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钢筋计算图形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7431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0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板钢筋计算图形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板钢筋计算图形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板钢筋计算图形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板钢筋计算图形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板钢筋计算图形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板钢筋计算图形法.docx

《板钢筋计算图形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钢筋计算图形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板钢筋计算图形法.docx

板钢筋计算图形法

第十一章板钢筋计算(图形法)

11.1钢筋参数详解及简单板钢筋计算分析

本节为第八章——图形法实例讲解。

实例计算分析给定条件为:

开间为3600+4200、进深为3000+3900的网格尺寸,外围一周的梁宽均为300,呈十字交叉布置的梁宽均为250,梁居轴线中心,板厚均为100,不考虑弯曲系数,如图11.1示。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例,您将掌握板筋计算的基础知识。

图11.1实例轴网1

11.1.1

横向底筋、

纵向底筋

布筋步骤:

布置钢筋时可以a先在[

编号中心]定义各种钢筋的属性;b一边布置钢筋一边使用[钢筋图形形式编号]、[图例对话框]定义钢筋属性。

这里我们使用第二种方法。

1)点击

[区域选择]命令,将鼠标指针移到绘图区域中,在网格中的左上封闭区域(1-2/B-C区域)单击左键,此封闭区域被选中,其外围线呈粉红色亮显。

2)左键按住

[横向底筋](或

[纵向底筋])图元,此时鼠标指针变为虚的

(或虚的

),在亮显区域内松开左键,即布置了横向底筋(或纵向底筋)。

3)布置好

[横向底筋](或

[纵向底筋]),单击右键,右键菜单中选择[属性]。

在“属性对话框”中的“钢筋图形形式编号”各列输入参数即可,如图11.2示。

或点击[图例对话框]输入相应参数,如图11.3示。

当鼠标指针靠近绿色数据时,会弹出提示条,详细说明当前参数的填写格式,推荐初学者使用。

参数输入完成后,点击图11.2中的[确定],会弹出[编号内容改变提醒]对话框,做一下相应的选择,输入新的名称,如图11.4示,确定即可。

图11.2钢筋图形形式编号1

图11.3图例对话框1图11.4编号内容改变提醒1

4)板底横向筋及板底纵向筋参数完全一样,仅方向不同而已,这里详解板底横向筋。

[形式编号列表]:

默认值为[编号中心]中的第一个编号的名称,如“HXDJ[1]_1”.可以使用[替换编号],用[编号中心]中已经定义好的编号代替(第一种做法)。

[自定义名称]:

用于标识当前钢筋,以便在提交钢筋之后核对钢筋;此参数可填可不填,不影响钢筋量的计算。

建议:

为建立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在提交钢筋及报表打印后能方便地核对钢筋,推荐——钢筋代码+起始纵轴-终止纵轴/起始横轴-终止横轴。

比如BDH1-2/B-C,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能一眼就看出当前钢筋是1至2轴交B至C轴区域的板底横向钢筋。

[钢筋描述R1]:

格式为“级别直径@排距”,如A8@200表示一级钢、直径8mm、钢筋按间距200mm布置(A或a表一级钢;B或b表二级钢;C或c表三级钢;D或d表四级钢。

)。

[首根离中距离(mm)Z1]:

计算钢筋根数的必要参数之一;表示当前钢筋距离下网格线多少mm开始布置第一根钢筋。

如图中11.1的1-2/B-C区域中的横向底筋,Z1=125+50=175(125为支座边距离网格线的距离,50表示钢筋离开支座边50mm开始布置钢筋)。

[末根离中距离(mm)Z2]:

计算钢筋根数的必要参数之一;表示当前钢筋距离上网格线多少mm布置最后一根钢筋;如图中11.1的1-2/B-C区域中的横向底筋,Z2=150+50=200(150为支座边距离网格线的距离,50表示钢筋离开支座边50mm开始布置钢筋)。

实例中BDH1-2/B-C钢筋根数N=(选中的封闭区域宽度3900-首根离中175-末根离中200)/200+尾根1=18.625=19根。

[首端伸出(mm)S1]、[末端伸出(mm)S2]:

计算钢筋长度的必要参数之一。

填入正值、负值或零;默认S1=0(S2=0),表示当前钢筋左端(右端)刚好伸到网格线处,相当于图例中的“至中”;如果S1>0(S2>0),表示当前钢筋左端(右端)延伸到网格线外,相当于图例中的“伸出”;如果S1<0(S2<0),表示当前钢筋左端(右端)缩入到网格线内;BDH1-2/B-C钢筋S1=150-15=135(考虑为伸到板外边处,扣减保护层15),S2=0表示刚好伸到第2网格线处。

实例中BDH1-2/B-C钢筋长度L=(选中的封闭区域长度3600+首端伸出135+末端伸出0)+2*6.25*8=3835mm。

[输出平均值(Y/N)PJ]:

遇到非矩形板,或自动缩尺配筋时,此参数有意义;默认为N——NO的意思,表示不按平均值输出,在计算时将把每一根钢筋的根数及尺寸列出来,打印时较浪费纸张;填入Y——Yes的意思,表示按平均值输出,在报表中以一行钢筋来表示,根数进行加总得出总根数,长度=钢筋总长度/总根数,为平均长度,较节约纸张。

[是否要弯钩(Y/N)WG]:

计算钢筋长度时是否加上弯钩增加长度;默认为Y,表示要计算弯钩;如果为一级钢,按照规范应设置弯钩,WG=Y;如果为二、三、四级钢时,按照规范可不设置弯钩,此时WG=N。

[是否要保留尾根(Y/N)GSJ]:

在计算钢筋根数时,最后是否+1;默认为Y;实例中BDH1-2/B-C钢筋根数N=(选中的封闭区域宽度3900-首根离中175-末根离中200)/200+尾根1=18.625=19根;如果不考虑尾根,即GSJ=N时,根数=17.625=18根。

11.1.2

横向负筋、

纵向负筋

布筋步骤与“11.1.1横向底筋、纵向底筋”完全相同。

参数如图11.5、11.6、11.7所示。

图11.5钢筋图形形式编号2

图11.6图例对话框2图11.7编号内容改变提醒2

横向负筋、

板纵向负筋参数完全相同,仅方向不同而已。

与底筋相比:

[是否要弯钩(Y/N)WG]参数的默认值不同:

增加了[弯折长度1(mm)W1]、[弯折长度2(mm)W2]两个参数,其他所有参数与板底筋完全相同。

[弯折长度1(mm)W1]、[弯折长度2(mm)W2]:

表示横向负筋的左端弯折长度及右端弯折长度;表示纵向负筋的下端弯折长度及上端弯折长度。

弯折长度一般为板厚扣减一个保护层,(不要认为扣减两个保护层),本例中BFH2-3/B-C钢筋的W1=W2=100-15=85。

BFH2-3/B-C计算分析:

根数N=(选中的封闭区域宽度3900-首根离中175-末根离中200)/150+尾根1=24.5=25根;长度L=选中的封闭区域长度4200+首端伸出0+末端伸出(150-15)+左弯折长度85+右弯折长度85+弯钩增加长度0=4505mm。

11.1.3

支座钢筋1、

支座钢筋2

布筋步骤:

布置钢筋时可以a先在[

编号中心]定义各种钢筋的属性;b一边布置钢筋一边使用[钢筋图形形式编号]、[图例对话框]定义钢筋属性。

这里我们使用第二种方法。

1)击

[选择图元局部]命令,将鼠标指针移到绘图区域中,在网格上的2/A-B段单击左键,此段轴线被选中,其外围线呈粉红色亮显。

2)左键按住

[支座负筋1]图元,此时鼠标指针变为虚的

,当光标指在粉红色亮显轴线上时,松开左键,即布置了支座负筋1。

3)布置好

[横向底筋],单击右键,右键菜单中选择[属性]。

在“属性对话框”中的“钢筋图形形式编号”各列输入参数即可,如图11.8示。

或点击[图例对话框]输入相应参数,如图11.9示。

当鼠标指针靠近绿色数据时,会弹出提示条,详细说明当前参数的填写格式,推荐初学者使用。

参数输入完成后,点击图11.2中的[确定],会弹出[编号内容改变提醒]对话框,做一下相应的选择,输入新的名称,如图11.10示,确定即可。

4)重复1)步骤,左键按住

[支座负筋2]图元,执行2)步骤,重复3)步骤,完成1/A-B轴线段

[支座负筋2]的布置。

参数详见图11.11示.

图11.8钢筋图形形式编号3

图11.9图例对话框3图11.10编号内容改变提醒3

图11.11钢筋图形形式编号4

支座钢筋1与支座钢筋2参数形式完全一样,这里我们讲解[支座钢筋1]

[形式编号列表]:

默认值为[编号中心]中的第一个编号的名称,如“ZZGJ[1]_1”.可以使用[替换编号],用[编号中心]中已经定义好的编号代替(第一种做法)。

[自定义名称]:

用于标识当前钢筋,以便在提交钢筋之后核对钢筋;此参数可填可不填,不影响钢筋量的计算。

建议:

为建立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在提交钢筋及报表打印后能方便地核对钢筋,推荐——钢筋代码+起始纵轴-终止纵轴/起始横轴-终止横轴。

比如ZZJ12/A-B,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能一眼就看出当前钢筋是2轴交A至B轴区域的支座钢筋1

[钢筋描述R1]:

格式为“级别直径@排距”,如A10@250表示一级钢、直径10mm、钢筋按间距250mm布置;A或a表一级钢;B或b表二级钢;C或c表三级钢;D或d表四级钢。

[首根离中距离(mm)Z1]:

计算钢筋根数的必要参数之一;表示当前钢筋距离起始网格线多少mm开始布置第一根钢筋;如图中ZZJ12/A-B中间支座钢筋,Z1=150+50=200(150为支座边距离网格线的距离,50表示钢筋离开支座边50mm开始布置钢筋)。

[末根离中距离(mm)Z2]:

计算钢筋根数的必要参数之一;表示当前钢筋距离终止网格线多少mm布置最后一根钢筋;如图中ZZJ12/A-B中间支座钢筋,Z2=125+50=175(125为支座边距离网格线的距离,50表示钢筋离开支座边50mm开始布置钢筋)。

实例中ZZJ12/A-B中间支座钢筋根数N=(选中的线段长度3000-首根离中200-末根离中175)/200+尾根1=14.125=14根(四舍五入)。

[钢筋长度(mm)L1]:

表示支座钢筋的平直段长度,不含弯折,不含弯钩,本例ZZJ12/A-B支座筋L1=2000,ZZJ21/A-B的L1=500

提示:

板钢筋图中标注的支座钢筋尺寸是否包含支座宽度,请在结构设计说明中查找相关说明,因为各设计院的标注习惯是不相同的。

[弯折长度1(mm)W1]、[弯折长度2(mm)W2]:

分别表示支座钢筋两端的弯折长度,弯折长度一般取值为板厚扣减一个顶部保护层(不要扣减上下共两个保护层),支座钢筋两边的板厚相同时W1=W2,本例W1=W2=100-15=85mm。

[支座钢筋带弯钩(Y/N)WG]:

软件默认为N,表示支座钢筋不带弯钩。

如果遇到特殊设计,要求支座钢筋带弯钩时,设为Y即可,计算时支座钢筋将增加弯钩长度=2*6.25d=12.5d。

本例ZZJ12/A-B支座钢筋总长度=钢筋长度2000+左弯折长度85+右弯折长度85+弯钩增加长度0*12.5d=2170mm。

[分布筋描述R2]:

表示该支座负筋的分布筋,它布置在负筋下面并与负筋垂直相交,格式为“级别直径@排距”,负筋之分布筋在板配筋平面图中一般不会标注,而在结构设计说明采用文字说明,本例见板图下方的说明“支座负筋之分布筋为Ф6.5@200”,输入为“A6.5@200”。

[分布筋宽度扣除(mm)K1]:

计算分布筋根数的必要参数,表示依据负筋直段长度应扣除多少长度后再除以间距求根数,中间支座负筋K1一般为该负筋的跨骑梁宽+50*2,边支座负筋K1为伸入支座内的平直段长度+50。

本例ZZJ12/A-B的K1=中间梁宽250+50*2=350,ZZJ21/A-B的K1=300/2(不偏心)+50=200,

[分布筋带弯钩(Y/N)WG1]:

软件默认为N,表示负筋之分布筋不带弯钩。

如果遇到特殊设计,要求负筋之分布筋带弯钩时,设为Y即可,计算时负筋之分布筋将增加弯钩长度=2*6.25d=12.5d。

[是否要保留尾根(Y/N)GSJ]:

在计算负筋及其分布筋根数时,最后是否+1;默认为Y。

[分布筋长度调整(Y/N)ADJ]:

填入Y或N,默认为N。

当为N时,分布筋长度=该负筋的实际长度,即[分布筋所加宽度(mm)FNM]、[分布筋所加搭接(*DJ)FDJ]这两个参数无意义。

一般认为,“支座负筋之分布筋长度”应扣除与本负筋相垂直的板的其他负筋的伸入板内长度,再加上两个搭接,如本例中ZZJ12/A-B负筋之分布筋长度=(该负筋布置轴线长3000)-(A/1-3处的负筋伸入长度700)-(B/1-3处的负筋伸入长度720)+搭接长度*2。

[分布筋所加宽度(mm)FNM]:

在ADJ=Y时有效,表示计算分布筋长度时,以布置负筋的轴线长度为底数,再增加(正值)或扣减(负值)的长度值。

一般应填入负值,表示应扣该板中垂直负筋伸入板中的长度。

本例ZZJ12/A-B的FNM=-(700+720)=-1420mm。

[分布筋所加搭接(*DJ)FDJ]:

在ADJ=Y时有效,表示计算分布筋长度时,以布置负筋的轴线长度为底数,再增加(正值)或扣减(负值)几个搭接长度。

一般应填入正值,表示扣除该板中垂直负筋伸入板中长度后再加下几个搭接值。

本例ZZJ12/A-B的FDJ=2,表示增加两个搭接长度。

本例ZZJ12/A-B中间支座负筋之分布筋Ф6.5@200,其根数N=(钢筋长度2000-分布筋宽度扣除350)/200+尾根2=10.25=10根。

本例ZZJ21/A-B边支座负筋之分布筋Ф6.5@200,其根数N=(钢筋长度500-分布筋宽度扣除200)/200+尾根1=2.5=2根。

ZZJ12/A-B及ZZJ21/A-B负筋之分布筋长度=布置负筋的轴线长度3000+分布筋带弯钩0*12.5*d+分布筋长度调整1*[分布筋所加宽度-1420+分布筋所加搭接2*DJ]=3000+0+1*(-1420+2*350)=2280mm。

11.2楼板钢筋计算实例

11.2.1建立轴网、调整轴网

在主界面中,单选构件目录中某节点,如“板>2F”,点击右键菜单[新增>图形构件],或主菜单[操作>新增>新增图形],或工具栏中的

[新增图形],即进入到ECAD界面中。

1)鼠标左键点击直线轴网的图元,并按住左键不放,将它拖到绘图区的相应区域。

2)点击

选择按钮,把鼠标箭头指向轴网中的任何一根轴线,鼠标左键双击或单击右键,弹出菜单,选择[属性],软件自动进入[轴网标注]界面。

按图11.12、11.13、11.14、11.15所示参数确定轴网,生成的轴网如图11.16所示。

 

图11.12

图11.13

图11.14图11.15

图11.16

3)点击

选择按钮,把鼠标箭头指向轴网中的任何一根轴线,左键单击,轴网呈粉红色选中状态,在轴网区域中按住左键拖动鼠标,可以任意拖移轴网到绘图区域的适合位置。

4)单击左键下拉

选择合适的显示比例及图纸幅面。

5)执行

[选择]命令,左键鼠标点击直线的图元,并按住左键不放,将它拖到绘图区相应区域。

按照第八章8.5节[直线]命令定位相应的直线。

如图11.17、11.18、11.9、11.20所示。

图11.17图11.18

图11.19图11.20

图11.17中,执行

[选择]命令,左键鼠标点击“相对坐标”,将其拖动到4/C轴交点处。

执行步骤3),布置一条直线;图11.18中,左键单击数字‘767’,改为‘0’,‘2077’改为‘3900’。

‘2379’,改为‘2400’,‘578’改为‘0’;图11.19中,在布置一条直线,在图11.20中,左键单击数字‘2176’,改为‘1950’,‘1326’改为‘0’。

‘1326’,改为‘2400’,‘662’改为‘0’。

提示:

当图形显示很小的时候,您可能无法双击在尺寸标注上,有可能老是选中其他的图元,此时通过

[放大]、

[窗口放大]、

[窗口平移]等命令放大显示并移动后便可正确操作。

同样道理,完成1-2/C-D区域间及4-5/D-E区域间的直线布置,如图11.25示。

11.2.2添加弧形板

生成弧形板的弧线辅助线,有三种方法,详见第八章8.5节[弧线]、[两点、夹角弧]、[三点弧]的详细介绍。

可以根据图纸所提供的相关信息选用不同的方法。

这里我们使用[两点、夹角弧]命令。

1)执行

[选择]命令,左键鼠标点击[两点、夹角弧]的图元,并按住左键不放,将它拖到绘图区相应区域。

2)在2-4/E处弧形板,将“相对坐标”拖动到2/D轴交点处。

左键鼠标点击绘图区内的[两点、夹角弧]的图元,出现两个控制手柄,将光标放到其中的一个控制手柄方框内,光标变为“十”字形,按住左键拖动到2/E轴交点,显现红色,表示捕捉到交点。

同理将另一个控制手柄拖动到4/E轴交点。

3)双击左键或单击右键右键菜单中选择[属性],在“弧的属性”对话框中‘夹角’中输入90度。

4)重复以上1)——3)步骤将1/C-D、2-4/A、5/A-B处的弧线布置上,如图11.25示。

11.2.3板上开洞

板上开洞的目的是为了让钢筋自动缩尺,洞口有三种形式,详见详见第八章8.5节[矩形]、[圆形]、[线组]。

根据图纸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洞口形式。

这里我们使用[圆形]、[线组]两种方式。

1)板中开异型洞。

A执行

[选择]命令,左键鼠标点击[线组]的图元,并按住左键不放,将它拖到绘图区相应区域。

B左键鼠标点击“相对坐标”,将其拖动到1/A轴交点处。

C左键鼠标点击绘图区内的[线组]的图元,出现五个控制手柄,将光标放到其中的一个控制手柄方框内,光标变为“十”字形,按住左键拖动出如图11.21的形状。

图11.21图11.22

D图11.21中,左键单击数字‘1054’改为‘1000’,‘195’改为‘0’,‘401’改为‘300’,‘316’改为‘300’,‘281’改为‘0’,‘492’改为‘500’,‘193’改为‘0’,‘508’改为‘700’,‘1052’改为‘1000’。

如图11.22示。

(2)板中开圆形洞

A执行

[选择]命令,左键鼠标点击[圆]的图元,并按住左键不放,将它拖到绘图区相应区域。

B左键鼠标点击“相对坐标”,将其拖动到4/B轴交点处。

C左键鼠标点击绘图区内的[圆]的图元,出现两个控制手柄及数字,如图11.23示。

输入新的数值,如图11.24示。

图11.23图11.24

计算板底筋及板通长负筋时,板内部的不规则洞口将被智能扣除,实现智能缩尺配筋。

调整后的轴网如下图11.25所示。

图11.25

11.2.4布置钢筋

1)布置板底横向或纵向筋

按照11.1.1节

横向底筋、

纵向底筋的1-4步骤根据图纸的实际配筋情况,将横向底筋、纵向底筋布置上。

如图11.26示。

2)布置横向负筋及纵向负筋

按照11.1.1节

横向负筋、

纵向负筋的步骤根据图纸的实际配筋情况,将横向负向筋、纵向负筋布置上。

如图11.26示。

如图11.26

3)布置支座钢筋1及支座钢筋2

按照11.1.3

支座钢筋1、

支座钢筋2中1-4的步骤根据图纸的实际配筋情况,将支座钢筋1、支座钢筋2布置上。

如图11.27、11.28、11.29、11.30、11.31示。

请注意,图11.27、11.28的支座钢筋1的不同的布置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图11.29、11.30的支座钢筋2的不同的布置方法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的。

图11.27图11.28

图11.29图11.30

图11.31

在所有钢筋布置完成后,左键点即

退出,弹出“退出询问”对话框中选择[计算结果后退出],则计算全部钢筋工程量后退出图形环境。

可以对照本书“11.1.钢筋参数详解及简单板钢筋计算分析”的基础知识,进行钢筋准确度的检验,您将发现,鲁班钢筋计算的工程量是非常准确的,并且非常智能、灵活。

11.3筏板(满堂基础)钢筋计算实例

鲁班钢筋软件中没有筏板(满堂基础)这样的构件,但仍然可以用图形法准确无误地完成筏板(满堂基础)钢筋的计算。

11.3.1网格设置

在主界面中,单选构件目录中某节点,如“基础>满堂基础”,点击右键菜单[新增>图形构件],或主菜单[操作>新增>新增图形],或工具栏中的

[新增图形],即进入到ECAD界面中。

1)鼠标左键点击直线轴网的图元,并按住左键不放,将它拖到绘图区的相应区域。

2)点击

选择按钮,把鼠标箭头指向轴网中的任何一根轴线,鼠标左键双击或单击右键,弹出菜单,选择[属性],软件自动进入[轴网标注]界面。

按上下开间均为12000+40000,左进深为9000+18000+15000,右进深为6000+24000+12000的尺寸设置轴网。

按照本章11.2.1轴网调整和11.2.2添加弧形板的步骤将1-2/A-C处的斜线、3/B-E处的弧线布置上。

如图11.32示。

图11.32

11.3.2布置钢筋并设置参数

筏板(满堂基础)与楼板的配筋的区别在于:

筏板(满堂基础)底部钢筋弯钩是直弯钩,相当于楼板横向负筋、纵向负筋反向布置(直弯钩向上)。

因此筏板(满堂基础)的底部钢筋按照11.1.1节

横向负筋、

纵向负筋的步骤布置上;筏板(满堂基础)的上部钢筋再执行一遍布置

横向负筋、

纵向负筋即可。

如图11.33示。

图11.33

在所有钢筋布置完成后,左键点即

退出,弹出“退出询问”对话框中选择[计算结果后退出],则计算全部钢筋工程量后退出图形环境。

当然,如果筏板上有集水井,需要添加洞口以智能缩尺配筋,或手工进行简单扣减,并调用“基础>集水井”构件计算集水井的钢筋即可。

一问一答

问:

当前支座钢筋跨越了3根梁,间距为200,怎样布置?

需要布置三次钢筋吗?

答:

某根支座钢筋跨越3根梁或3根梁以上时,可以一次一根的布置,也可以使用

[选择图元局部]命令,同时按住shift连续选择另外两根梁,一次性布置。

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如图11.34、图11.35示。

图11.34图11.35

问:

软件默认的各种钢筋参数在很多情况下都不符合实际,在输入参数时随着梁宽、板厚、负筋之分布筋的不同,如首根离中距离、末根离中距离、弯折长度1、弯折长度2、分布筋描述、分布筋宽度扣除等也随之变化,用什么办法能提高参数输入的效率?

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用户必须掌握以提高布筋效率。

各种钢筋的默认参数均存在

[编号中心]中,详见第八章8.4节“构件编号”的讲解。

在布置钢筋之前将所有种类的钢筋统一定义[编号中心]中,布置不同钢筋时按照第八章8.5节10)步骤,用不同的编号替换即可。

达到快速,准确布置钢筋的目的。

问:

某屋面板结构图说明为“双层双向钢筋,未注明的钢筋为Ф6.5@200”,并且在板平面图中标注了正常的板底筋、支座负筋,在软件中该怎样布筋及设置参数?

答:

a先按照一般方法将正常的板底筋、支座钢筋(含负筋之分布筋)布置并设置其参数;b支座负筋没有覆盖的地方并不满足“双层双向”之要求,此范围的上层钢筋属于未注明的Ф6.5@200,单击

[布筋区域选择]命令选中此部分区域,再将

横向底筋、

纵向底筋(不考虑弯折长度时)或者

横向负筋、

纵向负筋(考虑弯折长度时)拖到此部分区域,布置支座负筋没有覆盖范围的上层钢筋。

软件允许我们重复布置同类钢筋;

c此处上层未注横向钢筋的长度=横向轴线长-左边支座筋伸入长度-右边支座筋伸入长度+搭接长度DJ*2,所以将其[首端伸出s1]设为:

-(左边支座筋伸入长度-搭接长度DJ),[末端伸出s2]设为:

-(右边支座筋伸入长度-搭接长度DJ);根数=(纵向网格尺寸-下方支座负筋伸入长度-上方支座负筋伸入长度-50*2)/间距+1,将[首根离中距离Z1]设为(下方支座负筋伸入长度+50),Z2值如法炮制。

简言之,通过重复布置钢筋、灵活设置[伸出或缩入长度]、灵活设置[离中距离],便可变通计算各种各样的非正常设计的板钢筋。

问:

在计算尾根时,软件默认为最后加上1根;比如,在一个“田”字形的板中,笔画代表梁,但其为一整块板,配筋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