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带息肉中医治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111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带息肉中医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声带息肉中医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声带息肉中医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声带息肉中医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声带息肉中医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带息肉中医治疗.docx

《声带息肉中医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带息肉中医治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声带息肉中医治疗.docx

声带息肉中医治疗

喉瘖(houyin)是指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

本病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生,成人往往与职业用声有一定关系。

发生于小儿症状多较严重,甚至可发展成急喉风。

西医学的急性喉炎、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喉肌弱症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历代对喉瘖的认识不一,所沿用的病名很多,起病急骤者,有“暴瘖”、“卒瘖”之称;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或久病体虚而致者,又有“久瘖”、“久无音”、“久嗽声哑”、“久病失音”之称。

此外尚有喝、瘖、喑、喑哑、声嘶、声喝、暴言难、卒失音、哑瘴喉风、声哑喉、虚哑喉、金伤声碎、哑劳等不同的名称。

早在夏商殷虚甲骨《卜辞》中,首见有“音有疾”、“疾言”的记载。

《内经》中始用“瘖”作病名,并有“暴瘖”,“卒瘖”等病名记载。

明代《医学纲目卷27》始提出“喉瘖”这一病名,并将喉瘖与舌瘖分开:

“瘖者,邪入阴部也。

……然有二症:

一曰舌瘖,……一曰喉瘖,乃痨嗽失音之类是也。

……喉瘖但喉中声嘶,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景岳全书卷28》对“声瘖”的病因病机、证侯特点及辨证论治有了较全面的论述,确立了“金实不鸣,金破不鸣”的理论基础,对后世喉病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病因病机】

喉瘖有虚实之分,实证者多由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户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实不鸣”、“窍闭而瘖”。

虚证者多因脏腑虚损,喉窍失养,声户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破不鸣”。

1.风寒袭肺

风寒外袭,壅遏肺气,肺气失宣,气机不利,风寒之邪客于喉窍,阻滞脉络,致喉窍郁闭,声户开合不利,发为喉瘖。

2.风热犯肺

风热外袭,内伤于肺,肺失清肃,气机不利,则邪热上蒸,壅结于喉窍,致喉窍壅闭,声户开合不利,发为喉瘖。

3.痰热壅肺

肺胃积热,复感风热,内外邪热互结,灼津为痰,痰热壅肺,肺失宣降,致喉窍阻闭,声户开合不利,发为喉瘖。

小儿脏腑娇弱,喉窍较窄,患有本病时,易导致气道阻闭,发展成急喉风。

4.肺肾阴虚

素体虚弱,燥热伤肺,过劳伤肾,或久病失养,以致肺肾阴亏,肺津无以上布,肾液无以上承,喉窍失滋,声户失健;又因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薰灼喉窍,致声户开合不利,发为喉瘖。

5.肺脾气虚

素体虚弱,过度用嗓,气耗太甚,加之久病失调,或劳倦太过,肺脾气虚,喉窍失养,气虚无力鼓动声户,声户失健,开合不利,发为喉瘖。

6.血瘀痰凝

患病日久,邪滞喉窍难去,阻闭喉窍脉络;或用嗓太过,耗气伤阴,喉窍脉络受阻,经气郁滞不畅,气滞则血瘀痰凝,结聚喉窍,致声带肿胀或形成小结及息肉,防碍声户开合,则久瘖难愈。

【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

多有受凉感冒或过度用声史,或声音嘶哑反复发作史。

(2)临床症状:

以声音嘶哑、咽喉不适为主要症状。

病变有新久不同,新病者,发病较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或失音,咳嗽,喉内痰多,兼有外感症状;日久者,病程较长,声音不扬,甚至嘶哑或失音,干咳,喉内痰粘不适。

(3)检查:

病初起,局部检查见喉粘膜弥慢性充血、肿胀,声带亦充血肿胀,声门闭合不全。

日久者,喉粘膜弥漫性充血肥厚,声带呈粉红色,边缘变纯;或喉粘膜干燥、变薄,声带亦变薄;或喉粘膜色淡不红,声带松驰无力;或声带边缘见小结或息肉。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白喉、舌瘖、喉癣、喉瘤、喉癌等相鉴别。

【辨证及治疗】

1.分型论治

本病初期多为实证,临床辨证多属风寒、风热或痰热犯肺,喉窍壅闭;病久则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临床辨证多属肺肾阴虚、肺脾气虚或血瘀痰凝,喉窍失养。

治疗方面,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应注意配合利喉开音法的运用。

(1)风寒袭肺

主证:

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微痛微痒,咳嗽声重,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检查见喉粘膜微红肿,声门闭合不全。

证侯分析:

风寒袭肺,壅遏肺气,肺气不宣,寒邪客结喉窍,致声户开合不利,故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寒主凝闭,寒邪在喉则气血凝滞,故见喉窍粘膜微红肿、声门闭合不全;寒凝气血,脉络不通,故喉微痛不适;风邪袭喉,则喉痒咳嗽;风寒郁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则咳嗽声重;寒邪袭肺,鼻为肺窍,则鼻塞流清涕;风寒外束,卫阳被郁,不得宣泄,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口不渴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治法:

疏风散寒,利喉开音。

方药:

三拗汤加味。

方中以麻黄疏散风寒;杏仁宣降肺气,助麻黄宣肺散寒;甘草利喉止痛,调和诸药。

可加半夏、僵蚕、生姜散寒祛痰,石菖蒲利窍开音。

(2)风热犯肺

主证:

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痛不适,干痒而咳,发热,微恶寒,头痛,舌边微红,苔薄黄,脉浮数。

检查见喉窍粘膜及声带红肿,声门闭合不全。

证侯分析:

风热犯肺,壅遏肺气,肺失清肃,热邪壅结喉窍,致声户开合不利,故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痛不适,喉窍粘膜及声带红肿;风热壅肺,肺失宣降,故喉干痒而咳;风热外袭,正邪交争,则发热恶寒;风邪上受,故头痛;舌边微红、苔薄白、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证。

治法:

疏风清热,利喉开音。

方药:

疏风清热汤加味。

蝉蜕、木蝴碟。

方中以荆芥、防风祛风解表;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清热消肿;玄参、浙贝母、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牛蒡子、桔梗、甘草散结解毒,清利咽喉。

可加蝉蜕、木蝴蝶疏散风热,利喉开音。

若痰粘难出者,可加瓜蒌皮、杏仁,以清化痰热。

(3)痰热壅肺

主证:

声音嘶哑,甚则失音,咽喉痛甚,咳嗽痰黄,壮热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

检查见喉窍粘膜及室带、声带充血,深红肿胀,声带上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闭合不全。

证侯分析:

肺胃积热,复感风热,内外邪热互结,炼津为痰,痰热壅阻喉窍,致声户开合不利,故声音嘶哑,甚则失音;痰热壅阻喉窍脉络,故咽喉痛甚,喉窍粘膜及室带、声带充血肿胀;肺胃热盛,则有壮热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乃里热炽盛之证。

治法:

泄热涤痰,利喉开音。

方药:

清咽利膈汤加减。

方中以大黄、玄明粉通便泻热;栀子、连翘、黄芩、金银花、黄连泻火解毒;桔梗、甘草、牛蒡子、薄荷,玄参清利咽喉;因邪已传里,可去荆芥、防风;服药后大便通畅,可去大黄、玄明粉。

临床应用时可加蝉蜕、木蝴蝶以利喉开音。

若痰涎多,可加贝母、天竺黄、瓜蒌、竹茹以清化痰热。

(4)肺肾阴虚

主证:

声音嘶哑日久,咽喉干涩微痛,喉痒干咳,痰少而粘,时时清嗓,症状以下午明显。

可兼有颧红唇赤、头晕耳鸣、虚烦少寐、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数。

检查见喉窍粘膜及室带、声带微红肿,声带边缘肥厚,或喉窍和声带粘膜干燥、变薄,声门闭合不全。

证侯分析:

肺肾阴虚,喉失濡养,致声户失健,开合不利,则声嘶日久难愈;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故喉窍粘膜及室带、声带微红肿,咽喉干涩微痛,或喉窍及声带粘膜干燥、变薄;虚火炼痰,故干咳痰粘,需清嗓则舒;颧红唇赤、头晕耳鸣、虚烦少寐、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均属阴虚火旺之证。

治法:

滋阴降火,利喉开音。

方药:

百合固金汤加味。

方中以百合、生地黄、熟地黄,滋养肺肾;麦冬、玄参滋阴生津,降火利喉;当归、白芍养血和阴;桔梗、甘草、贝母化痰利喉。

可加木蝴蝶、蝉蜕利喉开音。

若虚火旺者,加黄柏、知母以降火坚阴;若咽喉干痒、咳嗽、焮热感为主的阴虚肺燥之证,宜甘露饮以生津润燥。

(5)肺脾气虚

主证:

声嘶日久,语音低沉,高音费力,不能持久,劳则加重,上午症状明显。

可兼有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等症,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检查见喉粘膜色淡不红,声带肿胀或不肿胀,松驰无力,声门闭合不全。

证侯分析:

肺脾气虚,喉窍失养,鼓动声户无力,致声户开合不利,故声带松弛无力、语音低沉、高音费力、不能持久;劳则耗气,故遇劳加重;上午阳气未盛,故气虚则上午症状明显;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纳呆便溏、面色萎黄、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均为肺脾气虚之证。

治法:

补益肺脾,益气开音。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味。

方中以补中益气汤补益肺脾之气,养喉宏声;可加诃子收敛肺气、利喉开音,加石菖蒲通窍开音。

若声带肿胀,湿重痰多者,可加半夏、茯苓、扁豆去湿除痰,消肿开音。

(六)血瘀痰凝

主证:

声嘶日久,讲活费力,喉内异物感或有痰粘着感,常需清嗓,胸闷不舒。

舌质暗滞或有瘀点,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涩。

检查见喉窍粘膜及室带、声带、杓间暗红肥厚,或声带边缘有小结及息肉状组织突起,常有粘液附其上。

证侯分析:

邪滞喉窍脉络日久,经气郁滞不畅,气滞血瘀痰凝,结骤喉窍,故声带暗滞,或有小结、息肉;声户开合不利,故声嘶难愈,讲话费力;血瘀痰凝,粘附声带,故喉内有异物感、痰粘着感;胸闷不舒是气滞之征;舌质暗滞、脉细涩为血瘀之候。

治法:

活血化痰,利喉开音。

方药:

会厌逐瘀汤加减。

方中以当归、赤芍、红花、桃仁、生地活血祛瘀;枳壳、柴胡以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桔梗、甘草、玄参宣肺化痰,利喉开音。

若痰多者,可加贝母、瓜蒌仁、浮海石以化痰散结。

此外,根据患者之肺肾阴虚或肺脾气虚情况,可分别配合应用百合固金汤或补中益气汤等。

2、外治法

(1)含服:

选用具有清利咽喉的中药制剂含服,使咽喉清利,有助于消肿止痛开音。

常用药有复方草珊瑚含片、西瓜霜润喉片、玄麦甘桔含片、余甘子喉片等。

(2)蒸气或超声雾化吸入:

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水煎,取过滤药液20ml作蒸汽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如风寒袭肺者,可用紫苏叶、香薷、蝉蜕等;风热犯肺或痰热壅肺者,可用柴胡、葛根、黄芩、生甘草、桔梗、薄荷等;肺肾阴虚者,可用乌梅、绿茶、甘草、薄荷等。

(3)喉头滴药:

可用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作喉头滴入,使药液直达喉腔,每次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喉瘖热证。

(4)离子导入疗法:

用红花、橘络、乌梅、绿茶、甘草、薄荷水煎药液,作喉局部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每次20分钟,每日1次,有利喉消肿开音的作用,适于各证型喉瘖。

(5)手术治疗:

声带小结或息肉长期不愈者,可手术摘除。

3、针灸疗法

(1)体针:

可采用局部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

喉周取人迎、水突、廉泉、新廉泉(环甲膜正中点)、开音1号(颈前中线,甲状软骨切迹向人迎旁开1寸处)、开音2号(颈前中线,环状软骨上缘向水突旁开1寸处),每次取2~3穴。

远端取穴:

病初起者,可取合谷、少商、商阳、尺泽,每次取1~2穴,用泻法;病久者,若肺脾气虚可取足三里,若肺肾阴虚可取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

每日1次,留针20分钟。

(2)刺血法:

用三棱针刺两手少商、商阳、三商(奇穴,别名大指甲根)等穴,每穴放血1~2滴,每日1次,有泄热开窍,利喉开音的作用,适用于喉瘖热证。

(3)耳针:

取咽喉、声带、肺、大肠、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平喘等穴,脾虚者加取脾、胃,肾虚者加取肾,每次3~4穴,针剌20分钟;病初起,每日1次,久病隔日1次。

也可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每次选3~4穴,每穴按压1分钟,每日按压3~4次,贴压3~5日。

(4)穴位注射:

取喉周穴如人迎、水突、廉泉、新廉泉、开音1号、开音2号等,每次选2~3穴作穴位注射,药物可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每次注射0.5~1毫升药液,隔日1次。

(5)穴位磁疗:

取喉周穴位,如人迎、水突、廉泉、新廉泉、开音1号、开音2号等,每次选2~3穴,贴放磁片,或加用电流,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6)氦-氖激光穴位照射:

取喉周穴位,如人迎、水突、廉泉、新廉泉、开音1号、开音2号等,每次选2~3穴,局部直接照射,输出功率为2.5~5毫米,每次每穴照射5分钟,每日1次。

4、其他疗法

嗓音矫治,进行发声训练,缓解发声器官的紧张,有助于发声功能状态恢复正常。

【预防与调护】

1.加强体育煅炼,增强体质,积极防治感冒及鼻腔、鼻窦、鼻咽、口腔疾病,防止下行感染。

2.避免用声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