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之表达技巧精选上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12702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15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之表达技巧精选上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鉴赏之表达技巧精选上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鉴赏之表达技巧精选上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鉴赏之表达技巧精选上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鉴赏之表达技巧精选上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之表达技巧精选上课.docx

《鉴赏之表达技巧精选上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之表达技巧精选上课.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之表达技巧精选上课.docx

鉴赏之表达技巧精选上课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2.掌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

【考点阐释】

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阐述观点所采用的特殊的手法。

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

比喻

、比拟

(拟人

、拟物)、借代、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语、双关、用典

、互文等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和叙事抒情等)【“景”(事、物、史)与“情”(喜、怒、哀、乐)“志”(志向、情操、爱好、愿望)】

描写:

点与面、正与侧

、动与静

、虚与实

、明与暗、乐与哀

、工笔与白描

艺术手法

赋(铺陈)比兴、对比(烘托、衬托)、渲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托物言志(感物抒怀)、讽喻(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象征、抑扬、联想、想象等等

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叠词、卒章显志、重章叠句、倒装、曲笔入题等

【考场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2013年浙江卷)

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

(2分)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分)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5分)答案:

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5分)

【参考资料】

  《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最著名的讽喻诗之一,元和五年左右作于长安。

这组诗在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势力方面相当深刻,发人深省。

后世评论者常以其与杜甫诗相提并论。

白居易自己在《与元九书》中也说:

“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本诗与《轻肥》略近,其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

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

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

与杜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歌舞》:

本诗与《轻肥》略近,其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

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

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

与杜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题型一:

鉴赏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

一、考向探究

1.设题角度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2.知识储备

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双关、顶针、互文、回环)的运用,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偏语、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考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是近几年高考的次重点和次热点。

3.几种常考的修辞手法,其作用如下:

(1)比喻:

★定义、分类及作用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无形为有形,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繁冗为简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解】:

舅姑:

公婆。

【韵译】: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

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

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对于比喻,我们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体之间的相似点。

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

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在燕山大漠(此处为互文),明月如银钩,在月光照耀下,沙尘像雪片纷纷扬扬。

何时能够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

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举例

例1: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2: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轼《江上看山》)【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3: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4: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析】这首诗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使具体事物人格化、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古诗鉴赏,主要是拟人。

例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析】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析】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析】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例4: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例5: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薛宝钗《咏白海棠》)【析】“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

“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例6: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林黛玉《咏白海棠》)【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

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

★比拟与比喻不同:

①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②比喻中喻体(作比的事物)都要出现,比拟中(模拟的事物)是不出现的。

(3)夸张:

(一)定义: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二)作用: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表达效果,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

"(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典型例题】

例题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4)对比: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运用对比,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5)双关、隐语(谐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含蓄蕴藉;使语言含蓄、风趣,令人回味,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1: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春思》)【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例2: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唐·刘禹锡)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晴”字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6)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考点上不常见。

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

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

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

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

容易误译为:

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7)对偶:

(一)概念: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二)作用: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节奏鲜明,音节和谐;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三)举例:

例1: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8)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语势,强化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又如: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红楼梦》宝玉所咏曲写女儿的相思愁怨,每句用“不”字,“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

(9)反复:

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音节舒缓和谐,朗朗上口;强调主题,形成气势,使情感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如:

北宋欧阳修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李清照词《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均为反复修辞。

(10)反问:

(一) 概念: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二) 作用: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又如:

《定风波》: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11)设问:

(一)概念: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二)作用:

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1: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2:

周邦彦《横塘路》: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12)借代:

(一)定义: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二)类别:

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三)作用: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具体生动、特点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1: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

“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析】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

“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析】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析】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

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

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

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例6: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例7: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例8:

“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9: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

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13)顶真:

(一)定义:

顶真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为下一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方式。

顶真具有续接的特点,又适用于表现客观事物间的递相依存关系。

(二)作用(表达效果):

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

例1: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整个大层次,由顶真构成,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14)列锦:

(一)定义: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1: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析】“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例2: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析】此联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二)作用(艺术效果):

1、凝炼美

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

例1: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析】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

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强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撕杀,从语法角度分析,诗人虽然剩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2、简远美

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例2: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析】两句全部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的高大想象便凸现在读者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3、含蓄美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受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例3: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析】诗篇书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他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的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15)迭字:

迭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1: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例2: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例3: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例4: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析】这里的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5: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析】同上。

二、方法点拔

【总结高考命题设问的形式】

修辞的设题方式有:

常见设问:

1、这首诗某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刻画某形象?

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如何抒发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