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辨析题必背.docx
《中学辨析题必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辨析题必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辨析题必背
中学辨析题必背
一题型分析
辨析题是中学科目二中第一类主观题题型,共四道题,每道题8分,共32
分。
一般情况下,教育学知识点和心理学知识点各占两道题。
二答题技巧
三题目演练
1.凡是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1)此观点错误。
(2)广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
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
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各类活动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
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分。
题干中“凡是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将广义教育的概念外延扩大了.
(4)综上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并不一定都是教育。
2.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1)此观点错误。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
可以促进民主。
(3)但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影响作用的三个方面的合力并不能改变政治
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它的方向仍然是由国家领导阶层来决定的。
(4)综上所述,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此观点错误。
(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
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主观能动性。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起决定作用。
(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之所以起主导作用是因为:
专业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学校教育可以有效控制其他因素。
而主观能动
性起决定作用,即将人的一种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决定性因素。
(4)综上所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
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4.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1)此观点错误。
(2)直观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
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形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
握知识。
(3)运用直观教学的目的是能够更形象、具体地呈现教学内容。
直观是教
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多的直观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也会影
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4)综上所述,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目的。
5.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1)此观点错误。
(2)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活动,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
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能;发展学生体能;培
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包括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德、
智、体,美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4)综上所述,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6.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此观点错误。
(2)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
动及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
定的过程。
(3)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如对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诸要素的评价。
(4)综上所述,教学评价不仅仅指的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还包括对
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7.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1)此观点错误。
(2)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
双边活动。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依
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越高,说明教师的
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
学生主体作用也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4)综上所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二
者互不冲突,不存在谁削弱谁这一问题。
8.课程标准是中小学试题命制的依据。
(1)此观点正确。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
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
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3)中小学试题命制属于教学内容的范畴,是将教师所讲授的相关教学内
容以题目的方式呈现,决定教育内容的是课程标准,那么考试试题必须要
依据课程标准。
(4)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是中小学试题命制的依据。
9.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此观点正确。
(2)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
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3)教学的一般任务包括: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智能、体能、审
美能力、思想品德的培养。
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途径包含多种,如教学、
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但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
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4)综上所述,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0.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1)此观点错误。
(2)非正式群体是指以个人好恶兴趣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无
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
(3)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如果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出于成员之间在利
益、爱好、信仰方面的相似,引导得好,对班级群体可以发生积极作用。
如
果它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不一致,则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会成为破坏性
的力量。
(4)综上所述,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11.机械记忆是一种无用记忆。
(1)此观点错误。
(2)机械记忆是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用多次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
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3)机械记忆时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记忆者面对的就是本身没有意
义或者没有内在联系的材料。
这种记忆具有被动性,但对学生而言是必要
的,因为它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
另一种情况是面对的材料虽然有
意义,而记忆者对其缺乏应有的理解,只能先机械记忆,随着知识经验的
积累再逐步加以理解。
(4)综上所述,机械记忆也有其必要性,并不是无用的记忆。
12.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1)此观点错误。
(2)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按照智力功能上的差异,将人的智力分为液体智
力和晶体智力两种形态。
晶体智力是指以习得的经验掌握语言、数学等
知识的能力。
流体智力又称液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在信息加
工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天赋能力。
(3)液体智力较少依赖文化教育,但与年龄密切相关,20岁达到顶峰,30
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而晶体智力则受文化教育的影响大。
(4)综上所述,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但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
小。
13.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成正比。
(1)此观点错误。
(2)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
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
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表现为:
掌握知识是能力提升的基础;能力提升
促进知识的掌握;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能力并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
而是对知识的深层加工后在实践中磨砺而来的。
所以,并不是知识越多能
力就会越强,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高低并不成正比。
(4)综上所述,题干说法错误。
14.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学习。
(1)此观点错误。
(2)接受学习是指将他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
有意义学习是指一个
或一组符号与认知结构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结果,是学习者
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以建立新旧经验间的联系。
(3)接受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属于不同分类标准的学习类型。
接受学习
可能是有意义学习,也可能是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可能是接受学习,也
可能是发现学习。
(4)综上所述,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有意义学习。
15.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1)此观点正确.
(2)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属于刺激的泛化。
如果
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则出现了刺激
的分化。
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
(3)泛化和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
另一种情境,而分化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
免盲目行动。
(4)综上所述,泛化和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故题干表述正确.
16.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1)此观点错误。
(2)焦虑是指学生担心不能完成任务时产生的不舒适、紧张和担忧的感觉。
焦虑程度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业成果。
(3)一般来说,焦虑水平与学习动机密切相关,而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
过强或过弱的焦虑则会导致过强或过弱的学习动机,从而阻碍学习。
(4)综上所述,焦虑可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可能利于学生的学习。
题
干说法太绝对。
17.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1)此观点正确。
(2)习得性无力感,又称习得性无助感,是由塞利格曼提出的,是指因为重
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
态。
(3)当个体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时,就容易产生
内疚、沮丧和自卑等消极的情绪,且会形成无论自己尽多大努力,都将难
以提高学习成绩的认知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最终导致
个体对现实无望,即产生习得性无力感。
习得性无力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
就在于个人的归因方式。
(4)综上所述,“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的说法正确。
18.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1)此观点错误。
(2)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3)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这种迁移既可能是具
有积极意义的正迁移,也可能是具有消极意义的负迁移,即干扰。
这与学
生开展学习的目的有极大的关系,如果学习的目的是在两种学习材料之
间实现泛化,那么正迁移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学习的目的是实现两种学
习材料之间的分化,那么负迁移产生的可能性更大。
(4)综上所述,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并不是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19.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1)此观点错误。
(2)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各种知识
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心理定
势通常表现为个体以最熟悉的或者固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的
(3)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要分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心理定势是一
种按常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当遇到新问题时,可以利用定势思维为
械、千篇一律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心理定势会使
解决问题者墨守成规,难以产生新思维。
因此,心理定势不利于创新思考
(4)综上所述,心理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心理
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的说法错误。
20.场独立型学生比场依存型学生的问题解决水平高。
(1)此观点错误。
(2)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
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与数学,能够独立思考
和学习,不易受到暗示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
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
一般偏爱社会科
学,他们的学习常常依赖外部反馈。
(3)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属于不同的认知方式,认识方式只是表现为学生
对某种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直接影响学
生问题解决水平的高低。
(4)综上所述,观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