关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

恰当地运用双关,可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也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示例

(1)春  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解析: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表面写自然之春天,实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示例

(2)再如: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解析: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3、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理解:

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

理解:

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主人下马客在船

理解:

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

4、夸张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作用、程度,借助于想像,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例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解析:

“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5、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例如: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示例一:

新晴(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解析: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示例二: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解析: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例如: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再如: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解析:

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借代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终岁不闻丝竹声。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运用借代手法,用颜色“绿”代替绿叶,用颜色“红”代替红花。

语言简洁而意味无穷。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三)课堂练习:

1、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春  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解析: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

②千古长如白练飞。

①、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四)高考真题演练

(2005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解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二、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

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一)概念解说

1、记叙。

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

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2、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

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3、抒情。

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

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议论。

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

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二)抒情方式解析

1、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就是直截了当地倾诉思想感情,其作用时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感染读者,引起强烈共鸣的效果。

示例: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解析: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之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示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

示例: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解析: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功业难就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这三种方式。

作用:

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1)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示例一: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示例二: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

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

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借景抒情,衬托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2)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诗人怀着特有的情感去看眼前景象,这种景象自然带上了诗人情感的色彩。

示例: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课堂练习:

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解析:

在抒情方式上,相同之处是都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借景抒情;不同之处是,前者在写景的基础上,以“孤客最先闻”秋风,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寂寞思乡之情,而后者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直写“秋声不可闻”,与全诗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吻合。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示例一:

画  菊         郑思肖(宋末诗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解析:

托菊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

示例二: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解析: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友情提示: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三、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想象和联想、渲染衬托、正面和侧面、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白描、象征、用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等。

(一)、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1、实与虚的分类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西厢记·长亭送别》。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实与虚的关系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示例一: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解析: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示例二: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

前两句作者读妻子问归期的信及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实写;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表达作者想家思归之情。

3、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①你读出了什么呢?

②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解析:

①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②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

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二)动与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1、示例一: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解析:

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艳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示例二: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2、课堂练习

2003年春季安徽卷

小桃红  秋江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萍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

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解析:

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

“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

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三)扬与抑是诗文写作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时,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或把要批评的先从菜一优点加以表扬。

抑扬手法往往能使行文反差强烈、出人意料,于反差中产生盎然的情趣,于曲折中增添隽永的意味。

1、示例一: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解析: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示例二: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2、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试就诗歌的表现手法做一简析。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毁教夫婿觅封侯。

解析:

先写少妇“不知愁”,后写“毁”——先扬后抑。

通过对少妇情绪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 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

示例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

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

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课堂练习: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解析: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五)渲染与烘托、衬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如杜甫《登高》诗中首联。

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再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如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渲染:

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烘托:

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衬托:

通过这件事或人来衬托那一件事或人,那件事高于这件事,突出的是那件事。

(六)以乐景写哀情及以哀景写乐情

示例一《谢亭送别》唐代谢诨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解析: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再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的萧杀暗淡的景象,对后两句的昂扬乐观是一个有力的反衬。

又如哀景衬哀情: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

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

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

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七)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