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走近桂林山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7820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走近桂林山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一节走近桂林山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一节走近桂林山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一节走近桂林山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一节走近桂林山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节走近桂林山水.docx

《第一节走近桂林山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走近桂林山水.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走近桂林山水.docx

第一节走近桂林山水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学习本单元之后,能够根据给定的地理事象,分析地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地貌和土壤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貌和土壤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够归纳地貌和土壤的空间分布特征,辨识给定区域的地貌和土壤特征。

(区域认知)能够使用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进行深入观察分析,并设计实验,作出结论。

(地理实践力)

校友会2019中国天文学类一流专业排名

全国排名

学科名称

学校名称

星级排名

办学层次

1

地理学

北京大学

8星级

世界一流学科

2

地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7星级

世界知名高水平学科

3

地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

7星级

世界知名高水平学科

4

地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

6星级

世界高水平学科

5

地理学

兰州大学

6星级

世界高水平学科

6

地理学

南京大学

6星级

世界高水平学科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

内容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目标

学业质量水平

合格考(水平1-2)

1.识别喀斯特地貌,说明喀斯特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区域认知]

2.能够通过查找资料,说出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地区。

[地理实践力]

等级考(水平3-4)

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一、桂林山水

(一)概述

1.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

2.桂林风景的四绝是“山清、水秀、洞奇、石美”。

(二)喀斯特作用

1.概念:

主要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溶蚀和淀积的过程。

2.影响因素

岩石

可溶性

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有石灰岩等

透水性

岩石裂隙的发育程度越高,透水性越好

溶蚀力

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等的数量

流动性

取决于大气降水等

(三)桂林山水的发育条件

自然条件

具体内容

岩石条件

石灰岩广布,并且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

气候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水文条件

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漓江纵贯南北

生物条件

植被茂盛

[微思考]我国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为什么不如南方典型?

提示 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温低,降水少,流水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弱,所以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充分。

二、喀斯特地貌

(一)地面喀斯特地貌

1.主要地貌类型:

石芽、溶沟、石林、峰林、峰丛、孤峰等。

2.形成:

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叫溶沟,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叫石芽。

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由一系列石柱组成的石质森林叫石林。

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形成峰林,单个孤立山峰叫孤峰。

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的叫峰丛。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

1.主要地貌类型:

溶洞、地下河及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2.形成:

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叫石钟乳;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叫石笋;当石笋与石钟乳相连在一起时,就形成了石柱。

[判断]

1.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  )

2.如果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就叫峰林。

(  )

3.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景观矗立在地面上。

(  )

4.喀斯特洞穴易塌陷,不能为人类居住提供便利。

(  )

答案 1.√ 2.× 3.× 4.×

五彩池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

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最典型的莫过于四川黄龙钙华堆积形成的五彩池。

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示意

探究点一 桂林山水形成条件

情境探究

[情境]桂林山水是对广西桂林地区旅游资源的总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

并作为我国第五套人民币背景图案。

下图是人民币背景图和桂林及周边地区地形图。

桂林及周边地区地形

[探究]

(1)(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根据桂林的地理位置分析桂林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分析桂林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特点和岩石条件,并思考气候和地形对桂林的水有什么影响。

(3)(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桂林山水为什么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之首?

提示 

(1)桂林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温和湿润,雨热同期。

(2)地形特点:

桂林地区东部、西部、北部山岭环绕,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岩石条件:

石灰岩广布,并且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

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富集。

(3)桂林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著称,是世界喀斯特峰林、峰丛地貌发育最典型、最精彩、最具观赏性的地区,造就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胜景。

素养凝练

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对桂林山水形成的影响

桂林山水是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它的形成和发育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所示:

素养应用

例1: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赞美桂林周围喀斯特山水风光的一句名言。

桂林山水是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100多千米的山水风光的代名词,是中国也是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区。

这里山奇水秀,风光绚丽。

人们将其自然景观归结为“四绝”,即簪山、带水、幽洞、奇石。

据此完成

(1)~

(2)题。

(1)关于桂林山水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

B.气候炎热多雨,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

C.流水沉积作用强烈,淀积沉积地貌发育

D.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2)“簪山”地貌类型指的是(  )

A.石钟乳B.石笋

C.石芽D.峰林

解析 第

(1)题,桂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2)题,“簪山”指的是峰林。

答案 

(1)C 

(2)D

探究点二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

情境探究

[情境]2016年11月,陕西汉中发现了超大规模天坑群,成为我国分布最北的天坑群。

下图为塌陷型天坑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探究]描述塌陷型天坑形成的地质过程。

提示 石灰岩先经地下水的溶蚀、侵蚀形成了溶洞,后来溶洞上方岩层多次塌陷露出地面形成天坑。

素养凝练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

素养应用

例2:

2016年9月25日,全球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建成启用。

下图为“喀斯特洼坑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图”。

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D.④①③②

解析 喀斯特洼坑的形成是由小变大,由地下发展为露天。

②图在地下形成小的溶洞,①图地下溶洞变大,④图溶洞顶部坍塌,③图喀斯特洼坑形成并扩大。

答案 B

人教版P68-69

分析世界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20世纪末,我国构想建设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

按照设计,需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

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25.6°N,106.8°E)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2016年7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这里建成(图4.5)。

图4.5 平塘县大窝凼工程建设前后对比

究其原因:

第一,它是一处中间低四周高的洼地,有现成的内凹地形,为工程建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地形,节约了基础建设投入;第二,地质条件上它属于山地喀斯特地质,地下溶洞密布,排水通畅;第三,它原本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寂静之地,基本不存在无线电波的干扰。

知识微网

核心要点

1.喀斯特地貌大多发育于石灰岩广布的地区,喀斯特作用主要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溶蚀和淀积的过程。

2.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溶蚀力、流动性的强弱,决定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

3.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4.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及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下喀斯特地貌。

第2题,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有钟乳石等,主要是淀积作用形成的。

第3题,景观④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各种由碳酸钙淀积而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答案 1.A 2.D 3.B

(2020·济宁高一上学期期末)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桂林是我国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下图为桂林喀斯特地貌景观图。

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顶平坡陡,地表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5.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岩石、光照B.气候、土壤

C.土壤、地形D.岩石、水文

解析 第4题,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

第5题,根据喀斯特作用的原理可知喀斯特地貌形成发育两大要素,一是岩石,二是水。

答案 4.A 5.D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地貌指可溶性岩石(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

下图示意我国某喀斯特地貌分布的区域图和气候统计图。

(1)分析图示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自然条件。

(2)图示地区为湿润区,但当地有“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俗语,请用地理学原理解释此俗语。

解析 第

(1)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岩石类型、气候方面分析。

(2)题,结合该地区的气候、地貌特征,从地表水下渗、蒸发、工农业需水量方面分析。

答案 

(1)该地区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广,可溶性、透水性强;气候湿热,降水充沛,水的溶蚀力、流动性强。

(2)喀斯特地貌,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表水大量下渗,地下水丰富;纬度较低,温度高,地表水蒸发量大,工农业用水量大,地表水相对不足,因此有此俗语。

合格考——大显身手

一、选择题

(2020·湖北测评高一期末)2019年4月贵州铜仁发现了世界级石花溶洞(如图),根据初步估算文石(CaCO3)花分布面积高达1000多平方米,其中密集分布的约700平方米。

据此回答1~4题。

1.该洞穴属于(  )

A.喀斯特地貌B.河流地貌

C.风沙地貌D.海岸地貌

2.图中的石花相当于(  )

A.石柱B.石笋

C.石钟乳D.石幔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洞穴属于喀斯特地貌,里面石花的形成与石钟乳相似。

答案 1.A 2.C

我国建造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选在贵州平塘的大窝凼洼地。

大窝凼是一片漏斗天坑群。

回答3~4题。

3.下列对大窝凼洼地地貌形成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岩浆喷发 ②地壳隆起 ③断裂下陷 ④海相沉积

⑤陆相沉积 ⑥流水溶蚀

A.④②③B.④②⑥

C.⑤①③D.⑤①⑥

4.FAST项目选址大窝凼的优势条件有(  )

①天然洼地,开挖工程量少 ②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

③人烟稀少,电磁波干拢少 ④地处内陆,安全性较强

⑤岩石透水,避免积水危害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大窝凼洼地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属于石灰岩,与岩将喷发无关,属于海相沉积,形成过程先是④海相沉积,然后②地壳隆起,地势变高,再被⑥流水溶蚀,没有③断裂下陷。

故选B。

第4题,由题干材料可知,大窝凼洼地是喀斯特地貌所独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建设FAST项目可以减少工程开挖量;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人口稀少,该洼地位置偏僻,受电磁波干扰少;喀斯特地貌区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强,有利于地表水向地下渗透,便于建设项目的排水;由于位于云贵高原区,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清洁,大气透明度高,便于射电望远镜的观测。

故选C。

答案 3.B 4.C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读图回答5~6题。

5.以上“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6.喀斯特溶蚀桥的形成与下列哪些圈层有关(  )

①岩石圈 ②大气圈 ③水圈 ④生物圈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黄土“桥”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海蚀“桥”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地带,是海浪侵蚀的结果;喀斯特溶蚀“桥”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泛分布的地区,是常见的喀斯特地貌,其形成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都密切相关;风蚀“桥”则是分布于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严重。

答案 5.A 6.D

下图示意喀斯特地貌剖面。

据此完成7~8题。

7.下图景观照片相对应的部位是(  )

A.1B.2

C.3D.4

8.图中6和7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变化的记录器,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 ②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 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代 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代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第7题,后坪天坑是流水溶蚀形成的,多形成于2部位。

第8题,6是石钟乳,7是石笋,它们在温暖湿润的年份发育的比较快,比较粗大,在这样的年份降水较多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发育良好。

答案 7.B 8.C

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下图示意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丙—乙—甲

10.石林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

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

解析 第9题,石林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过程是:

首先因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然后石灰岩因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流水溶蚀作用地表变得高低不平,随着流水侵蚀程度的增加,地表形成山峰与山谷,地表水下渗量增加,最后,流水溶蚀作用进一步加剧,地表形成孤立峰林,地下形成暗河,形成典型的石林地貌。

第10题,石林地貌分布区形成地下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地表水流失快,地表水资源变得短缺;地表变得更加高低不平,不利于交通运输建设。

石林地貌特殊,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答案 9.D 10.D

二、综合题

1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南方喀斯特地貌以桂林山水最为典型。

(1)图中地貌景观的共同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等(提示:

从物质组成、成因等角度描述)。

(2)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社会的有利影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 第

(1)题,图中地貌景观都是喀斯特地貌,组成物质为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成因是流水溶蚀和淀积。

(2)题,从旅游资源、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方面作答。

答案 

(1)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 流水溶蚀(有洞穴等)

(2)是独特的旅游资源 喀斯特洞穴为居住、防空、储藏提供了便利等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溶洞是石灰岩地区长期受地下水溶蚀形成的,溶洞内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和石幔,其化学反应过程是CaCO3+H2O+CO2=Ca(HCO3)2。

近年来,随着溶洞的旅游开发及工矿城市建设,溶洞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下河水位下降等。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示意图。

(1)简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2)指出溶洞中二氧化碳的来源。

(3)推测溶洞中地下河水位下降可能的原因。

(4)简述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解析 第

(1)题,钟乳石的形成过程,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的知识,从含有丰富碳酸氢钙的地下水、生成碳酸钙淀积等方面回答。

(2)题,溶洞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包括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游客的呼吸等方面。

第(3)题,溶洞中地下河水位下降可能的原因,从地下水开采、生产生活用水增加、降水减少等方面回答。

第(4)题,溶洞的旅游开发及该地区的工矿城市建设属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主要从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增加;地下水中矿物质含量增加等方面回答。

答案 

(1)含有丰富碳酸氢钙的地下水,由溶洞顶部渗漏下来时,(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少,水中二氧化碳逸出,)水中的碳酸氢钙析出,生成碳酸钙淀积在溶洞顶部,形成钟乳石。

(2)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游客的呼吸;地下河(水)中碳酸钙淀积释放;洞外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洞内积累。

(3)地下水开采增多;生产生活用水增加;由于工矿城市的建设,下渗减少;降水减少;地下河下切侵蚀。

(4)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增加;地下水中矿物质含量增加。

等级考——小试牛刀

石笋(如左下图所示)是指雨水沿石灰岩的裂隙下渗并在喀斯特溶洞洞顶渗出,滴水到溶洞底面的碳酸钙淀积而形成。

科学家对地中海沿岸地区索雷克洞的研究表明,石笋在生长过程中随季节变化形成明暗相间的微层(如右下图所示),暗条纹形成与有机质密切相关;石笋年微层厚度变化与同时代树木的年轮记录相一致。

据此完成1~3题。

1.该洞石笋微层暗条纹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  )

A.洞穴外的动物B.洞穴上覆的土壤

C.洞穴中的植被D.洞穴中的地下河

2.该洞石笋微层暗条纹主要形成于(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3.该洞石笋年微层近几十年来逐渐变厚,反映了当地气候(  )

A.变冷变干B.变冷变湿

C.变暖变湿D.变暖变干

解析 第1题,溶洞洞穴内植被几乎没有,所以其有机质不可能来自洞穴内的植被;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石笋是指雨水沿石灰岩的裂隙下渗并在喀斯特溶洞洞顶渗出,滴水到溶洞底面的碳酸钙淀积而形成”,所以有机质也不是来自洞穴中的地下河;动物的肢体腐烂经微生物分解后会转变为无机物,而活体基本不会经水下渗到地下;但洞穴上覆的土壤中含有各种腐殖质,即有机物质存在。

第2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暗条纹形成与有机质密切相关,这种有机质主要来自土壤,而石笋的形成又是雨水下渗后渗出滴水淀积而形成,所以暗条纹形成时应该是雨水丰富时节。

该石笋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洞穴中,地中海气候区是冬季多雨,所以主要形成于冬季。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石笋年微层厚度变化与同时代树木的年轮记录相一致”,且石笋是由雨水淀积而成,两者综合可知,当年微层逐渐变厚,淀积变多,表明下渗的水及其携带物质多致使淀积作用增强,气候变湿;而微层中的有机物多,则是分解或腐殖作用强,气候变暖,再加上树木年轮宽可以反映气候暖湿,所以,设问中的现象是当地气候变暖变湿所致。

答案 1.B 2.D 3.C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什科茨扬溶洞群位于斯洛文尼亚,这里月降雨量均在110~160mm左右。

夏季平均气温约为21℃,冬季并不寒冷,平均气温为-0.6℃。

下图是巴尔干半岛及其周边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1)指出什科茨扬溶洞群所属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简述什科茨扬溶洞群的形成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 第

(1)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主要从岩石、气候、水文等角度着手。

(2)题,从自然地理要素的角度分析,包括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要素。

答案 

(1)喀斯特地貌。

原因:

石灰岩广布;气候温暖湿润;流水作用显著。

(2)溶洞形成过程中,导致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地表水资源短缺;丰富的降水加剧水土流失,使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土壤退化,植被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