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5094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学年高二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学年高二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2009-2010学年高二(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1-51题每小题1分,52—58题每小题2分,共计65分)

1.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

字形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因此它本身就是一幅幅有趣的图画。

如马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

因此与马有关的字就造了许多。

如驳(马的颜色不纯)、冯(疾行中的马)等。

这一现象说明

A.文化是自然而然产生的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D.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来自现实生活、来自广大群众、来自生动实践的。

据此回答2—3题。

2.上述材料说明

A.马克思主义属于先进文化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D.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3.下列说法与材料主题一致的是

①观乎天文,以察观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②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③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弘扬其思想精华,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据此回答4~5题。

4.上述材料说明

A.文化受经济、政治的影响

B.文化是由人所创造,并为人所特有的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可以产生深刻影响

D.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5.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时代.当时的哲人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产生了和谐的理念。

这告诉我们

A.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接受知识文化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D.文化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创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版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版权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仅文化产业和软件产业方面的版权年收入已超过8000亿元。

我国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构建了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版权保护法律体系,实行了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并行的双轨制。

据此回答6—7题。

6.版权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仅文化产业和软件产业方面的版权年收入已超过8000亿元。

这说明

A.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B.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C.文化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D.文化和政治相互交融

7.国家对版权的保护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这充分体现了

A.文化对政治有反作用

B.一定的文化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C.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D.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政治环境

在2009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提出“把文化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以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基础。

运用相关知识,回答8—9题。

8.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是因为

①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大基本领域,受经济、政治决定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①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9.国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为的是

A.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B.把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C.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D.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作为当前我国的中心工作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关于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0-11题。

10.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

B.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11.在全国范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于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同心同德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开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说明

A.国家注重发挥先进文化的积极作用B.先进文化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文化有健康有益与腐朽没落之分D.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

12.由于地理条件不同,民族构成不同,社会制度与文化背景不同,各国、各地区的礼仪除了具有共同性特点之外,还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异性。

比如,多数国家都用点头表示肯定或同意,摇头表示否定或不同意。

但也有少数国家则是“点头不行摇头行”。

如果不注意,就会闹出笑话甚至不愉快。

这说明

A.人们交往行为和方式的差异受不同文化的影响

B.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D.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取决于价值观念

13.2009年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提倡全民多读书,赞成设立全国读书节。

设立读书节。

①有利于对人产生有形的、强制的影响②有利于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③有利于塑造美好人生④有利于扩大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

14.2009年阳春三月,南粤大地良好的天气、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吸引了众多东南亚老人争相前来春游、度假。

这些老人中有一部分是祖籍广东的华人,虽然持着外国护照,但乡音难改,大家都讲着粤语,这也成为东南亚“夕阳红”旅行团的一大显著特色。

虽然持着外国护照,但乡音难改,大家都讲着粤语,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人们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D.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5.中国当年对日本的八年抗战,最后获胜,光复失土,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当时有唱不完的抗战歌曲,什么《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保家乡》、《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与《毕业歌》等等,这些激昂雄壮的抗战歌曲,唱遍了大江南北,唱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使他们热血沸腾,士气大振,才能坚持八年抗战。

这表明

A.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B.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促进了人的素质的提高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持久的

2009年4月23日是第14个“世界读书日”。

每年的4月,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都要联合下文倡导“全民阅读”。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气。

运刚相关知识,完成16~17题。

16.之所以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气,是因为

A.读书是获得文化知识的唯一途径B.优秀的文化会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17.引导广大群众多书、读好书的意义在于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提高人的身体素质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8.2009年3月28目,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形势、坚定信心、应对挑战、共克时艰:

要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继续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主旋律。

提出这一要求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①优秀文化能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②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③健康向上的文化是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④优秀文化对性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①④

19.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作。

自1987年中国的第一批6项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我国已拥有世界遗产37处。

我国重视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③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持有的文化财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09年1日23日,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中国人迎来了已丑牛年。

在中国,放爆竹、贴春联、年夜饭以及各种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悉数登场;在海外,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以不同的方式庆祝新春佳节;此外,很多外国人也加入到中国年的庆祝活动中来,中国春节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据此回答20—21题。

20.中国人民庆祝春17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展现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④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与认同情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1.近年来,一些国家每年发行生肖邮票,一些团家将春节纳入法定节日,很多外国城镇将春节活动列入官方节目日程,春节已经成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在世界节庆化的宝库中大放异彩。

春节“热”海外

①缘于中国传统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②说明春节文化已汇入推进世界和谐发展的洪流

③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缘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力量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在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的环境下,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新增加的法定假日,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必要又重要。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22~23题。

22.我国的民族节日多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初衷,在发展中注入强烈的伦理内涵,但都是综合性的,缺少单项突出的人伦主题节日,如母亲节、情人节等;而现代社会又很有表达这种人伦感情的需要,于是西方的此类节日就趁虚而入。

这说明

①各民族文化之问存在差异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③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一定不同④文化是世界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3.目前,我国一些年轻人似乎对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更感兴趣,从而忽略了本民族传统节目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种不应有的民族精神的缺席和民俗文化的苍白。

这告诚我们

A.应加大民族文化交流

B.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必须注重文化创新

D.应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

24.中国的京剧、书法、武术为世界独有,俄罗斯的芭蕾舞折服世界,意火利的歌剧、奥地利的音乐、美国迪斯尼卡通艺术等享誉天下,古希腊哲学和近代德国辩证哲学仍教育着人们,等等。

这一切形成了世界文化大花园。

这表明

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②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是有差异的

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难以相容的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5.2009年5月23至24目,一场旨住以文化平和美食为媒介,体验欧洲文化多样性的活动——“欧洲文化节”,在北京朝阳公园展开。

“欧洲文化节”在中国的成功举办

①是为了消除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走向融合

②目的是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有利于促进中欧文化的交流

④可以增进中欧的相互了解

A.①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6.2009年元宵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系列活动举办。

133项进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名录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项目在大展中亮相。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旅数百年集体智慧的结晶。

上述活动的举办

①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②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有利于推进文化创新④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7.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民族文化受到冲击。

尊重文化多样性,成为当务之急。

之所以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因为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④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8.中国5000年的文明崇尚“和”的社会,在当前金融危机下,中国政府提出“抱团取暖”的对策。

这一对策

A.表明我国传统文化一成不变

B.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演绎,也是对“和谐世界”的倡导

C.表明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D.说明文化是人们世代长期积累的

29.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

许多台胞在山东参观访问时,无论行程多么紧迫,都要去拜访曲阜“三孔”圣地。

这一现象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传统文化对人与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30.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传统民族音乐、舞蹈、比间故事以及古籍、档案的挖掘整理等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

同时,自治区及各地(市)成立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展开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抢救、搜集、整理、研究、编辑、出版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的工作,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

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C.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两藏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31.2009年4月4日,以“清明·民族感恩”为主题的黄帝陵祭陵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这一主题是与目前的现实联系起来的,认为只有从民族的先辈们和民族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对先辈们抱着感恩的情怀,且使之转化成对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礼赞,才能够实现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一主题表明

A.文化在继承中发展B.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C.文化应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32.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谐、知足常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厚德载物、无为而治等等,这些都是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价值。

这告诉我们

A.要全面地承袋传统文化B.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C.要尊重文化多样性D.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继续实施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等重久项目,加强民族古籍和文物抢救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学术机构整理、研究和编纂传统文化典籍的作用。

据此回答33—34题。

33.因家重视古籍的纂修和保护工程,是因为

A.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我国现代化建没有促进用

B.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C.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D.任何民族文化都应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

34.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整理、研究和编纂传统文化典籍的作用,体现了

A.民族古籍带有少数民族的色彩

B.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特定的功能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D.民族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完成35~36题。

35.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来自

A.社会实践B.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C.文化精英的灵感D.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36.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①促进利学技术的发展②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7.2009年5月,以“和美、和睦、和谐”为主题的天津市第五届家庭文化艺术节举行。

本届艺术节,是一次全面展示家庭文化创新成果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实践活动。

艺术节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家庭成员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为主旨。

上述材料说明

A.文化创新必须博采众长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是推陈出新的过程D.文化创新应具有时代色彩

38.2009年,中朝建交60周年。

60年来,文化交流是联系中朝两国人民心灵的纽带,一直

是中朝传统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说明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②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

④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39.2009年4月23日是第14个“世界读书日”。

为纪念此活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暑联

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做好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一个激发全民读书、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热潮日益形成。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②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

③是为了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是为了提高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09年4月25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公布的研究成果显示,在上年7月被抢救回国的一批流失海外的战国竹简里,发现了自秦朝焚书后失传的我国最早的史书:

《古文尚书》。

通过对这些竹简中失传2000多年的《古丈尚书》的研究,流传千年的儒家经典以及这个国家的上古史都可能被改写。

据此回答40—41题。

40.上述材料说明

A.汉字记载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B.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史书典籍是很有说服力的

C.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D.中华长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41.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抢救回归的竹书,共一百数十余种,内容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学、音乐、语言文字、军事等。

这说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C.中华文化既有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D.中华文化在古代就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42.一个民族疏离了历史,自然就无希望;舍弃了文化,也就失去了前进的灵魂。

这启示我们

A.应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其他民族的积极成份

B.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应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D.实现民族振兴,必须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009年5月23日至28日,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在“唐诗故都”西安市隆重举行。

第二届中国诗歌节以“盛世中国,诗意长安”为主题,以“弘扬中国诗歌传统,加快先进文化建设,振奋中华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以促进诗歌艺术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

诗歌节充分发挥了陕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真正打造一个“诗歌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

据此回答43-44题。

43.第二届中国诗歌节的宗旨和目标反映了

A.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我们努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C.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D.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4.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促进中用诗歌的繁荣进步,需要

①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③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求同存异,兼收井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④

45.范仲淹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的《岳阳楼记》传诵千古,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操,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反映了

①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②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③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亘古不变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46.京族是生活在海边的中国少数民族。

京族文化既具有海洋文化的博大包容性,又具有民族文化的地域传统性。

京族的歌谣调有30多种,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有不少渔歌都与大海相关。

这反映了

A.受历史、地理等因索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文化

C.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D.各族人比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有着迥异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

尤其是近十几年,随着教育价值观越来越城市化、国际化、西方化,很多人在受教育过程中远离了乡土文化,成为一个“无根的人”。

据此完成47—48题。

47.各地迥异的文化形成的原因是

①各地自然条件千差玩别②各地的人们思想观念不同

③各地的特殊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④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8.针对人们在受敦育过程中远离乡土文化的现状,我们应

A.拒绝城市化、国际化

B.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C.增强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D.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49.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2009年3月21日在“第二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开幕式致词时说,台湾也是维护中华文化的重镇,双方能互动,共同发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这体现了

A.两岸文化同宗同讯,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B.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不同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50.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

A.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B.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学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C.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

D.是中华长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物质基础

5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和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爱国民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

这些名言警句也深深滴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这一文化现象体现了

①中华民族文化中积淀着爱国主义精神

②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③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④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A.①②B.③④C.④③D.②④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以民族丈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昂扬为先导。

一个民族的衰落,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

请回答52~53题。

52.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以民族精神的昂扬为先导。

这是因为,民族精神

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B.是一个民族与其他长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C.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D.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53.上述材料对于中华民族的启示是

A.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我国的中心工作

B.必须把握中华民族精神鲜明的时代性

C.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