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8428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57 大小:54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四年级数学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四年级数学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四年级数学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四年级数学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教案2.docx

《四年级数学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教案2.docx(1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教案2.docx

四年级数学教案2

 

科目数学

年级四

班别(3)

教师陈卫芳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1

3.1~3.5

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应用题

2

3.8~3.12

三步计算应用题

3

3.1~3.19

三步计算应用题~简单的数据处理

4

3.2~3.26

求平均数~整理和复习

5

3.29~4.2

十进制计算法~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6

4.5~4.9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减法的意义

7

4.11~4.16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除法的意义

8

4.19~4.23

除法的意义~整理和复习

9

4.26~4.30

计量的产生~名数的改写

10

5.1~5.7

休息

11

5.1~5.14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的比较

12

5.1~5.21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3

5.2~5.28

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14

5.31~6.4

整理和复习~角的度量

15

6.7~6.11

角的度量~垂直和平行

16

6.1~6.18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7

6.21~6.25

整理和复习

18

6.28~7.2

总复习

19

7.5~7.9

复习、考试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复习:

1.练习:

(卡片)

30+30÷342×380÷16+2

12×5—60÷28×5×10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

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

(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

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

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

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5.讨论:

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汇报,进一步明确: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学会学习方法。

6.教师指出:

像这样的题目,计算时可以把括号内的两步计算省略一步,直接写出括号内的计算结果即可。

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7.反馈练习:

第1页“做一做”。

同桌同学每人选一题,先用铅笔在第一步运算的算式下画横线,再与同桌互相说一下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计算。

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板演订正)

2.判断。

通过订正,强调:

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3.变式练习;

(通过变式练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强化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体会括号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注意什么问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1题,左右两组中任选一组,课堂内完成。

七、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1及第7页“做一做”,练习二。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感知算理。

2、指导学生试算,感知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2、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五、教学步骤

(一)复习:

1.练习。

(卡片)

81÷2716×5×4(25×3—15)÷5

2、口答下列各题(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使学生感知到,利用“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这个已知条件,既可求出“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又可求出“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已知条件既能与人数相联系,又能与天数相联系o)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题(板书课题:

应用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组织学生讨论:

例1与刚才两道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联系两道复习题,思考:

要想求出5人4天能编多少个筐,我们应该先求出什么?

(4)、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教师画出线段图(学生先汇报哪种,教师就先画哪种)。

根据线段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回答:

要想求5人4天编多少个,我们第一步先求什么?

第二步求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小标题。

再引导学生分步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形成板书:

1个人1天编16个5个人1天编?

个5个人4天编?

个第一种解法:

①5个人1天编多少个?

16×5=80(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80×4=320(个)

1个人1天编16个,1个人4天编?

个5个人4天编?

第二种解法:

①1个人4天编多少个?

16×4=64(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64×5=320(个)

(两次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初步感知理解。

(5)、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在书上第6页和第7页的空处填空

指名同学板演列综合算式、解答的过程。

第一种解法:

16×5×4

=80×4

=320(个)答:

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第二种解法:

16×4×5

=64×5

=320(个)答:

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6)、对比两种解法,讨论:

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点是什么?

(7)、教师归纳小结:

已知每人每天编几个筐,求5人4天编多少个,所求的结果既与人数有关,又与天数有关。

解答时,可以先从人数人手求,也可以先从天数人手求,两种方法都正确,我们都应该掌握。

3.反馈练习:

第7页“做一做”。

先读题,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同桌讨论,要想求3台8小时铺路多少平方米,可以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订正时,请同学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第1—3题。

2.补充条件或问题,并口头列两种算式。

3.依照练习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编题,要求数目尽量小一些,能直接口算出结果。

编完后请其他组同学口头列式解答,并当场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总结,指明这节研究的是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把课题补充完整:

连乘应用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4、5题。

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2及第10页’“做一做”,练习三第1-5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3、理解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互逆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感知算理。

2、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试算、讨论、感知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2、教学难点:

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步骤。

四、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卡片、

五.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卡片出示)

3×15×20900÷15÷20

4×5×8160÷8÷5

2、出示复习题:

要求学生:

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一种)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根据学生画图情况确定两名同学板演。

(每人一种解法,画图并列式计算。

(二)、探求新知

1、出示例2:

2、指名同学读题,对比复习题,组织讨论:

例题与复习题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3、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在已画成的两个线段图中标注一下,已知了什么,求什么?

通过标注,使学生明白,例题与复习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换了位。

并形成线段图并板书:

每台8小时织?

5台8小时织布160米,每台8小时织?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感知算理。

4、指导学生对照线段图讨论:

要想求出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我们怎样做?

5、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情况,让学生在线段图中标注出先要求的是图中的哪一段,应该怎样求?

学生说清解答步骤后,教师板书每一步的小标题。

然后再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直接试做,分步解答。

同桌间互相讨论订正。

6、指名学生口述分步解答过程,教师板书:

(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32÷8=4(米)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先自己直接列式,再指名在线段图下对应位置板演成板书:

160÷5÷8

=32÷8

=4(米)

答:

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试算,感知计算方法。

7、改例2线段图的问题和条件成下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应该先求什么?

怎样求?

(1)、5台1小时织?

(2)、每台每时织?

8.学生讨论确定先求“5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再求“1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书写小标题。

然后自己在书上第10页填空,由一名学生板演,形成以下板书:

(1)、5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8=20(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20÷5=4(米)

列综合算式解答为

160÷8÷5

=20÷5

=4(米)

答:

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9、集体订正,订正时进一步强调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10、讨论:

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1、反馈练习:

第10页“做一做”。

读题,思考: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要想求“1只母鸡1个月下多少蛋”这个问题,可以先求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二种算法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学习,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试算,进一步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三第1、2题。

2、对比性练习:

练习三第4题。

3.根据题中提供的条件进行分组练习,练习题目由各组任选一组。

条件:

“书法小组每人每天写8个大字,5个人4天共写了160个大字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材14页例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接替思路,掌握接替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引出新课,运用知识迁移,指导学生学习新知。

2.引导学生试算,掌握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确定求某个问题需知道哪两个直接条件,进而确定解题步骤。

2.教学难点:

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2.改(3)为下面习题。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

三年级和四

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这道题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缺少什么条件?

要求学生直接补充四年级人数。

列式,分步解答。

(二)探究新知

有个学生是这样补充的条件,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你能不能解答呢?

如果能解答,该怎样解答呢?

出示例3:

(通过补充条件的练习,自然引出例题,可使学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步、两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与复习题的区别和联系。

(补充了两个条件,有四个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没有改变。

(2)、问:

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

三年级有多少人?

四年级有多少人?

(3)、让学生自己解答。

(4)、想一想,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

”该怎样解答?

4.反馈练习:

“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四第1、2题

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口头列算式解答。

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

(通过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二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解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及解答方法。

六、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3题

七、板书设计(略)

教学内容:

教材15页例4

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2、教学例4:

出示例题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

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

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

讨论题:

(3)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

3、引导概括

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

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

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

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

5、板书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步骤

(一)、复习:

1.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78

168—17×4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

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

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改复习题为例5。

2.(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

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必须先知道什么?

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

为什么?

启发学生: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

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

第二步求什么?

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

五年级栽树15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

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

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

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

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

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整理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1及第24页“做一做”,练习六。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初步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

2、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人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3、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和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1、通过图表,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图表。

2、引导学生填写,感知数据的整理。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2、教学难点:

把不完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画有例1学生分布图的挂图或小黑板1块、画有例1统计表框的小黑板1块、画有方格的小黑板2块。

五、教学步骤

(一)、复习: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学生分布的挂图或小黑板。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哪道巷有这班学生,很形象,很直观。

(通过直观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统计表的作用。

2、老师进一步引导:

每条街,每道巷分别住了多少同学?

哪条街,哪道巷住的人多?

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

全班共多少同学?

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先逐街、逐巷数出人数。

记住

问题。

再进行比较,回答出问题。

3、教师指出:

只看图不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我们先数一数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在图上标注上数字。

数出的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就叫做数据。

(渗透特点:

来自生活实际,是真实的。

启发学生:

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但是比较零乱。

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数据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再看图,就能一眼看出各街各巷住了多少学生,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讨论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要有道理,就应加以肯定。

从中再选出统计表的方案。

教师:

以上各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数据进行整理。

我们先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

出示下表(空表框)

教师指出:

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第二栏起,逐一写街巷名。

5、组织学生根据原始图填写,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

学生填写书上第23页的不完整统计表。

然后问一共多少人。

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

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6、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填写,使学生感知数据的统计。

7、认识条形统计图。

有时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也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数据的。

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可以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

人)。

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标注时相邻街巷名称间要空一格,以求容易区别和美观。

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课本第24页上部的条形统计图。

8、看条形统计图,回答课本第24页五个问题。

(直观观察简单统计图,感知数据整理的作用,通过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美。

9、反馈练习:

在教师带领下完成课本第24页“做一做”。

教师先出示原题,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

问:

每一小格代表几米?

小芳的成绩是多少米?

应该涂几个小格?

确定14个小格怎样确定较好?

(找出15所对应的高度,向下数1格即可,不必从1数。

其他同学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

确定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同桌间互相检查涂色是否准确。

然后组织学生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书中问题。

(由于条形统计图是新接触,学生涂色有困难,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教学时教师的引导示范不能太少。

练习时,教师要先示范,后放开由学生自己完成。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六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

重点引导:

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

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

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六第3题。

提示:

先统一单位,并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知道了什么是数据,怎样整理数据,还学习了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六第2、4题。

(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各班人数,独立完成。

2、活动性作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日时间进行专项公益劳动(如擦玻璃),分别记录每人擦的块数,然后把小组擦玻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

要求统计表中能反映出每个人擦的块数和小组擦的总块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