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9366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docx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docx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

 

 

第一节:

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

(一)、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1、乳儿期(0-1岁)

2、婴儿期(1-3岁)

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

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

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

7、成年期(25-65岁)

8、老年期(65岁以后)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

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

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

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

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

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

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

(三)、青年初期

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

2、自我意识增强

3、性意识发展

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

(一)、学习准备

(二)、关键期: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

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

(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

(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在注意方面有意注意逐渐发展,但无意注意仍然在起作用,尤其在低年级学生体现的尤为突出。

(三)、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的逻辑思维成分居多,这一转变一般发生在4年级,但小学生并不能真实的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有意识想象逐渐增强,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由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想象性的概括性成分不断增加,但主要属于形象的概括。

(五)、小学生的认知教育: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基础,不要提出太高、太多的要求。

二、初中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与教育(阐述见教材)

(一)、初中生感知觉的发展

(二)、初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三)、初中生思维的发展

(四)、初中生想象的发展

(五)、初中生的认知教育

三、初中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与教育(阐述见教材)

(一)、高中生感知觉的发展

(二)、高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三)、高中生思维的发展

(四)、高中生想象的发展

(五)、高中生的认知教育

第三节、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教育

一、人格发展定义:

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佛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均是人格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这里主要讲埃里克森的理论。

(一)、基本内容

1、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让其充满信任,具备“希望”这一品质。

2、儿童期(1.5岁—3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正确处理儿童的反抗与父母的控制的关系,把握好度,让其具备“意志”的品质。

3、学龄初期(3—5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多鼓励儿童的探索少讥笑,让其主动感超过内疚感,让其具有“目的”品质。

4、学龄期(6岁—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督促其顺利完成学业,具备勤奋感,但不应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态度,不把以后的工作想做是自己的唯一任务;

5、青春期(12岁——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其的冲突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民主性、放纵向)

专制型教养方式:

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缺乏主动性、不诚实等。

放纵型教养方式:

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方式:

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彬彬有礼等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四、中小学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阐述见教材)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场独立和场依存。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提出。

(1)、场独立性的人,认知时较少受知觉情境的影响,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作出判断。

(2)、场依存性的人,认知时较容易受当时环境中其它人或事物的影响,常常利用外部参照作出判断。

  

场独立性者

场依存性者

学科兴趣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成绩

社会科学成绩

学习策略

独立自觉学习

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

由内在动机支配

由外在动机支配

教学偏好

结构不严密的教学

结构严密的教学

学习者类型

优势

劣势

注意事项

场独立性

善于从整体中分析出各个元素,喜欢学习无结构的材料,不太喜欢受外界的影响,对于他人的评价有自己的看法,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倾向于冲动,冒险,容易过分主观。

应注意把老师等的要求与自己的想法相协调,使自己的做法与外界相辅相成。

场依存性

善于把握整体,善于学习系统化、条理化的材料,喜欢与同伴一起讨论或进行协作学习,注意环境的要求,很容易适应环境,受大家欢迎,受外在动机支配。

表现较为谨慎,不愿冒险,但受到批评时,很容易受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学习欠主动,受外在动机支配。

应注意不轻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

尤其当他人提出批评时,应分析原因,并考虑自己应该怎样努力,而不能就此气馁。

2、沉思型与冲动型

(1)、沉思型:

面对复杂问题情境,认知时深思熟虑错误较少

(2)、冲动型:

面对复杂问题情境,认知时很快检验假设但错误较多。

30%的儿童属于此类。

知识补充:

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

沉思型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

而冲动型学习者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总之,冲动与沉思涉及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个人对自己解答问题的有效性的思考程度,对其判别标准题的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研究发现,沉思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相比,表现出具有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策略,更多地提出不同的假设。

而且,沉思型学生能够较好地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比冲动型的学生更能抗拒诱惑。

此外,沉思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的差别还在于,沉思型学生往往更容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冲动型学生则很难做到,即使在外界要求必须作出解释时,他们的回答也往往是不周全、不合逻辑的。

在学习方面,沉思与冲动这两种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沉思型学生阅读成绩好,再认测验及推理测验成绩也好于冲动型学生,而且在创造性设计中成绩优秀。

相比之下,冲动型学生往往阅读困难,较多表现出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常不及格。

不过,在某些涉及多角度的任务中,冲动型学生则表现较好。

    由于阅读、推理之类的任务需仔细分辨概念,因而粗心大意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当一个问题的答案不能直接得到,需要从一开始就仔细阅读材料,注意分析各种可能的条件时,更是如此。

为了帮助冲动型学生克服他们的缺点,心理学家着手创造一些训练方法,对他们的不良认知方式进行纠正。

研究表明,单纯提醒儿童,要他们慢一些作出反应,对他们并无帮助。

但通过教他们具体分析、比较材料的构成成分,注意并分析视觉刺激,对克服他们的冲动型认知行为较为有效。

也有人让冲动型学生大声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指导,当获得连续成功以后,由大声自我指导变成轻声低语,而后变成默默自语。

目的是训练冲动而又粗心的学生有条不紊、细心地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

这种具体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3、辐合型与发散型(美国的吉尔福特J.P.Guilford)

(1)、辐合型:

认知时,从多个线索中寻找唯一答案。

辐合思维。

(2)、发散型:

认知时,从已知线索中寻求不同答案。

发散思维。

知识补充:

发散思维有如下四个特性:

1.流畅性(fluency),指的是产生大量主意(idea)的能力。

钱伟长先生要求博士生离开学校时要带着满脑袋问题,指的就是具备这种流畅思维的能力。

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观念上、联想上乃至表述上,具有流畅地、海阔天空地拓展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化不相干为相干、化不相识为相识、化无意义为有意义的能力,使得风马牛不相及的不同思想、不同观点风云际会,聚集在一起。

2.应变性(flexibility),指的是灵活改变思想方向的能力。

自觉地从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的能力叫做自发的应变力(spontaneousflexibility),这种应变力越高,对原先思想的执着性就越低,产生所需要的newidea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还有一种适应性的应变力(adaptiveflexibility),通过修改或补充概念实现思路的转移。

3.创新性(originality),指的是人无我有、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是即兴的、新型式的、革新的、发明的乃至深奥的创新(见链接)。

4.周全性(elaboration),指的是实现思路转移时准确界定观念的延伸、增添、润饰和落实,使之精微、准确。

这四个特性都有助于推陈出新,因此发散思维几乎可与创造并称。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1)、世界上最早的智力量表是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量表。

(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修订比纳—西蒙量表而成。

(3)、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4)、智商:

即智力商数,简称IQ。

计算公式如下: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2、智力差异

(1)智力水平差异:

正常智商100;超常智商140以上;低常智商69以下;

(2)智力的年龄差异

(3)智力的性别差异(1、;2、

a、水平相当:

男女智力大致相当,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较大,聪明的和笨的都多于女性

b、结构不同:

各自存在自己的优势。

 

第二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 )。

A.人格

B.性格

C.气质

D.倾向性

2.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3.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 )。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初期

4.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

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 )。

A.思考过程

B.意志过程

C.决策方式

D.认知过程

6.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 )。

A.独立型和顺从型

B.外倾型和内倾型

C.中动型和沉思型

D.辐合型和发散型

7.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8.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 )。

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

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

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

9.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10.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1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和( )。

A.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和意识成分

C.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D.意志成分和认知成分

1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

A.《比纳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比纳一推孟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13.智商(IQ)等于( )。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14.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 )。

A.内在差异和外在差异

B.相对差异和差异

C.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D.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5.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为(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需要

16.一个人对行为控制与调节方面的特征是属于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情绪特征

D.理智特征

17.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

A.1岁左右

B.3岁左右

C.6岁左右

D.9岁左右

18.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之为(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决策方式

D.认知方式

19.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20.有些儿童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答案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人格。

2.D.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

3.D.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

4.A.自我意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5.D.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认知过程。

6.B.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7.C.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场独立型。

8.B.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9.C.见学习精要中辐合型认知方式的定义。

10.D.见学习精要中发散型认知方式的定义。

l1.c.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12.B.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经推孟修订的《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13.A.智商(IQ)等于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见智商的定义。

14.D.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而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则属智力差异中的群体差异。

15.C.人格的核心成分是性格,它是个体独特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16.B.一个人对行为控制与调节方面的特征是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

17.B.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是在3岁左右。

18.D.见学习精要中认知方式的定义。

19.D.见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定义。

20.A.见学习精要中的定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