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3302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珠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珠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珠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珠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珠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珠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珠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珠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珠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技术作为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对外部世界(自然)的规律性认识及运用规律创造出的有利于实践活动开展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从最初的狩猎、采集,到后来的驯养、种植等,都需要人类对劳动实践对象的属性有充分认知,并根据认知结果寻求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工具和方法来展开实践活动。

这种在对劳动实践对象的属性认知基础上寻求和探索相应的劳动工具和方法的行为,构成了科技活动的最初样态。

与此同时,劳动实践对象遵循着特定的生长规律,这要求人类在运用科技开展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尊重其客观规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最终促成了科技与伦理的有机结合,科技活动遵循自然规律的要求成为早期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伦理准则。

而在工业社会,随着资本逻辑横行,追求利益最大化让包含科技在内的人的多数活动陷入功利主义之中,出现了科技与伦理相分离的异化景观,科技沦落为向自然无节制索取物质利益的冰冷工具。

科技与伦理分离下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让人们充分意识到重塑科技活动的伦理维度、实现科技生态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技生态创新伦理要求实现科技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即在科技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时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科技的经济效益和生态原则的有机结合。

这种有机统一体现在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动机及全过程中。

就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动机而言,科技要自觉放弃原有的唯经济增长的错误认识,使科技发展和应用从一开始就在自然资源可循环再生、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伦理预设下开展。

就科技发展和应用的过程而言,科技要具.备对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有害废弃物进行有效降解的能力和方法,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之覆辙,实现科技的无废化、清洁化生产应用,真正实现科技活动遵守自然规律的生态化转变。

科技生态创新伦理还要求实现科技与人的有机统一,这是确保科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前提条件。

在工业文明社会中,私有制下的资本逻辑在促进科技长足发展的同时,也让科技逐步走.上与人分离的异化之路。

科技由早期社会中协助人更好地开展劳动实践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的为人性特质,蜕变为“与劳动(人)相对立的、服务于资本(利益)的独立力量”。

资本逻辑下科技与人分离的结果,使得科技活动漠视自然规律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而单单寻求利益最大化,最终导致生态危机在全球蔓延。

因此,要实现科技与自然有机统一的伦理诉求,就要克服科技与人分离的异化状态,回归科技为人而存在的本质属性,只有这样才能促成科技回归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摘编自刁龙《从伦理视角看科技生态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技术既是对象属性的认识,也是具体的手段,二者的统一促成了科技与伦理的结合。

B.在早期人类社会,科技与伦理已经有机结合,遵循自然规律行事是当时普遍的伦理准则。

C.在工业社会,对利益的过度追求使科技发生异化,最终导致既与自然分离,也与人分离。

D.科技生态创新伦理要求科技活动抛弃追求经济增长的思想,生产过程无废化、清洁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内涵之后,用狩猎、种植等人类实践活动对其内涵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B.文章通过历史演进的论证方式,凸显了早期人类社会和工业社会在处理科技与伦理关系上的差异。

C.文章第三段从两个方面着手,对科技生态创新伦理中科技与自然的有机统--问题,进行了较为深人的阐述。

D.文章大体按照阐释概念、提出面临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顺序对科技生态创新伦理进行了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其探索行为在早期以最初样态的形式呈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技活动。

B.人类之所以在科技活动中有所不为,是因为认识到了科技活动的对象具有特定的生长规律。

C.企业通过研发创新,向市场推出质优价廉的可降解塑料袋,这体现了科技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D.只有使科技重新具备为人性特质,才有可能使科技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缓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可再生能源相关法律法规、适时出台有针对性的部门及能源品种法规是德国能源转型的重要经验。

最典型的例子是《可再生能源法》的几次修订。

自2000年颁布以来,该法先后经历了四次修订。

同时,分别上调风电电价、下调了光伏发电电价,作为调控风电和光伏发电规模的重要手段。

第三次修订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目标提高到2020年达到35%,并确定了更为长远的目标,即2030年、2040年、2050年分别达到50%、65%和80%;同时,基于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下降的情况和减轻政府补贴负担的考虑,继续下调风电上网电价,确立了光伏新增装机量与.上网电价调整的关联机制。

美国推动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经济刺激政策最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有所涉及,涵盖了税收抵免、财政补贴、贷款担保、加速折旧和基金支持等经济手段。

税收抵免是最常用的手段,例如,生产税收抵免政策适用于多种可再生能源品种,包括生物质能、风能、光伏等,抵免标准是0.018美元/千瓦时。

消费税抵免则主要集中在生物燃料领城,1978年首次提出了对乙醇汽油给予4美分/加仑的消费税抵免,2004年起大幅提高了抵免额度,如油料植物和动物脂肪制成的生物柴油为1美元/加仑、由再生油脂制成的生物柴油为0.5美元/加仑。

我国应积极借鉴德美的立法经验,明确法律保障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地位,积极推动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转型法律法规的出台。

(摘编自林绿等《德国和美国能源转型政策创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国家能源局)

材料三:

“阿布扎比之光”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该项目由中国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日本九红株式会社和阿布扎比水电局三方组建的合资公司(以下称“项目公司”)建设,依托中国产品和中国技术,于今年初投入商业运营后效益显著。

“没有中国技术的参与,我们的项目进度可能会减慢很多。

”项目公司总经理豪尔赫。

佩雷亚说,“中国公司作为项目业主之一,把就业机会留给当地的同时,提供的经验和指导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帮了大忙。

”豪尔赫举例说,中国晶科能源对太阳能面板采取了创新的“之”字形排布,在有限的土地上优化了工程设计,从而实现了竞标者中最大的发电量。

项目施工则由20余家阿联酋当地及外国企业共同参与,由中方派出的人员指导,高峰时大约2900人同时在现场作业。

“同样是来自中国的智能运维机器人为我们解决了在沙漠中维护设备的难题。

”项目运营经理穆罕默德,马尔杜介绍说,调试完成后,在总控制室就能控制机器人在太阳能面板上来回移动进行清扫,每天启动一至两次即可保证面板正常工作,极大节省了人力物力。

有着20多年光伏项目管理经验的豪尔赫坦言,在选择组件时他从未想过为中国产品“开绿灯”,“中国生产的组件不仅性能优越、价格合理,而且短时间内就能满足我们的订单需要。

面对这么大规模项目的需求,别的公司都回复‘只能试一试’,唯有中国公司告诉我们‘没问题’!

”晶科能源等中国企业在光伏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快速发展,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

(摘编自《“中国技术成就绿色能源梦想”》,《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日)

4.下列对“可再生能源”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国调控电价,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

B.美国通过税收抵免的手段来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

C.2018年我国水电发电量最多,弃光电量最少。

D.2017-2018年我国各类可再生能源弃电量均下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0年德国政府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并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四次修订该法规,其主要目的是减轻政府补贴的负担。

B.201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水电量、风电量、光伏发电量、生物质发电量均有所增长,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光伏发电量。

C.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是“阿布扎比之光”,该项目由多个国家合作参与,若是没有中国参与,或许将严重影响项目进程。

D.中国积极参与“阿布扎比之光”项目,为阿联酋提供了相关建设经验,同时也缓解当地的就业问题,这可成为多国合作的范例。

6.我国应该如何发展可再生能源?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夜(节选)

茅盾

(前情:

工人屠维岳泄漏了厂方要减削工钱的消息,引起工人怠工。

吴荪甫狞起眼睛看了屠维岳一会儿。

屠维岳很自然很大方地站在那里,竟没有丝毫局促不安的神气。

能够抵挡吴荪甫那样尖利狞视的职员,在吴荪甫真还是第一次遇到呢;他不由得暗暗诧异。

他喜欢这样镇静胆大的年青人,他的脸色便放平了一些。

他转了口气说:

“无论如何,你是不应该说的。

你看你就闯了祸!

“我不能承认。

既然有了要减工钱的事,工人们迟早会知道。

况且,即使三先生不减工钱,怠工或是罢工还是要爆发,一定要爆发!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一工人们也已经知道三先生抛售的期丝不少,现在正要赶缫交货,她们便想乘这机会有点动作,占点便宜。

吴荪甫怒叫一声,在桌子上猛拍一下,霍地站起来:

“你这混蛋!

你想讨好工人!

屠维岳不回答,微笑着鞠躬,还是很自然,很镇静。

“我知道你和姓朱的女工吊膀子,你想收买人心!

“三先生,请你不要把个人的私事牵进去!

屠维岳很镇定而且倔强地说,他的机警的眼光现在微露忿意,看定了吴荪甫的面孔。

吴荪甫的脸色眼光也又已不同;现在是冷冷的坚定的,却是比生气咆哮的时候更可怖。

从这脸色,从这眼光,屠维岳看得出他自己将有怎样的结果,然而他并不惧怕。

他微笑地站着,镇静地等候吴荪甫的最后措置。

吴荪甫沉吟又沉吟,终于坐在椅子里了,脸色也不像刚才那样可怕了,但仍是严厉地对着屠维岳喝道:

“你的行为,简直是主使工人们捣乱!

“三先生应该明白,这不是什么人主使得了的事!

“你煽动工潮!

"

吴荪甫又是声色俱厉了。

没有回答。

屠维岳把胸脯更挺得直些,微微冷笑。

“你冷笑什么?

”.

“我冷笑了么?

如果我冷笑,那是因为我想来三先生不应该不明白:

无论什么人总是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比较好!

这就是顶厉害的煽动力量!

屠维岳一点也不慌张,很大方地把他的职员铜牌子拿出来放在吴荪甫的书桌上,微笑着鞠躬,转身就要走了。

可是吴荪甫忽又叫住了他:

“慢着!

跟我一块儿上厂里去。

让你再去看看工人们是多么平静,多么顾全大局!

”屠维岳站住了,回过身来看着吴荪甫的脸,不住地微笑。

显然不是神经病的微笑。

“你笑什么?

“我笑一大雷雨之前必有一个时间的平静,平静得一点风也没有!

"

吴荪甫的脸色突然变了,但立刻又转为冷静。

他的有经验的眼睛终于从这位年青人的态度上看出一些不寻常的特点,断定他确不是神经病者而是一个怪物了;他反倒很客气地问:

“难道莫干丞的报告不确实么?

难道工会敢附和工人们来反对我么?

“我并没知道莫干丞对三先生报告了些什么,我也知道工会不敢违背三先生的意思。

但是三先生总应该知道工会的实在地位和力量?

“什么?

你说一”

“我说工会这东西,在三先生眼睛里,也许是见得有点力量,可是在工人一方面,却完全两样。

“没有力量?

“并不是这么简单。

现在工人闹得太凶,这班纸老虎可就出丑了;他们又要听三先生的吩咐,又要维持招牌,一我不如明明白白说,他们打算暗中得三先生的谅解,可是面子.上做出来却还是代表工人说话。

屠维岳冷冷地说,眼光里露出狷傲自负的神气。

觉得话里有刺,吴荪甫勉强笑了一笑;他现在觉得这位年青人固然可赞,却也有几分可怕,同时却也自惭为什么这样的人放在厂里两年之久却一向没有留意到。

吴荪甫侧着头略想一想,忽然又大声说:

“赏工加半成,还要特别奖么?

我不能答应!

你看,不答应也要把这风潮结束!

”“不答应也行。

但是另一样的结束。

屠维岳抬起头来回答,把身体更挺直些。

吴荪甫却笑了。

他知道这个年青人打定了主意不肯随便说的事,无论如何是不说的;他有点不满于这种过分的倔强,但也赞许这样的坚定,要收服这个年青人为臂助的意思便在吴荪甫心里占了上风。

他抓起笔来,就是那么站着,在一张信笺上飞快地写了几行字,回身递给屠维岳,微笑着说:

“刚才我收了你的铜牌子,现在我把这个换给你罢!

信笺上是这样几个字:

“屠维岳君从本月份起,加薪五十元正。

此致莫干翁台照。

荪。

十九日。

屠维岳看过后把这字条放在桌子上,一句话也不说,脸上仍是什么表情都没有。

“什么!

你不愿意在我这里办事么?

吴荪甫诧异地大叫起来,不转睛地看着这个年青人。

“多谢三先生的美意。

可是我不能领受。

凭这一张纸,办不了什么事。

屠维岳第一次带些兴奋的神气说,很坦白地回看吴荪甫的注视。

吴荪甫不说话,突然伸手按一下墙上的电铃,拿起笔来在那张信笺上加了一句:

“自莫干丞以下所有厂中稽查管车等人,均应听从屠维岳调度,不得玩忽!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在描写吴荪甫责怪屠维岳透露了削减工人工钱的消息时,使用了“怒叫”“猛拍”和“霍地站起”等动作,极具表现力,生动地刻画了形象。

B.屠维岳说“大雷雨之前必有一个时间的平静”,表明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不可避免,由他组织的工人息工、罢工行动即将爆发,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文本中人物对话极有特色,屠维岳在回应吴荪甫提出的待遇时,他说的“不答应也行。

但是另一样的结束”富有深意,警告吴荪甫工潮一定会兴起。

D.文本结构简单,只叙述了吴荪甫与屠维岳见面的场景,但曲折起伏,扣人心弦,深刻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关系。

8.吴荪甫不同阶段的表情变化揭示了怎样的心理?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请结合文本对屠维岳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临川烈武王道规,字道则,武帝少弟也。

倜傥有大志,预谋诛桓玄。

时桓弘镇广陵,以为征虏中兵参军。

武帝克京城,道规亦以其日与刘毅、孟昶斩弘。

玄败走,道规与刘毅、何无忌追破之。

无忌欲乘胜追玄直造江陵。

道规曰:

“诸桓世居西楚,群小皆为竭力;桓振勇冠三军。

且可顿兵养锐,徐以计策摩之,不忧不克也。

”无忌不从,果为振败。

乃退还寻阳,缮舟甲复进,遂平巴陵。

江陵之平,道规推毅为元功,无忌为次,自居其末。

累迁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善于刑政,士庶畏而爱之。

卢循寇逼建邺道规遠玉镇之等赴援至寻阳为循党苟林所破林乘胜伐江陵声言徐道覆已克建邺而桓谦自长安入蜀,谯纵以谦为荆州刺史,与其大将谯道福俱寇荆州。

道规乃会将士告之日:

“吾东来文武足以济事,欲去者不禁。

”因夜开城门。

众咸惮服,莫有去者。

雍州刺史鲁宗之自襄阳来赴,或谓宗之未可测。

道规乃单车迎之,众咸感悦。

众议欲使檀道济、到彦之共击荀林等。

道规日:

“非吾自行不决。

”乃使宗之居守,委以心腹,率诸将大败谦,斩之。

谘议刘遵追荀林,斩之巴陵。

初,谦至枝江,江陵士庶皆与谦书,言城内虚实。

道规一皆焚烧,众乃大安。

徐道覆奄至破冢,鲁宗之已还襄阳,人情大震。

或传循已克都,遣道覆上为刺史。

江汉士庶感其焚书之恩,无复二志。

道规使刘遵为游军,自拒道覆。

前驱失利,道规壮气愈厉,遵自外橫击,大破之。

初使遵为游军,众咸言不宜割见力,置无用之地。

及破道覆,果得游军之力,众乃服焉。

道规进号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改授豫州,以疾不拜。

义熙八年薨于都,赠司徒,谥日烈武,进封南郡公。

(节选自《宋书·刘道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卢循寇逼建邺/道规遣王镇之/等赴援至寻阳/为循党荀林所破/林乘胜伐江陵/声言徐道覆已克建邺/

B.卢循寇逼建邺/道规遣王镇之等赴援/至寻阳/为循党荀林所破/林乘胜伐江陵/声言徐道覆已克建邺/

C.卢循寇逼建邺/道规遣王镇之等赴援/至寻阳/为循党/荀林所破/林乘胜伐江陵/声言徐道覆已克建邺/

D.卢循寇逼/建邺道规遣王镇之等赴援/至寻阳/为循党荀林所破/林乘胜伐江陵/声言徐道覆已克建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陵,又名荆州,是“七省通衢”之地,具有独特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B.元功,即首功,原指战时凭斩获敌方首级多少论功的制度,后指战时立下最大功劳者。

C.单车,中国古代战斗用的马车,以马匹数量命名,如文中“单车”即驾一匹马的战车。

D.薨,古代对诸侯、封王的贵族亡故委婉的描述,也可用于大官,文中即指刘道规去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道规卓有大志,屡建奇功。

自参与讨伐桓玄的谋划后,作为武帝军中重要将领,他还在平定桓玄之乱和卢循之乱的战斗中,作了关键性的贡献。

B.刘道规领军有方,布置得当。

在追击桓玄时,他指出应当先看清形势再制订战略;在征伐徐道覆时,他将鲁宗之当作心腹来委托,使后方得到了安定。

C.刘道规管治有道,深孚众望。

他任荆州刺史时,刑罚得当、政令清明,深得当地百姓敬畏和拥戴;后来又在江陵焚书安众,使江汉士庶无复二心。

D.刘道规有勇有谋,战功赫赫。

在力破徐道覆战役中,他先以壮气激励因失利而低沉的军心;后又在战前巧设的游军协助下,内外合击,一举破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可顿兵养锐,徐以计策縻之,不忧不克也。

(2)“吾东来文武足以济事,欲去者不禁。

”因夜开城门。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春怀

李白

青春几何时?

黄鸟鸣不歇。

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

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

岁晏何所从?

长歌谢金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黄鸟不停啼叫,让诗人感到时光流逝,不禁感慨:

美好的春日还能停留多久呢?

B.“天涯”“江外”言漂泊之远,“华发”言年龄之大,从时空两方面写出了诗人的处境。

C.“心飞”句表现理想的高远,“影滞”句描绘现状的困窘,虚实结合,拓展了艺术空间。

D.七、八两句写自己一生追求真率自然,而田园久已荒芜,“烂漫”与“芜没”对比强烈。

15.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2)苏轼的《赤壁赋》中,“苏子”在抒发了对“水”与“月”的感慨之后,从“变”的角度看待天地富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听者和江中月影的描写,侧面表现了琵琶曲的巨大魅力。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画是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本土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突出的有帛画。

所谓帛画,是以丝织品为 ,用各种颜色绘制出的物象画。

它与一般丝织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花纹是织造或印染而成的,多为重复出现的相似图案。

尽管丝织品花纹也属于艺术的范畴,但它是一种工艺美术,与帛画的 不同。

已经迄今发现的战国两汉时期的帛画有二十多幅,但材料为有机物,因而难以保护,多数只能观其片段。

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数设在内棺棺盖上的长度皆超过两米的彩色帛画状态完好,十分____。

(),以表达墓主人升仙进入天国的愿望。

观此帛画,那神秘诡谲的艺术氛围、灵动飘逸的艺术手法给人以无限遐想,仿佛让我们回到了楚汉辞赋所描写的那个 的神话世界,遨游于楚汉浪漫的艺术殿堂。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媒介原创性秀美五彩缤纷B.载体原创性精美光怪陆离

C.载体原生态精美五彩缤纷D.媒介原生态秀美光怪陆离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内容大致相似的两幅帛画,描绘天上、人间、地府诸情景

B.帛画一共两幅,内容大致相似,描绘天上、人间、地府诸情景

C.天上、人间、地府诸情景被两幅帛画描绘,内容大致相似

D.两幅帛画内容大致相似,描绘天上、人间、地府诸情景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迄今战国两汉时期已经发现的帛画有二十多幅,但材料为有机物,因而难以保护,只能观其多数片段。

B.战国两汉时期迄今已经发现的帛画有二十多幅,但材料为有机物,因而难以保管,多数只能观其片段。

C.迄今已经发现的战国两汉时期的帛画有二十多幅,但材料为有机物,因而难以保存,多数只能观其片段。

D.已经迄今发现的战国两汉时期的帛画有二十多幅,但材料为有机物,因而难以保藏,多数只能观其片段。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很多人看来,心理学家应该能透视眼前之人的心理活动,研究心理就是揣摩别人的所思所想。

其实,心理活动并不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__________,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

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__________,即它们如何产生、怎样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相互间有什么联系等。

心理学家通常根据人的外显行为和情绪等表现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心世界,但再高明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__________,除非他具备传说中那种神秘的“超感知能力”。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019年11月13日11时40分,快舟一号甲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吉林一号”高分02A卫星,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

这是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年内第二次执行发射任务,首次实现一年内多次发射,也是第四次完成商业发射。

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具备200公斤/700公里太阳同步圓轨道运载能力,具有高可靠性、高入轨精度、低成本等特点。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表示,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是目前国内最快发射纪录保持者,进发射场后7天内可具备发射条件,4小时内可完成发射。

根据相关安排,快舟火箭还将有新的发射任务。

七、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

近十年来,“空巢青年”成为了和“空巢老人”一样备受关注的群体。

某杂志撰文指出,有的空巢青年出于工作需要,主动享受独居的生活方式;有的空巢青年认为空巢期是执着奋斗和认识自我的理想阶段;也有的空巢青年则将“空巢”当作摆脱种种束缚的良机,过着封闭自我、逃避社会的孤独生活。

该杂志社就此话题开辟了“时代与青年”专栏,向读者征集文稿。

请结合材料内容,针对某一类“空巢青年”,给该杂志投一篇稿件,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

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A

【解析】

【分析】

1.A项,曲解文意。

“二者的统一促成了科技与伦理的结合”不当,根据文意,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科技活动的最初样态。

促成科技与伦理结合的相关语句在原文第二段“劳动实践对象遵循着特定的生长规律,这要求人类在运用科技开展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尊重其客观规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最终促成了科技与伦理的有机结合”。

B项,扩大范围。

“遵循自然规律行事是当时普遍的伦理准则”不当,原文为“科技活动遵循自然规律的要求成为早期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伦理准则”。

D项,偷梁换柱。

抛弃的应是“唯经济增长”的思想,而不是“追求经济增长”的思想。

故选C。

2.B项,论证手法理解有误。

文章第二段、第四段在论证早期人类社会和工业社会在处理科技与伦理关系上的差异时,将两个时期的科技活动进行了对比,采用的是对比的论证方式,而非“历史演进的论证方式”。

故选B。

3.A项,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