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4558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讲解.docx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讲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讲解.docx

初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讲解

《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黄河颂》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人。

中共党员。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李大钊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预见到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号召国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知识积累

《黄河颂》

1.气魄(pò):

气势,魄力。

2.巅(diān):

山顶。

  

3.澎湃(péngpài):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或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4.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安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5.屏(píng)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6.哺(bǔ)育:

喂养,比喻培养。

  

7.九曲(qū)连环:

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8.滋(zī)长:

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9.浊(zhuó)流  10.宛(wǎn)转  11.扮(bàn)演 12.劈(pī)成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雄健:

强健有力。

2.逼狭(xiá):

狭窄。

3.回环曲折:

曲折,环绕。

4.险峻(jùn):

(山势)高而险,或(形势)危险严峻。

5.亦复如是:

也像是这样。

如,像。

是,这样。

6.坦荡:

宽广、平坦。

7.妙趣横生:

奇妙的趣味层出不穷地出现。

8.奇绝壮绝:

奇异到极点,壮美到极点。

9.愈(yù)能:

更能够。

10.阻抑(yì):

阻止,抑制。

11.崎岖(qíqū):

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12.一泻(xiè)万里

考题例析

1.(2015•湖南郴州中考)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

②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

的皮肤一样;

③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④而黄河也只有到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⑤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A.②④①⑤③B.③④②①⑤C.①⑤④②③D.③①⑤②④

2.(2015•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给下面加红的汉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来。

(注音要写清楚,字要写工整)

①重创②创伤③以头抢地④抢呼欲绝

⑤钥shi⑥汤chí⑦cāng海桑田⑧一叶piān舟

解析:

1.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

正确答案D项。

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通读5句话得知,这段话写的是黄河,③是首句,紧接着对比“九寨沟的水”“太湖的水”。

2.此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①chuàng②chuān

g③qiāng④qiāng⑤匙⑥匙⑦沧⑧扁。

做这类题首先要读准拼音,再结合语境判断。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黄河颂》

诗人借歌颂黄河而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告诉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理清结构

《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写作特色

《黄河颂》

1.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气势磅礴。

这首诗综合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于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我们伟大的民族。

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比喻为“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同时,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黄河无限丰富的生命,使她像母亲一样亲切深情。

“啊!

黄河!

”在诗中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结构、渲染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

2.语言极富特色。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

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

“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这篇文章通篇使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文字的含义同时丰富了起来。

本文的比喻处处可见,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读者看到,作者在说理,在鼓动民众;又在抒情,抒发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比喻的运用,使作品中的一些语言具有多重的含义,如“道路”“境界”“旅途”“征人”“崎岖险阻”等,既有本义,也有比喻义、引申义,意味隽永,值得反复品味。

把握重点

《黄河颂》

1.这首诗题为“黄河颂”,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

作者在歌颂黄河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为后面的歌颂作了很好的铺垫。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正是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

黄河!

”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怎样理解“国运”和“国民”的关系?

“国运”是指一个国家盛衰兴旺的前途命运。

一个国家要走向繁荣昌盛,必须要依赖它的全体国民不懈的奋斗努力,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2.“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互换位置,并不改变题意,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不同意。

是艰难的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

倘若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唯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3.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其重点分别在哪一方面?

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第二段的重点是逼狭险峻的境界,第三段的重点是崎岖的境界。

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推进了一步。

第二段说两种境界,第三段则说明两种境界有两种乐趣。

走到崎岖的境界,置身奇绝壮绝的境界,有冒险的奇趣美趣。

4.“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这句话中的“现在”是指什么时候?

“崎岖险阻的道路”具体指什么情况?

“现在”指的是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对中国人民的压迫,中华民族千疮百孔、举步维艰之时。

“崎岖险阻的道路”具体指的是中华民族所遇的艰难国运。

5.如何理解“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这句话里的“民族生命的进程”与前一段所讲的“历史的道路”意义一致。

作者在前文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里,有时却在丛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

用长江大河的流动,说明历史发展有平坦,有曲折,形象而又极富说服力。

6.如何理解“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这里作者以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

说明人类在历史上只有经过艰难曲折,奋斗流汗,才能深切体验到奋斗的意义,成功的乐趣,说明在困境中仍须充满必胜的信念,由此可见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里的比喻生动贴切而又极富感染力。

7.如何理解“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的含义?

雄健的国民有着乐观的精神,他们以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崎岖道路上,明知征途艰险,但越是艰险越向前,并在这种壮烈的奋进中感受到人生的乐趣和幸福。

8.赏析匠心独具的词语和句式。

(1)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冲”字不仅写出了雄健的精神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还与后文的“长江大河”相呼应,使上下文衔接紧密,成为一个整体。

(2)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叠词的恰到好处的使用。

如“浩浩”“荡荡”“滚滚”,几个叠词的使用,在行文中构成江河奔涌前行的气势,如进行曲中被反复强调的强音,让人不由地振奋。

(3)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句式的恰到好处的使用。

如在陈述句中,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用了一个反问句。

真是好一个反问!

语气之强,信心之盛,跃然纸上!

(4)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动词恰到好处的连用。

如果说这句是有“雄健精神的国民”的具体表现,一系列动词的使用,语气铿锵,精神豪迈。

这些动词能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内心情怀――积极主动,勇敢无畏,行动并坚信胜利!

在线阅读

电子课文

黄河颂

光未然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

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

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939年

拓展阅读

我怎样写《黄河》

冼星海

《黄河》的创作,虽然是在一个物质条件很缺乏的延安产生,但它已经创立了现阶段新型的救亡歌曲了。

  过去的救亡歌曲虽然发生很大效果和得到广大群众的爱护,但不久又为群众所唾弃。

因此,“量”与“质”的不平衡,就使很多歌曲在短期间消灭或全失效用。

  《黄河》的歌词虽带文雅一点,但不会伤害它的作风。

它有伟大的气魄,有技巧,有热情和真实,尤其是有光明的前途。

而且它直接配合现阶段的环境,指出“保卫黄河”的重要意义。

它还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

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1.《黄河船夫曲》

  你如果静心去听,你可发现一幅图画,像几十个船夫划船,画面上充满斗争的力量。

歌曲有两种情绪是值得注意的:

开首的紧张情绪,是船夫们渡黄河时和波涛挣扎的情形,他们唱“划哟冲上前”“乌云遮满天……”“浪花打进船,伙伴哪!

睁开眼!

舵手啊!

拉住腕!

……拼命哪!

莫胆寒!

”“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

”最后一段是比较轻快一点。

在他们没有渡过黄河以前,他们充满愉快与光明。

经过他们一阵大笑以后,情绪已达到安慰和安心的境地,气也可以喘一喘了。

  2.《黄河颂》

  是用颂歌的方法写的,大都带有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

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

  3.《黄河之水天上来》

  是一首朗诵歌曲,我用三弦作伴奏,歌词的内容全由三弦表达出,不是大鼓的伴奏方法,也不是普通的京调伴奏方法。

欧洲有一种歌词与伴奏独立的歌曲,由曲作者沃尔夫(Wolf)的提倡而完成。

但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而表达歌词的内容,又可独立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尝试。

三弦的调子里,除了黄河的波浪澎湃声外,还有两个调蕴藏着:

一个是《满江红》,另一个是《义勇军进行曲》。

但只有一点,而没用全曲(这是由于曲调组织的关系)。

  4.《黄河对口曲》

  是用民歌形式(用山西音调)写的,最后三段二部合唱是用甲乙的主调配合起来的。

三弦和二胡代表甲乙的对唱和合唱。

还有,过门比较轻松而有趣。

唱的人宜用动作去帮助歌曲的传达,更觉生动。

  5.《黄水谣》

  是齐唱的民谣式歌曲。

音调比较简单,带痛苦和呻吟的表情。

但与普通一般只是颓废不同,《黄水谣》里面还充满着希望和奋斗!

  6.《黄河怨》

  代表妇女被压迫的声音,被污辱的声音。

音调悲惨缠绵,是含着眼泪来唱的一首悲歌。

假如唱的人没有这种感情,听众必然没有同感的,而这应是值得注意的。

7.《保卫黄河》

  是一首轮唱曲,从两部起至四部轮唱。

每一句开头都要有力,而且要健康地、乐观地唱出。

这是全用中国旋律写的。

到三部至四部轮唱时,内中有“龙格龙格龙”,是轮唱的伴唱,唱时要唱出风格才有趣。

整个是非常有力和雄伟,一起一伏,变化无穷,只是要留意不停地把旋律唱出。

  8.《怒吼吧!

黄河》

  是一首四部的大合唱,里面有二、三、四部不同声部的组合。

曲调是诚恳和雄厚,但充满热血和鼓励,是《黄河》一个最重要的主调。

最后两句:

“向着全中国受难的大众,发出战斗的警号!

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们,发出战斗的警号!

”要不断地唱三、四、五次,直至听众有了同感才转到结尾。

最好用军号吹奏主调,用战鼓伴奏,更可表现“黄河”的伟大。

它的怒吼启发着全世界的受难大众和劳动的人们。

  《黄河》的做法,在中国是第一次尝试。

希望爱护中国新音乐运动的群众给我一个指导,使我得了鼓励,更努力去创作。

(摘自《冼星海全集》)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

光未然

一位朋友自北美来电话约稿,以《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为题,要我为《华语快报》撰文,以配合中国伟大作曲家冼星海的这部艺术作品在香港“黄河音乐节”隆重上演。

围绕这个题目,我早写过回忆录,要说的都说过了。

而盛意难却,虽是限题限时作文,也该再试试看。

我要借此机会,热烈祝贺“黄河音乐节”取得丰硕成果。

香港文化界盛情邀请而我因事未能前往,也借此表示谢意和歉意。

  早在1937年春天我和星海在上海结识的时候,他已经大发宏愿,要通过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胜利的确信。

他把这一宏愿灌注到他正在写作的《民族交响乐》中。

抗战爆发了,这是全中国人民热情奔放的时代,作家艺术家更处于热情奔放的潮头。

他写了很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爱国歌曲,更希望通过声乐艺术的长篇巨著以表现自己的宏愿。

这说明《黄河大合唱》的诞生,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作曲家蕴蓄已久的内在要求。

  回想起来,作曲家反映时代要求的宏愿,也正是中国作家艺术家共同的心愿,我也并不例外。

1938年秋冬,我和抗敌演剧第三队的同志们一起,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两岸行军。

在敌后游击根据地活动。

中国雄奇的山川,游击健儿们英勇的身姿,时刻强烈地感动着我,我在心头酝酿着一个篇幅较大的朗诵诗《黄河吟》。

稍后在延安治病写诗时,接受星海和演剧三队同志们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现在可以补充的是,当时有两个印象,强烈地直接激发了胸中蕴蓄的诗情。

一个是渡过黄河险滩时船夫们驾驶方舟(确确实实是方舟)同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这已经在《黄河船夫曲》中有所表现和发挥了。

当时,同舟共济的邬析零同志记录下来的船夫号子,曾经是星海作曲时的重要参考。

再一个是行经山西吉县以北的壶口(虎口)看黄河激流堕入悬崖深渊形成尼亚加拉大瀑布式的壮美图景。

这是著名的“黄河冒烟”“陆地行舟”(船过此处要在陆上绕行一段)的地方。

我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

我把当时的印象如实地写进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大合唱第三首)中,我说“如实地写”,因为确实“从十里路外”,可“仰望它的浓烟上升”,它确实“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这里描述的历史上西北人民无尽的苦难,当时“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穿插在敌人后面”的奇异场面,也都是真实的。

《黄河大合唱》八首歌曲的这个第三首,被写成一首朗诵歌曲,这在词曲作者都是有意的尝试。

星海写道:

“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能表达歌词的内容,而又可独立自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的尝试。

”(《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我以为应当这样尝试发挥艺术的效果。

  全国解放后,《黄河大合唱》在首都多次正式演出,都忽略了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我对此表示遗憾。

朗诵歌曲表演时难度较大。

他们怕处理不好,影响了整个演出的效果。

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两场演出,是由我带病朗诵的,当时伴奏条件也比较简朴。

后来在延安演出,解放前在南北各大城市业余演出,都是八首歌曲一气呵成的完整演唱,并未因第三首难于处理砸了锅。

现在的专业团体的高水平演唱,各方面的条件比过去强得多。

我希望艺术家们克服困难,希望听到大合唱全曲的完整演出。

  我现在还记得,1939年2月的一个晚上,延安交际处一个宽大窑洞里,抗战演剧第三队30位同志共度愉快的农历除夕。

我应邀从二十里铺的医院赶来参加这个晚会。

星海同志也应邀参加了。

在明亮的煤油灯下,我站起来作了几句说明,然后很带感情地一气朗诵了全部四百多行的《黄河》歌词。

同志们以期待的眼光聚精会神地谛听着。

掌声刚落,星海同志霍地站起来,把歌词抓在手里,说:

“我有把握写好它!

”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杂以欢呼,祝贺这诗与音乐的心灵的契合。

  《黄河大合唱》主要是音乐艺术的成就。

歌词为实现作曲家的宏愿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们痛惜天才的作曲家过早地离去!

要是他活到今天──当然是80高龄了,听到他的歌声至今还在大河上下、天南海北鼓舞着炎黄子孙团结奋起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那该多好啊!

要是他还活着,在他正常延续的后40年中间,他该写出多少不朽的时代乐章啊!

想到这里,越发感到我们损失之大!

越发激励年轻一代的有志之士,急起直追,弥补我们的重大损失,并且以超越前人的新创造,为新中国增添新的光彩!

                           (原载1985年8月28日纽约《华语快报》)

《黄河》本事

光未然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

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

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

  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

  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个乡村妇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兽的蹂躏,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偷偷地跑到黄河边上,经过一阵悲惨的哭诉,便投身到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

  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怒吼吧,黄河!

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吧!

──我们代表五万万人民为祖国的最后胜利而呐喊着。

                     (原载《黄河大合唱》,1939年8月重庆生活书店出版)

一篇振奋民族精神的雄文

 李正西

“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

”有李大钊这样的“至情之人”,才作得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至情之文”。

李大钊的小品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