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870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docx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docx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

(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

(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

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

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

(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

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

(1)

知识目标:

(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

(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能力目标:

(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

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

(2)

知识目标:

(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

(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

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

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

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

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

(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

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

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

能力目标:

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2.2区间

知识目标:

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

能力目标:

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区间的概念.

教学难点:

区间端点的取舍.

课时安排:

1课时.

 

2.3一元二次不等式

知识目标:

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

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知识目标:

(1)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或的解法;

(2)了解或的解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不等式或的解法.

(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

教学难点:

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

课时安排:

2课时.

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知识目标:

(1)理解函数的定义;

(2)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函数的概念;

(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

教学难点:

(1)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的理解;

(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3.2函数的性质

知识目标:

⑴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⑵会借助于函数图像讨论函数的单调性;⑶理解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像特征,会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能力目标:

⑴通过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⑵通过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⑴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图像特征;⑵简单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教学难点:

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判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知识目标:

(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3)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

能力目标:

(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段函数在点处的函数值;

(2)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3)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

教学重点:

(1)分段函数的概念;

(2)分段函数的图像.

教学难点:

(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

(2)分段函数的图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4.1实数指数幂

(1)

知识目标:

⑴复习整数指数幂的知识;⑵了解n次根式的概念;⑶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定义.

能力目标:

⑴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转化;⑵会利用计算器求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值;⑶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

分数指数幂的定义.

教学难点:

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互化.

课时安排:

2课时.

4.1实数指数幂

(2)

知识目标:

⑴掌握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⑵通过几个常见的幂函数,了解幂函数的图像特点.

能力目标:

⑴正确进行实数指数幂的运算;⑵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⑶通过对幂函数图形的作图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能力与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

教学难点:

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

课时安排:

2课时.

4.2指数函数

知识目标:

⑴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⑵了解指数模型,了解指数函数的应用.

能力目标:

⑴会画出指数函数的简图;⑵会判断指数函数的单调性;⑶了解指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部分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⑴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⑵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

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

课时安排:

2课时.

4.3对数

知识目标:

⑴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⑵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⑶了解积、商、幂的对数.

能力目标:

⑴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⑵会运用函数型计算器计算对数值;⑶培养计算工具的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数的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

4.4对数函数

知识目标:

⑴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特征;⑵了解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

⑴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⑵通过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的应用中实际问题的题意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5.1角的概念推广

知识目标:

⑴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实际背景意义;⑵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界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

(1)会判断角所在的象限;

(2)会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3)培养观察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终边相同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和确定.

课时安排:

2课时.

5.2弧度制

知识目标:

⑴理解弧度制的概念;⑵理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

能力目标:

(1)会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3)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

弧度制的概念,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教学难点:

弧度制的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

5.3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知识目标:

⑴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⑵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正负号;⑶掌握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

能力目标:

⑴会利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⑵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教学难点: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的确定.

课时安排:

2课时.

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知识目标:

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能力目标:

⑴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其他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三角式的值.

教学重点:

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平方关系求正弦或余弦值时,正负号的确定.

课时安排:

2课时.

5.5诱导公式

知识目标:

了解“”、“”、“180°”的诱导公式.

能力目标:

(1)会利用简化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

(2)会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三个诱导公式.

教学难点:

诱导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理解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的简图的方法;(3)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能力目标:

(1)认识周期现象,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为载体,理解周期函数;

(2)会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3)通过对照学习研究,使学生体验类比的方法,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sinx在上的简图.

教学难点:

周期性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5.7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知识目标:

(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

(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

能力目标:

(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

(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角;(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

教学重点:

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课时安排:

2课时.

6.1数列的概念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

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6.2等差数列

(一)

知识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

2课时.

6.2等差数列

知识目标:

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前项和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

2课时.

6.3等比数列

知识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

(2)理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

2课时.

6.3等比数列

知识目标:

理解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

3课时.

7.1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知识目标:

(1)了解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

(2)掌握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

能力目标:

通过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