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jttj剖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7728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题jttj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习题jttj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习题jttj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习题jttj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习题jttj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习题jttj剖析文档格式.docx

《习题jttj剖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题jttj剖析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习题jttj剖析文档格式.docx

13.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1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

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15.我国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两种观点()

A.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C.都是主观唯心主义D.都是客观唯心主义

16.“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7.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18.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

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

D.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主义

1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

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20.生产方式是()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1.下列选项中,没有正确说明物质与运动关系的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运动与物质不可分D.运动是对物质的反映

2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3.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二元论D.不可知论

2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25.把静止绝对化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

26.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一种()

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27.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8.时间是物质运动的()

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29.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无限性和绝对性B.有限性和特殊性C.广延性和伸张性D。

持续性和顺序性

3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C.都是诡辩论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31.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A.客观性B.有限性C.可知性D.相对性

3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B.主观的精神活动

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3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C.物质生产实践活动D.科学实验活动

34.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离B.直立行走C.语言的出现D.劳动实践

3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3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37.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3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39.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

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

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4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

4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2.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一元论和二元论

4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让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D.经过量变

44.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4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6.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7.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

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

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48.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变动性和稳定性D.斗争性和同一性

49.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哲学依据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50.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唯物辩证法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D.质量互变规律

5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52.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

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

53.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4.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

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

55.在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主要方面D.矛盾的特殊性

56.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

5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58.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因为()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B.原因的作用会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9.“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60.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B.事物中促进其发展的方面

C.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D.事物中促进其运动的方面

61.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

A.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B.一帆风顺的前进运动

C.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D.时进时退的曲折运动

62.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63.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并且与围湖造田使许多湖泊蓄水能力大大降低有关。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A.一因多果B.一果多因C.同因异果D.同果异因

64.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D.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65.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

A.水中捞月B.以砖磨镜C.水滴石穿D.心想事成

66.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67.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的。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神秘主义观点

68.意识是(B)

A.纯粹自然界运动过程的产物B.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C.纯粹生物反映形式的产物D.创造世界的某种力量的产物

69.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脑的形成B.物质文明的发展C.语言的产生D.生产劳动

70.“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71.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

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

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D.意识受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

72.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施工,建成大楼。

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7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学习书本知识B.进行社会调查C.研究历史资料D.参加社会实践

7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B.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D.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7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

A.理论性B.实践性C.指导性D.科学性

76.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7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路线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路线的对立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78.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79.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联想、判断

8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81.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的错误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82.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A.认识到实践的过程B.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C.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D.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83.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

84.一个正确的认识之所以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是由于()

A.事物发展有规律性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

C.事物存在因果性D.人们的实践和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8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86.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

87.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基本动力B.最终动力C.直接动力D.惟一动力

88.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

89.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具有相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C.真理具有主观性D.真理具有绝对性

90.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B.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

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D.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9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92.物理学中的宇称守恒定律被大量实验所证实,但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的科学实验证实,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并不守恒,这一现象表明()

A.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真理B.实践在检验真理时也会发生错误

C.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具有相对性D.实践并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93.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9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

A.实事求是B.理论联系实际C.解放思想D.一切从实际出发

9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B.矛盾理论C.实事求是D.阶级斗争理论

96.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9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B.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C.物质生产、政治制度、思想意识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制度

98.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

A.决定性因素B.可有可无的条件C.必要的条件D.与社会发展无关的因素

9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D.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00.以下关于社会意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意识是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社会思想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D.社会意识不包括意识形态

101.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政治关系B.生产关系C.阶级关系D.思想关系

102.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B.社会科学、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103.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区别就在于()

A.是否反映社会存在B.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是对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D.是否是思想体系

104.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往往不同步,这表明()

A.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无关

C.社会意识具有完全的独立性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0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的关系问题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D.民主政治与法治理念的关系问题

106.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是()

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C.自然科学D.科学技术

107.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是()

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B.先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适合过程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统一

10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10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110.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正确的是()

A.政治上层建筑是无形的B.观念上层建筑是有形的

C.政治上层建筑是观念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D.政治上层建筑决定观念上层建筑

1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

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

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

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

112.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有两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划分方法,它们是()

A.工业社会划分法和农业社会划分法B.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C.市场经济社会划分法和计划经济社会划分法D.传统社会划分法和现代社会划分法

113.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中的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是()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B.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