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0184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案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数学教案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数学教案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数学教案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数学教案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案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数学教案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教案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数学教案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数学教案-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课题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会读、写乘法算式。

3.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机

4.           教学过程():

步骤

师生活动

修改意见

1、看图说出加法算式,再说出乘法算式。

1. 加法算式

改成乘法。

5+5+5   2+2+2   7+7+7+7   3+3+3+3

新授

 

练习

小结

教学例2

一个一个的出示气球图1个5、2个5、3个5、要求4个5是多少?

用加法算式怎样列式?

乘号后写几?

怎样列式3个5是多少?

 5×3=15读会各部分名称:

被乘数、乘数、积

 

1、  说出例题中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3=6  3×4=12  4×5=20

练习

1、  做一做练习九第1题

2、  做练习九第7-10题

3、  游戏

(1)教师拍手,学生口答列式

(2)每次拍3下拍4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

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和米不多,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

不过学生一般都

有一根20厘米长的小尺子,从尺子上可以看到厘米。

所以教材想从厘米讲起,然后再讲米,以

及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材采用出示实例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注意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致

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

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例3,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

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

纸条长哪根纸条短。

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以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

两根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

然后开始量纸条的长度,用红粉笔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横

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用白粉笔把竖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

分别告诉学生从0刻度到红色

标记这一段是横放的纸条的长度,从0刻度到白色标记这一段是竖放的纸条的长度。

然后提问

“哪根纸条长?

”(横放的纸条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

着再问:

“要想知道我们用的铅笔的长度该怎么办?

要想知道粉笔的长度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

如果要量像铅笔、粉笔这些比较短的东西,可

以用厘米作单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课

1.认识米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

”“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

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

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

“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

“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

从0到3呢?

……”让学生在自己的

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说明例1下面的那条线段的

长度就是1厘米。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也让学生拿出一颗,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

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

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3.用厘米量。

(1)估量纸条长度。

教师出示5厘米长的那根纸条,同时让学生也拿出比较短的那根纸条,说:

“刚才你们量过自

己的食指大约有1厘米宽,现在估计一下你们拿出的纸条是几个食指宽,也就是有几厘米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解:

“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样用米尺量

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2)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量时,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

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

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看例3,把纸条的长度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③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

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

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④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教师: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厘米,会用尺量纸条的长度了,那么量别的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不

是与量纸条一样呢?

是的,不论是量什么物体的长度都要把尺的0刻度对难要量的物体的左端

,看右端对准尺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下面我们就来做几个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1.做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1)做第1题。

让学生看看图中的这枝铅笔是几厘米。

横线上应该填几,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尺的0刻

度对准铅笔的左端,铅笔的右端对着刻度8,所以铅笔的长是8厘米。

(2)指导学生做第2题。

①量手掌宽。

教师领着学生量。

让学生伸出左手,五指并拢,手心向上,把尺放在手掌最宽处,尺的0刻度

对准手掌的左边,看右边对着刻度几,手掌宽就是几厘米。

然后把个人量的结果填在教科书的

横线上。

②量1扎长。

让学生把中指对准尺的0刻度,大拇指使劲张开,张开到最大限度时,看大拇指对着刻度几,

1扎长就是几厘米。

把自己的一扎长填在书上的横线上。

2.做练习三的第1~4题。

(1)做第1题。

让学生拿出比较长的那根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用小剪刀剪下来给大家看。

(2)做第2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分别量出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瓶盒的

高,把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教师指名问几个学生是怎样量的。

(3)做第3题。

①量三角形的边长。

让学生先量水平位置的那条边,再量另外两条边,同时,告诉学生无论要量的长度摆放的位置

如何,量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都要把要量的长度的左端对准尺的0刻度,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

,就是几厘米,并把量的结果填在教科书上的括号里。

②让学生自己量出长方形的边长,并把量的结果填在教科书上的括号里。

(4)做第4题。

让学生把每题的得数写在教科书上,然后再集体订正。

四、总结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去量物体的长度,请同学们用手指比划一下1

厘米的长度。

想一想用米尺量物体的长短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准尺的哪里?

怎么知道物体的

长度呢?

 

2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2页例4~例6,练习三的第5~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

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由练习三的第6题引入。

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

几次。

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

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

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三、新课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让学生

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一把折尺,把它拉直,告诉学生这是一把折尺,把它拉直正好是1米。

这种尺子可以

折叠,携带比较方便,也叫米尺。

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折尺上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厘

米,数完后,教师提问:

“1米里有多少厘米?

”“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课间活动。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然后请两名学生

量一量教室的长。

量时,要告诉学生要量的物体的左端要对准卷尺的0刻度,尺子要放手拉直

,看右端对着卷尺上的刻度几米多少厘米,要量的物体的长度就是几米多少厘米。

学生量完后

,把结果告诉大家,大家把它填在教科书上。

(2)让学生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度,看大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做练习三的第5、7、8题。

1.第5题的第1、2个测量活动,可以让学生量出自己的身高和小床的长度,填在教科书上。

桌的宽可以让学生量自己的课桌。

2.第8题先让学生读题,再计算。

五、总结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想一想1米等于

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尺去量比较方便?

量时要从哪里

量起?

量到哪里?

3线段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上例7~例8及“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四的第l~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

段,指出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板书:

 

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判断例7中的三个图形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并指出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

 

提问:

“不同的线段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黑板边可以看成线段,它的两端可以看作线段的端点。

同样书边、桌子边都

可以看成线段。

(2)让学生看一看周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做第1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3.量线段的长。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提问:

“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线段,向学生说明线段都可以量出它的长度,量的方法和前面

学过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一样的。

然后开始量线段的长度,边量边讲解: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现在这条线段

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20。

这条线段就是20厘米。

(2)让学生量一量教科书上例7中线段的长度。

4.教学例8。

教师示范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边画边讲解画法: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3厘米

的地方。

5.做第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让他们再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二、巩固练习

1.做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指导学生要先量出已知线段的长度,再画。

2.做练习四的第1~4题。

第4题,让学生先自己完成第

(1)题,画出5厘米长的线段。

然后再让学生完成第

(2)、(

3)题,画之前要让学生想想要画的是几厘米长的线段。

3.让先做完的学生做思考题。

教师出示图让学生数一数,这幅图里有几条线段,几个长方形,几个三角形。

三、总结

教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怎样量出一条线段的长度,以及怎样画线段,谁能说说线

段有什么特征,怎样量线段的长度?

怎样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要从尺的哪儿画起?

画到刻

度几厘米的地方?

(指名回答。

课题:

连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凑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连加”】

  1.板演

    

  请同学说计算过程,最后说说笔算加法的法则,教师贴出: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口算

6+8+2= 5+7+9= 3+7+5= 6+7+4=

1+4+9= 3+5+5= 4+8+6= 8+9+2=

8+7= 7+6= 5+8= 4+6=

9+5= 7+5= 3+8= 4+7=

  找两名程度差不多的同学,同时做左右两组口算,问左边做得快的同学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快.(左边把能凑成十的两个数先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算得快)看右边一组,问:

从得数上看与二十以内的口算有什么不同?

(10以内的两个数相加得数永远不会超过20,而三个数相加,就有可能超过20了)

  4.小结引出新课

  师说:

两个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这部分知识大家掌握得很好,如果三个数连加你还会计算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连加.(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6【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出示袋子图

  

(2)看图说图意,列出算式88+97+105=

  师说:

以前我们算三个数连加,要用两个竖式,从这节课开始,为了简便,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3)教计算方法

  师说:

谁能把它写成竖式的形式?

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写.教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总结:

以前我们学过两个数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现在个位三个数相加满20,就要向十位进2.那么笔算加法的法则第三条应该怎么改一改呢?

教师用红笔在法则第三条上改:

  板书: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2.反馈练习.【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教师板书 702+2984+368=

  

(2)引导学生交流,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①三个数相加,能简算的要简算.

  ②三个数相加,和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师巡视,如果发现问题考虑的不全面,教师可适当提示.

  (3)师生共同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

计算个位时,先把个位上的2和8加起来得10,再加上4得14.

  教师同时用彩色粉笔把2和8用括线连起来,在得数的个位上写4,向前一位进一.

  板书:

  计算十位没有简便算法,学生直接口述.

  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回答:

计算百位时,先把百位上的7和3加起来得10,9和进上来的1加起来也得10.

  教师用彩色粉笔按回答顺序画括线.两个10合起来是20,在得数的百位上写0,向千位上进2.教师板书:

  千位上结果是4(竖式板书完整)

  引导学生归纳:

计算连加法,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启发学生表述:

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教师同时板书).

  3.小结

  师说:

今天我们学的新知识是连加.做连加的题,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先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再口算

  6+4+7=  8+9+2=  7+5+5= 

  15+3+5= 9+7+1=  23+9+7=

  2.做一做

  

  3.练一练

  

  这四道题可进行比赛,让学生想办法,用凑十法把题算得又对又快.

  4.笔算下面各题

  48+159+66=  653+2185+924=  247+968+8293=

  教师巡视,如发现学生数位对错,忘加进位的数,横式上忘写得数等错误,要帮助他们及时纠正.

  板书设计

连加

6+8+2= 5+7+9= 3+7+5= 6+7+8=

1+4+9= 3+5+4= 4+8+6= 8+9+6=

8+7= 7+6= 5+8= 4+6=

9+5= 7+5= 3+8= 4+7=

9+6= 5+5= 3+9= 2+8=

例6 88+97+105=290(千克)

702+2984+368=4054

设计理论

在《新课标》“总目标”中这样一段阐述: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我们的数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切无处不在的。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出示例题——学生探究算法——师生共同归纳口算方法——应用练习。

在《新课标》指引下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尝试、灵活迁移——合作交流、一题多解——评价体验、归类选择——基本训练、形成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设计特色

学生学习的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从事“活生生的数学的研究工作”。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制第五册第64页《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A)           认知:

学会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B)           技能: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建立联系的意识。

C)           情感:

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审美情绪;让学生经历一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多样性”。

三、对本班学生的目标定位:

A)下限:

学会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B)上限:

在教师提供的学习背景下,学生能发散性的、创造

性的、想方设法的解决问题;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的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分组:

合作组以异质分组,学习组以同质分组。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个别指导、全班交流。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意引入

1.小朋友,老师小带你们去一个地方。

这里是哪里?

(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肯德基场景)前几天,老师在因特网上发现了肯德基爷爷发布的一条最新消息:

为了感谢小朋友对肯德基的厚爱,肯德基将推出四款新产品:

汉堡套餐每份23元夹心薯条 每包1元

鸡香汉堡每只18元鸡块套餐每份24元

2.小朋友你们想吃吗?

学习组统计一下,每个品种有几个想吃,并把人数填在表格里。

品种

汉堡套餐

鸡香汉堡

夹心薯条

鸡块套餐

价格

23元

18元

12元

24元

人数

 

 

 

 

师:

看来每个小组统计出来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

 

 

 

1.学生观察后齐声回答:

肯德基。

 

 

 

 

 

2.学生个个垂涎欲滴,舔着舌头说:

想吃!

 

3.学习组进行活动,统计人数。

 汇报2个学习组。

设计思路:

   选择以肯德基作为学习背景,学生熟悉而感兴趣,学习的是“生活化”的数学,提高兴奋点,引起关注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学习新知

1.探索算法:

师:

如果要吃这些东西,需要花多少钱?

品种

汉堡套餐

鸡香汉堡

夹心薯条

鸡块套餐

价格

23元

18元

12元

24元

人数

4人

2人

4人

3人

  师:

我们先来给这个组算算帐,好吗?

(1)先来算算最便宜的夹心薯条吧!

4人吃价格为12元的薯条要花多少钱?

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2×4)

(2)到底需要花多少钱呢?

(教师在12×4的后面画上“=”)

 (3)大家一起想想办法算一算!

把你的计算过程写在苹果堂本子上。

 (4)教师巡回了解学习情况并参与有困难组的学习,指导讨论。

  2.小朋友能用那么多的方法来计算12×4=48,真能干!

(1)仔细看一看每种算法的计算过程,然后将这些方法分一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

(分成三类)

一类是连加,一类是把12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还有一类是把12拆成两个数。

板书:

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拆成两个一位数

连加

   请小朋友比较一下,三种方法计算起来哪种比较麻烦?

(麻烦的方法我们一般不采用,边说边擦掉12+12+12+12=48这类方法。

2)总结:

我们已经发现了两种比较好的计算12×4=48的口算方法。

你喜欢哪种?

3)发现最佳方法:

4)我们刚才只帮XX组算出了4人吃夹心薯条需要花48元。

(指小组统计表)问:

还能再请你们帮个忙吗?

那汉堡套餐、鸡香汉堡、鸡块套餐,需要花多少钱吗?

出示活动方案:

任选一题,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

         

组内交流

 

准备汇报

5)教师巡回了解学习情况并参与有困难组的学习,指导讨论。

重点讲23×4的计算方法。

①   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②   可以选择“把两位数拆成两个一位数”这种方法吗?

为什么?

③   师:

看来这种把“两位数拆成

两个一位数”的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乘法口算。

那么,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方法是不是都行呢?

咱们试试看好吗?

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简单写成:

60

24×3=72

 12

   能干的小朋友,可以把这些计算过程想在脑子里,因为是口算。

⑤还有别的方法吗?

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引导:

看来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方法到现在为止还是个好办法。

⑥小朋友们,你们还能证明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方法是适合与所有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吗?

⑦学到这里,小朋友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1.

1)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2)指明B组的一个学生回答。

3)学生个体独立思考。

4)学生汇报:

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自由的发表意见。

 

①   12+12+12+12=48(元)

②   6×4=24 6×4=24 24+24=48

 

③8×4=32 4×4=16 32+16=48

④10×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