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考试内容 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572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代史考试内容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世界现代史考试内容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世界现代史考试内容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世界现代史考试内容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世界现代史考试内容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现代史考试内容 2.docx

《世界现代史考试内容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现代史考试内容 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现代史考试内容 2.docx

世界现代史考试内容2

共产国际(第三国际):

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

又称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

国际联盟

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

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

在巴黎和会,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

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

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成为英法帝国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

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法西斯

本义是“束棒”,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

法西斯也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33年至1945年统治了德国,在1922年至1943年间的墨索里尼政权下统治了意大利,在1931年至1945年统治了日本。

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

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绥靖政策的内容和实质:

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

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

实质上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

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东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

30年代后期,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出兵波兰,占领波兰东部并将其并入苏联。

通过苏芬战争,苏联取得芬兰部分领土。

1940年6月,苏联分别照会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成立苏维埃政权,要求加入苏联。

同年6月,苏联照会罗马尼亚政府,要求把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把北布科维纳“移交”苏联。

罗马尼亚政府接受苏联要求,苏军占领上述地区。

东方战线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到有限的作用。

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道威斯计划

一战后协约国提出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

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组提出德国赔款问题报告,即道威斯计划。

其内容包括:

德国赔款由第一年10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

英美为稳定德国经济,建立正常金融秩序;平衡德国的预算收支。

确定德国赔款的期限与方式。

稳固其赔款来源。

道威斯计划是协约国对德政策的转折点,使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为其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打下基础

罗斯福新政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29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新的经济政策。

主要措施有:

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迅速恢复银行的信用;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回升,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避免了法西斯上台;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新经济政策: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是:

1.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缴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实行商品买卖。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

斯大林模式

它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二战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奠定了基础。

凡尔赛合约

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

1919年协约国与德国在法国凡尔赛宫订立《凡尔赛条约》。

其内容包括: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以及比利时接管;德国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坦克与飞机等重武器。

《凡尔赛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只是暂时性的削弱了德国的势力,为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不列颠之战

为了迫使英国求和,希特勒签署了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

英德空军在英伦上空展开空战,即不列颠之战开始。

德国空军受到英国空军和空防力量的沉重打击,德国放弃入侵英国的计划。

这次战役迫使希特勒在没有把不列颠完全逐出战争之前,即回头来对付苏联,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是日本帝国海军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的事件。

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毁灭性打击。

英美对日宣战,德国对美宣战,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

诺曼底战役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它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诺曼底战役是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

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

主要措施有:

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

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方式,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

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

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

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

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

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

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与同盟国的一次重大战役。

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

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

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巴黎和会

一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与战败国的停战事宜,美英法三国控制了会议,在其策划下,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巴黎和会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

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召开的国际会议。

与会国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它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和补充。

但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九国公约》

在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协调其在华利益所达成的国际协定。

公约提出,1.各国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2.在中国全境内各国商业与实业之机会均等均等,3.各国在与中国的双边与多边的关系不得妨碍“门户开放”政策以及“机会均等”的原则等等。

《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领域完整与行政主权,但事实上却使中国陷入更深的殖民统治中,它把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单独占领变成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之中

慕尼黑协定

二战前夕英法德意四国为解决希特勒制造的、侵占捷克苏台德区而订立的条约。

捷克政府被迫接受慕尼黑协定。

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后,加紧实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动。

《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执行绥靖政策的顶峰,它极大地增强了德国法西斯的力量与侵略野心,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确立以后,1936年—1939年,在党、政、军内开展了大清洗运动。

一大批苏联党政军的最高级领导人被处决,法制和民主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无辜百姓也受到迫害。

大清洗运动给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致使苏联在二战初期节节败退

《魏玛宪法》

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也称为《德意志国宪法》。

主要内容有:

确立了德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规定德国为联邦,主权在民。

人民有普选权、创制权。

采用责任内阁制等。

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新经济政策

背景:

1.根本原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决定的;

2.国民经济的严重危机:

首先农业生产直线下降,其次由于粮食、原料和燃料的严重短缺,工业生产也陷于停工或半停工的困境。

3.严峻的政治形势

4.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认识的转变

主要内容:

1.农业方面: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c.用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

2.工业方面:

a.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b.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

3.商业方面:

把商品货币关系引入国民经济体系

4.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历史意义: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2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3,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产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致命不足。

形成背景:

1、在实践上缺乏经验2、封建主义影响深远3、国际环境的影响4、斯大林在理论上的片面性。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

1、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3、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实行政治上的高度集权。

5、文化上实行高度的集中。

斯大林模式的功绩:

斯大林模式在其形成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以较短的时间把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使苏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为在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战后,这种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经济重建,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在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初期,也起过积极作用。

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

在所有制形式上比较单一,没有充分意识到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而且公有制的内涵以及实现方式上也趋于简单化,没有充分意识到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与多样化;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没有看到资源配置方式可以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忽视甚至否定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没有及时调整过分强调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发展较慢,人民生活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与提高。

治上不够民主,搞个人极权,对持反对意见的人肆意排挤、打击报复。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主要原因:

生产和销售的矛盾,金融市场不稳定③直接原因:

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2)时间:

1929年~1933年

(3)特点:

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4)影响:

①加深了各国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各国采取不同对策走上不同道路,一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实现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另外一些国家仍然坚持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反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道路。

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

②人民不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

(2)目的:

①直接目的:

尽快摆脱困难,实现经济复兴。

②根本目的: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3)特点:

采取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

(4)内容:

整顿金融;调整农业;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以工代赈。

(5)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影响:

①减轻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②不能从根本解决经济危机。

各国反危机的措施及启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的措施一般分四类:

(1)美国一类:

采用罗斯福新政(1933-1939)强化国家干预,同时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2)英法一类:

英国实行保护关税,协调帝国内部关系,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实行帝国特惠制;法国调整劳资关系,改革税收制度等。

(3)北欧国家一类:

普遍出现社会民主党、工党掌权的政府,实行被称为中间道路的福利国家政策,实行保障就业,调整扩大社会保险,多种合作。

(4)德意日一类: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实施法西斯管理,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1)英法在一战后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

使其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2)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状况也极为复杂,30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换频繁。

(3)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

因此,战后在英法等国中出现了一种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5)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

(6)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惟有共产国际,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统治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后果:

绥靖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答:

①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首先遭到了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②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③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军事上:

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英德,俄奥)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导火线(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4.科学进步使战争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大战。

5.军事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

由于一战后德国经济的再次崛起,开始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日本在入侵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同时,美英等国禁止向日本输送战略物资,导致日本对美国的报复野心,导致第一强国美国的卷入,世界大战彻底爆发。

直接原因:

是由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德意日法西斯为摆脱危机,转移国内人们的斗争视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性初期:

法西斯的掠夺,侵略的战争.1942年以后: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德意日轴心国家的侵略,促进了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波兰灭亡后,美国担心希特勒的过分强大会成为自己的危险对手,决心帮助英国。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授权总统用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的方式把军用品提供给“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国家。

这样美国实际已同英国结成同盟。

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一艘军舰上举行会谈,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9月,苏联发表声明,支持宪章的精神。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等国家正式参加世界大战。

1942年,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签字国保证在战争中互相合作,不与轴心国单独媾和。

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历史意义

(1)德日意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战争以及侵略,成为世界的敌人.这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

(2)二次大战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3)同盟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简要分析希特勒在德国上台的主要原因

答:

①历史根源:

德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历史传统;②客观条件:

经济危机是纳粹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③主观原因:

纳粹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④必要前提:

垄断资产阶级对纳粹党的大力扶植;⑤未能建立起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a.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b.两党都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性;c.就两党自身来看,纳粹党上台后才意识到危险性

简述1939年英法苏三国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

①谈判双方都未能从反对法西斯和保卫世界和平为出发点制定外交政策,无法达成共识,矛盾重重;②谈判中互相猜疑;③德国的暗中破坏;④东欧小国的阻拦。

简述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前提

答:

客观因素:

1)物质基础:

生产高度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物质基础,垄断资本主义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2)俄国的基本国情:

①俄国相对落后:

a.工业发展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导致工业发展相对落后;b.沙皇专制制度是俄国最基本的政治制度②内部存在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③俄国资产阶级天生的软弱性

3)一战的推动作用

主观因素:

1)俄国无产阶级独特的有点:

①集中程度高;②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革命传统

2)无产阶级拥有强大的同盟军——农民阶级

3)无产阶级拥有自己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简要分析希特勒在德国上台的主要原因

答:

①历史根源:

德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历史传统;

②客观条件:

经济危机是纳粹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③主观原因:

纳粹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必要前提:

垄断资产阶级对纳粹党的大力扶植;

⑤未能建立起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a.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b.两党都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性;c.就两党自身来看,纳粹党上台后才意识到危险性

一战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一跃成为经济强国。

战后帝国主义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尔赛和约》等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2、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

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

欧洲已经走向没落,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经兴起的美国和日本却利用战争之机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力量,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

它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

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

由于德国实施潜艇战,协约国船只遭到打击,日本海运业首先发展起来。

海运业又带动了其他行业,工农业生产空前活跃起来,兴办企业投资越来越狂热化,公司利润成倍激增

3、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

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4、战争引起的一系列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

4.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帝国主义国家还从殖民地大量征兵,这就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军事技术装备和革新的机械,他们返转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者。

5.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

19世纪的国际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来,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似乎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

第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

这两股力量结合在一起,使得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世界的政治格局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6.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上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准备了阶级条件,同时,由于战后列强无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上由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短暂的发展,但随着大战的结束,列强重新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中国民族经济再受压抑。

思想文化上科学与民主的思想进一步在中国传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启迪了人们开创民主革命的新道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地位

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为空前的一次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80%的世界人口被卷入战争,据估计,二战造成了6000万人死亡,物资损失超过了4万亿美元。

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和地中海,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