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葡萄沟》教学反思1.docx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葡萄沟》教学反思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葡萄沟》教学反思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葡萄沟》教学反思1
《葡萄沟》教学反思
金晶
今天上了葡萄沟一课。
教案是在年级组老师的帮助下,多次修改而成。
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只是对于我过去的水平来说有了新的进步,细细琢磨,课堂中还有许多的不足。
其实真正成长的过程,不仅仅是在这一堂课上,更在于不断的试教、修改教案、评课中。
总结整个试教,展示过程,发现如下问题:
1.课堂机智不够。
课堂中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如通过读第三段,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在试教中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思维,我显得有些不能驾驭。
这时才真正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
平时教育学,心理学中的种种理论,在面对学生实际情况时,却还是显得那得无助。
这让我明白,教学是需要历练的,再丰厚的理论,如缺少实践,也成了无本之源。
所以,到了最后开课时,我对于这个问题心有余悸,在学生提出几个大的问题后,“见好就收”。
虽然这一堂课安全度过,但是下一堂课……这让我清楚,在今后的课堂中,不光要训练学生,还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应便。
2.评价语不够丰富。
第一次的试教,我对学生的评价语单调的只会有“好”“不错”“很棒”,空洞而没有意义。
在师傅的点拨下,我发现,其实有时候评价语也是教学引导的一部分。
比如在朗读中,我们可以说“你“一个一个”读得真好,让我仿佛看到了很多葡萄”“你把葡萄读得真甜”来自然的引导学生朗读。
在学生读得不够时,我们也可以帮助“你的朗读让我只看到了一个葡萄架,谁能读得再多一点?
”
不过上完课后,听到杨老师的表扬,让我觉得飘飘然。
但是当我再次看自己的课堂实录时,我发现自己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
就是教态。
在视频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自信的老师,而是有点焦虑,又非常不安。
下意识的,我习惯在讲台上来来回回的走动,也许学生早已习惯,但当我作为旁观者,看到视频时,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还时常低着头。
这当然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形象。
路漫漫其修远,我想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利用课文插图,进行读写训练
-------点评《葡萄沟》教学中读写训练点的设计
陈敏
课堂实录(片断)
评价
设想
1、出示课文插图
充分利用文本图片,这幅图既契合课文内容,有留有学生发挥的空间,适合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出示插图,这些维吾尔族老乡怎么热情招待客人?
(不局限于维吾尔族老乡说的话,还可以从动作、神态等来体会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亮点,教师评价要具有引导性,例如:
听了你的介绍,这样的绿色食品我真想带回杭州和朋友们分享。
2、坐在美丽的葡萄架下,品尝着又大又甜的葡萄,面对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你会说些什么?
把你想说的写在留言卡上。
(精减问题,扩大问题容量)
2、师:
这些维吾尔族老乡怎么热情迎接客人,会说些什么?
生:
我们的葡萄很多很多,你们快吃吧!
生:
我们的葡萄又大又甜,多吃一点。
生:
快吃吧,反正我们的葡萄多得吃也吃不完。
生:
这是绿色食品,纯天然的。
学生的发言有亮点,也有不合适的地方,教师评价只是重复,没有引导如何提高说的水平。
3、如果你们是小客人,会说什么呢?
生:
真好吃。
生:
真甜哪!
生:
下次欢迎你们我们杭州来喝龙井茶。
大部分回答没有新意,有一位同学说到家乡特产,与本单元的主题很自然地联系起来。
4、老师当维吾尔族老乡,请小朋友吃葡萄。
老师边分边催促“快吃”
耗时多,没有语文含量
《葡萄沟》发言统计
傅学兰
金老师上的《葡萄沟》这堂课上,全班小朋友都有了发言的机会。
全班一共发言130次,共26人,平均每人5次。
最多的5位小朋友发言了7次,占全班的16%;发言3次的学生共2人,占全班人数的7%。
总体上看,金老师有意识地希望全体同学的参与与学习,也多次让学生集体性地朗读,但从16%与7%的数据上可知,“全体参与”只是一种假象,较有思维含量的几个问题均由2,3个优等生在支撑。
但金老师上课比较轻松,自然,活动丰富,因此全班学生思想都比较集中,发言都很积极,回答问题的质量比较高。
既有个别性的回答,也有集体性的学习,点面结合得较好。
只是似乎金老师自己并没有很进入状况,当一学生拿了绿色的葡萄时,老师居然说:
“你真聪明,还知道市场上绿葡萄比紫葡萄更贵。
”这句话非常奇怪,立刻把孩子从“葡萄沟”带回到现实生活中,似乎说得不是时候。
因此我们在日后上课时,应更加沉静,淡定,注意自己的语言及评价语。
《葡萄沟》教学反思
李滨滨
听了金晶老师执教的《葡萄沟》这一课,让我从中得到许多启发!
从课堂结构上来看,这是一堂紧密的课,一环扣一环!
金老师不仅在课堂中非常重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受和把握,更在细节中深入浅出,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当有的学生说:
“因为葡萄沟的老乡们非常热情好客,所以我认为葡萄沟是一个好地方。
”金老师马上利用这个契机创设了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金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来扮演了热情好客的老乡和远方来的客人们,学生们沉浸在角色扮演中。
这样的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不知“梯田”、“阴房”是什么样子的;茂密的枝叶怎么会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五光十色的葡萄又是怎样的。
此时金老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将山坡上一层层的梯田,阴房的外观,墙四壁的小孔,阴房内的木架及挂钩,绿色的凉棚,五光十色的葡萄,运用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看,很好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评《葡萄沟》
马忱
听了金老师执教的《葡萄沟》,我觉得金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品读、体会、理解,如: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这一句,金老师充分利用了课件、上台贴葡萄等手段,抓住“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感悟葡萄的又多又美。
金老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也处理得很好,如:
“梯田”“阴房”“碉堡”,能充分运用图片、课件,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这堂课,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复习导入这一环节,金老师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分别找出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的位置,然后导入课文,请三位学生分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在学生分别找出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的位置后,可以设计一个练习,出示新疆、吐鲁番、葡萄沟三个词语,让学生把词语从大到小排列,这样学生就清楚这三个词语的概念大小了。
接着,再复习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读一读,看图写一写词语,这样效果会更好。
依托文本,扎实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点评《葡萄沟》一课的口语交际训练环节的设计
任一平
六年前,我也曾在全区范围内执教过这一课,翻出以前的教案和金晶老师这一次的执教仔细比较,我较为欣赏她能依托文本的内容和课文插图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这一设计实在、巧妙,对学生体会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具有时效性,不足之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发言没有很好地把握和评价,如果能抓住这些课堂中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那效果一定更好。
以下是她这一教学环节的课堂实录和我对教师评价的修改意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和修改意见
出示课文插图,如果你是维吾尔族老乡,金老师是客人,你们会怎么招待我呢?
S1:
多吃点,多吃点,我们这里的葡萄可甜了!
多聪明、多善于表达的一群孩子啊!
在他们心目中已经把自己当作了维吾尔族老乡了,无疑老师的这一环节是适时有效的,如果在评价时老师的语言再丰富一些,时时与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相联系,而不是简单的“好”、“是的”,那这一环节一定会成为整节课的亮点。
在这儿,除了金老师原有的对S1、S2、S5的评价外,我针对回答比较有特色的S3、S4、S6、S7设计了一些评价语言。
S3:
这位老乡太有经济头脑了,不仅热情地拿出了最好的葡萄招待我,还给葡萄沟的葡萄作了广告。
S4:
你们这些热情好客的老乡不仅让我饱了口福,还饱了眼福,我下次还要来。
S6:
你太热情了,吃饱了还让我带着走,这怎么好意思呢!
S7:
你考虑得真周到,还让我换换口味,尝了葡萄沟别的水果,谢谢!
S2:
多吃点,多吃点,我们这里的葡萄可多了,吃完了,我再去给你们摘。
S3:
多吃点,我们这里的葡萄是最好的,都是纯天然,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
S4:
快吃吧,我们维吾尔族都是能歌善舞的,等你吃完了,我们给你唱歌跳舞。
S5:
快吃吧,多吃点,这里的葡萄我们自己吃也吃不完。
S6:
尽情地吃吧,吃不下的等你离开时给你打包带回杭州。
S7:
你们快吃吧,如果葡萄吃腻了,我给你们摘西瓜吃。
这两处“师生接读”是否合理
——评《葡萄沟》中的朗读
赵娓
课堂片断
评价
修改意见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
你知道葡萄沟出产什么吗?
来,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师读: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
生读:
葡萄沟。
师读:
那里出产水果。
五月有——
生读:
杏子,
师读:
七八月有——
生读:
香梨、蜜桃、沙果,师读:
到了九十月份——
生读:
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学习一开始,学生还未全情投入至教学情境,此时进行师生接读,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文本似被拆分得七零八落,读起来缺乏美感。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倾听边思考:
葡萄沟出产什么?
这里,个人觉得运用指名朗读比自由朗读更合适。
自由朗读更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和学完课文的品读阶段。
考虑到这是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文本大意,因此,指名朗读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针对性进行教学。
这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文本学习,了解了葡萄沟盛产葡萄,接着准备让学生体会维吾尔老乡的热情好客。
)
师:
是啊,葡萄成熟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
生接读:
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在充分了解了文本内容后,随着情境过渡到体会维吾尔老乡的热情好客。
此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非常自然、和谐地与老师一起接读了课文中的句子,透过语言文字深深感悟了老乡们的热情好客。
对“师生接读”的一点反思:
一堂课,两处师生接读。
看似平常,却象我们昭示了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的形式虽然有很多:
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师生接读、配乐朗读、范读等。
但形式无非是外在的,从朗读的实质考虑,目的大致有二:
一是为了创设朗读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朗读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养成敢于创造性朗读的习惯。
二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在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行动中,带动学生“读”起来;在效果上,让学生发现朗读之后的感悟更多更透彻,使朗读成为主动的学习方法。
希望今天能以小见大,发现课堂中更多我们可以完善的地方,愿我们的语文课堂读得精彩、读得自然、读得到位。
《葡萄沟》听课有感
沈敏
整堂课教学设计完整,流程舒畅,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适宜,运用课件展示地图、梯田、阴房,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意思,又给课堂增添了很多新鲜感,使课件运用恰当而不牵强,有实效而不做作,很好地辅助了学生感悟课文。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金老师几处语言训练点抓得很扎实、到位。
一是在让学生看了葡萄沟出产的各种水果图片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其中的水果,有了图片的直观辅助,能充分激发学生挖掘已积累的词汇进行合理恰当的描述,学生的发言自然很丰富,让看图和说话相结合起来,体现了语文课的实效性。
二是在教学完第2自然段后,金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
课件上的背景图是维吾尔族老乡端出各种水果,在葡萄架下盛情邀请来宾;老师让学生品尝葡萄,想象当时的情景,来说说维吾尔族老乡会怎样热情迎接客人,客人们又会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情境中投入地介绍,凭借文本材料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喜欢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乐学,爱学,同时,学生将生活中的语言、观察到的动作,情不自禁地结合到介绍中,感觉特别的生动、亲切,充满生活的气息。
语言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学生有巨变的,我们没有必要在一节课内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要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进行坚持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