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期末考试《国学经典选读》课程期末重点复习题精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439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期末考试《国学经典选读》课程期末重点复习题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电大期末考试《国学经典选读》课程期末重点复习题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电大期末考试《国学经典选读》课程期末重点复习题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电大期末考试《国学经典选读》课程期末重点复习题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电大期末考试《国学经典选读》课程期末重点复习题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期末考试《国学经典选读》课程期末重点复习题精编.docx

《电大期末考试《国学经典选读》课程期末重点复习题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期末考试《国学经典选读》课程期末重点复习题精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期末考试《国学经典选读》课程期末重点复习题精编.docx

电大期末考试《国学经典选读》课程期末重点复习题精编

2017最新《国学经典选读》课程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课程属性及期末考试有关问题

1.本课程为省开课。

2.期末考试题型四种:

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问答题

3.填空题主要在常识中产生,个别在名词中产生。

二、期末复习题、

(一)常识

1.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

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P4

2.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

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

P30

3.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

P41

4.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

P41

5.《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

P52

6.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

P47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P60

8.“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

P60

9.《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P58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P70

11.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P87

12.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

P92

13.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

P95

14.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

P118

15.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

P128

16.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P131

17.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

P135

18.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

P142

19.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

P160

20.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

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

P165

21.西方发达的史诗系统在中国古代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

P173

22.四言诗的出现,使中国诗歌形式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确认。

P178

23.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P181

24.诗和词在风格上有何区别?

习惯的说法是“诗庄词媚”。

P187

(二)名词解释

1.国学:

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精神追求和学术方法的总结。

P11

2.今古文经学:

经学因为版本的不同,形成了今古文经学。

所谓的今文,主要是汉初由老儒生口耳相传的经典,直接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些经典多在文、景时期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可,而古文经,则是在景帝晚期、武帝初期所发现的古本。

P24

3.《尚书》: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书,是虞、夏、商、周时期“典”、“谟”、“训”、“诰”、“誓”、“命”的汇编,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夏、商、周文献中最完整的文献资料。

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成熟的标志。

P46

4.《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六义”是对《诗经》内容和诗法的概括,可分为“三体”、“三用”。

“三体”是指风、雅、颂三种体式。

“三用”是写诗的方法,即赋、比、兴三种方法。

P50

5.《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今本《论语》共20篇,492章,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当时的诸葛侯、官僚、士人之间的对话,带有浓厚的语录体色彩,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P60

6.《竹书纪年》:

也被称为《汲家纪年》、《汲家古文》或《汲家书》,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竹简长2尺4寸,每简40字,共13篇。

它用魏国的文字书写而成。

《竹书纪年》记录了从夏启到魏襄王期间的历史事件,其不仅年表详细,而且很多年记载与《史记》以及儒家经典的描述不同。

P85

7.《资治通鉴》:

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贯穿16个朝代,记载了1362年的史事,共294卷。

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

这部书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由刘羲叟编订年历,作为全书的骨架。

司马光编这部书的目的是给国君理政提出借鉴,全书以政治、军事、外交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P87

8.《通鉴纪事本末》:

是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作者是南宋的袁枢,他曾任国史院编修官,并参修《宋史》列传。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的重要史实,按照事件进行分类编辑,每事做一个标题,并把司马光的史论也附上,他编集了239个事目,从“三家分晋”开始到“世宗征淮南”结束,共42卷。

P88

9.《通典》:

是杜佑所编纂的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该书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刊、州郡、边防9门,其下属子目共1584个。

目下按照朝代顺序进行记述,以时代为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该书取材广博,其中注明出处的资料来源就有248种。

特别是其所记载的唐代制度详于“两唐志”,并收集了很多唐代诏敕、奏疏、纪事,多是原始资料。

P88

10.《文献通考》:

为宋元时期的马端临所作。

全书分24门,共348卷。

由于马端临编写的《文献通考》的目的是为了弥补《通典》的不足,对《通典》的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效社、宗庙、王、礼、乐、兵、刊、舆地、四裔19门加以补充,并对天宝以后到宋嘉定之末的制度进行了续写。

另列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特异5门,为马端临的新创。

对中唐以后史料的记述,最有价值。

P89

11.二十五史:

“二十五史”是中国25部正史的合称,“二十五”这个数字是历代累积而成的。

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先后有“前三史”、“前四史”、“十史”、“十三史”、“二十四史”等合称。

最近的一次是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

但后来学界习惯将《清史稿》列入,称为“二十五史”。

P91

12.《史记》:

《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有时也省称为“太史公”。

它为西汉太史令司马迁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自传说时代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大约近三千年的历史。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全书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

P91

13.《汉书》:

《汉书》,又名《前汉书》,是东汉班固待人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反秦到王莽新朝败亡期间共230年的史实。

该书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

P91

14.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也记载了庄周梦蝶的故事。

庄周晚上睡觉时梦见了蝴蝶,第二天早上起来想:

是我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呢?

可以看出,在庄子心目中,物和我之间是没有界限的。

P116

15.合同异:

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

这一派认为天下的东西都是相同的,其与庄子的齐物论有点相类似。

实际上是泯灭了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与差异。

惠施的合同异则是建立在逻辑表述之上的,是方法推导的一种结论。

合同异泯灭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在看似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其相同点,在差异性中寻求其相似性,忽略事物的个性,而重视其共性P128

16.“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是离坚白派的标志性观点,他是说白马不等于马,其理由有:

第一,马是一个类的概念,白马只是类中的一部分,故白马不能等同于马。

第二,马只是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着,而白马则是实在的。

第三,白马是有专色指称的,而马则可以指称任何色的马。

P130

17.朱熹:

朱熹早年学习佛道,31岁时拜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后来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学说体系继承并总结了北宋理学的结论,而成为明清的官方哲学。

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由无极而太极。

第二,理气同体。

第三,理一分殊。

第四,性分天理和气质。

第五,人心分为道心和人心。

第六,居敬穷理。

P151

18.王阳明:

真正将陆九渊心理理论进行完善和总结的是明中叶的王阳明。

王阳明初学朱熹学说,批判地吸收了朱熹注重先验性的“理”的本体论。

后来又出入佛、老,受宗教心性学说的影响,继承了思孟学派的“尽心”和“陆九渊”的“心即理”说,并仿照朱熹的“求理于物”,提出了“求理于心的”观点。

王阳明认为心就是理,把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结合了起来。

P155

19.《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魏晋南北朝文论的集大成著作。

这本书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而讲究文法,全部彩了骈文的形式,辞采优美,内容丰富。

全书共50篇,其中总论5篇。

P169

20.别集:

别集是作家的作品集,在汉末形成。

按照内容分,可分为全集、体裁集、选集、分期别集。

别集集中保存某一作家的诗、词、曲、散文作品。

P165

21.总集:

总集是汇编多人的作品而成的。

有其选择的标准,标明“全”的总集,过分地追求大而全,而不分好歹地全部收录,其人微言轻资料可以,但阅读起来却很不方便,便有人从中选择编集。

P168

(三)问答题(多数是简答题)

1.浅谈研究国学应具备的素养?

P17

答:

一要有文献根底

中国的传统学术集中于经、史、子、集四部之中,这是我们进行国学研究的基本资料库。

二要重小学基础

要掌握文字、音韵、训诂的基本方法,这是从事国学研究的基础。

小学属于“语言文字学”。

因为是古代小学生的东西,所以叫“小学”。

即现在的文字、音韵、训诂学,这是阅读古代典籍之前具备的学术素养。

明训诂、辨章句、通旨趣、括精要是读书的四个步骤。

文字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比如象形、指示、会意、转注等。

音韵学就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读音。

“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

训者,顺也,指顺其义理、语气而理解其文意;诂者,故也,指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

三要以实证为法

国学研究很大程度上是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因为其中很多现象、事件、思想,与我们现在的环境有很大不同,我们必须还原过去的“情景”才能想清楚,才能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结果。

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提出的,是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进行对比,可解析传世文献记载中没有说清楚的问题。

后这个方法发展成三重证据法,就是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出土实物进行对照。

这是考古学常用的方法。

四要能纵横兼通。

研究国学很大程度上要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文化和艺术进行概括,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历史时空观,才能准确地看出某一人和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作用。

通常我们把一个现象放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进行研究,如地域文学、地域文化、区域风俗、方言等,正是用空间的视角加以考察的。

或者运用时间建立一个坐标体系,把某一现象放在这坐标中看,就很容易清晰地看出其前后变化的意义、内涵和特征,同时再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因素,就能看出这个现象产生的背景。

2.经学的意义何在?

P25

汉代经学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化谱系的形成,也意味着知识分子和统治集团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达成共识,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末帝制的结束。

而对中国文化的浸润作用,到现在仍在延续。

经学以其形态,充当了中国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儒学的基础性学说。

3.魏晋南北朝儒经转型期的标志是什么?

P26

魏晋是经学的转型期。

这一转型期的标志有两个:

一是今古文经学的融合。

二是经学玄理化。

4.谈谈教材中所说的阅读儒家经典的三大原则和四种方法?

P37

答:

三大原则:

一、以扬弃的意识择善而从。

阅读经书,要注意吸收其精华的东西,抛弃糟粕的东西。

我们现在也需要对儒学重新阐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