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读报类节目流行背后的思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9117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读报类节目流行背后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电视读报类节目流行背后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电视读报类节目流行背后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电视读报类节目流行背后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电视读报类节目流行背后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视读报类节目流行背后的思考.docx

《电视读报类节目流行背后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读报类节目流行背后的思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视读报类节目流行背后的思考.docx

电视读报类节目流行背后的思考

电视读报类节目流行背后的思考

摘要

电视读报节目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媒体和新闻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更是电视人在媒介产业化中选择的结果。

将其置于媒体改革大环境之下加以审视,电视读报节目有其生存的价值:

电视读报节目可以实现个效益的统一,它符合了以“编辑”为中心的新闻竞争模式,是电视节目形态新的必然产物,并且它的诞生还是对“电视一互联网”电视跨媒体合作模式的种突破等。

但是,在考察国内电视读报节目的具体运作之后,笔者发现在激烈的传媒争中,电视读报节目流行背后存在的误区,大大削弱了电视读报节目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

为了使电视读报节目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力,笔者紧紧围绕以上的误区尝试性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电视读报节目流行误区建议

前言

自从2003年《有报天天读》开办以后,电视荧屏就猛地吹起一股读报风,主持人在电视上给观众读报了!

各种读报类节目在电视节目形态中可谓异军突起。

《有报天天读》在开播的短短半年时间栏目收视率挺进凤凰卫视节目前三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自2003年7月在内地推出的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集萃各类媒体,每天清晨滚动播出两遍。

湖南经视综合频道的《T12区》则主攻晚间9点时间段,主持人王燕以另类读报走俏三湘大地。

此外,散落在各栏目间的读报板块,更是数不胜数。

比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的“马斌读报”,上海卫视《看东方》的“早报早知道”和“读家新闻”,引进了大批量电台节目主持后产生的辽宁卫视《话说天下》和《大兵说事》等等,均是该栏目收视率最高的板块。

没有炫目的电视画面、没有震撼的现场同期声,取而代之的是各大报纸的PDF版和占了整个屏幕三分之二的读报节目主持人。

它向我们传送的是报纸超大容量的信息库,告诉我们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同的报纸媒体是怎么来报道和宣传的:

且将选择出来的信息一一为我们解读;更重要的其实是想告诉我们:

电视读报节目对同一新闻有怎样不同的视角、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业内学界将这类节目称之为“电视读报节目”,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仅国内就有近200个电视读报节目。

而被读的报纸更是不计其数,只要是公开发行的报纸,都成为电视读报节目选择的对象;为我们读报的人也是各色各样,不管是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美的丑的带给我们的都是不一样的感觉。

一、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兴起

(一)产生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接触的事情、需要处理的事情都越来越多,所以就有更多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掌握。

于是,媒介通道持续增加,信息数量也呈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有效地把握现实和变化,就需要一种方式来掌握这种海量变化的状态及信息。

这本身也是人的一种应激反应。

因为出现这种变化后,人们需要信息接受方式的改变,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对信息进行搜索。

但每个人的阅读时间"精力又都是有限的。

所以只好用“浅阅读”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信息。

“浅阅读”作为一种新需求给媒体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

一方面,因为速览讲究的是面,所以信息的提供可以从广度上做文章;另一方面,可以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

或者对于人们影响最深刻的东西;再或者人们解读起来有困难的问题,给予一种更加平易的解读方式!

和一种更加浓缩的信息产品的呈现。

这就形成了读报类节目的出现和成长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信息渠道众多,媒体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受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媒体为其提供简单的信息,更需要的是帮助他们对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经过选择处理过的信息在受众有效决策中所起到的作用越大,媒体的影响力就越大。

电视读报节目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兴起阶段

2003年初段上,一档观众读报纸,,《新闻今日谈》从凤凰卫视中文台移到资讯台,在中文台腾出的25分钟的新节目开张了:

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报人杨锦麟在电视上重点解读全球重要报刊头条新闻及主要社论。

该节目就是《有报天天读》。

头两个月,观众好评如潮,管理层频频颇。

2003年4月的一天,《有报天天读》终于有了自己的广告,短短半年时间内目收视率挺进凤凰卫视节目前三名。

众人评论该节目,作为一栏摘要播报报刊资讯为主要内容的节目,《有报天天读》体现了强烈的个性:

对治和社会的敏感,同情心与批判精神的结合,加上在电视媒体上难得一见的真情的流露。

《有报天天读》不仅提供了别样的途释方式,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神气质:

幽默、机智、具有洞察力。

其实,“读报”这样的节目形式并非电视人的首创,而是早期广播媒体的主节目形式之一。

最早的广播读报节目可追溯为1950年4月10日开办的中央人广播电台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

该节目几易其名,1967年后固定为“新和报纸摘要”,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播作为一种现代传播介,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新闻和报纸摘要》是国内第一档读报类新闻节目,并且在我国播史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力。

而读报类的电视节目,吃头口水的并不是《有报天天读》,而是凤凰卫视于97年创办的《凤凰早班车》。

《凤凰早班车》为大家所熟悉的原因是其开创的说新闻”之风格。

“说新闻”刷新了人们的视听感受,主持人面对镜头侃侃而、娓娓道来,有分析,有评论。

一时间,《凤凰早班车》在内地占有很高的收率,很快就成了凤凰台少有的金牌栏目之一,并很快为国内各电视台争相效仿。

主持人所“说”新闻之来源包括了她节目开播前浏览报纸后之所获,其实质仍是对报纸信息的解读。

如果说《凤凰早班车》以“说新闻”的方式解读报纸信,还只是电视媒体对报纸内容不自觉的行为的话,那么时隔6年,2003年初办的《有报天天读》则是电视人向报纸主动求援的表现。

《有报天天读》带给观众最强烈的感受便是个性化:

题材个性化,搜罗全球主流的媒体和重要报纸、杂志的最新信息和精焦点;包装个性化。

演播室被布置成的古典书房,主持人杨锦麟一杯清茶、身唐装,以古代说书人的神韵置身其中,读报时,既展示报纸版面,又有主持利用电脑连线在所读的文章上圈圈点点,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引导观众选择有重点地阅读;节目形态个性化,在每期节目设置六个子栏目“天天头条”、“天天两岸行”、“天天浮世绘”、“天天焦点”、“天天有话儿”、以及“天天点题”,不断形成新的兴奋点,使受众不容易产生收视疲劳;点评个性化。

这一点也是《有报天天读》受欢迎最为关键的一点。

杨生见解独到、言简意赅、击中要害。

言语稳健填密、不虚伪,嬉笑怒骂,皆成章。

(三)兴盛阶段

《有报天天读》成名之后,许多电视台纷纷办起了自己的电视读报节目。

于是,以《有报天天读》为开端,一股读报风劲吹我国电视荧屏。

相隔半年,也就是2003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一档全新的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集萃各类媒体,每天清晨滚动播出两遍。

同年10月,央视二套的《第一时间》的《马斌读报》以“相同的新闻,不同的说法”,用适于电视表达的方式重新梳理平面媒体。

3天后,东方卫视的《看东方》节目中的《早报早知道》开播。

地方台的还有:

湖南经视综合频道的《TZ区》,主攻晚九点,主持人以另类读报走俏三湘大地;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栏目中的《孟非读报》等。

就当下电视节目的竞争程度和类型化的情形而言,各电视台对电视读报节目的“跟风”又是始料之及的,同一时间段打开电视,转台间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台不同的人在电视上“读报”。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国内电视台的知名的电视读报节目差不多就在57个以上。

如果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级电视台办一档读报节目肯定不止这个数,更何况不同的频道之间、省与市电视台之间都有可能办过、正在播出或者准备筹办电视读报节目。

电视读报节目一时成了众多电视台的新宠,成为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无法用如火如茶来形容电视读报节目,因为和疯狂的选秀节目相比,电视读报节目在收视率和影响力上来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二、电视读报类节目的优势

电视读报类节目的优势首先在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荟萃言论精华,多视角、多层面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将有关媒体对事件的评论扼要介绍给观众,让评论形成互动,浓缩报道,探知社会舆论的最新动向,满足观众获取更多信息的需求。

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为观众提供评论、阐释,点击要害,从容评论世事抨击时弊,传达出理性的声音,表明代表电视媒体鲜明的个性化立场。

可以看出来,电视读报类节目的优势有:

(一)电视读报在第一时间满足了观众对新闻的渴求

央视新闻频道早间节目“媒体广场”读报,汇集了各家媒体的新闻资讯;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栏目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就是《马斌读报》;浙江卫视的《新闻早点》,在全国第一时间播报当日各类证券报刊资讯和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当地近十张报纸的新闻。

从受众群来看,传统的个人读报虽然可以自由选择,却无法做到在极短的时间内纵览天下大事。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坐下来细细翻阅各家报纸,也不可能每人手中都订有如此之多的报纸。

而如今电视报摘类节目对各家报纸的信息进行整合、浓缩,向观众传送,观众便可以在不太多的时间内了解到天下新闻,何乐而不为呢?

这也是报摘类电视新闻节目赢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二)电视读报投入成本低,资源取之不尽

每一类电视节目的开办,都不得不考虑投入与产出(成本),如能找到低投入高效益的节目形态,自然为媒体所青睐。

报摘类电视新闻节目正适应了这一要求,其形式较为简洁,投入不多,几十份报纸加一两台电脑,再配上解说。

即使在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为了平衡节目编排,开办电视读报节目也不是一件难事。

报纸仍是当今的主流媒体之一。

据统计,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多达2000多种,是个用之不竭的传媒信息库,它为电视读报节目提供了坚实的后援。

也正是这个用之不竭的“金库”,决定了电视读报类节目的性质只能是“二传手”,不必投入大量的采编人员,自然也降低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成本。

第三,读报电视化传播,节目形式通俗易懂。

(三)资讯整合,拓宽新闻视野

媒体联动是传媒市场激烈竞争的产物。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任何一家媒体都无法单凭一家之力穷尽天下新闻,传媒资讯是以“共享”的方式存在和传播的。

电视读报类节目以众多报纸为选择对象,融会多家传媒信息,经筛选、浓缩后向观众发送,无疑拓宽了新闻的视野和信息的广度。

  从受众来看,传统的个人读报虽然可以自由选择,却无法做到在极短的时间内纵览天下大事。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坐下来细细翻阅各家报纸,也不可能每人手中都订有如此之多的报纸。

而今电视报摘类节目对各家报纸的信息进行整合、浓缩,向观众传送,观众便可以在不太多的时间内“概览”天下风云变幻——只能是概览,何乐而不为呢?

这也应该是报摘类电视新闻节目赢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四)电视化传播,节目形式通俗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记忆效果看,听到信息能记住20%,看到的信息能记住30%,边看边听的能记住50%之多。

报纸新闻是静态传播、平面传播的,无法倾注视听感受。

报纸通过电视传播,就增加了视觉、听觉特征,调动了观众多维空间、多感官的参与,变得直观而生动。

电视读报节目使受众避免了个人读报时的单调模式。

电视读报节目使受众避免了个人读报时的单调模式,电视人挖空心思,在画面处理上,既有报纸版面的展现,也有主持人的生动形象,还能利用电脑连线在所读的文章上圈圈点点,引导观众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

再加上主持人风格独特、幽默风趣的点评,受众此时就不仅仅是在“读”报了,更像是在边读边与主持人“交流”。

你无论赞成还是反对他的评论,至少你已经有了心理上的参与感。

如杭州电视台一套推出的《读报论股》,在节目编排上独具特色,30分钟的节目中,有全国证券报刊类要闻圈点,有经济学家解读难点,又有北京、上海和深圳分析师的互动,还有读报主持人用多种手法加以串联,一张一弛,避免了节目的单调性,不断形成新的兴奋点,不至于使受众产生收视疲劳,符合受众的收视心理。

播出3个多月来,央视索福瑞收视率一直保持在平均3个百分点左右,名列其它栏目前茅。

(五)精彩点评,风格独特

  主持人的点评是电视读报节目的特色之一。

如,央视经济频道的《马斌读报》、杭州数字电视的《天天时报》等节目中,主持人都具有一张利嘴,用个性化的语言,针对某些报章新闻做出一些尖锐而幽默的点评,给人以深刻印象。

电视读报节目的点评使它区别于个人默不作声的阅读,除了语言风格颇具特色、感染力强之外,其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评述结合,交代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加深受众对新闻背景的了解。

二是评说是非曲直,表明立场。

三是揭露事件本质。

三、电视读报节目流行背后的误区分析

电视读报节目作为一档电视新闻节目,首先是具有电视节目的同性,其次才具有读报类节目的个性。

在仔细观察和对比不同电视读报节目之后,发现在电视读报节目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正是电视读报节目独有的,也正是电视读报节目现在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一)个性点评和媒体身份

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个性化也是电视节目存在的方式。

1993年至今,电视节目发展都处于栏目个性化阶段,栏目个性化实际上是创办名牌栏目。

在经济学理论中,个性化被称为“产品异质性”,指的是某一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较存在的真实或潜在的细微差别’。

电视节目的个性化传播,包括传播主体的个性化、传播手段的个性化、传播环境的个性化上。

对电视读报节目来说,个性化的传播手段和传播环境固然很重要,但于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相比,传播主体即主持人的个性化更为关键。

对于一档以报评为生命线的电视读报节目来说,主持人就是节目的灵魂,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更是办好读报节目的点睛之笔。

无论是老头读报,还是靓女读报,观众首先接触的是人,其次才是报,个性鲜明的主持人往往比报纸内容本身更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报节目的卖点就在主持人的个性点评,个性点评的质量决定了节目的质量。

孟远先生说:

“主持人节目强调的是主持人的个性观点,西方社会生活和新闻理论都标榜‘民主’与‘自由’,因此允许主持人对新闻时间发表个人的观点;而且越是敏感、尖锐的问题,主持人越是容易以个人见解来讨好和左右受众。

凸显主播个性色彩,而很容易受到一部分观众的接受和喜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受众的收拾视听的需求。

比如,杨锦麟—睿智而幽默,慢条斯理,抑扬顿挫而又颇具大家风范;孟非—读报时评论条理分明、观点明确且有理有据,嬉笑怒骂不着痕迹,但在痛斥社会阴暗面时,慷慨激昂,一针见血:

马斌—语调朴实,有如拉家常,偶尔带点小幽默。

电视读报节目主持人的个性点评形成的不仅是主持人个人的风格,也是整个节目风格的基调。

但主持人的个性点评也是把双刃剑,有时锋芒、个性十足的言语会与主持人所代表的媒体身份相矛盾。

因为电视新闻是国家政治管理的手段之一,其肩负的重要任务除传播信息外,还包括政治宣传和舆论领导。

这就要求节目必须寻求既有利于受众接受,又有利于将社会舆论和行为引向党和人民利益的方向的语言方式。

电视读报节目的点评,“舆论领导”的作用更加强大,承担的责任更大。

任何一个主持人所表达的观点往往会被认为代表的是节目的立场,往大了说是代表央视的立场。

因此,电视读报节目的平民化趋势不代表马斌可以像老百姓一样想说就说、啥都能说。

从根本上讲,它还是一个掌握话语权的公众媒体,既要尊重观众的知情权,也要尊重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评论既要感性地说出老百姓的心里话,也要给观众理性思考,同时还得给新闻当事人留下表达的空间,避免造成话语权下的弱势群体。

(二)全面报道和深入点评

“‘读’有余而‘解’不足”被认为是电视读报节目的一个死穴,主持人的点评功力欠缺则被认为是最大的原因。

而笔者认为,一定程度上这是由电视读报节目两个内在要求—全面报道和深入点评—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说:

“电视新闻也需要对新闻的解读和价值判断,读报的出现,恰恰实现了它在信息量上的加深、加厚。

”于是,在厚度和深度上做文章,成了众多电视读报节目努力的方向。

但是这两者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1.节目定位“二选一”

也就是“全面报道”和“深入点评”只有一者能“入选”节目定位,又或者说一档具体的电视读报节目只能选择其一标榜自己节目的特色。

这一点从各个节目的定位当中就能看出一二。

大多数的电视读报节目选择了“全面报道”的:

中央电视台《媒体广场》—“采集内外媒体,解读天下报章”;青岛电视台公共频道《新闻读报》—“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知道”;石家庄电视台新闻频道《天天读报》—“浏览国内报章,做看风起云涌”等。

以《媒体广场》为例,节目组每天收到的报纸杂志达150份左右,高峰时达200份左右。

在众多的报纸杂志中,首先会挑选50至70条信息在每天第一档22分钟的节目里进行播报,在第二档37分钟里,最多时达近百条新闻信息。

新闻题材涉及社论、消息、通讯、言论、图片等,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娱乐等各个方面。

《媒体广场》可以说是国内最具“综合”特色的电视读报节目了,其优势就在于能够在第一时间搜集到国内尽量多的报纸,并以央视一套为收视平台。

如果说《媒体广场》做到了“采集内外媒体”这一点,对“天下报章”的“解读”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也有选择“深入点评”的,以《孟非读报》为例。

孟非语速之慢和后起的电视读报节目相比,相当另类。

在7、8分钟的读报时间当中,孟非最多评说3条信息,有时也专门就一条信息进行解读。

在一定程度上,时间越长,问题解读得越清晰,因为逻辑的推理、论证是需要一步步来的。

正如笔者所举的“禁电动车”和“汪涵患肝病”两例,说理要让观众认同并不是一缴而就的,观众的思维需要主持人的深入浅出的解说和评点加以引导,最终才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的点评才是深入的。

2.难找两者“平衡点”

当然,在现实操作中,还是有的很多电视读报节目在为兼得两者而作着努力。

以《有报天天读》和《马斌读报》为例,诚然这两个节目己经做得非常好了,但是细究之下,还是有些许问题。

电视读报节目通过对新闻报导的解读,告诉观众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通过对报纸评论的阐释,帮助读者分析新闻,引导读者如何看待新闻。

节目对资讯的有效整合利用,对海量的资讯进行有序化的整理,筛选、解释新闻资讯,以大众化的形式将新闻重新梳理、编排传送给观众。

一则,为了涵盖当天所有的新闻事件,节目内容有时未免空泛。

主持人一般只能介绍一下新闻的标题,以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出新闻的内容。

二则一篇有深度的文章,又岂能用一两句话把内容说透。

这样的播报速度,很难将一个复杂的事件评说得全面而有深度,观众无法真正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与其说“全面报道”和“深入点评”是电视读报节目内在要求的矛盾,还不如说这是电视读报节目在发展过程中的的确确横亘在电视人面前的拦路虎。

要想在“全面报道”和“深入点评”的这根平衡木上,“站得稳、走得好、跳得美”付出的努力是可想而知的。

(三)尽全力的传者和不满足的受众

“怎么说”和“说什么”,是“读报”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电视人两手都在抓,也希望两手都可以抓好。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总没有那么顺利,还是遇到了形色各样的尴尬问题,同时摆在电视人和受众的面前。

对电视人而言:

在选择新闻的时候还是感觉困难,不知道哪条信息是观众爱看的。

对受众而言:

林林总总的电视读报节目虽风格各不相同,所读内容也鲜有雷同,但是“他们读的报纸,选的新闻不一定是我们喜欢的”。

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

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受众调研不到位

2003年,继《有报天天读》和《马斌读报》之后,各地电视台一哄而上纷纷办起读报节目。

其可见的低门槛、高效益等优势自然是电视人追求的目标。

其中不乏部分实践者还没来得及好好准备就匆匆上马,这准备工作之一就是目标受众的调研工作。

虽然目标受众调研工作的重要性为电视人所认同,不管是新节目的开办,还是老节目的改版,大多数栏目都少不了这样的流程,但是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到位的还是比较少的。

一种是仅仅把调研作为一种流程,没有把受众市场的调研工作真正落实到节目的操作中去。

另一种是调研意识强,也有一定的行动力,但是认为一次的调研结果是可以一劳永逸,没有随时关注受众市场的变化。

读报节目调研不充分,无疑是在打一场没有把握的仗。

2.电视读报节目可选择的信息是“有限的”

这个“有限”是相对的,从基数上看,全国各地发行的报纸,乃至世界各地的报纸,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途径再不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障碍。

因此这里的“有限”表现为:

第一、几乎所有的电视读报节目都是定位为电视新闻节目,仅这一点,就大大限制了信息的选择空间,传者在选择报纸的时候必然会过滤一些和新闻无关的报纸媒体。

第二、作为二次信息的传播活动,电视读报节目更追求信息源的权威性,因此多选择一些主流媒体中的头版头条等重要信息,过滤掉主流媒体当中的次重要信息和非主流媒体的信息。

又由于主流媒体的“媒体间议程设置”功能,使得同一天的报纸信息有同质化的倾向,也因此带来电视读报节目同质化的倾向。

第三、电视读报节目已经在画面上失去了优势,为了在时效性上有所补偿,电视读报节目通常只读当天的报纸,前一天的都很少读,更不用说是周报了。

周报由于时间上的宽裕,看问题的角度较之日报要更深刻、更全面,观点的角度也

因此有可能更新颖、独特。

而大多数电视读报节目往往主动抛弃了周报。

(四)对语言的强倚重性和弱呈现力

呈现力指媒体面对特定人群呈现有针对性的信息及其价值的能力。

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表征或描述,它是用不同的符号去表征或描述的,从而决定了媒体有不同的呈现能力。

呈现的背后是生产、获取、组织环节,呈现是最终环节,若呈现环节出了问题,整个链条的价值将极大消解。

呈现力越来越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在电视读报节目,“读什么”是信息的选择,“如何读”则是观点的表达,不管是“读什么”还是“怎么读”,最后都得通过电视语言传达和呈现出来。

所以,电视读报节目的呈现力主要表现为电视读报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呈现力,即读报人的语言呈现选择好了的二次信息及其表达独到观点的能力。

语言的呈现力对于缺乏画面表现力的电视读报节目而言尤为重要。

但是目前不少电视读报节目就存在语言的弱呈现力的问题,而且还有部分电视读报节目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了,仅仅从弥补电视画面的角度展大作形式的文章,在节目编排上花了大力气,而却忽视了电视语言的呈现力的重要性。

报人谭军波在其博客中说道:

“(现在很多的电视读报节目)作秀大于读报,具体表现在主持人过于调侃,花里胡梢,哗众取宠,缺乏真诚:

点评不到位,隔靴搔痒,蜻蜓点水,不一而足”。

是的,有些主持人的“说新闻”慢慢等同于调侃新闻,甚至对有的信息点评也十分随意,这就会给观众造成一种“为了表现”的感觉。

有的主持人想在节目中把新闻说出来,可却对新闻稿件并不完全理解,不能驾驭整个新闻事实,语言拉杂、随意、语病频出,乱加语气词。

诚然,一档好的电视读报节目的核心在于个性化的点评,点评体现了主持人的思维特色,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敏捷而深刻的思维必须有良好的语言来传送。

因此,电视读报节目语言的弱呈现力完全能够影响到电视读报节目的传播效果。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既可以很好的帮助主持人向受众呈现其逻辑思维,又有破坏逻辑的填密和合理性。

语言的弱呈现力可以让读报人个性观点的表达事倍功半。

四、电视读报类节目未来发展的建议

在客观公正对待电视读报节目这一新兴的电视节目的基础上,直面电视读报节目流行背后的存在误区可以更好的发挥电视读报节目的“补充’,“丰富”作用来探路,希望电视读报节目可以走得更远。

下面,站在传播学的角度上,围绕电视读报节目流行背后的存在误区提出对策性建议。

(一)多元化的评论是维护新闻客观性的保证

客观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但纯粹客观主义者强调实录事实,要求尽量减少评论的色彩,以降低报道中记者的主观成分,这本身就不符合客观事实。

新闻事实之所以被受众所了解和获知,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大量传播者的主观因素。

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通常包括记者采访——编辑制作——物媒传播——受众接受这样四个阶段。

记者采访环节中话题的选择、问题的提出、语言的表达、摄像的角度;编辑制作环节中镜头的取舍、话语的整和、主题的提炼、节目的包装;物媒传播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