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3191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4.docx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4.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4.docx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4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4

A型题

1.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只能从胞体至末梢单向传导

B.神经干中各纤维之间互不干扰

C.只要结构完整就能正常传导兴奋

D.不受内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

答案:

B

[解答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包括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完整性是指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完整性;绝缘性即为神经干中各纤维之间互不干扰,但绝缘性不等于不受内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如细胞外液中Na+、K+浓度的改变将明显影响兴奋的传导;双向性是指兴奋既能从胞体至末梢,也能从末梢至胞体传导;相对不疲劳性是指连续刺激时,传导能力不会很快下降。

2.属于B类纤维的是

A.本体感觉传入纤维

B.皮肤痛觉传入纤维

C.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D.自主神经节后纤维

答案:

C

3.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A.能被持续应用局部麻醉药所阻断

B.通过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或调质而实现

C.依靠经常性释放神经营养因子而实现

D.不易觉察,切断神经后能明显表现出来

答案:

D

[解答神经的营养作用是指神经对受支配组织内在代谢活动的影响,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依靠末梢对支配组织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而实现,它不能被持续应用局部麻醉药所阻断,正常情况下不易被觉察,当切断神经后即能明显表现出来,表现为肌肉萎缩等。

4.关于神经纤维轴浆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A.轴突内的轴浆并非经常在流动

B.顺向和逆向轴浆运输的速度相等

C.与维持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无关

D.与神经的功能性和营养性作用有关

答案:

D

[解答轴浆运输是经常流动的,顺向轴浆运输速度一般是逆向轴浆运输的两倍,递质囊泡、对支配组织的某些营养性因子,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的输送都依靠轴浆运输而进行,所以轴浆运输与神经的功能性和营养性作用都有关,并对维持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十分重要。

5.下列有关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比较,正确的是

A.两者都有轴突

B.两者都有树突

C.两者都能产生动作电位

D.两者的细胞间都可存在缝隙连接

答案:

D

[解答神经胶质细胞也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细胞间不形成化学性突触,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也随细胞外K+浓度而改变膜电位,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神经元之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就是缝隙连接(D正确)。

6.下列关于经典突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属于非定向化学性突触

B.含各类递质的突触小泡无形态差异

C.后膜受体都是化学门控通道

D.激活区位于前膜上对应于后膜受体的位置

答案:

D

[解答经典突触属于定向化学性突触,不同的突触内所含突触小泡的大小和形态不完全相同;后膜受体为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

7.EPSP与IPSP共同的特征为

A.突触前膜都去极化

B.突触前膜都超极化

C.突触后膜都去极化

D.突触后膜都超极化

答案:

A

[解答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或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可见EPSP和IPSP的共同特征是突触前膜的去极化。

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A.即突触后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

B.由突触后膜K+电导增加而产生

C.可随突触前递质释放增多而加大

D.由突触后膜Ca2+电导增加而产生

答案:

C

[解答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配体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因此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

由于Na+的内流大于K+的外流,故发生净的正离子内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

它和骨骼肌终板电位一样,属于局部兴奋,在一定范围内加大刺激强度(突触前递质释放增多),去极化程度随之增大,故C正确。

9.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A.由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减少而产生

B.使突触后膜电位远离阈电位水平

C.由突触后膜Na+电导增加而产生

D.由突触后膜Ca2+电导增加而产生

答案:

B

[解答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选项A错误),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

其产生机制为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配体门控Cl-通道开放,引起Cl-内流,结果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

此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K+通道的开放或Na+通道和Ca2+通道的关闭(选项C、D错误)有关。

10.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神经系统内凡能与受体结合的化学物质都是递质

B.递质作用于受体产生效应后很快被消除

C.一个神经元的全部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

D.一种神经递质只作用于一种特定的受体

答案:

B

[解答能与受体结合的化学物质不一定是递质。

已发现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这种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一种神经递质可与多种受体结合。

递质作用于受体并产生效应后,很快即被消除。

消除的方式主要有酶促降解和被突触前末梢重摄取等。

11.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引起递质释放主要依赖于

A.K+内流

B.K+外流

C.Cl-外流

D.Ca2+内流

答案:

D

[解答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一定水平时,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进入突触前末梢,最后引起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量子式释放。

递质的释放量与进入神经末梢内的Ca2+正相关。

12.突触传递中,影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的关键因素是

A.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

B.末梢膜电位的水平

C.进入末梢内的Ca2+量

D.末梢内囊泡的数量

答案:

C

[解答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一定水平时,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进入突触前末梢,最后引起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量子式释放。

递质的释放量与进入神经末梢内的Ca2+正相关。

13.关于电突触传递,错误的是

A.结构基础是离子通道

B.双向传递

C.传递速度快

D.突触间隙2~4nm

答案:

A

[解答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

电突触无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分,一般为双向性传递;由于其电阻低,因此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

14.下列哪一种神经纤维属于胆碱能纤维

A.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B.所有副交感节后纤维

C.所有支配胰的交感节后纤维

D.所有支配汗腺的交感节后纤维

答案:

A

[解答胆碱能纤维包括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肽能和嘌呤能纤维除外)和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包括引起胰腺分泌的内脏大神经、支配全身与温热性发汗有关的汗腺的交感神经和支配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神经)。

收缩胰腺血管、支配与精神性发汗有关的汗腺,以及通过β受体舒张冠脉、脑、肝和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节后纤维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

15.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直接支配的效应器是

A.胰腺

B.甲状腺

C.肾上腺皮质

D.肾上腺髓质

答案:

D

[解答自主神经的结构一般都是按下列规律走行:

交感或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神经递质-节后神经元-神经递质-效应器。

但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相当于节前纤维。

除肾上腺髓质外,其他如胰腺、甲状腺、胃腺、肾上腺皮质、心传导组织等都由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

16.下列肾上腺素能受体中,属于突触前受体的是

A.α1受体

B.α2受体

C.β1受体

D.β2受体

答案:

B

[解答肾上腺素能受体中α1、β1、β2、β3属于突触后受体,α2既可位于突触前,也可位于突触后。

17.下列哪一项生理活动改变是由α受体介导的

A.瞳孔扩大

B.心率加快

C.支气管扩张

D.糖酵解加强

答案:

A

[解答心率加快为β1受体介导;支气管扩张和糖酵解加强均为β2受体介导。

18.下列哪一项生理活动改变是由β受体介导的

A.骨骼肌血管收缩

B.胃肠括约肌收缩

C.膀胱逼尿肌收缩

D.糖酵解加强

答案:

D

[解答骨骼肌血管收缩为α1受体介导;胃肠括约肌收缩和膀胱逼尿肌收缩均为M受体介导。

19.当去甲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时,下列哪一种肌肉收缩或收缩加强

A.心房心室肌

B.子宫平滑肌

C.小肠平滑肌

D.血管平滑肌

答案:

A

[解答去甲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时引起子宫平滑肌、小肠平滑肌和血管平滑肌舒张。

20.当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时,下列哪一种肌肉舒张

A.血管平滑肌

B.小肠平滑肌

C.虹膜辐射状肌

D.胃肠括约肌

答案:

B

[解答一般而言,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都是兴奋性的,包括血管、子宫、虹膜辐射状肌等的收缩;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平滑肌舒张。

21.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后,不会产生下列哪一种生理效应

A.冠状血管舒张

B.子宫平滑肌舒张

C.小肠平滑肌舒张

D.心肌收缩减弱

答案:

D

[解答儿茶酚胺与心肌β1受体结合后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与β2受体结合使冠状血管舒张;与无孕子宫β2受体结合使子宫平滑肌舒张。

22.脑内多巴胺最主要的产生部位是

A.脊髓

B.低位脑干

C.中脑黑质

D.纹状体

答案:

C

23.N1受体主要分布于

A.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

B.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终板膜

C.多数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

D.多数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

答案:

A

[解答N受体也称烟碱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上的称N1受体,分布于神经-骨骼肌接头终板膜上的为N2受体。

24.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都属于

A.突触前抑制

B.突触后抑制

C.去极化抑制

D.外周性抑制

答案:

B

[解答中枢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两类。

突触后抑制有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种形式。

25.下列关于传入侧支性抑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传入侧支与自身形成负反馈回路

B.传入纤维的主干与侧支释放不同的递质

C.通过交互性突触而产生交互抑制的作用

D.作用意义在于使不同中枢的活动协调起来

答案:

D

[解答传入侧支性抑制是指:

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再通过后者的活动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

这种抑制能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得到协调。

26.关于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抑制,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A.以轴突-轴突式突触为结构基础

B.通过串联性突触而起抑制作用

C.闰绍细胞内有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共存

D.能使支配同一肌肉的许多运动神经元同步活动

答案:

D

[解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支配骨骼肌并发动运动,同时其轴突发出侧支与闰绍细胞构成突触联系;闰绍细胞兴奋时释放甘氨酸,回返性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运动神经元和同类的其他运动神经元。

其意义在于及时终止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或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

27.下列关于突触前抑制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以树突-树突式突触为结构基础

B.多见于运动传出通路中

C.潜伏期和持续时间均较长

D.因突触前膜发生超极化而产生

答案:

C

[解答突触前抑制以轴突-胞体式突触和轴突-轴突式突触为结构基础,不存在树突-树突式突触;因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而产生;在中枢内广泛存在,尤其多见于感觉传入通路中,对调节感觉传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8.关于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仅指丘脑感觉接替核及其向大脑皮质的投射纤维

B.感觉接替核在所有感觉传导通路中都是第三级神经元

C.与大脑皮质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D.主要与大脑皮质第二层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答案:

C

[解答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皮质的第四层,形成丝球状结构;感觉接替核在部分感觉传导通路中为第三级神经元。

29.下列关于丘脑髓板内核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与痛觉的传导和整合无关

B.直接接受经典感觉传导到第二级神经元的侧支纤维投射

C.发出的纤维多次换元后弥散性投射至皮质广泛区域

D.给予电刺激能激发大脑皮质感觉区神经元连续放电

答案:

C

[解答丘脑髓板内核群在发生上属于最古老的结构,经典感觉传导到第二级神经元的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在网状结构中反复换元后上行,再投射到丘脑髓板内核群,后者发出的纤维多次换元后弥散性投射至皮质广泛区域,给予电刺激很难激发大脑皮质感觉区神经元放电,与痛觉的传导和整合有关。

30.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功能是

A.产生各种体表和内脏的感觉

B.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C.抑制大脑皮质的活动

D.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答案:

B

[解答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没有专一的感觉传导功能,不能引起特殊的感觉。

其上行纤维进入皮质后分布于各层内,以游离末梢的形式与皮质神经元的树突构成突触联系,起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兴奋状态的作用。

31.引起各种躯体感觉的强度取决于

A.感受器阈值的高低

B.感觉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频率

C.特定的传入神经通路

D.传入通路中神经元换元的次数

答案:

B

[解答各种躯体感觉的感知,取决于皮质兴奋的特定部位。

感觉的强度则取决于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以及参与反应的感受器数目。

此外,皮肤感觉(包括触-压觉、温度觉、痛觉等)与感受器的点状分布密切有关。

32.关于皮质体表感觉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

B.第一感觉区的传入投射具有交叉关系

C.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D.第二感觉区的投射总体安排是倒置的

答案:

D

[解答第二感觉区的投射安排是正立的。

第一感觉区的投射安排总体是倒置的,但在头面部代表区内部,安排是正立的。

33.下列关于体表快痛和慢痛的描述,正确的是

A.快痛和慢痛同时出现,慢痛持续时间长

B.定位都很明确,慢痛呈烧灼样感觉

C.传入纤维都是C类纤维,慢痛的更细一些

D.许多纤维经非特异投射系统到达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答案:

D

[解答快痛在受到刺激时很快发生,慢痛则表现为一种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出现较晚,一般在受刺激后0.5~1.0秒才被感觉到,撤除刺激后还可持续几秒钟。

快痛和慢痛分别由Aδ和C类纤维传导。

34.关于内脏痛,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常伴有牵涉痛

B.对切割刺激不敏感

C.对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

D.对刺激的分辨能力较强

答案:

D

[解答内脏痛最主要的特点是定位不准确。

由于痛觉感受器在内脏的分布比躯体稀疏得多,因此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内脏痛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主要表现为慢痛,常渐进性加重。

中空器官壁上的感受器对扩张性刺激和牵拉性刺激十分敏感,但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

35.关于牵涉痛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为患病内脏周边区的痛觉过敏

B.体腔壁痛是牵涉痛的一种表现

C.牵涉痛的放射部位具有确定性

D.所有内脏痛都有牵涉痛的表现

答案:

C

[解答体腔壁痛为内脏疾患引起邻近体腔壁骨骼肌的痉挛和疼痛。

牵涉痛为某些(不是所有)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不是周边区)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不是所有的内脏痛都有牵涉痛的表现。

36.嗅觉中枢位于

A.枕叶皮质的距状裂

B.颞叶皮质

C.边缘叶前底部

D.孤束核

答案:

C

[解答嗅觉中枢位于边缘叶前底部,包括梨状区皮质的前部和杏仁的一部分。

37.下列关于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

A.支配骨骼肌梭外肌纤维

B.轴突末梢释放甘氨酸递质

C.兴奋性较α运动神经元低

D.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

答案:

D

[解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α、β、γ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兴奋性较α运动神经元高,常以较高的频率持续放电,轴突末梢以ACh为递质,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

38.下列关于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躯体骨骼肌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B.大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大的运动单位

C.小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小的运动单位

D.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谷氨酸

答案:

A

[解答运动单位的大小与α运动神经元的大小不存在选项B和C的说法。

α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

39.下列哪项不是脊休克的表现

A.外周血管扩张

B.骨骼肌紧张性下降

C.发汗反射消失

D.尿失禁

答案:

D

[解答脊髓可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

发生脊休克时,由于脊髓失去高位中枢大脑皮质的控制,表现为尿潴留;当脊休克过去后,脊反射恢复,但仍不受高位中枢控制,表现为尿失禁。

40.下列关于脊休克的描述,正确的是

A.脊休克现象由切断损伤的刺激所引起

B.脊休克现象只发生在切断水平以下的部分

C.所有脊休克症状均可完全恢复

D.动物进化程度越高,恢复速度越快

答案:

B

[解答脊休克的表现并非由切断损伤的刺激本身所引起,因为脊髓反射恢复后如再次在脊髓断面下方切断脊髓,脊休克不会再次出现(A错误)。

一些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反射活动可逐渐恢复,但有的反射不能恢复,如离断水平以下的知觉和随意运动能力将永久丧失(C错误)。

反射恢复的速度与不同动物脊髓反射对高位中枢的依赖程度有关,如蛙在脊髓离断后数分钟内反射即可恢复,犬于数天后恢复,人类在外伤等原因引起脊休克后,则需数周以至数月才能恢复脊反射(D错误)。

41.脊髓高位离断的患者,在脊休克过去后的表现为

A.离断面下伸肌反射增强

B.离断面下屈肌反射减弱

C.离断面下感觉和随意运动能力永久丧失

D.排便、排尿能力恢复正常

答案:

C

[解答由于高位中枢具有易化伸肌反射和抑制屈肌反射的作用,所以脊髓高位离断的患者,在脊休克过去后伸肌反射往往减弱而屈肌反射往往增强。

排便、排尿能力的恢复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

42.屈肌反射和肌紧张

A.都是短暂的反射活动

B.都能引起肢体的位相性运动

C.感受器相同

D.两者的效应器不同

答案:

D

[解答脊动物在皮肤受到伤害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肢体屈曲,称屈肌反射。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可见屈肌反射和肌紧张:

两者的感受器分别为皮肤和肌梭;两者的效应器分别是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前者是短暂的反射活动,后者是持续的反射活动。

43.下列关于腱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感受器是腱器官

B.反射中枢位于延髓

C.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

D.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

答案:

D

[解答腱反射和肌紧张的感受器都是肌梭;腱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伸肌和屈肌都有腱反射,但因为伸肌是抗重力肌,人类脊髓的腱反射主要表现在伸肌。

44.下列关于肌紧张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由快速牵拉肌腱而引起

B.感受器是肌梭

C.人类以屈肌肌紧张为主要表现

D.为单突触反射

答案:

B

[解答肌紧张主要表现在伸肌。

肌紧张中枢的突触接替不止一个,为多突触反射。

选项A、D为腱反射的特点。

45.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加时

A.对不同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B.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C.使梭外肌收缩增强

D.使梭内肌收缩增强

答案:

B

[解答腱器官位于肌腱-肌肉接头部,是一种张力感受器,其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肌梭是一种长度感受器,其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46.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

A.腱反射

B.肌紧张

C.屈肌反射

D.对侧伸肌反射

答案:

B

[解答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47.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是由于

A.切除了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B.切除了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C.切断了网状结构和皮质运动区及纹状体之间的联系

D.切断了网状结构和小脑之间的联系

答案:

C

[解答去大脑僵直是由于切断了大脑皮质和纹状体等部位与延髓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造成易化区(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

48.下列关于肌梭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

B.适宜刺激是骨骼肌张力的变化

C.接受α运动神经元的支配

D.感受并传入有关肌肉活动状态的信息

答案:

D

[解答肌梭与梭外肌纤维呈并联关系;梭内肌纤维接受γ运动神经元的支配;肌梭的适宜刺激是梭内肌纤维张力的变化。

49.震颤性麻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肌张力下降

B.静止性震颤

C.意向性震颤

D.运动性震颤

答案:

B

[解答震颤性麻痹又称帕金森病,其主要症状为全身肌张力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常伴静止性震颤。

意向性震颤是脊髓小脑受损的表现。

50.下列哪一神经通路受损可导致帕金森病

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

B.纹状体内胆碱能通路

C.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能通路

D.结节-漏斗多巴胺能通路

答案: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