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2107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04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04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04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04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4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docx

《04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4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docx

04第四章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

第四章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

【开篇小语】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传授有关学习的知识,指导学习的方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能力。

简言之,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就是指促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的能力。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对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人才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有计划地进行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的自我培养、自我训练和自我提升,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成为培养新型人才的领头人。

第一节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问题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并在其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改革过去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方式要由接受式向发现式转变,就是要让学生同科学研究者一样经历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善于观察,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问题意识,同时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获得认识事物和创新实践的方法,从而适应社会,成为创新人才。

【案例展现】

《金鱼》教学实录片段

在学习“鱼的呼吸”这一知识点时,授课教师说:

“同学们知道鱼是怎样呼吸的吗?

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

”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

活的金鱼,鱼缸,吸管,清水,食用色素。

接着,通过大屏幕向学生介绍观察的实验步骤: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的动作;

2.用吸管吸取食用色素,把食用色素慢慢地滴在鱼口的前方;(注意滴的数量要少,实验结束后,将鱼迅速放回清水中。

3.轻轻掀起鳃盖,观察鳃的颜色、形态。

接下来授课教师说:

“在观察时要仔细认真,对观察现象有哪些疑问,请记录在日记本上,观察结束后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学生们充满了好奇,仔细观察,认真地做着、记着、讨论着,还不时地给教师解释着,课堂气氛高涨。

有的同学急于知道答案,就问教师,教师并没有马上解释,而是让他把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

实验结束后,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我们发现口和鳃盖不是同时张开的,这是为什么?

2.鳃的颜色呈红色,是不是这里有丰富的血管呢?

3.我们小组按照步骤2操作时,发现食用色素从口进入,但是并没有从口出来,而是从鳃盖后缘出来,这是为什么?

有的同学有新的做法和想法,他们汇报说:

“我们小组同学发现口和鳃盖都动,就想如果把食用色素滴在鱼鳃边,会有什么现象,尝试之后发现鱼鳃一张一合的,食用色素并没有进去,而是被排出来的水流冲散了,后来又按照老师的做法做了,结果发现食用色素被鱼嘴吃了进去,我们猜想是不是鱼呼吸时水从嘴里进去,从鳃排出来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更加活跃了,同学们的一个个问号,使原本就很高涨的气氛又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教师为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喜悦、兴奋,对创新的想法给予很高的评价,对那些有突出进步的学生更是赞不绝口。

大家各抒己见,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教师对关键知识进行了修正和整理。

实验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发现、探索、总结中结束了。

同学们期待着新的探索、发现……

【案例评析】

案例是《金鱼》的一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鱼是怎样呼吸的。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给出实验步骤后即提出研究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研究,虽然能感知鱼的呼吸现象,而且有趣味性,但是学生的发现思维受到局限,很难发挥创造力。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

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大胆尝试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做法,从案例中我们能够看出学生们的发现欲望得到了激发,问题不仅多而且有启发性和创新性,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氛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自主权,学生才会提出问题,才会自主地解决那么多问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教师在课堂上则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引领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师还找准了突破口,点燃了学生问题意识的火花,允许学生怀疑、质问、反问或追问,并且鼓励学生的创新发现,问题很有针对性。

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时,学生调动了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这样,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课下询问一些学生,他们说:

感觉真好,很舒服,很激动,自己有了新发现,我们还想,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呢!

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提炼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能力;在共同研讨整理归纳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力图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案例也有不足之处,教师在实验设计中可以尝试将实验步骤的一些环节交给学生来设计,教师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思考进行什么样的实验,这虽然难度很大,但在设计交流中,可能会产生思想火花,学生的潜力是可以挖掘出来的。

教师可以将学生不成熟的实验设计进行提升总结,然后让学生去尝试实践、发现问题,也可让学生去尝试一些自己认为可行,但大家并不认同的设计方案。

这更能体现质疑、追疑,允许创新,也允许失败、再尝试的探究思想。

【理论提升】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基本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提高认识事物和创新实践的能力的技能。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因此,培养和强化教师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功,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1.激发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

问题意识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符合认知规律,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获得新的发现创新。

然而在实际教学环境中,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许多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像个“小问号”不断地向人发问,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问题意识却渐趋淡薄。

问题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敢或不愿意提问题。

据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一项调查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调查结果显示:

在上课听讲遇到问题时当场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

“没有把握就不举手”的学生最多:

小学生占34.8%,初中生占48.8%,高中生占42.8%。

“知道也不举手”的学生中,小学生占4.5%,初中生占14.5%,高中生竟然达到38.8%。

这类学生虽然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

二是不善于提出问题。

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匮乏或淡薄。

教师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影响到学生的终生发展。

(1)激发和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思维内部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并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认知结构。

同时,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不只关心结果,更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

在有意或无意之间扩充了广泛领域的知识量,使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在组织和整合的过程中,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从已知走向新的未知,循环往复,不断向更高的科学境界迈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激发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个性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

个性的主体性不是先天的,必须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才能形成。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是,在今天不少课堂中,教学策略比较单一,很多还以教师为中心,师讲生听,师问生答,虽然有些教师注重问题引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但是学生的主动性受到了限制,学生看似主动其实还是被动的听者。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自己感到怀疑的现象,形成个体的差异性与倾向性,以及自己的认知风格和生活风格,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挑战自我,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

他们由此会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发展。

(3)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爱因斯坦也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

可以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获得新的发现或创新。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因为他们已经产生了思维定势,不能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因此,从本质上讲,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懂得:

教学的目的不是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新的问题,问题意识不仅能使教学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更重要的是它能把学生引向创新之路!

2.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基本措施

应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功进行教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过:

“人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教师如果发自内心地了解学生,时刻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会感受爱的享受,对教师就会产生信赖感,对他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的投资,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科学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要营造宽松、自由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联想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挖掘其可贵之处。

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一是原型创设,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可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实验创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的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指导,可以真实地再现教学情境,能使抽象事物形象化,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做了良好的铺垫,有助于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产生质疑,从而促进了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是多媒体创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情境,使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问题火花由此迸发,但要适时、适度,合理。

四是社会热点创设,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如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国际重大事件中如炭疽、生化武器、甲型流感,等等,也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将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3)建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会问、善问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

第二,注意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第三,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弄懂课本上的基本原理,这是他们发现问题的基础。

第四,要求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尝试用课本上学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来分析、解释这些社会现象。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教科书的课题、重要原理等内容有意识地多问一些“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应注意的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现实教学中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的观念。

师问生答,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而不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的观念,严重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具有自主能动性。

如果只求课堂秩序良好,而不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胆识,是很难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

另外,要改变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观念,因为这种不利观念使学生失去了产生问题意识的很好的机会。

再者,要注意提出的问题是否关键,是否有挑战性,如果不能激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问题的认知冲突,就会流于形式,也会消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2)扩大和调整信息储备。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思考,并不是学生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而是学生依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对问题进行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尤其是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学生如果在认知结构中缺少适当的基础知识,就不能很好地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提出质疑,也不会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

其次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创造机会学习一些科学领域的历史内容、前沿内容及最新进展,并且重视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等,学习、领悟和尊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汲取营养。

因而,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指导学生将储存的信息进行调整和分类,需要时及时调出,使问题更明确,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解放学生的脑、眼、手、时间、空间等,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协调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思考与拓展】

【思考】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认为在教学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具有哪些意义?

教师应如何运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教学基本功?

2.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但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或者意义不大怎么办?

教师需要用什么教学手段给予引导?

3.学生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质疑,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怎么办?

教师该怎样做?

4.请你自己设计一个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教学实例,并说明应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基本功教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拓展】

1.选择和组织与科学课堂教学有关的课外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教师指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整理分类,根据难易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较难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网上咨询和社会咨询等途径去思考、质疑和探究,从而解决问题,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论文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及时进行鼓励评价,适时进行辅导和点评,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鼓励学生预习与超前学习

预习,就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通过感知、判断、理解、分析、想象等思维活动对教材进行梳理,并尝试质疑,为在课堂学习时与教师的思维互相沟通碰撞做好准备。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前预习是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个起始环节,是组成完整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顺利进入课堂学习的前提保证。

预习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超前学习是基于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动力的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安排和实施。

其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的,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并能够预见到学习的结果。

超前学习具有能动性、超前性、独立性和异步性等特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展现】

情形1:

《微小世界和我们》导学案

课标要求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及探索范围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导学提纲

一、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发展过程

1.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什么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多少倍?

3.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分别是多少?

可以用来观察什么?

二、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1.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展现。

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像等音像内容。

课内检测

一、基础题

填图41

图41二、拓展题

人类探究微小世界的成果。

1.医药方面:

2.食品方面:

3.农、林业方面:

4.土壤的改良和净化:

5.克隆:

6.污水和垃圾处理:

7.微电子技术:

8.冶金、地质、侦缉、物质微小结构等方面:

情形2: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片段

教师在学生完成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宇宙单元的科学知识,布置学生完成超前学习内容,以利于学生在课堂以外更多地关注与科学学科有关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养成看书的好习惯。

书是知识的海洋,尤其是一些科普杂志包罗万象,既可以拓宽视野,获取科学知识,又可以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2.经常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各种渠道了解科学学科的知识。

例如2009年7月22日前后,媒体上都介绍了“中国出现千年奇观‘日全食’”及有关“日食”和“月食”的知识。

3.观察生活,从生活中体验科学知识。

例如在夜晚观察月相和星座,指认北斗七星,等等。

4.自主设计探究活动。

如画月相、造环形山、日食的模拟实验、建太阳系模型、建北斗七星模型、制作活动星图等等。

【案例评析】

情形1:

这是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导学案进行预习的一种方式,导学案要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预习中有所依托。

导学案中由易到难的问题提示,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内容,对观察工具的改进和观察范围的拓展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为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供了条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所配备的不同难易程度的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结果,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情形2:

科学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但是“宇宙单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宇宙”的好奇,通过布置超前学习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宇宙知识。

第一就是利用学生对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在星空下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收集信息,进行对一些星座、星系等的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显的、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

同时这种预留超前学习作业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超前学习的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地积累科学知识,自主地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理论提升】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若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跟不上时代,注定会被社会淘汰。

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呵护。

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教师做到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生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预习和超前学习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在平时的教学中切实指导和培养学生预习和超前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要职责。

1.预习与超前学习的现实意义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预习与超前学习在科学课堂不同课节的教学中表现不同,但总的特点是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要以学生学、练为主。

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提高,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使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主体性的养成提供了保障。

(2)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预习和超前学习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教师把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在单位时间内,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样,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能有效地促进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预习与超前学习,应该是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困难中尝试,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和注重基础知识的储备,并在课堂上充分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据可论、有疑可置。

预习和超前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学习环节。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在体验学生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发展着。

上课的形式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讲,而是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学生在成长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指导预习与超前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要明确具体。

预习和超前学习不是让学生在课前翻一翻教材,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前的学习。

但是,大部分学生在预习和超前学习时只是简单地看一遍教学内容,了解大致的情况。

因此,在预习和超前学习前教师应讲清预习和超前学习的方法,对预习和超前学习的目标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让学生在预习和超前学习中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疑难问题,使预习和超前学习成为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完善的过程。

同时在课堂上也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预习和超前学习能力。

(2)内容要突出重点。

预习和超前学习时怎样抓住重点?

对每个学生来说重点是不一样的,应根据每个学生学习状况的不同来调整。

确定预习和超前学习的重点的方法是通过阅读新的内容看哪些学过,哪些未学过;学过的是否有新的含义,未学过的内容与所学过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哪些是不明白的内容,在课堂上看教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课堂上听课的重点,这样就做到了课堂听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教师布置预习和超前学习的作业要难易适中,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问题难易程度应控制在大部分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查找相关资料就可以解决的水平,过难或过易都会影响预习和超前学习的效果。

(3)督促检查要恰当及时。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的发展是时时依赖反馈来调节的。

因此教师必须及时地进行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有针对性进行控制与调节,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教师要经常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