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7452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9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docx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教案.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docx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本章主要问题:

1、什么是城市?

2、城市是如何产生的?

3、城市化

思考:

中西方城市的差别?

1.1城市的概念

中文:

城:

“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1.1.1城市的形成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原始社会——自然狩猎与采集生活——穴居、巢居

原始聚落的分布:

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原始村落的出现(约5000年前)

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固定居民点

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度时期。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1.1.2城市的含义

什么是城市?

或者说城市的定义如何?

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理论上由于各学科对城市的着眼点不同,研究重点各异,因此,对城乡的定义各持己见。

实际上,因受行政体制、历史传统及技术等因素影响,各国所采用的城市与乡村的定义亦差别极大。

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各国共同遵循的城乡定义。

社会学家总是以居民的行为和社群关系作为城市定义的基础。

古典社会学家认为,城市社会给人一种过量的神经刺激和增加人们大量的相互接触,以至必然改变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而这些改变正是城市人和乡村人的主要差别。

社会学家沃尔恩(L.Wirth),把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Heterogeneity)当作城市的三个主要标志,因此,他指出只以“人口多少”为标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定义城市的指标。

人口学家马可耶(M&S226;Macura)通过在塞尔维亚的研究,认为“从人口学的观点,应该以聚居地人口的多少和人口的结构为标准划分城市与乡村,而人口密度因度量上的困难,不宜作为一个准则。

”因此,他建议城乡分类可以最低的人口数和最低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为准则,而史特华(C.T&S226;Stewart)则认为,可以居民中非农业就业比例进行“最简单、最粗略的城乡分类”。

但是,如果要进行精确的分类,则应以市场和购物设施、服务和工业活动为准则,并辅以就业比例和很难反映的其它因素,如城市中的文化、社交、娱乐设施及组织形态等。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从城市形态人手,认为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覆盖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前苏联经济地理学家巴朗斯基则从城市的作用及其形成的角度,认为“在经济地理上,国家或区域的主要轮廊是由道路和城市构成的”,“城市它如一个国家的指挥部,它在国家的一切方面——经济、政治、行政和文化方面担负着组织的职能”,因此,他指出,“城市是靠那些以农村经济中分化出来的非农业经济部门——工业、商业、运输业以及行政、文化部门而成长起来的”。

从城市文化角度,亚里士多德古老的城市定义,也是人类最后的城市定义:

“Peoplecometogetherincitiesinordertolive,theystaythereinordertolivewell”(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他们定居在那里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各国采用的城乡定义评述

虽然各国采用的城乡定义千差万别,但其定义的基础离不开下列五个基本因素:

1、人口规模

以人口多少为标准,将凡是达到某特定最少人口限额的地方,视为城市。

但各国所采用的最小人口限额是非常悬殊的。

如乌干达和丹麦规定,凡超过100人的聚居地都可以称为城市,加拿大1000人,美国2500人,而日本则高达3万人。

由于各国规定的城市最少人口限额不同,所公布的城市人口数和城市化水平的口径不一样,缺乏可比性,因此,我们在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对比各国城市化水平时,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2、人口密集

有时人口虽多,却分散在宽广的地域上,并且互不联系;有时人口虽少,但密集于狭小的区域。

两者相比,后者城市色彩可能更加浓厚。

日本提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4000人以上方可算为城市区域。

澳大利亚规定,人口密度最少在每平方英里500人以上,人口规模1000人以上的人口聚居地方可设市。

3、行政地位和行政区域

这一因素主要是根据历史、政治或行政的观点,而不是基于统计与物资设施的考虑,具有比较静止的趋向。

4、职业构成

将职业构成比例作为城市标准之一,其目的是要反映人口聚居地的经济活动。

城市是依靠那些从农业经济中分离出来的非农业部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口聚居地居民的主要职业是第二、第三产业,而第二、第三产业是必须集中较多的人口才能得到发展的。

5、城市设施

按此因素,凡具有某些城市特征的人口聚居地方都能设市。

这些特征包括:

完整的街道形态,连续成片的建筑,具有一定规模的下水道、自来水、供电、交通系统、医院、市场、教育机构、法院等。

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作为城市划分的标准。

由于人口密度、城市设施要素难以数量化,较少用作区别城乡的标准。

人口规模、行政地位和行政区域、职业构成是比较普遍采用的城乡定义中的三个要素。

我国的城乡定义

我国所称的“城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建国以来,我国设市和镇的标准经过多次变化,目前采用的是1984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和1986年9月19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中确定的设镇和市的标准。

(一)设镇标准

1、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2、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

3、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

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二千,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

(二)设市标准

1、非农业人口(含县属企事业单位聘用的农民合同工、长年临时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登记的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镇、街、村和农民集资或独资开办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城镇中等以上学校招收的农村学生,以及驻镇部队等单位人员)6万人,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

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重要工矿科研基地,著名风景名胜区、交通枢纽、边境口岸,虽然非农业人口不足6万,年国民生产总值不足2亿元,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市的建制。

2、总人口50万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10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年国民生产总值3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撤县设市后,原由县管辖的乡、镇由市管辖。

总人口50万以上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12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

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口虽不足10万,年国民生产总值不足3亿元,如确有必要,也可以撤县设市。

3、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10亿以上的中等城市(即设区的市),已成为该地区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中心,并对周围各县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可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一个市领导多少县,要从实际出发,主要应根据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状况,以及城市经济实力大小决定。

上述国务院的两个通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镇的发展。

本书城市的含义,指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

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城镇设置标准

1)世界各国的城市设置标准,大体可分为几种类型:

①以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

②以居民点的人口数量来划分;

③没有明确的标准来规定,由官方的公布来明确;

④其他类型,如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相结合;以城镇特征为标准等。

2)我国城镇设置标准

我国的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市建制的城市市区,包括设区市的市区和不设区市的市区。

设区市的市区是指:

市辖区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千米及以上的,市区为区辖全部行政地域;市辖区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千米的,市区为市辖区人民政府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地域。

不设区市的市区是指:

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市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地域。

城市的法律定义

(1)人口规模

瑞典、丹麦:

200人;

澳大利亚、加拿大:

1,000人;

法国、古巴:

2,000人;

美国:

2,500人;

比利时:

5,000人;

日本:

30,000人。

中国:

非农业人口:

2,000人以上设镇;

非农业人口:

60,000人以上设市。

(2)城市特质

中国:

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

县政府所在地;

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

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

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李铁映(1986)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城市定义的概括: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

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

政治子系统:

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

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

交通通讯子系统:

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与途径;

空间子系统:

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这种作用的结果。

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1.1.3城市的基本特征、性质与职能

1)城市的特征:

(1)密集性。

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2)高效性。

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使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

(3)多元性。

城市活动和城市职能多功能、多类型。

(4)动态性。

(5)系统性。

城市是一个复杂、宏观和开放的大系统。

2)城市的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城市职能是指一个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其内涵包括两方面:

一是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另一是城市为城市本身包括其居民服务的作用。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的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反映。

我国城市按性质分,大体有以下几类:

1)工业城市

2)交通港口城市

3)商贸城市

4)科研、教育城市

5)综合中心城市

6)县城

7)特殊职能的城市

城市职能的类型

(1)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

一般职能是指每一个城市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如为本城市居民服务的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

特殊职能是指代表城市特征的、不为每个城市所共有的职能,如风景旅游、采掘工业、冶金工业等。

特殊职能一般较能体现城市性质

(2)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城市以外地区服务的职能;

非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自身居民服务的职能。

基本职能是城市发展的主动和主导的促进因素。

(3)主要职能和辅助职能

主要职能是城市职能中比较突出的、对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职能。

辅助职能是为主要职能服务的职能。

城市职能的分类

(1)各级行政中心城市

一般具有行政、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功能。

可按行政机构等级划分为:

首都城市;省会城市、(副省会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城;片区中心城镇。

(2)某种经济职能城市

工业城市

以工业生产职能为主,工业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占城市最大比例。

可按工业构成划分为:

单一性工业城市:

石油化工城市;矿业城市……

多种工业部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交通城市

对外交通运输职能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对外交通用地及由此发展的工业用地比重突出。

按运输条件可划分为:

铁路枢纽城市;

海港城市;

内河港口城市;

水陆交通枢纽城市。

其他特殊职能城市

如:

历史文化名城和革命纪念性城市;

风景旅游和休疗养城市;

边防城市;

经济特区城市等。

1.1.4城市的规模

城市的规模通常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界定,即城市人口的多少与用地的大小。

常以城市人口的多少来表示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的含义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城市人口规模

1、城市人口规模计算中基数的确定

包括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居住人口:

城市非农业人口;居住在城区的非农业人口;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分为以下三类:

(1)大城市,是指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

(2)中等城市,是指人口20万以上不足50万的城市;

(3)小城市,是指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

但通常习惯将一百万以上城市划分特大城市。

城市用地规模

根据人口规模预测的结果和国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

用地规模=人口×用地指标

1.2.1古代城市的发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1)城市与防御要求

2)社会形态发展

与城市布局

3)政治体制

对城市的影响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1.2.2近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2.城市布局的变化

3.城市与环境

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

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现代城市:

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

工业城市、大城市

1.2.3二战后的城市发展:

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

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导致:

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

1.3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是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的过程。

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概念。

社会学家:

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

人口学家: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这种过程可能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即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二是每个城市地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

经济学家:

城市化是由于经济专业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

地理学家:

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就是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市的集中,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也是劳动力和消费区位向城市的集中。

这一过程包括在农业区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市,以及已有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也包括城市内部已有的经济区位向更集约的空间配置和高效率的结构形态发展。

总之,城市化的含义:

是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城市产生后至产业革命的5000年中,城市人口大约只占10%左右,而产业革命后的约300年中,城市人口已发展到50%以上,其中经济发达国家以达到70¡ª90%。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使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城市化的过程:

产业革命出现将大量工人集中在一起的工厂

工厂附近形成生活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村镇

村镇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发达

聚集效应是城市越来越大

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英国1640年、法国178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打下政治基础。

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始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

法、德、俄、日在19世纪内相继完成。

1781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

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促进了城市间的交往,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经济革命带动了政治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趋于成熟。

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机器的发明使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城市的联系更为快捷,运输量更大

生产力的提高与人口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城市建设管理的变化

城市化的表现特征及城市化水平的度量

(1)城市化的表现特征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它行业的比重不断变化。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2)城市化水平的度量

PU=U/P

式中PU—城市化水平

U—城镇人口

P—总人口

城市化的阶段特征

(1)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

(2)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

(3)后期阶段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比重在70%-90%之间)

过城市化

1.4城市与乡村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与联系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中西方城市的差别

1、中多沿内河发展西多沿海发展

2、中城市中心是官府、衙门西城市中心是教堂(公共活动中心)

3、中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西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第二章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产生与发展

2.1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

1.《周记·考工记》和儒家思想

代表城市:

三国魏邺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

《周礼。

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2.管子老子代表的自然观

代表城市:

春秋阖闾城,济南,明南

3.商品经济和世俗生活的发展

从宋代开始,逐渐废除里坊制度,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

唐长安——里坊中正

  前述隋大兴城是唐长安城发展的基础,唐代虽基本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但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

因此朝臣、权贵Z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这是它的特点。

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

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

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大小不一:

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的坊设2门,有的设4门。

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坊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右有祖庙及社稷,与《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

城市布局上“宫殿与民居不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采用严格的里坊制,这些都与当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严格管制与防范有关。

唐长安历经几次大规模的修建,人口逐渐增加,总人口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长安的规划也对其他都城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

2.1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西方

1.古典时期的社会与城市

代表城市:

古希腊时期的米列都城、古罗马时期的古罗马城

2.中世纪的社会与城市

代表城市:

佛罗伦萨

3.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与城市

代表城市:

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4.绝对君权时期的社会与城市

代表城市:

巴黎凡尔赛宫

2.2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的背景

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乌托邦”、欧文“协和村”、傅里叶“法朗吉”

2.法律实践——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住房、城镇规划等法》等

3.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

1853年开始通过政府直接参与和组织,对巴黎进行了全面的改建

4.技术基础——城市美化

1909年芝加哥规划

5.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就近解决在其工厂中工作的工人的居住问题,提高工人的生产能力

2.2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田园城市理论

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

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

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

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

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

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

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

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个区。

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

  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

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后,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的考虑。

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

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

  霍华德于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

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