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docx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菲的世界读后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导读:
读后感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一: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00字】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
“你是谁?
”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
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
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
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
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
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
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
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
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
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
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篇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一、背景简介
八天读完《苏菲的世界》,比我预期的晚了两天。
这两天恐怕都是睡觉睡过去的。
本文旨在简单地回忆此书的结构框架,如有可能简单探讨此书的构思技巧。
至于其中的哲学思想,倒是难以一一述说。
《苏菲是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是一位挪威世界级的作家,公元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得斯堪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
主要作品有:
《纸牌的秘密》、《西西莉亚的世界》、《圣诞的故事》、《虚伪的生命》、《橙色女孩》、《生命的目录》以及《苏菲的世界》——这是XX百科上的简介。
从各个作品的简介来看,每部作品都有深刻的哲学、神学内涵。
笔者虽只浅读过《苏菲的世界》,但可以预见其他作品可能就有的神秘、玄妙等风格。
二、为什么读此书
对问题重新解构,可以依下探讨:
1、为什么法律人要读哲学?
作为法律人,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倒不是记住多少法条,毕竟法条时隔三五年就会更新一次,或者最高院两三年出台一个新的司法解释——即在法律领域,知识是没有尽头的,关键的是怎么学习知识。
法理学,就是关于怎么学习知识的哲学,因此笔者认为,法理学或者法哲学就是哲学的一个下分支。
想要理解卡多佐、哈特或者孟德斯鸠诸人的法理思想,必然得先知道各个时期的哲学问题域为何。
如此说来,就笔者所知,有两本书值得研读,一本为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另外一本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鉴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着实生涩难懂,笔者之得选择《苏菲的世界》作为哲学入门书目。
2、为什么《苏菲的世界》能够作为哲学入门读物?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此书的内容开始说起。
笔者所读经验:
《苏菲的世界》在运用悬疑小说的构思方式讲述哲学思想。
按照XX百科的说法,《苏菲的世界(Sophie'sworld)》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简介未免过于失真,因此笔者尝试简介如下:
主人公:
苏菲、艾伯特、席德、艾勃特。
此书虽以苏菲的经历开始写起,但笔者认为这是乔斯坦在构思小说时为了引人入胜而采取的一个技巧而已,倘若要以说故事的形式简单介绍此书,笔者认为不妨从席德和她的父亲爱勃特开始说起。
少校为了给席德十五岁生日一个惊喜礼物,而写了一本哲学书,这本书叫做《苏菲的世界》,讲述的是苏菲,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在艾伯特的带领下从古希腊神话及其后的自然派哲学家开始讲起,一直到现代存在主义哲学。
但是故事本身并非如此简单地以“书中的书”的形式循序地展开,此书的关键在于,书中的“书”的主人公,即苏菲和艾伯特是学哲学的,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只是少校笔下的人物时,决定“挣脱”少校的笔触,逃离书中的世界,来到真实的世界。
而最终的结局可以说算是美好的,苏菲和艾伯特确实逃离了《苏菲的世界》的“世界”,来到现实生活。
然而,虽然如此,苏菲和艾伯特并非真正意义上地来到现实世界,他们只是从书中逃离出来的“精灵”,他们并不真实地存在,有血有肉地存在,他们作为“精灵”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而事实上在苏菲和艾伯特并非孤独的,在他们前往寻找席德和少校的路上,碰到了小红帽、灰姑娘、福尔摩斯、蝙蝠侠等等小说、漫画中的人物,他们并不只是存在于书中,而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永恒之乡”,这是一个永远存在的界于虚幻和现实之间的世界。
而这个世界的一人一物多少在影响着真实的世界。
这就是小说排除哲学思想之后剩下的框架,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一部经典,而只是一部玄幻小说,如同按照字数算钱的网络小说一般无血无肉。
而关键在于,其中穿插的哲学思想,正是这部小说的血肉。
而此书的哲学思想怎样穿插进去的呢?
我想大概分成三部分,其一,是少校写的书《苏菲的世界》中的艾伯特写给苏菲的信;其二,是艾伯特和苏菲的对话;第三,也是最后几章的内容,是少校和他的女儿席德之间的对话。
通过大量的独白,系统简介哲学思想,正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而作者包括译者所呈现的简单、亲切的语言让读者,或者是笔者更能领会哲学思想。
事实上,小说的发展情节都是为哲学服务的,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哲学应该是产生于日常生活中的。
因此哲学是可以思考的,透过现实生活,可以思考哲学,问题在于什么现象对应怎样的哲学思想,却是哲学门外汉难以解决的。
因此,本书的情节,发生在“席德的世界”和“苏菲的世界”中的故事都是借以思考哲学的现实生活。
如此巧妙的安排,我想与乔斯坦·贾德曾经做过哲学教师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苏菲的世界》适合做哲学入门读物。
再综以上两点所述,笔者读了《苏菲的世界》。
三、谁才是上帝
我相信几乎没有谁有耐心看到这里。
这部分,笔者将探讨一些读书中的乐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苏菲和艾伯特、席德和少校都是乔斯坦·贾德笔下的人物。
在“苏菲的世界”里,少校是他们的上帝,少校的思想创造了“苏菲的世界”;然而在“席德及少校的世界”里,乔斯坦·贾德才是他们的上帝,是乔斯坦·贾德的思想创造了“席德的世界”。
换句话说,对于苏菲、艾伯特、席德和少校,乔斯坦·贾德才是上帝。
事实上,书中运用反讽的技巧,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乔斯坦·贾德才是上帝。
详见乔斯坦·贾德著:
《苏菲的世界》,萧宝森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370页~第372页,通过艾伯特和苏菲的对话,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是少校笔下的人物,然而艾伯特说:
“……说不定少校也是一本有关他和席德的书当中的一个影子。
当然那本书也是有关我们两人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对我们而言,那位作者将是‘一个看不见的上帝’,虽然我们所做、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是从他而来的,但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有关他的任何事情。
我们是在那最里面的一个盒子里。
”
多么巧妙、直白和夸张的手法,然而在欣赏这个手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是不是在某个上帝的故事里?
我们是不是只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作者笔下的人物呢?
谁才是上帝?
四、结语
如此写读后感是显然不够的,读此书还有许多关于哲学思想的思考,但因为知识所限,不敢轻易下笔。
而“谁是上帝”这部分可谓是读书时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分,所以简述以引起读者对此书的兴趣。
另外,对于笔者而言,此书的价值不在于这个貌似玄幻的故事,而在于书中对哲学思想的简介。
所以,对笔者而言,此书是一部哲学简史。
【篇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
----你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
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你是谁?
”
“——世界从哪里来?
”
就是这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吸引着我往下阅读这本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
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
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
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
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
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
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
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
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
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
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
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
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
它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
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
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篇四:
读《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
“你是谁?
”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
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
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
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
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
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
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
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
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
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
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
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
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
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
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
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
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
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
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
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
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
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看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许多哲学知识,了解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还从中找到了一些启发,也许,我要对生活改变一下态度……
【篇五: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
“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
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
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
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
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
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
笛卡尔说:
“Cogito,ergosum。
”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
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
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
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
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
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
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
如何负责呢?
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
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
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
“你是谁?
”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
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
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
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
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
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
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
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
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
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
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
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
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
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
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
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篇六: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书的主人公就是名叫苏菲的16岁女孩和一位神秘的哲学家。
一天下午,苏菲放学后发现自家的邮箱里有一个大信封,上面只写着两句话: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苏菲还以为这只是个恶作剧。
但她的思维不知不觉地关注起这个问题了,她思考着我到底是谁,换言之,人类和相之而来的文明是怎样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呢?
那么世界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她发现这是一个极深奥而又严肃的问题,是的,这很严肃,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来来去去,应该知道这一切的真相。
事实上当我和苏菲一起读到那封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哲学和历史的旅行。
或者说,我们已经在探索人生、探索世界了。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和《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似乎就是那样一部充满逻辑悬念的悬念小说。
从苏菲受到那封信开始,以后每天苏菲放学回家都会收到一封信。
在信中她的哲学老师开始了她的哲学课。
阐述了从巴尔干半岛上的希腊文明开始,一直到上帝在欧洲确立了神圣的地位——即中世纪的开始。
在这段时间内,我和索菲都认识了苏格拉底,知道他在雅典广场上拉住行人的手要和别人讨论关于时间存在的形势和她存在的意义这之类的哲学问题。
还有他的学生伯拉图是怎样构想乌托邦和唯心主义理论。
知道了中世纪初的伟大哲学家史诺宾沙是怎样将哲学和基督教义以及《圣经》新约和旧约中所有观点结合起来的。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
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
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
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
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
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从苏菲的世界里,让我知道了很多,同时还改变了我对一件事的看法和心态,我认为去了解世界和人生,不仅是一方面的去思考,不仅是综合的去判断,毕竟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生是变化莫测的,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想不通这个世界。
“有两件事物我越是思考越觉神奇,心中也越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它们向我证明:
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康德
“所谓哲学的问题就是每一个世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的问自己的一些问题。
”——萨特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