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4833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docx

《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docx

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

2012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

课堂实录

(吴萍整理)

第16节《氓》

授课时间:

2012年11月8日下午第一节

授课地点:

青岛市城阳一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学过《诗经》的两首诗,一首是——《蒹葭》,一首是——《关雎》,今天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去认识一位卫国的女子,去聆听她的故事,去赴一个千年之约。

出示教学目标:

1.诵读体味,了解诗歌特点。

2.感知形象,把握人物情感。

从以前学过的《蒹葭》《关雎》直接导入本课。

快速导入。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二、积累(5分钟)

基本的《诗经》常识回顾,回答学生的两个问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共305篇,也称《诗三百》。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合称“诗经六义”。

“风”是民间歌谣,“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

赋是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借其他事物引起所咏的事物。

昨天晚上,短短的十几分钟的时间,同学们提出了不少问题,非常好,在下面的时间内我们将选择相关的问题进行解答。

1、《诗经》一共多少篇?

都是与爱情有关吗?

(金奇东)

学生集体回答。

他的问题提醒我们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为什么题目叫“氓”,而文中却主要写的是女子?

(赵鹤)

点拨:

想一想《蒹葭》的开头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的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明确:

一般是用开头两个字来命名。

我们下面来读文章。

三、初读10分钟

1、找三个学生来读,每人两章,然后订正错误。

2、学生齐读一遍。

3、检查一下词义

第一章:

匪我愆期将子无怒

第二章:

不见复关体无咎言

第三章:

于嗟鸠兮犹可说也

第四章:

女也不爽士也罔极

第五章:

靡室劳矣夙兴夜寐

第六章:

隰则有泮言笑晏晏

每个学生读两行,解释红色的字。

如果回答得好:

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保留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回答得不好:

字词比较难,我们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再加强记忆。

(这些字确实有难度,我们通过反复诵读加强记忆吧。

四、品读(25分钟)

1.找出每一章中女子对男子的不同称呼

这个一个女子在回忆自己的感情生活,对一个曾经是自己丈夫的一个人,她在叙述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称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把它们找出来。

【请1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Ppt出示:

⑴氓子⑵复关尔

⑶士⑷尔士

⑸⑹尔其

称呼有远有近,有亲有疏,每一种称呼的背后都代表不同的情感。

请分析这位女子的情感变化。

2、参照下列词语的基本义,分析每一种称呼背后的感情。

(析情感,小组讨论交流,边读)

Ppt出示:

氓:

民。

子:

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复关:

地点,代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

尔:

士:

男子的统称。

其:

第三人称代词。

【这个过程老师共请:

8位同学回答】

生1:

氓——彼此间喜欢;子——尊敬

师:

他的理解大家都认可吗?

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

氓——彼此间不熟悉;子——爱慕

师:

大家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

电视剧中常听到:

我第一次遇见他时……

生3:

复关——思念;尔——感动,高兴

师:

用你的感觉读一读,生3读

生4:

士——感情已慢慢疏远,不像原来那样亲切了。

生5:

士——男子统称,伤心、倾诉、指责

师:

3、4节都用了“士”,仔细体会一下感情一样吗?

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

3节“耽”——后悔。

对应的是交往的哪一阶段?

4节出现危机了,抱怨、指责。

大家齐读一下感悟感悟。

生齐读3、4节

生6:

第5节中没有对男子的称呼,说明女子死心了。

第6节彻底绝望了,决定放弃这段感情,不愿再提此人了。

生7:

第5节是对男子恶行的小结,为下文铺垫。

生8:

第5节还是对男子的诉苦

师:

读一读,全是诉苦吗?

还有——抱怨。

请大家齐读5-6小节,第6节还有一个字:

生:

以前还有怨气,现在已形同陌路。

师小结:

根据文中的情感变化,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用哪些词语概括?

原文有哪些依据?

生1:

善良、勤劳

生2:

用情专一、痴情

生3:

对未来生活有美好憧憬

生4:

勇敢

五、研读(5分钟)

探究:

女主人公的悲剧结局是哪些因素共同造成的?

(张健、方涛、牛佳欣、朱海雯等课前提问的问题)

5个学生回答

1、男子的二三其德

v2、女子温顺的性格

v3、当时的社会环境

v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

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只是丈夫的附庸。

v《乐记》中说“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卫国国风反映了当时卫国的社会道德风气。

这种整体不好的道德风气必然会对个人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师:

在那样的年代遇到了那样一个人,这是个案吗?

生回答,师总结:

这是一个当时的社会现实。

Ppt出示时代背景

六、作业:

女子后来的命运如何?

(韩乐乐等七位同学)

【评述】

这堂课有三大看点:

1、重视教学预设。

如,教学设计以人称变化切入,根据称呼背后代表的不同情感来分析这位女子的情感变化。

这是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充分表现出讲课教师的匠心独运,也表现出老师对文本理解的深刻。

2、以学生为本

本堂课基本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对于学生难以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一些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

有基础知识方面的,有理解方面的,数量不是太多,但有深度,质疑问难中,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探讨。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由教师一人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学生或者鼓励学生去分析。

3、重视诵读

本文是一首古代诗歌,这个体裁就决定决定了它是最适宜用诵读法进行教学的课文。

在整堂课中,齐读、抽读交替出现,边读边议,议后再读,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

第17节《蜀道难》

授课时间:

2012年11月8日下午第二节

授课地点:

青岛市城阳一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学过李白的很多诗句,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蜀道难》。

师:

课文大家已经课前预习了,预习之后,不懂的字音字义交流一下。

(生没有出声交流)

师:

看来大家没什么问题。

那老师检测一下

二、预习检测(10分钟)

预习检测一读准字音

一生说,另一生纠错,生齐读

Ppt出示:

1、不与秦塞通人烟2、猿猱欲度愁攀援3、砯崖转石万壑雷4、飞湍瀑流争喧豗

5、胡为乎来哉?

6、但见悲鸟号古木7、磨牙吮血,杀人如麻8、侧身西望长咨嗟

预习检测二解释词语

一生说,另一生纠错。

师提示积累方法:

借助注释,圈点法。

师生齐读

Ppt出示:

1、危乎高哉2、畏途巉岩不可攀3、扪参历井仰胁息4、剑阁峥嵘而崔嵬

三、出示教学目标:

1、借助诵读,明确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借助诵读,涵咏语言,体悟文本丰富的意蕴。

生齐读目标

四、诵读(20分钟)

1、齐读,要求:

读准字音、句读

师评:

字音准,语速稍快。

《蜀道难》本为乐府旧题,应用“咏叹调”,读时要“咏叹”。

Ppt出示:

大声诵读全文,试着圈画出本诗的主旨句和能够表现蜀道之难的关键词。

生1读,师指导读:

危乎高哉上青天

生齐读,师打手势再次指导“上青天”的诵读。

师:

哪句是表现“高”的诗句?

生2读

师:

非读不能明其志。

有两种读书方法——把书读厚,把书读薄。

现在我们用这两种方法,借助想象,再次诵读。

Ppt出示:

把书读厚——大声诵读,找出具体表现蜀道其“高”和“险”的语句,然后选出你喜欢的一处,和大家分享一下喜欢的理由。

师提示:

我喜欢:

喜欢的理由是:

共5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做分析,老师指导诵读。

(10分钟)

Ppt出示:

把书读薄——请结合原文语句思考:

作者反复吟咏蜀道之难,其写作目的是什么?

生1:

对朋友的嘱托

生齐读“问君西游何时还”句

师:

咏叹调该如何读?

生再读(师读上句,生齐读下句)

五、探究(5分钟)

师:

是人反复强调蜀道之难,目的何在?

生:

不如早还家。

师:

整首诗348字,经过大家的梳理,变成简简单单2个字——还家。

Ppt出示:

观点之一:

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公元742年至744年。

当时李白身在长安,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

观点之二: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

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

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

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作者在写这首诗时融入了身世之感,故此诗是为自身而作。

师:

为什么为自身而作?

交流讨论一下。

生短暂交流讨论

生1:

政治仕途凶险,想早日回家

师:

蜀道之难,比不上政治凶险,《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他怎么说?

生:

安能……

师做结:

他要回到他的浪漫中去,回到他浪漫的山水中区。

从大家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大家正逐步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李白是豪放的,李白也是孤独的。

既是送友人而作,也是借助诗文抒胸中块垒。

师生齐读全诗,再读“剑阁”几句。

【评述】

1、整体设计不错。

老师以“把书读厚——把书读薄”为主线,串起整节课堂,在诵读中感悟诗歌中体现的感情和诗歌主旨,做到了“读思结合”,非常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2、诵读环节

这堂课,老师同样重视了对文本的诵读,有齐读,单个读,还有师生互读,形式多样,而且,老师的指导也非常好,尤其是关于“上青天”处的重音指导非常出彩。

但是我个人认为,老师一上来就让学生齐读不太好,不如单个读然后纠错,老师明确强调诵读重点后再齐读,效果可能更好。

学生在后面的诵读中有误读的字音证明上来就齐读确实不太好。

第18节《登高》

授课时间:

2012年11月8日下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

青岛市城阳一中

【教学过程】  

一、由杜甫诗句导入

有人说唐朝时李白用歌声无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还原的。

请大家说一下所学杜甫的诗句——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怀。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

Ppt出示:

1.一生读,他生评价,纠错

2.齐读,要求:

读准字音、句读

四、品读

1.师:

打击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怎样?

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就是——生答“悲”,师板书“悲”

2.师:

悲从何来?

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悲的原因,从诗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读

生1:

3、4两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师:

什么样的身世?

现在怎样?

为何看到落叶就悲?

生回答:

命运多舛的身世,现在已经老了,此时可能重病在身。

师:

再读一下!

为何见到长江而悲?

生再读

生:

因为时光飞逝,生命流逝。

师结:

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时光流逝之悲。

生2:

1、2两句,由景及情,悲凉的景情,全是冷色调。

师:

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

生读

3.师:

其他同学也选了这句吗?

(无人回答)那大家再读一下1、2句,思考一下,这两句写了什么秋景?

生3:

“万里”让我想到了他萧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

(鼓掌)

师:

什么身影?

你抓住了哪个词?

生:

孤独的身影。

多病

生4:

天才的孤独的心声。

4.师:

还有哪里体现了悲?

从原诗中找。

生5:

“艰难”句

师:

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读一下。

生再读

生6:

“艰难”指生活上的苦,成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体上的病,无法借酒浇愁的悲。

饱经沧桑。

师:

只有一己之沧桑吗?

生:

还有国家。

师板书:

家国之悲

生齐读

5.师小结。

Ppt出示:

6.师:

再齐读,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

师提示:

看看目标

生答:

借景抒情

配乐师朗诵,要求生再次体会诗歌悲情。

2生读,生齐读

7.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

(配乐抒情一段话)“你的命运即使像墨汁一样黑,你也坚持用……我多想遇见你,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Ppt出示:

多想遇见您,

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

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

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多想遇见您,

在“”的时候,

要求生仿照句式写出诗歌下节。

2生上黑板展示

3生诵读展示

Ppt出示:

师放较为悲哀的音乐,要求生站立背诵。

【评述】

整体设计美玉含瑕

这节课同样注重了诵读,诵读方式也较为多样化。

在诵读中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注意挖掘了学生在诵读中的感受体会。

同时老师特别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几个能力的训练,课堂最后有仿写环节,设计不错。

不过展示部分让两个同学上黑板书写比较浪费时间,个人不如投影再让其他学生读一读更实际一些。

老师从“景”“情”两个大的方面串起整个课堂,思路比较清晰。

但是诵读一开始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

用一个字概括读诗的感受。

(这个字必须是“悲”)而且这个字跟老师的板书设计关系很大,所有的问题都是由这个字引申出的,没有这个字就不能形成“泪”形状的板书。

个人认为,这个设计比较刻意。

是这堂课美中不足之处。

还有,教师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

老师在课堂最后环节播放一首比较哀伤的配乐,要求学生齐背课文。

个人背景的渲染太过于哀伤了。

我觉得唐诗悲,但仅是悲壮,却不悲伤。

即使如杜甫的诗,也绝不会悲伤。

所以这个背景的处理不太合适。

第19节《京口北固亭怀古》

授课时间:

2012年11月9日上午第一节

授课地点:

青岛市城阳一中

【教学过程】  

一、由一首词导入(ppt出示)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师:

这首词写的是谁?

生齐答:

辛弃疾。

师:

词中,辛弃疾对自己的人生做了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概括,今天我们就走近辛弃疾,走近辛词。

【板书课题】

2、诵读

1.生齐诵全词,师评(气势稍微不足)

师强调字音:

有几个字词的读音大家必须注意——仲、榭、佛

师强调句读:

封//狼居胥

2.自由朗诵

师:

请大家自由朗诵整首词,要求结合注释能够翻译整首词。

生自由朗诵

师:

请大家和同桌交流一下,不会的地方讨论一下。

3.生互相交流讨论

生1:

“气吞万里如虎”的“吞”如何理解?

师:

吞没

生2:

“风流”什么意思呢?

生3:

英雄业绩

师:

你能不能翻译一下整句?

生3:

英雄业绩总是被风吹雨打去

生4: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的“望”什么意思?

师:

遥望时还记得扬州行省战争混乱的场面。

师: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无人回答)老师也想问问大家这几个词怎么解。

4.Ppt出示:

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凭谁问

尚能饭否

三、分析

1.师:

大家再回头看一下这首词的词牌和题目。

词牌是什么?

题目是什么?

生回答

师:

一般来说,一首词有了题目就有了明确的主旨,题目中哪个字能够明确主旨?

生:

怀

Ppt出示:

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

2.师:

请大家自由阅读,看看词中写了哪些古人古事。

生默读

生5: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师:

谁还能补充?

生6:

还有霍去病

师:

这是个典故,但霍去病是这个典故的主角吗?

生6:

配角

3.师:

上片的两个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讨论

生7:

孙权的典故是要表达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心情

师:

怎么看出来的?

生7:

孙权赤壁之战打了以少胜多的战役,气吞万里如虎。

师:

还有其他的情感吗?

生没回答

师:

老师觉得这里还应有批判南宋的态度,大家看是不是?

孙权东吴势力那么弱都敢于斗争,南宋呢?

一味苟合偷安,所以还应有批判南宋的情感。

师:

大家再看看寄奴呢?

这个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生没回答

师补充有关刘裕的生平常识:

出身平民。

师:

在这里,词人通过刘裕想到了自己,有仰慕,也有对朝廷的批判。

4.师:

下面我们一起把上片齐读一下。

师生齐读

师范读

一生读

5.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下片。

哪位同学分析一下作者写刘义隆是为了什么人呢?

生8:

为了批判当权。

师: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师引导:

注意课下注释

生8:

元嘉草草。

“草草”说明当权对北伐的不慎重。

所以批判当权

6.师:

写拓跋焘的那几句是为了表现什么?

无人回答

师:

大家看看,这里的“可堪回首”“神鸦社鼓”是怎么描写的?

生答:

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

师:

“可堪回首”的意思就是“不堪回首”,就是“怎能忍受”。

作者为什么说“怎能忍受一片安宁”?

老百姓安宁不好吗?

为何可以忍受?

看不得别人好吗?

敌占区的百姓安宁生活,隐蔽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9:

人民麻木,诗人愤怒

师再强调:

战争不仅摧毁了家园,更有人们的精神。

想当初北伐,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而现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深沉忧虑。

7.师:

作者写廉颇是为了什么?

生10:

为了衬托自己

师:

廉颇的遭遇还算好的,廉颇比他强。

廉颇老了还有人去问一问能不能吃饭,作者老了都无人问津。

Ppt出示:

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总共生活了四十几年,在这四十几年里,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尽管他一再上书,要求北伐,但朝廷从未真正采纳过他的建议。

师:

不要以为这里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这是一位老人字字泣血的呼喊。

怎么读一读?

生11:

让人流泪的感觉,“谁”应突出出来。

生11读

师评:

还应突出“老、谁、饭否”,气息不要断。

生11再读

再找一生读

8.师:

大家必须穿越一次,当辛弃疾66岁时,现在应该退休了,他在你眼里应该是什么样子?

生12站,无语

师:

梁衡曾说辛弃疾心中常有“悲愤”之情。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种无人理解的悲愤,的确时时萦绕作者心头。

师要求生齐读

生齐读下片

9.师:

下片还有一句没有分析。

“43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43年如何来的?

生回答

师:

设想一下,你们加上43年会怎样?

会把一个少年变成老者,会把壮志消磨殆尽。

但辛弃疾“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当时大部分人安于享乐,而被闲置的辛弃疾43年了,却将战火连年的场景深深烙印在脑海中。

这处于什么原因?

生没回答

师:

扬州路的烽火真的像火一样烧灼得他日日夜夜不得安宁,多少次梦回吹角连营,多少次醉里挑灯看剑,若不是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又为何满眼泪水?

所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爱国,这是一颗炽热的心!

10.师: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体会一下。

师配乐范读

11.师:

很多人都说朗诵的好需要技巧。

掰开了,揉碎了,设身处地地走近作者,朗诵时就顾不得什么技巧了。

现在,请大家想象自己就是辛弃疾,重新回到文本,自由朗诵一遍。

生自由朗诵

生13再读

师小结:

辛弃疾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我喜欢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的柔情,我喜欢他“醉里挑灯看剑”时的豪情,我更喜欢他“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情……

【评述】

1、整体设计不错,从描写辛弃疾的一首词导入,入情入境,学生比较容易进入情境。

然后老师又以“古人古事”引出词的典故,直接切中这首词的重点内容。

2、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问题争取让学生回答。

这点也比较可取。

但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还不够,有些问题老师抛出来了,但是学生没有任何回答,往往是老师自己回答自己。

3、老师的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斟酌,比较生活化、口语化,不够严肃。

4、朗诵环节应该贯穿全文,最好不要前面分析后面朗诵,最好是边读边品、边品边读。

5、老师还是讲得太多。

第20节《赤壁赋》

授课时间:

2012年11月9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地点:

青岛市城阳一中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在苦难面前,多数人选择逃避,而苏轼是如何面对的?

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一起来了解一下他面对苦难的态度。

2、解题

师:

这是一篇赋。

Ppt出示:

刘勰《文心雕龙》“铺采摛文”一段话

师:

赋还有另一个特点,不过我们稍后再分析。

(大家笑)

三、出示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体悟作者情感

4、教学过程

1.Ppt出示:

字音正读

2生读(错误比较多,预习效果较差)

师:

记住意思,字音就好记了。

生齐读

2.Ppt出示:

理解词语的意义

美人、舞、侣、友

生1解释

3.Ppt出示:

理解语句的意思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虽一毫而莫取

生翻译

师强调:

翻译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比如单独一个“红”,你敢翻译吗?

师强调:

“且夫”什么意思?

况且

4.师:

请大家速读文章,找出文中体现人物情感的语句。

Ppt出示:

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理清感情脉络

生2:

第一段最后一句,“羽化而登仙”作者欢快得如神仙一般自由。

师板书:

愉快

师:

这句是外在表现还是情感词语的句子?

生没回答(其他老师也一头雾水,不知他问的是什么问题)

师:

其他同学的看法呢?

生2:

“桂棹兮兰桨……天一方”这句表现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失落。

师板书:

悲凉

生3:

“客有吹洞箫者……嫠妇”这句借客人箫声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暗含作者心情由乐转悲。

生4: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表明他心里比较失落

生5:

“肴核既尽……客喜而笑”表明作者最后又愉快了

师板书:

5.师:

“愉快”在第一段中容易找到,大家把字用自己的情感读出来?

生6读第一段

他生评价

Ppt出示:

文本探究读第一段体味人物情感

生7再读第一段

师评价:

“飘”了吗?

让它飘起来

师范读“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你看,飘起来了吧。

生8再读喜欢的句子:

我也喜欢“飘飘乎”(大家笑)

生8再读“飘飘乎”

师:

你能不能再把第一段读一下

生8读第一段(好几处错误)

生齐正音纠错:

兴、斗牛

生9读“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指导:

应该读出高兴,就像唱歌一样。

音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

生9再读“徘徊”句

师范读此句

生10再读“徘徊”句

师强调:

诵读中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徘徊”一句读了5分钟)

6.师:

在高兴的场景里面,苏子歌,客人和,客人吹起洞箫,但箫声悲凉,以至于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何为其然也?

请大家诵读一下第2、3段,找一下客悲的原因。

生自由小声读

生11:

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想而不见,表示自己离君王太远了,壮志未酬。

诗人其实是借客人说自己。

生12:

想到曹操一世枭雄,而今安在哉?

Ppt出示:

赋形式上的特点主客问答主客一体

Ppt出示:

文本探究研读第四段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7.生读第四段短暂思考

师:

苏子的内心有悲凉,他如何将悲转化为喜呢?

大家自由朗读一下,思考这个问题

生自由朗读思考

3生回答

师小结:

希望大家都能像苏轼一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用达观的心态去面对。

【评述】

1、教师的指令比较模糊,导致有的问题学生难于回答。

2、诵读环节,一个“徘徊”就“徘徊”了5分钟,感觉老师在指导诵读上应该再下点功夫。

3、Ppt中出示“主客一体主客问答”是“赋”形式上的特点。

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4、老师讲的过多,导致拖堂。

中语会阚老师评课

导向性评价

授课教师的优点:

1、以学生为本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自己体悟文本。

教师只需恰当引导即可,让学生自己悟。

让学生充分展示,遇到新的课堂生成,先存疑,后解答。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评价,而不是老师做评价。

2、重视诵读

重视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