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0146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笔记.docx

《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笔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笔记.docx

读书笔记

 

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读书报告

 

院(系):

地球科学学院

专业:

地质学

班级:

***

学号:

***

姓名:

***

导师:

***

 

本科毕业论文读书报告

2012年3月9日

《中国铜矿床的类型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特征》

作者:

王之田

出处:

地质学报,1988,3,89-90

本文根据我国123个铜矿床的综合研究,将我国铜矿床的主要类型、成矿环境以及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概括如下:

1、我国地跨巴尔(巴基斯坦)一亚洲、太平洋边缘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

陆壳固结的时间较晚,中朝地台在1700Ma前固结,扬子地台在700Ma前固结。

不同的地质历史发展时期形成的几个克拉通使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有关铜矿床的时空分布,逐渐向中国板块边缘转移。

2、铜矿床的类型较全,以斑岩型最重要,海相块状硫化物型(包括火山岩型和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型)、矽卡岩型和海相沉积变质型次之,基性超基性岩Cu、Ni(Co)型和陆相砂页岩型居第三位。

3、我国碳酸盐岩分布广,因而产出在碳酸盐岩层中的铜矿床所占比例比世界其它地区大。

由于我国地质历史的多旋回构造运动,使一些铜矿床在同生沉积后往往经受后期的改造和变质,成为沉积变质矿床。

4、铜矿床可划分为七个大的成矿期,其中中生代是主要的,其次是中(晚)元古代和新生代、早元古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和太古代居第三。

5、地质历史早期的矿化比较简单,晚期变化较大。

在地质历史早期,玄武岩浆、海洋沉积作用以及与它们有关的铜矿类型占统治地位;晚期花岗岩浆、大陆沉积以及与它们有关的铜矿床占主要地位。

6、我国有13个主要铜矿成矿区,其中扬子沉降带、三江褶皱系、江南地轴和康滇地轴等成矿区所占储量较大,其次为内蒙地轴、华南褶皱系和中条隆起,而后为内蒙古一大兴安岭褶皱系、秦岭褶皱系、额尔古纳褶皱系、滇东沉降带和辽东隆起。

这篇文章比较完整的阐述了中国铜矿床的类型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特征,对于铜矿床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2012年3月9日

《中国大型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与成矿集中区的潜力》

作者:

王之田,秦克章

出处:

矿床地质,1991,10

(2),121-130

本文主要对我国大型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与成矿集中区潜力的一个较为深刻的剖析,中国陆壳是在几个板块基础上增生起来的,以古老的陆块为核心,以不同时代的增生褶皱系为边缘,向外逐渐增生和发展,从而导致了火山岩、岩浆岩类、沉积岩系及有关类型大型铜矿在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在时间上越来越新。

因此我国大型铜矿多出现在地合边缘、增生褶皱带边缘和陆内断裂拗陷带边缘,它们均处在隆、拗构造衔接部位。

我国地壳运动频繁而又比较强烈,因此,内生成分较多的矿床类型比外生成分较多的矿床类型可能更为有利,所以我国大型铜矿床以斑岩型最为重要。

此外,我国碳酸盐岩很发育,导致矽卡岩型大型铜矿占有一定比例。

而且陆壳固化较世界其它地台、地盾地区要晚500-1000Ma以上,加之地台比较不稳定。

因此,像太古宙-古元古代成矿期加拿大地盾绿岩带块状硫化物型铜带,以及中非铜带那样的稳定海盆聚矿环境,在我国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在地史早期大型铜矿成矿作用相对较单一,随着地壳演化铜矿成矿作用和矿床类型愈来愈多样化,大型铜矿的形成可分六个大的成矿期,以时代较新的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我国大型铜矿成矿集中区、远景区可划分出16个。

已知成矿集中区以下扬子拗陷带、江南地轴、三江褶皱系和康滇地轴比较重要,其次为内蒙地轴、华南褶皱系、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和山西断隆的中条隆起等成矿集中区。

从成矿条件和新的找矿潜力综合看,其重要性大体依次为三江褶皱系、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冈底斯褶皱系、康滇地轴、中条隆起、江南地轴、甘孜褶皱系、额尔古纳褶皱系、华南褶皱系、阿尔泰褶皱系、下扬子拗陷带、天山褶皱系、秦岭褶皱系西端、滇东拗陷带、内蒙地轴、祁连褶皱系。

从成矿条件看,冈底斯褶皱系为待揭开的最有潜力的斑岩成矿远景区。

文章可以让我们从一定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我国大型、超大型铜矿床没有像国外那么发育,我国是一个缺铜的国家,寻找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对我们来说,具有更加重要意义。

 

2012年3月10日

《广西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作者:

杨冀民

出处:

广西地质,1989,2(3),53-62

本文根据广西铜矿地质普查勘探资料和科研成果,对广西铜矿床的主要成矿地质特征进行概括归纳,并论述其典型矿床实例。

初步分析们矿床成矿条件,进一步探讨找矿方向,提出了具体找矿意见。

根据成矿地质作用特征,结合组成矿石的矿物组分和矿体产出部位,与岩浆岩的接触关系为分类基础,并尽可能把成矿作用特征和找矿标志近似的矿床划分在一起,将广西铜矿分为以下四种:

1、矽卡岩型铜矿;2、热液脉型铜矿;3、铜镍型铜矿;4、砂岩型铜矿。

前面两者有工业意义,后面两者仅具有分类意义。

控制广西铜矿(尤以内生铜矿)的生成和分布的岩浆活动、地层、岩性因素及构造条件比较复杂,它们相互的关系及其在时、空的综合表现还研究不够,仅就现有认识略加分析:

1、关于成矿的围岩控制:

对内生矿床来说,尤其是矽卡岩型铜矿。

围岩的性质是控矿的重要因素,矿床产在一定的沉积层位;2、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广西区内自雪峰运动以来,伴随历次主要构造变动及岩浆侵入均有铜矿化出现,但主要成矿时代有加里东期,印支—燕山期等;3、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广西各期地质构造发展的主要阶段,均有岩浆活动及铜矿化出现。

在广西矽卡岩型铜矿和热液脉型铜矿的找矿潜力较大。

控制这两类铜矿床的地质因素又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时两者产于同一个地区,甚至也难以将它们截然分开。

两类铜矿床的共性是均受深大断裂和隆起褶皱、弯窿、短轴背斜等构造控制,成矿与中酸性岩浆岩侵入体和有利成矿的围岩岩石性质关系甚大。

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从多方面了解广西铜矿床的地质特征,提出正确的找矿方向及找矿方法,给我们在大瑶山地区找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012年3月10日

《广西大瑶山西侧综合地质异常与控矿分析》

作者:

张善明,吕新彪,唐小春等

出处:

地质与勘探,2010,46

(2),314-322

本文的研究区位于桂中凹陷与大瑶山隆起的过渡区,属活动性较强的大陆边缘,是一个建立在加里东构造旋回基础上的强张裂走滑陆缘盆地,盆地内主要出露泥盆系地层。

通过地质异常理论和方法,对该研究区沉积、构造、蚀变、土壤次生晕异常特征、有机质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泥盆纪沉积异常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海平面升降产生的层序边界面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含矿建造,并制约着大瑶山成矿带的时空结构,构造复杂度异常控制了矿带的展布和矿床的空间分布,蚀变异常控制了矿体的空间定位和矿床后期改造特征,土壤次生晕异常则反映了矿化的空间分带和组合特征。

整体上看,矿产主要分布在官桥组、二塘组、大乐组及应堂组等地层中,层控特征明显,其中,铜矿、金矿及重晶石矿与断裂和硅化蚀变关系密切,而铅、锌及黄铁矿则与白云岩、含炭泥质灰岩及硅质岩关系密切。

通过对大瑶山西区地质异常的论述及综合地质异常的分析,形成以下认识:

1、该区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预测有利区内各种示矿信息及找矿标志均很明显,大量已知矿床(点)在有利区内产出,大部分地区勘探程度较低,并且已有的工作也都是以“就矿找矿”的思路对断裂破碎带控制的矿体作了一些地表评价和部分深部验证,说明通过调整找矿思路和方法,可以取得突破的良好前景。

2、该区找矿的主攻类型应该是喷流沉积型(SEDEX)铅锌矿床,但矿床遭受了强烈的后期改造作用,地表矿化特征呈现诸多假象,且泥盆纪同生断层均不可见,找矿难度大,鉴于此,要加强对地表矿化线索的研究,按照裂谷带→喷口→富矿体的整体思路来指导找矿勘探。

而对于硅化蚀变作用强烈的地区,应注意寻找金矿的可能性。

3、研究区泥盆纪热水沉积岩普遍可见,并与成矿关系密切,要在该区寻找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就必须加强对热水沉积岩产状及与成矿关系的认识和研究,这是该区以往的地勘工作所忽略的,也是当前找矿取得突破的关键。

 

2012年3月11日

《大瑶山隆起西南缘MVT矿带含矿岩系及流体成矿》

作者:

雷良奇,宋慈安,赵东君

出处:

桂林工学院学报,2006,26

(2),153-161

根据Sangster对MVT矿床给出的定义如下:

a、矿床是后生的锌铅矿化,赋存在台地碳酸盐岩中,并受到构造和白云岩—灰岩过渡带控制;b、矿床没有显示矿物分带;c、矿床伴生蚀变作用,包括角砾岩化和主岩溶解;d、成矿流体圈闭温度170~200℃盐度较高;e、同位素资料显示,硫来源于海水硫酸盐还原。

广西大瑶山隆起西南缘成矿带中隐伏锌铅硫化物矿床是比较典型的密西西比型(MVT)锌铅矿床。

矿体产于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中上部台地相碳酸盐岩中.富矿体受次级构造和白云岩—灰岩过渡带控制,赋存在中—粗晶白云岩体中。

成矿作用与中低温流体活动有关。

强烈的白云岩化和在富矿地段发育的角砾状矿石构造,表明在流体成矿作用前,围岩(灰岩)已发生了溶解坍塌,形成大量的角砾孔隙,为后期流体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场所。

流体交代作用(白云岩化)一方面使得围岩的孔隙度加大,另一方面使围岩中的“杂质”(Fe、Sr、Rb等)去除,形成浅色中粗晶白云岩,成为良好的找矿标志。

广西大瑶山隆起西南缘锌铅成矿带为大面积中、新生代厚层覆盖区,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研究程度比较低,找矿效果不显著。

金龙河铜矿在大瑶山西北翼,处在的区域环境与西侧的铅锌矿床较为类似,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区域地质成矿特征的依据,为找矿提供新的思路与找矿方法。

 

2012年3月11日

《广西大瑶山西侧泥盆纪沉积特征与层控矿床控矿条件》

作者:

周怀玲,张振贤,袁少平

出处:

广西地质,1990,3(4),1-13

本文着重从泥盆纪海盆的沉积演化观点出发,重点探讨碳酸盐岩沉积与矿产的关系,阐述大瑶山西侧成矿带层控铅锌黄铁矿的控矿条件,为深入发展南岭泥盆系层控矿床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指导找矿提供依据。

志留纪末,由于广西运动的结果,广西早古生代海槽除钦州地区外大部分升起为陆。

泥盆纪初期,陆壳分裂下沉,形成一个北以江南占陆、西以靖西岛、东以云开占陆为界,向南开口的半封闭海湾。

中部有一系列岛屿和水下潜丘,接受自南而北的海浸。

大瑶山西侧成矿带正处于大瑶山古岛之西。

受NE向走滑盆地和陆地边缘同沉积断裂活动的影响,控制着海盆沉积的分异和演化。

(一)控矿层位

据大瑶山西侧泥盆系的含矿层序及矿床(点)的产出层位和储量百分比统计,充分反映出:

有价值的矿床(点)主要出现在广西运动之后由碎屑岩沉积向碳酸盐岩沉积的过渡阶段。

除少部分铜矿产于莲花山—郁江期的碎屑岩外,大部分铅锌、黄铁矿、铜、重晶石都产于四排期的碳酸盐岩中,少量出现在郁江晚期的白云岩夹层和中泥盆世应堂期的白云岩中。

因此作为泥盆纪海侵旋回的第一个碳酸盐建造—四排阶是矿带主要的控矿层位,并受着岩性的制约而具有多层性。

如铅锌矿主要赋存于落脉组、侣塘组、大乐组等层位;重晶石主要产于大乐组。

(二)控矿岩相

(1)白云岩为铅锌矿的主要含矿围岩。

矿带内具有工业价值的铅锌矿床均赋存在白云岩中。

其中成岩及成岩后生矿床,铅锌的富集程度往往与含矿白云岩的厚度呈正相关关系。

(2)灰岩、泥质灰岩夹泥岩组合为铜、重晶石的主要含矿围岩。

尤以重晶石最为明显,矿带内重晶石矿床全部赋存于大乐组的灰岩夹泥岩中;而铜矿虽然受层位及岩性的制约不甚明显,但仍以大乐组中的灰岩占主体。

(三)控矿构造机制

海域结构的演化和后期构造的改造作用,对矿带层控矿床的形成和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1.走滑盆地边缘拗陷和区域矿带分布有关。

2.NNE向桐木断裂和NE向东乡—通挽挤压带的复合部位,即深层构造的转折部位,以及桐木断裂和派生NW向断裂构成的“Y”字形构造的拐结部位,严格控制了铅锌矿田的展布。

矿带内的铅锌矿床绝大部分分布在此构造复合部位,形成铅锌矿结。

3.“Y”字形同期沉积构造的演化控制了有利岩相带的展布以及岩性的变化,从而制约了矿田、矿床的分布。

所以泥盆纪的古构造及同沉积断裂的活动,控制了有利岩相带及岩性组合带的分布,原始矿源层的形成,以及各种成岩作用的发生和含矿物质的初步富集;而后期构造活动进一步拉制了含矿溶液的循环,成岩后生作用的深化及多期矿化作用的发生,最终形成矿床。

 

2012年3月12日

《广西大瑶山西侧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的控矿因素与矿床成因》

作者:

罗永恩

出处:

地质找矿论丛,2009,24

(1),56-72

广西大瑶山西侧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位于南岭多金属成矿带西段,处在广西三级构造单元来宾凹陷和大瑶山隆起的结合部位,大瑶山背斜西翼。

区内地层岩性组合较复杂,断裂构造发育,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异常显示突出,蚀变及矿化较强。

该区赋矿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同位素、包裹体的特征表明,铜铅锌矿床的成因类型为中—低温沉积热卤水改造型。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地勘单位、矿山及科研院校在本区开展大量的地质普查和研究工作。

发现和评价了80余处矿床(点),并于2001年发现盘龙大型铅锌矿床和古立、朋村等中型铅锌矿床。

大瑶山西侧矿带属南岭多金属成矿带西段,处于来宾凹陷和大瑶山隆起的结合部位,大瑶山背斜的西翼。

矿带北起鹿寨县寨沙,南至武宣县通挽,全长约140km,呈“S”形展布。

该区泥盆系角度不整合于寒武系之上,主要为泥盆系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泥岩,并夹有砂岩。

岩浆活动微弱,仅在东北部有加里东—燕山期花岗岩体,矿带内局部有煌斑岩脉和基性岩脉。

矿带为一单斜,由北向南岩层走向呈NNE向→SN向→NE向变化,主要发育有加里东期复式褶皱、印支—华力西期的三里向斜、印支期的六仁向斜;南、北两端有次级褶皱,断裂构造以NE向和近SN向为主,次为NW向和近EW向;其中NE向的凭祥—大黎及近SN向的永福—东乡区域深大断裂贯穿本区,旁侧伴生的一系列NE向及近SN向次级断裂控制着本区铅锌、铜、重晶石等矿产的分布。

含矿岩石主要是下泥盆统的白云岩,白云岩夹灰岩,岩石中Pb,Zn,Cu元素的平均丰度分别为121×10-6,101×10-6和7.3×10-6,可作为本区重要的矿源岩。

大瑶山西侧的铅锌矿床主要赋存于下泥盆统,其埋藏深度为4~6km,按桂中合山煤田现代地温增温率(4.35℃/100m),换算得增温值为181.2~271.8℃。

而铅锌矿床成矿温度(矿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5~197℃,重晶石矿床为256~263℃,地温增值与矿床成矿温度大体相近。

据航磁推测,沿大瑶山西侧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有寺村、古寨、九贺、东乡等隐伏花岗岩体,埋深1~1.5km,其展布方向与成矿带一致,已发现的矿床(点)在空间上与隐伏花岗岩体有一定的联系,表明岩浆活动对区内铅锌矿的成矿提供了热源。

 

2012年3月12日

《广西大瑶山地质新知》

作者:

李志才

出处:

地质论评,1960,207-228

大瑶山地区主要出露的地层为寒武系及下泥盆统,两者之间呈极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形地貌上的特征往往形成柱状节理发育的悬崖陡壁。

寒武系为该地区出露的最老地层,它们为一套浅变质的灰至灰绿色的砂岩及页岩夹层和互层,其中夹有炭质页岩及细砾石粗砂岩,可见厚度在1500—2000米以上,岩性特征与广西东部寒武系几乎完全相同。

早泥盆世的地层与广西东部比较起来,有显著的相变关系及变化,从东到西,由贺县经平乐县至大瑶山县及荔浦县内,莲花山组的钙镁质逐渐增加,四排组的钙镁质也随之增加,以致在大瑶山县内莲花山组从不含白云岩到出现了白云岩,四排组出现了大量的白云岩及灰岩,这种相变关系说明了当时沉积环境的海水是从西(或西南)向东(或东北)方向浸入的。

区域构造上是以寒武系及早泥盆世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形成了两个显著的构造层;下部构造层由寒武纪地层组成,由于经过多次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层的剧烈褶皱形成了复背斜及复向斜,岩层的倾角陡,一般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直立并倒转,岩石多破碎,已矽化并有石英脉充填,岩层呈北东20°—40°方向的线状褶皱。

我们曾在广西东部发现的标志层(袖砾石粗砂岩)沿走向追索200公里长范围内,褶皱的方向仍改变不大,仅个别地方受断层破坏后变化较零乱。

上部构造层由早泥盆世以后的地层粗成,岩层倾角缓一般10°—20°,并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倾斜,在总的构造关系上形成了一个大致以大瑶山瑶族自治县为中心的、并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倾伏的大瑶山弯窿构造。

在弯窿层的轴部一带,岩石虽然大部已被剥蚀掉,但在下石顶、高贞岭、沙平顶等地一带尚残留有“帽顶式”的莲花山组基岩,弯窿层的边部在蒙山县的新圩、夏宜村一带则出现有断续不对称的向斜构造。

断裂方面多近南北向构造发育,以逆断层为主。

寒武纪地层剧烈破碎,构造通过的地方往往形成数公里长的矽化带,部分地方并有花岗岩、石英斑岩等岩脉充填,部分地方且形成矿化现象。

在该区新发现了三个花岗岩侵入体(过去资料未有记载)即岭祖山侵人体,浦泉屯侵入体、低水侵入体。

岩体是由于河流的强烈冲蚀作用,在深切割的河床一带被揭露了。

1、岭祖山侵入体分布在岭祖乡及大村一带,出露面积有4平方公里左右,岩体与寒武系为侵入接触关系,与下泥盆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同时在附近的下泥盆统底砾岩中发现有与花岗岩侵入体相同岩性成分的砾石,直径约5—15厘米,花岗岩的岩性为中粒及中细粒结构的含黑云母及长石斑晶的花岗岩。

2、浦泉屯及低水侵入体分布在浦泉屯及低水村一带,两者相距300—1500米(下部可能相连),而与岭祖山侵入体相距为2—3公里,岩体之间的接触关系被盖层岩石掩盖,出露面积为4平方公里左右。

出露形状,随河流方尚的刺触作用呈南北条带状,岩体与寒武系及下泥盆统均呈侵入接触关系,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岭祖山花岗岩侵入体是在泥盆纪地层沉积之前,是加里东运动时侵人的,浦泉屯及低水花岗岩侵入体是泥盆纪地层沉积之后(即加里东运动以后)侵入的。

 

2012年3月13日

《广西大瑶山西铅锌铜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及找矿预测》

作者:

张善明

出处:

中国地大硕士论文,2010,207-228

在大瑶山西侧的多金属矿床主要是多期成矿作用叠加而成的复成因类型矿床,主要为断陷盆地内由热卤水作用形成的层控型铅锌多金属矿化叠加和受构造控制的深部热液充填交代型铜金多金属—重晶石矿化,其次为海底热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同生铅锌多金属含矿层。

但热水沉积岩在控矿作用,空间上相关,成因上相联,特征明显且稳定。

而在以往针对该区的找矿及研究工作中,热水沉积岩往往被忽略,所以加强对热水沉积岩的成矿研究,对找矿预测及矿体的定位勘探至关重要。

预测有利区内各种示矿信息及找矿标志明显,成矿地质条件充分,大量已知矿床(点)在有利区内产出,大部分地区勘探程度较低,并且已有的工作也都是以“就矿找矿”的思路对断裂破碎带控制的矿体作了一些地表评价和部分深部验证。

矿床形成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充足的物质来源,研究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寒武系、泥盆系地层(矿源层)及岩浆携带的深部物质,其中矿源层提供了绝大部分物质。

关于矿源层的讨论必须从说明成矿元素在其中的丰度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成矿元素的来源机制,赋存状态,矿源层中的活化剂以及矿源层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等,这些都从根本上决定着预富集的矿质能否参与成矿,所以本小节将从上述几方面探讨矿源层的成矿条件问题。

(1)矿源层形成阶段(A阶段):

伴随着大规模的热水喷流沉积作用,大量矿质发生沉淀预富集并形成矿源层,甚至形成小规模喷流沉积型矿产(SEDEX型)。

(2)含矿热卤水形成及外泄成矿阶段((B阶段):

矿源层及早期矿床形成后,不断有后期沉积物覆盖其上,使矿源层与海水隔离,同时矿源层发生脱水、压实及成岩作用。

在脱水过程中,含在沉积物中的成矿物质和水一起从沉积物中脱离出来,溶在水中形成含矿卤水。

同时,沿同生断层下渗的海水和大气降水富含有机质及酸碱物质,所经途中也将淋滤并溶解、萃取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

由于泥盆系地层多含渗透性差的泥质岩层而使含矿卤水不能排泄,只能沿断裂裂隙系统运移或潜藏在局部封存箱内形成自循环,由于地热增温及深部热异常体的作用,循环运动中的含矿卤水被加热而成为含矿热液。

在随后的地质运动中,深大断裂复活,原有的沉积建造受到改造,地层强烈褶皱,巨大的构造应力使流体的运移动能加剧,随即发生含矿热卤水的大规模排泄,使深藏的热卤水向浅部或盆地边缘运移,并就位于宏观破裂的有利构造—岩相带。

在运移过程中,当流体遇到适宜矿质沉淀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障及合适的成矿物理化学空间后,矿质随即发生沉淀、堆积成矿并形成矿化分带。

(3)后期改造阶段(C阶段):

后期的燕山运动动力强大,岩浆大量侵入,伴随着岩浆活动产生了大量含Cu的成矿溶液,同时,原有的矿体受到猛烈改造,不仅造成矿体产状、形态的变化,部分矿体甚至遭到岩浆热液的溶蚀而迁移。

 

2012年3月13日

《华南一个自然铜—含铜砂岩型铜矿成因简短探讨》

作者:

徐登峰

出处:

地质论评,1963,21

(2),64-68

自然铜—含铜砂岩型铜矿床的成因问题,主要持有这样几种看法:

1、认为是后生的热液矿床。

根据是:

有围岩蚀变的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以及有方解石细脉等。

但由于证据不多,理由不足,坚持这种看法的人极少。

2、认为是“古风化”所形成。

理由是:

在一般文献和许多著作中,均认为自然铜是氧化带稳定的氧化矿物,而该区又是以自然铜为主的铜矿床,现在自然铜虽埋藏在深部,但可能古地貌利于当时的矿床风化,故形成现代之自然铜矿床。

至于追溯到“古风化”以前是什么成因,则目前尚无人论及。

3、认为是原生沉积矿床。

但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机械沉积,另一是化学沉积。

该铜矿床其来源可能与花岗岩有关,但在70多公里的半径范围内,无花岗岩露头,只在矿区东南部约80公里处有一花岗岩体,与其有关的矿产有钨、锡、铜、砷等,它可能为本矿区铜的来源之一;在该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中,铜的含量普遍较高,个别地方已见到胆矾等铜矿物,同时这种地层在盆地周围分布较广泛,区域内较远处的震旦系下部发现有含铜砂岩,亦可能为其来源之一。

燕山运动使其形成有利的地形(即既有高山而又有适宜的平原或盆地),当含铜的硫酸盐等溶液被搬运至适宜地区(即还原环境沉积条件的内陆湖盆地中)聚集并沉淀下来,而形成矿床或含矿岩层。

该区矿床的成因,应是化学沉积的同生矿床。

因此它的存在绝不是孤立的,据化探结果,由含矿层位及矿体所引起的“异常”,沿走向已断续延长约数十公里。

在我国具有类似地质条件的其他地区,也有找到此类矿床的可能。

这些理论和发现可以为我们在金龙河一带找矿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2012年3月14日

《钦—杭结合带金属矿产分布综述》

作者:

胡国成,吕文超,黄颖

出处: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0,31

(2),48-58

扬子与华夏地块经碰撞拼贴形成的巨型结合带—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简称钦—杭结合带),是我国东南部一条重要的岩浆成矿带。

钦—杭结合带位于扬子与华夏地块之间,是这两大古陆块碰撞拼贴形成的巨型板块结合带,空间上呈北东向南西方向展布的反S型构造型式;历经两次开裂和四堡、晋宁、加里东三次碰撞对接造山,自泥盆纪以来,该带是一条重要的板内拗陷、断陷带。

恭城—蒙山—武宣—大新一线以南的桂东和桂东南区域,带内主要有十万大山岩体、六万大山岩体、大容山岩体、云开隆起、博白凹陷、大瑶山隆起等地质单元;断裂构造主要有博白—岑溪深断裂带、灵山—藤县深断裂带和凭祥—大黎断裂带。

带中的大瑶山成矿区、岑溪—博白成矿带等是广西的重要成矿区带,是广西金、银和有色金属的重要产地。

大瑶山成矿区是广西9个主要成矿区带之一。

大瑶山铜—铅—锌—金成矿带处于大瑶山隆起区及其边缘过渡带,区域成矿条件优越,铅、锌、铜分别占广西总储量的10%左右,金储量占广西总储量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南方有色金属、稀有、稀土矿产的重要成矿远景区,也是广西最早的黄金生产基地。

大瑶山西侧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是广西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