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164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问题激疑

通过学生对导学案的学习,对照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设问:

不同地区各是那种气候类型?

欣赏图片,找出对应关系,明确学习主题。

思考不同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各是怎样的?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气候类型,引出中国地理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国的气候”部分,在教室内巡回指导。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自学教材“中国的气候”部分,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明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信息的提取能力。

让学生阅读气候的分布图,并假象它们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设问:

请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回忆各种气候的成荫的分布。

思考所提出的问题,找出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及特殊现象。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师生合作

授之以渔

通过引导学生对三大自然地理分区的学习,探寻从各区内部的气候类型又有怎样的区别。

设置小梯度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思考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掌握学习的方法。

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的探究能力。

通过对“气候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的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参与探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加强个别辅导和讲解

学生分成小组,阅读教材所给的图文资料,思考、讨论、合作探究:

“各区域气候类型的成因”。

总结完善表格内容。

借助上一部分学习的方法,来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从图表和文字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及技能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提升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

展示一、学生所汇总的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进行设问: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适当点拨。

探究我国冬夏季极端气温出现的地方并解释其原因。

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承转过渡

从气温上看上,中国不同季节气温变化的特点,那么,在降水方面的时空分布有规律可循吗?

设问:

明确学习和探究的主题,进而把思维的注意力转移到思考垂直方向上自然带的分布与变化。

进行知识点的转换,引入新的学习环境。

案例探究

展示二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降水的时间分配又有和规律性?

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所提供的图文资料,进行案例分析与探究。

完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让学生掌握比较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水平,实现难点知识突破,深化学生对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的理解

比较分析深化认知

设问,那中国不同地方的气候气候类型是怎样分布的。

学生分析图三中六地的不同气候类型。

让学生掌握比较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水平,实现难点知识突破,深化学生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在认识

承转过渡

中国气候类型多样不同的气候又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思考一些地理现象。

促使学生认识气候的复杂性带给人类的影响的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师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复杂的气候类型及特征所产生的影响

学生阅读所给的图文资料,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

中国不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读图、析图能力和调动已有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深化理解气候的成因,认识中国气候的复杂性,掌握影响大陆性与海洋性的区别。

知识建构

应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巩固训练

巡回观察学生的做题情况,特别是学生做错的地方集中地哪些方面

做本节课的训练题

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拓展延伸

结合中国气候分布图和中国河流分布图、中国土地利用分布图探究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区别和农业区分布的主要因素

课后,学生借助网络等媒体,搜集相关资料,联系中国农牧区的分布和山地立体农业的分布,说明认识中国气候的现实意义

通过拓展性问题延伸课堂教学,促进地理知识生活化。

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面必修一、二、三的学习,高二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方法,并且掌握了影响气候的因素,尤其是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的掌握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区域地理里的学习,并且高二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分析和推理能力,对地理景观具有一定的认识和辨别能力,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受到自身认识视野和经历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教师的讲授来了解地理景观,所以对一些地理景观图片还不能识别,所以教师需要提供大量的景观图片来辅助课堂教学,并做适当的引导。

效果分析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

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

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材分析

中国的气候作为区域地理的重要就一节。

从本课的标题看,教材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一是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二是探讨各种气候的成因。

两部分内容结构为“气候类型的分布”是学习“气候的成因”的知识基础,“气候的成因”是对“中国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有效的和必修一进行衔接。

教材首先介绍中国气候的成因和主要表现,并指出气候对人类的生产活动特别是农业活动的影响。

接着,教材给出教材给出气候特征的两个方面的因素及气温和降水,并从分门别类的指出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不同因素,然后由此得出各种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并指出各种气候类型带给人类的不同影响。

最后设计一个活动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参考。

课后巩固训练

读位于我国东北、西北内陆和南部沿海地区“三条河流各月流量统计图”(单位:

立方米/秒),回答1~4题。

1.图甲河流位于我国(  )

A.华北地区B.南部沿海地区

C.西北内陆地区D.东北地区

2.图乙河流丰水期出现在夏季的原因是(  )

A.降水丰沛B.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

C.地下水源充足D.湖泊水的调蓄作用

3.下列河流可能与图丙中河流水文特征相符的有(  )

A.珠江B.长江C.黄河D.黑龙江

4.图中三条河流径流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A.泥沙含量大B.径流季节变化大

C.都有结冰期D.都属于外流河

5、读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表 我国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地名

年降水

(mm)

春季降

水(%)

夏季降

水(%)

秋季降

水(%)

冬季降

水(%)

广州

1680.5

30.8

44.3

17.7

7.2

南昌

1598.0

43.6

31.2

12.8

12.4

郑州

635.9

19.9

53.2

22.3

4.6

五台山

913.3

13.5

62.3

21.1

3.1

成都

976.3

16.5

62.9

18.3

2.3

乌鲁

木齐

194.6

34.2

33.1

24.0

8.7

(1)表中资料显示,我国(  )

A.各地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

B.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C.东部季风区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

D.华北平原的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

(2)表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比例最小的地点是____________。

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

(3)表中,夏季降水量最少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五台山年降水量高于郑州的原因。

 

课后反思

如何积极发挥新课标的作用,并主动推进教学改革,这是当前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经常、及时、深刻的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助于教学水平提高的捷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由封闭式学习转变为开放式学习。

本课设计注重学生将知识外化,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

如让学生讨论:

中国的三种季风气候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让学生课后结合案例讨论:

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外化,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充分体现性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由学习解决问题专为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与传统教学相比,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不仅重视结果如何,而且把结果和过程统一起来,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

如在教学中,每一部分知识的解决都是以问题为先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手上资料,学生自己探究学习解决,这样更易于激发学生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本节课在设计上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项信息的交互传递,教师不在意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形成结论,同时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及整合,得出合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体会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这节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一种“牵引”式教学方式,即用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实现教学目标;上完课,知识点都能落实;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呈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这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会继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争取早日成熟起来!

最后,留给自己一句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标分析

一、课标分析

《中国的气候》对本节课的要求是:

我国气候的重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本条“标准”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总结归纳我国气候的重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条“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学生要具有地图阅读的基本能力;

2、通过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认识中国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3、通过分析气候的成因,归纳出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三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中国的气候;

⑵了解中国气候的空间分布;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中国气候类型的特征奇迹原因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