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材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1857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0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定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鉴定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鉴定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鉴定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鉴定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定材料.docx

《鉴定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定材料.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定材料.docx

鉴定材料

 

《初中语文学科教材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

课题鉴定材料目录

●课题实验方案………………………2—9

●课题研究报告………………………10—20

●课题工作总结………………………21—28

●实验教师部分成果……………………29—61

 

《初中语文学科教材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青州市实验初中课题组

2008年10月

《初中语文学科教材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语文教材阅读现状改善的需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阅读教材的教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进行着不懈的实践探索,力图改进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境况,唤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语文教材阅读教学的效率。

毫无疑问,这一长期努力是有一定成效的。

人们正在注意到,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以教师的一厢情愿,而是要从学生的接受需要与可能来组织教学。

但是即便如此,整个语文教学似乎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耗时过多、效率不高的现状,而且更为重要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还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因此,通过研究,提升教师对教材阅读指导的意义价值的认识,生成与创新具有学科特质的教材阅读有效指导策略体系;提升学生学科教材阅读的意识,把握学科教材不同的特质不同的阅读方式,养成自主阅读教材的习惯,是改善语文教材阅读现状的需要。

2、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课程资源上有新的视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重视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而且要重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新课程改革把教师从“教育方法”时代带入“教育内容”时代。

基于这样的认识,遵循语文阅读规律,开发和利用语文阅读教材中的有效性教学资源,建立读写结合的教学体系,是课改背景下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

3、学生终身学习培养的需要。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学得好,对学习其它各门学科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在语文课堂内外培养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等方面的能力,是一个人走向社会从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和必备的素质。

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未来的时代要求我们的孩子拥有生存、发展的能力,学会“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具有更快、更大容量、更准确、更牢固地接受知识和信息的学习方法。

这已不再是学校教育所能够完成,它的触须伸向了人的一生和整个社会,它要求我们在教育——语文教材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健全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更大量的阅读,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免于为社会所淘汰,这使得语文教材阅读有效指导具备了更为广阔的时代使命。

二、概念的界定

1、语文学科教材阅读。

这里的语文学科教材指向于新课程标准中国家课程所开设的苏教版国标本初一课本,及与语文学科课程相关的配套读本及图片、电子教材声像等材料。

阅读是一个解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科教材阅读就是学生主体与教材文本情境信息进行多层次地深刻对话,并在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质疑、审视,从而贴切地理解教材意义,体验情感,获取学科知识和技能。

2、语文学科有效指导策略。

指在学生进行语文教材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能促进学生在调整阅读心理、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方面获取进步和发展的手段与方法。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操作要点

(一)研究目标

1、学生能确立教材阅读的意识、方法、习惯、能力;

2、教师能形成教材阅读的方法体系,生成教材阅读策略体系,构建以教材阅读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课型;

3、打造学校语文教研组,以教材阅读为核心的学科课堂教学新模式,促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的学业质量,初步构建语文教研组学生教材阅读与教师指导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内容与操作要点

1、从语文教材体系特点及语文教材阅读特点的研究。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基本思想中指出:

首先语文学科要突出学科个性,强调素质教育。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明确提出了“语文姓语”、“摒弃繁琐分析,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等观点,引导师生集中精力念好“识、写、读、背、作、习”语文教学的“六字经”,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促进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其次要遵循基本规律,强化根本手段。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凭借一篇篇课文,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感受领悟,背诵积累,借鉴迁移,提倡“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演、练促读”的教学思路,要“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

2、语文教材阅读方法的研究。

阅读是有方法的,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

这里我们所说的两大习惯是:

“四步”读书的习惯:

“四步”是指“一粗、二细、三精、四记”。

“一粗”指阅读的第一个步骤是粗读全文,了解大意。

“二细”指第二个步骤是细读理清脉络,搞懂词句。

“三精”指第三个步骤是精读圈点,领会含义。

“四记”指把读完一篇文章的点滴体会记录下来,成为以后写作的素材。

“五动”的习惯:

“五动”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动眼、动口、动耳、动手、动脑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眼看、口读、耳听、手写、脑想”有机结合的习惯。

3、学生教材阅读与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1)开发利用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中阅读课文中的语言规律、空白点、拓展延伸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2)研究由教材引发的相关课外阅读主题活动和阅读单元活动中教学契机的捕捉,有效开发相关资源。

(3)引导学生开展扩写、缩写、续写、续写、写读书笔记等各种形式的习作活动,有效地促进读写结合。

4、语文课堂教学以教材阅读为核心的课型建构的研究。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为了使学生更积极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因此要加大课堂的活动因素,让学生“乐之”,我们决定在语文课堂中注意因人、因材制宜,把各种语文活动引进课堂,抓住教材中的语言规律、空白点、拓展延伸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以讲故事、朗诵、演讲、辩论、配音、竞赛等小型活动展现出来,呈现出一种合作型的语文新课型,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迅速地掌握“细节感知”的听话、写话技能。

四、研究步骤与预期成果形式:

(一)准备阶段:

2008年6月——2008年12月

主要任务:

①课题组讨论确定课题名称、拟写课题草案;呈报市教研室。

②接受专家子课题方案论证指导

③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思想学习

成果形式:

子课题方案

(二)实施阶段:

2009年1月——2009年12月

课题成员全面跟进研究

研究重点:

进行相关调查与分析,开展本学科有效指导的研究;

●重要活动;配合学校课题研究中期评估。

成果形式:

调查报告、研究过程文献资料;研究者的课题研究总结与相关论文和课例

(三)总结结题阶段:

2010年1月——2010年6月

研究重点:

①对实施阶段进行全面的总结反思;提炼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生成有效指导策略的体系。

②全面进行学生教材阅读和教师有效指导的评价

③汇编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整合课题研究成果支撑性材料

④配合学校课题研究结题鉴定活动

⑤根据鉴定意义修改、完善子课题研究报告和支撑性材料

成果形式:

子课题研究报告、研究过程文献资料、相关论文、课例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用于研究前的现状调查和研究后的成果调查。

2、文献研究用于研究的全过程,以理论文献指导研究;以研究过程文献资料的积累记录、呈现研究过程。

3、行动研究与叙事研究贯穿于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主要形式为课例研讨、个案研究、叙事日记、沙龙研讨等。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1、领导小组

李端梅青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赵荣贵青州市教育局长

袁聿飞青州市教研室主任

纪凤翔青州市王府中心校校长

王兰国青州市实验初中校长

2、课题小组组成及科研分工

课题负责人:

刘树义,青州市实验初中校长,党总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其他课题组成员及科研分工如下:

序号

姓名

职务职称

工作单位

对课题

主要贡献

1

刘树义

副校长

青州实验初级中学

课题组织协调

2

刘文生

一级教师

青州实验初级中学

课题实施

3

石可厚

一级教师

青州实验初级中学

课题实施

4

李忠明

一级教师

青州实验初级中学

课题实施

5

崔连奎

一级教师

青州实验初级中学

课题实施

6

李江玉

一级教师

青州实验初级中学

课题实施

7

郭永吉

一级教师

青州实验初级中学

数据统计、资料整理

8

曹长德

一级教师

青州实验初级中学

数据统计、资料整理

9

杨秀美

一级教师

青州实验初级中学

数据统计、资料整理

10

李玉华

一级教师

青州实验初级中学

课题实施

11

黄梅梅

 一级教师

青州实验初级中学

 课题实施

12

杨敏

 一级教师

青州实验初级中学

 课题实施

13

杨云杰

 一级教师

青州实验初级中学

 课题实施

14

张希泉

 一级教师

青州实验初级中学

 课题实施

15

刘艳玲

小学高级教师

青州云门山南路回民小学

数据统计、资料整理

3

 

《初中语文学科教材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青州市实验初中课题组

2010年5月

一课题的提出

1、语文教材阅读现状改善的需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阅读教材的教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进行着不懈的实践探索,力图改进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境况,唤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语文教材阅读教学的效率。

毫无疑问,这一长期努力是有一定成效的。

人们正在注意到,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以教师的一厢情愿,而是要从学生的接受需要与可能来组织教学。

但是即便如此,整个语文教学似乎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耗时过多、效率不高的现状,而且更为重要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还未得到明显改善。

因此,通过研究,提升教师对教材阅读指导的意义价值的认识,生成与创新具有学科特质的教材阅读有效指导策略体系;提升学生学科教材阅读的意识,把握学科教材不同的特质不同的阅读方式,养成自主阅读教材的习惯,是改善语文教材阅读现状的需要。

2、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课程资源上有新的视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重视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而且要重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新课程改革把教师从“教育方法”时代带入“教育内容”时代。

基于这样的认识,遵循语文阅读规律,开发和利用语文阅读教材中的有效性教学资源,建立读写结合的教学体系,是课改背景下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

3、学生终身学习培养的需要。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学得好,对学习其它各门学科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在语文课堂内外培养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等方面的能力,是一个人走向社会从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和必备的素质。

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未来的时代要求我们的孩子拥有生存、发展的能力,学会“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具有更快、更大容量、更准确、更牢固地接受知识和信息的学习方法。

这已不再是学校教育所能够完成,它的触须伸向了人的一生和整个社会,它要求我们在教育——语文教材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健全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更大量的阅读,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免于为社会所淘汰,这使得语文教材阅读有效指导具备了更为广阔的时代使命。

二、概念的界定

1、语文学科教材阅读。

这里的语文学科教材指向于新课程标准中国家课程所开设的苏教版国标本初一课本,及与语文学科课程相关的配套读本及图片、电子教材声像等材料。

阅读是一个解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科教材阅读就是学生主体与教材文本情境信息进行多层次地深刻对话,并在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质疑、审视,从而贴切地理解教材意义,体验情感,获取学科知识和技能。

2、语文学科有效指导策略。

指在学生进行语文教材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能促进学生在调整阅读心理、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方面获取进步和发展的手段与方法。

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学生能确立教材阅读的意识、方法、习惯、能力;

2、教师能形成教材阅读的方法体系,生成教材阅读策略体系,构建以教材阅读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课型;

3、打造语文教学以教材阅读为核心的学科课堂教学新模式,促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的学业质量,初步构建学生教材阅读与教师指导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内容

1、语文教材体系特点及语文教材阅读特点的研究。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基本思想中指出:

首先语文学科要突出学科个性,强调素质教育。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明确提出了“语文姓语”、“摒弃繁琐分析,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等观点,引导师生集中精力念好“识、写、读、背、作、习”语文教学的“六字经”,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促进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其次要遵循基本规律,强化根本手段。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凭借一篇篇课文,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感受领悟,背诵积累,借鉴迁移,提倡“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演、练促读”的教学思路,要“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

2、语文教材阅读方法的研究。

阅读是有方法的,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

这里我们所说的两大习惯是:

“四步”读书的习惯:

“四步”是指“一粗、二细、三精、四记”。

“一粗”指阅读的第一个步骤是粗读全文,了解大意。

“二细”指第二个步骤是细读理清脉络,搞懂词句。

“三精”指第三个步骤是精读圈点,领会含义。

“四记”指把读完一篇文章的点滴体会记录下来,成为以后写作的素材。

“五动”的习惯:

“五动”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动眼、动口、动耳、动手、动脑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眼看、口读、耳听、手写、脑想”有机结合的习惯。

3、学生教材阅读与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1)开发利用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中阅读课文中的语言规律、空白点、拓展延伸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2)研究由教材引发的相关课外阅读主题活动和阅读单元活动中教学契机的捕捉,有效开发相关资源。

(3)引导学生开展扩写、缩写、续写、续写、写读书笔记等各种形式的习作活动,有效地促进读写结合。

4、语文课堂教学以教材阅读为核心的课型建构的研究。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了使学生更积极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因此要加大课堂的活动因素,让学生“乐之”,我们决定在语文课堂中注意因人、因材制宜,把各种语文活动引进课堂,抓住教材中的语言规律、空白点、拓展延伸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以讲故事、朗诵、演讲、辩论、配音、竞赛等小型活动展现出来,呈现出一种合作型的语文新课型,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迅速地掌握“细节感知”的听话、写话技能。

四.研究的思路与教学模式探究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探索实施了多种高效阅读课教学模式:

(一)评析式主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主题阅读是围绕一定的主题,有选择地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信息,它是信息社会进行阅读的典型方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探索高效的主题阅读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意义重大。

经过多年研究,我们探索实施了“先读后教”的评析式主题阅读教学模式。

学生先读,老师后讲,上课老师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学生在阅读中走进课文,读出自我,获得独特感受,表现独特见解。

课堂教学流程:

评析交流

补充完善

评析欣赏

审视思考

自主阅读

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拓展延伸

横向迁移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用富有简洁性和感染性的教学导语,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其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导语要求简洁,直接切入教学内容,向学生呈现出独特的学习魅力;导语还要求有感染力,教师能进入角色,用洋溢着激情的诗话语言,直击学生的心灵,使其动情。

2.自主阅读。

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诵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默读,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分角色读,但都要求用心体会。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不左右和影响学生的思维,目的在于让学生以独特的个体生命触摸课文,形成原始体验。

3.评析欣赏。

学生带着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开始研读课文,用20分钟的时间细细品位欣赏。

利用相关的参考资料进行独立审视和思考。

同时建立评析读书笔记,边读边把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写下来。

评析读书笔记不但要摘记文章中精美的字、词、句、段,还要对其进行分析、评价、鉴赏,指出其好处和摘记的理由。

4.评析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讨论、补充、完善,最后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要求语言简洁,表达清楚。

交流过程中老师不做任何带有明显倾向的插话,让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鼓励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鼓励不同见解,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释放出来。

5.拓展延伸。

在全班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逐渐达成基本共识,老师也要介绍自己的阅读感受,供学生参考,使他们受启发,深化或调整自己的阅读理解。

同时以老师推荐的3篇主题相近的课文做参照,分析异同,横向迁移,拓展文学视野和思维空间。

(二)“345”高效阅读教学课模式

课堂教学流程:

 

1.课前延伸

教师根据课文文体特点和学生特点,编写预习学案,明确预习的目标和要求,组织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活动方式自主预习;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收集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指导的重要内容。

学生根据预习学案所提示的内容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对课文进行预习,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和答案;根据预习情况搜集并阅读与教材相关的文章,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2.课内探究

①自主学习

A.依据课堂学案,学生采用适当的方式自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做好圈、点、勾画,积累巩固生字词,注意读音、字形、含义。

B.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四个方面初步认识文章,适当进行勾画和批注,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验。

C.梳理预习中的认识和疑问,将遇到的疑问形成简要的问题,确定哪些问题已经基本掌握,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②合作探究

A.组内同学结对,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

包括基础知识和问题疑问。

结对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

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

B.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

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共同合作探究。

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解决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待提交班级进行讨论、探究。

③精讲点拨

A.有层次、有梯度地深入揣摩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归纳整理文章写作方法,对于语言的揣摩和品位可以重点从方法的分析、关键词语的把握、准确的诵读指导、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等方面探究语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

B.引导学生将课外材料引入课内,用课外语言材料丰富.补充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情感的体验以及对文章语言的感悟。

C.在局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对关键问题或关涉文章重点的问题深入探究,探究文章主题.情感.思想等,感悟文章的深刻主题。

④巩固检测

A.在梳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在文章主题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自身感悟解读课文,使语文获得生活化的理解和认识。

B.在写作方法上适当归纳总结规律,设置适量练习进行有效训练。

C.进行课堂教学重点检测,及时反馈检测查缺补漏。

3.课后提升

①提升训练

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师出示训练学案,提供具有巩固性.提升性.针对性.落实性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

②主题阅读

根据文章的主题及重点,指导学生阅读主题学习相应的文章,促进学生对文章主题和重点的认识。

③反馈评价

教师及时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对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矫正。

(三)自读课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流程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做好圈点勾画(圈点字词、勾画疑问及精彩语言),并确定阅读的重点和主题。

组内同学一对一结对,交流所做的勾画和批注。

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

交流的形式包括①互相检测字、词及基础知识;②交流自己的认识;③互相帮助解决疑难。

(4课时,重点分析精讲篇目)

2.阅读学习材料,首先阅读老师圈定的必读篇目,争取用尽快的速度阅读所有篇目。

从不同角度对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不断在阅读中丰富自己对主题的认识、感受,丰富自己的语言。

(课内1课时,课余3天)

3.将课文与《读本》必读篇目进行比较,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四个大方面认真领会文章,及时勾画、批注。

并写出自己的感悟,组内交流,选出优秀者,准备班内交流展示。

(1课时)

如:

在学习初三第二单元时,我们是这样做的。

课本篇目是: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和暴雨下》、《多收了三五斗》,指定的《读本》必读篇目为:

《走近鲁迅》、《药》、《走近莫泊桑》、《项链》、《走近老舍》、《邻居们》、《走近叶圣陶》《稻草人》、《陌上桑》。

要求了解鲁迅、莫泊桑、老舍、叶圣陶的主要作品及创作特点,从内容、主题、刻画人物的方法等角度,将《读本》篇目与课本篇目加以比较。

(四)展示课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流程

1、内容展示:

可结合重点语句的品读、赏析进行展示;可对文章整体的赏析进行展示;可进行比较阅读,引入《读本》材料丰富对文章的认识。

以初三第二单元为例,主要包括题目、作者、国籍,概述小说的内容,明确主要人物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写法展示:

能说出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如:

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

3、赏析展示:

主要分析第2项中各种写法的作用,即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4、情感展示:

从课本或《读本》必读篇目中,任选一篇或几篇,结合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感悟、体验。

力求使语言丰富、生动。

(要求展示组内交流时选出的)

这种课堂结构给了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对课文和读本文章的阅读和赏析重中丰富语言,陶冶情操,提高语言的鉴赏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这种课堂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学习富于挑战,充满激情。

五、研究效果与结论

1、改变了单一的语文课堂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初中由于课程资源单一、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这种情况尤甚。

而高效阅读课堂的学习形式更多地发挥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主动性,而且还有评析、交流、置疑等多个环节,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有了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阅读的兴趣自然提高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

有一位老师曾对研究前后的两个教学班做过不完全调查,喜欢学习语文的在实验前后分别为21%和82%,虽然这组数字未必很准确,但足以说明高效阅读课堂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的变化。

一位学生在她的练笔中写道:

以前我只喜欢读书却不喜欢语文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