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越冬的温度汇总.docx
《室内越冬的温度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内越冬的温度汇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室内越冬的温度汇总
室内越冬的温度
关于蜜蜂室内越冬的理想温度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同样是西方蜜蜂,同样在室内,差异为什么这么大呢?
请看:
杨多福老师在《数控讲义》教材中说是:
正负2度为最佳;
后来杨老给的《数控养蜂法》中改为:
正1度为最佳;
蜂帮神用空调越冬,记得说室内的理想温度为6至8度最佳(印象是这个数值);
黄文诚教授的《养蜂技术》第4版认为,室内越冬的温度应在正负4度之间。
请您用辨证的观点,谈谈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答题要求:
每人只有一次阐述观点的机会,把您想表达的意思整理在一个帖子中,可以反复编辑修改自己的主贴,不希望反复多次发帖,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便于读者学习和收藏精品跟帖,以此呈现“中国最专业的科学养蜂论坛”应有的风采。
不论支持与否,您一定爱看纯技术帖子,谢谢您配合!
军魂星
说业务好,说闲话不好。
俺觉得室内越冬的适宜温度,和群势呈负相关。
群势大,温度就得低些。
可分为这几个等级吧:
2-4框6度左右。
4到6框-2度左右。
6框到一个箱体的蜂量就得-4度下。
有一个多箱体蜂量的蜜蜂,得-7度。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沃土
我采用蜂群室内越冬已经十多年了,现在用的是电脑控温设备。
关于淄博蜂友老师提到的越冬室温度的标准不一样,原因有三:
一是蜂群的群势;二是越冬蜂群箱内外的保温方法;三是品种的差异。
蜂群室内越冬,其目的是让蜂群有一个舒适的越冬环境,达到最好的越冬效果——省饲料、尽量延长越冬蜂的寿命。
那么什么温度最好呢?
我们说了不算,这要问问蜜蜂,他会告诉你的。
因为室温高低蜜蜂都会用声音作出反应的,声音最小表明最舒服,那么这个温度也就是最佳越冬温度。
历年我的越冬群势是5脾左右,室温控制在1度,回差一度,蜂群越冬表现、越冬效果良好;今年的越冬群势在6脾左右,仍将温度定在1度、回差1度,蜂群表现不佳,遂降低一度,为0度,回差1度,这时蜜蜂告诉我——他舒服了。
综上所诉:
只要蜜蜂说好的温度才是最好的,这样就省去了很多的理论上的论证,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军魂星
沃土老爷子比我讲的更详细,更好我地由于气候原因(养蜂以来记录到的冬季最低气温-13度,一般也就-8左右就过去了),可以进行室外越冬。
我只搞过一年的室内越冬,那年气候特点极其怪异:
越冬前半程温度低。
蜂群在室内是很舒服的。
后半程温度飙高到10度以上,由于我人在外地。
没有及时出室,倒了相当大的霉。
回来一看——好群几乎全完蛋。
散团,粮绝。
毙掉了17箱群势在8框以上的,越冬室地面被死蜂铺了厚厚一层。
幸存的多是4框一下弱群。
其惨状至今想起还不由满身鸡皮疙瘩。
痛定思痛,也就清楚了失败原因:
温度高,蜜蜂苏醒,提高了它的代谢水平;增加了耗氧量,又导致受闷;还得加强扇风,又提高了蜜蜂的基础代谢水平。
从此我是就很忌惮室内越冬喽。
再也不搞了,这是我养蜂技术的短板。
现在就剩一招了,宁冷勿热通通室外越冬。
安心啊,哈哈哈!
首席常在
关于蜜蜂室内越冬的理想温度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同样是西方蜜蜂,同样在室内,差异为什么这么大呢?
请看:
杨多福老师在《数控讲义》教材中说是:
正负2度为最佳;
后来杨老给的《数控养蜂法》中改为:
正1度为最佳;
蜂帮神用空调越冬,记得说室内的理想温度为6至8度最佳(印象是这个数值);
黄文诚教授的《养蜂技术》第4版认为,室内越冬的温度应在正负4度之间。
请您用辨证的观点,谈谈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答题要求:
每人只有一次阐述观点的机会,把您想表达的意思整理在一个帖子中,可.
淄博蜂友
认真看了军魂星和沃土两位蜂友的帖子,受益良多。
不过,还请你们告诉读者蜂箱门口开到多大?
蜂箱上盖没盖草帘和麻袋片?
大盖上开没开通气槽口?
这很重要!
当室内温度无法达到理想的温度时,控制蜂团自身热量的流失量会成为有效的调控手段。
杨多福《数控养蜂讲义》中,越冬窖温度控制在正负2度时,记得沙盖上是不盖任何保温物的,顶多一片麻袋片,只有大盖。
杨多福老师的蜂箱好像是透风撒气的,不知道大盖是否也透风撒气?
也不知道大盖上有无通风气窗?
(南方来我们这里放蜂的都有通气窗)。
我的蜂箱大盖上就没有通气窗,按正负2度为理想温度,实验了几年。
我想说的是,第一年特别上心,通过夜间敞开棉门帘调节室温,以后越来越粗心,直到背阴处结冰不溶化时入室,来年立春前后出室,基本不再开关棉门帘,结果,室内温度也没有太失控,基本上歪打正着靠上正负4度的范围以内,也就是黄文诚教授谈到的那个温度。
可见,杨多福老师不辞辛苦,每天认认真真的调节进气门和出气门,为了得到一个理想的温度,沃土蜂友用电脑控制一劳永逸,也得到了一个理想的温度。
在我们这里相对管理粗放一点,也马马虎虎安全越冬了。
毕竟我们这里冬季不太冷,小寒大寒季节也就-10度左右。
当摸透了自己的蜂种,群势,控温手段等各项条件以后,“听音辩蜂”就不再是常用的手段了。
就像沃土蜂友那里,只要群势和温度达到理想值以后,听不听蜂声就没有必要了。
至于听越冬蜂发出的声音判断越冬饲料余缺太不靠谱。
我最常用的是搬开大盖看看蜂团的位置和剩余蜜睥的数量,扫一眼就赶紧盖上,搬以搬蜂箱掂一下重量,有经验的人就心里有数了。
我在室内越冬,都是沙盖上只盖大盖的,温度高一点,低一点,只要不是太异常的天气,一般不去管它。
因为业余养蜂,人蜂相隔几十里路,想管,也顾不上。
因此,也就遇到军魂星蜂友所说的问题,就是温度低点不要紧,温度超过8度,黑蜂问题不大,意蜂血统就散团乱飞的比较多了,蜜蜂损失就比较大,所以后来就以室外越冬为主,只是在大冷的20-30天搬进室内,或干脆室外盖点草帘和玉米秸度过严冬。
说道这里,就想起了蜂帮神的室内越冬温度,如果真是6至8度,群再比较大,将会怎么样呢?
(待续)
接下来,我想告诉沃土蜂友,您提供的室内越冬的实例,是一个非常好,非常有用的经典案例。
如果我是讲课的教师,一定会收藏你的案例,并将其带到课堂上。
谢谢您!
当然军魂星蜂友的案例也价值千金。
在分析蜂帮神的空调越冬之前,请先听我讲个故事,是一个真实而有意思的故事。
几年前,有个人以蒸馒头卖馒头为生,但从不怎么零卖,主要是供给很多卖馒头的小贩,因此,数量可想而知。
读者可能会想,蒸馒头的房间一定非常温暖,甚至过热过湿。
如果我告诉你,加工馒头的作坊是没有房顶的沿街毛培房,没有租赁费,房间多,只是石棉瓦简单盖了盖挡一挡雨雪,所有的热量和热气,都被迅速升天.....。
恍然大悟了吧!
在这样的场地,墙壁的保温功能没有任何意义,“房顶”上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地方露天开窗,房间的温度将基本是当时的气温。
朋友可能明白我要说什么了?
对了,我要说室内越冬的蜂箱上面盖了些什么东西?
以及怎么盖的?
对于越冬蜜蜂的实际温湿度的影响,远远超过你费心调节的室内温度!
换句话说,有节制地控制蜂团热量流失,越冬室内最佳温度将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个被允许的范围了,这样的理念变化,必将导致对越冬室温度要求不再苛刻,操作更加粗放和简化。
还以蒸馒头的作坊为例,在冬季最寒冷的季节,将顶部换成一张大型“麻袋片”,作坊里的温湿度会怎么样?
假如盖上两层“麻袋片”又会怎么样?
这可不是胡扯,因为我们养蜂人的蜂箱,冬季越冬的时候,每箱都有一个蜂团作为热源,上面的沙盖,大盖,和麻袋片,是不是可以与蒸馒头的作坊有一比呢?
我真的认为杨多福在沙盖上盖“麻袋片”是很有创意的。
尤其在冬季越冬室内,它比草帘更有优越性,蜂团产生的热量既能够有效排除,又不急不缓,足足温暖着蜂团边脾上的蜜蜂,有不至于造成散团。
如果大盖不是透风撒气,又不开通气窗,那么,从麻袋片透出的温暖和湿度,不会完全毫无价值的流逝,而是只有部分的流逝。
我的蜂箱大盖边框内深足有5-6厘米,盖到巢箱上,利用热气向上的原理保持的温暖气流,足可以惠及到蜂脾上框梁上的蜜蜂不会太冷......。
沃土
淄博蜂友老师您好!
您说的——也就遇到军魂星蜂友所说的问题,就是温度低点不要紧,温度高了,蜜蜂损失就比较大。
很对这是因为蜜蜂调节温度的特点决定的:
蜜蜂对付低温的能力要强于对付高温很多,所以有宁低勿高的原则。
我越冬蜂箱是标准箱,开两个旋转巢门,越冬期都开在最大;上面不盖大盖,只盖一层麻袋片,再盖草帘或小棉被,把草帘或小棉被向前移动,后面留出2.5厘米的通气通道,通道的宽窄与群势和蜂群在室内的高度灵活掌握。
关于“听音辨蜂”,我是这样理解的,听蜂音是确定最佳室温的必备手段,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当群内的声音相对最小,那就是最佳的温湿度了(湿度影响蜂音)。
我的室温在0度时声音相对最低,所以就将温度定在0度,遵循宁低勿高的原则,所以将回差定在1度,所谓回差1度就是在所定温度回落1度时,加热器开始工作(升温),也就是说,室温在0度到零下一度的区间往复运行。
越冬蜂群的群势、保温程度和最佳室温成负相关。
主观的确定越冬室的温度,我认为是机械的。
浅见,望淄博蜂友老师及愿意斧正的老师们指教,谢谢!
军魂星
一点提示:
蜂箱,各种保温物,地窖,地上越冬室,空调等等都是隔冷保热;从而达到一个中心目的——维持蜂团表面温度的极少量波动;以至于进一步影响到蜂团中心温度相对稳定。
也就是从蜂团往外看都属于保温物喽。
千方百计的摸索推算越冬室的温度,不如以满足“蜂团表面为7度”“蜂团中心为14度”;的两大经典数据倒推来的简单,因为一切的措施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在此两点上架设感温头以精确控制室温。
高了就散,低了就加。
直奔主题,岂不更好!
小解“听音辨蜂”术,北方养蜂人在蜂团形成后的冬季,为了不开打盖惊扰蜂群,以皮管插入蜂巢内外端近耳;静心听取蜂团活动所呈现不同声音,再根据声音的不同判断出被诊蜂群越冬属于那种状态(正常与否)。
有利于早发现早挽救,少受损失。
是长期以往,人与蜂交流一种经验主义的东西。
但是也每每奏效。
被广为流传。
鄙人可体会出9种代表不同状态的蜂声,只可会意,无法言传。
听声辨蜂讲究三进两出五听为要旨,最忌讳插入蜂团被骚扰所发之声,听之皆是离谱浮云喽!
菜豆
老周:
用听诊器在蜂箱上听也可以。
还有一种声波仪器,用它来记录波纹的值,然后经过统计分析,可以用它定量分析不同声音和蜂群越冬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不同个体蜂场,乃至于同一蜂群,不同年份,越冬蜂群的声音值和越冬的关系,已及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该措施和越冬之间的关系。
你常常说的《蜂群生物学》它其实没有啥自己的理论,都是在用统计方法证明其他人的理论(主要是西方人,又主要是《蜂箱与蜜蜂》上的理论)在苏联不同地区的适用性问题。
其实《蜂箱与蜜蜂》上的很多理论,也是用这种方法得出的。
这种方法起源于西方,在农业上的应用,李比西是个里程碑,而最终完善为系统的普遍的方法,是洛桑试验场完成的。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基本是用的这些方法,这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你只要用这种方法把你观察到的现象呈现出来,全世界人都可以看懂,包括不懂蜜蜂的人,以及计算机。
什么是科学,这就是农业科学的一种呈现方式,你可以看看蜜蜂杂志,它前面的论文都是用这种方式写成的。
而你设论,偏离了科学,前提不科学,就不会有科学的,普适的结论,所以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因为一个个例永远不能否定另外一个个例,但是如果但你把数据经过数理统计,然后给出统计学上的结论,它就会普适。
这也就是为什么《蜂箱与蜜蜂》《蜂群生物学》等他们是在其他地方做的试验,做的统计,但是对我们,对全世界的养蜂人,都有指导意义的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数控,难以升华总被无数人用个例反驳,而他自己又难以反驳个例,这就是它在科学方法上的固有缺陷,如果它是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给出数据,哪怕结论是错误的,别人也可以引用他的数据,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它的书就具备了真正的科学价值,可惜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它没有做这部分工作。
而《蜂群生物学》的结论都是在实验数据统计基础上做出的,只要数据不是伪造的,哪怕千年后仍然是有用的,仍然是有指导意义的,阿基米德定律,欧里几何,跨越了多少时空,直到今天,在它们的所立论的条件下,仍然是科学的,这就是西方式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精妙之处。
建议不要做无谓的争论,多夯实基础,会有好处的,毕竟自然科学的很多方面,道理是相通的。
蜂群生物学上有个数据,是关于一天中不同的摇蜜放脾时间对蜂蜜产量的影响,这个案例我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
看看他的论述和数控的论述有什么不同?
数控说的它的摇蜜时间,在本论坛都有人说三道四,而《蜂群生物学》上的数据却在全世界都没有人质疑,并且被引用,都有指导意义,想一想是为什么?
人家蜂群生物学用的是科学的方法,它的方法可以指导其他人找到自己最高产的摇蜜时间,而数控给出的是个例,对其他地方没有指导意义。
这就是科学实验的方法的不同,带来的学术价值的不同。
就你所说的这个议题,我个人认为,有人已经触到了实质(就算那温度值给错,你可以通过试验测出你自己的数字,然后再参考全世界其他人测定的数字,给出一个数字范围,这个数字范围差异不会太大,这个至少比室外温度靠谱得多):
千方百计的摸索推算越冬室的温度,不如以满足“蜂团表面为7度”“蜂团中心为14度”;的两大经典数据倒推来的简单,因为一切的措施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在此两点上架设感温头以精确控制室温。
高了就散,低了就加。
直奔主题,岂不更好!
当然,由于这两个数值基本是个恒值,所以难以作为养殖操作的指标,我们可以寻找着它,找出几个变量来作为操作依据,比如饲料消耗量,死蜂量,蜂群声音不同时间不同波段的值、越冬后春繁的质量等,用它们和越冬温度建立回归方程,就可以找出调节温度的最佳值、可调值、临界值等的参考指标。
淄博蜂友
沃土蜂友您好:
第一段介绍的内容以及你室内越冬的实践,非常欣赏。
数控养蜂法实践的是蜂窖人工精细调控,你用的是地上的室内电脑精确控制,我用的是两间土胚房粗放管理。
杨老的方法我真的做不到那么精细的管理,你的方法,由于我的蜜蜂少,也不值得投资,总之,我做不到精细控温,只能在现有条件下观察和实验。
你说的一度之间蜜蜂的变化,是否可以忽略?
这也是我看新版数控是思索的问题。
我们知道,蜜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抵御寒冷,并不是通过多吃蜜应对的,而是通过蜂团收紧与适度散开实现的。
蜂箱与蜜蜂中介绍过越冬冷一点与热一点的论述。
关于越冬室内蜂箱上部盖什么东西,怎么盖,麻烦你给我主贴中的观点提出批评指正。
关于地2段,主要说听越冬蜂的声音问题,我不想多说了,一个爱好蜜蜂的人,冬天闲的没事,听蜂声,用镜子反光看巢门内部蜜蜂的,用铁丝钩掏死蜂,等等,几乎是恶作剧式的爱蜂行为,小时候都干过了。
关于最佳温度的问题,如果是室外越冬,每天气温变化周期起伏足有10度以上,黄河下游地区有不用任何包装强群越冬的很多实例,相比之下,蜜蜂是不是生活在最舒服的温度当中,我们这里的养蜂人好像顾不了那么多了。
因此,我在思索最佳室内温度提法是不是真的那么必要?
请你一定要理解,绝不是我对你有什么看法,只是对这个数控中谈到的这个问题的思索而已。
沃土
淄博蜂友老师您好!
越冬蜂团的内外温度是在一定范围内往复变化,蜜蜂尽量的把温度控制在最适范围内(力不能及的除外),控制的方法无碍乎是两种,一是蜂团松紧的变化;二是消耗饲料产生热量(环境越冷,消耗饲料越多,春衰越严重)。
“我们知道,蜜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抵御寒冷,并不是通过多吃蜜应对的,而是通过蜂团收紧与适度散开实现的。
”这句话很对,前提是——一定温度范围内,所以就要尽量控制在这个范围内,并且这个范围越小越好。
所以我就控制在0到-1°,可谓小矣。
目的是节省饲料、延长寿命。
关于最佳温度,这个只有蜂知道,当超过通过蜂团收紧与适度散开实现控温的范围,蜜蜂就要通过工作来调节,工作就要有声音,声音越大,工作负荷就越大,。
所以听蜂音很重要,如果听音辨温度,只要注意音量就可以了。
不用任何器械,只要往蜂窖中一站,仔细听就可以的。
最佳温度的提法是不是真的那么必要?
这个问题您提与不提客观是存在的,提,管理有目标,有规范。
关于我说的最佳温度,我还不知道是数控的提法。
我在上面的帖子里谈了最佳是一个变量,与群势、保温方法、蜂群在蜂窖的位置有关。
蜜蜂调节温度的能力很强,特别是抵御低温的能力。
我曾将酿造越冬饲料后的老蜂弃之于冻土地,最低温在-15度,半脾蜂一夜竟没有冻僵。
我也是业余养蜂,越冬群有18个平箱,2个继箱。
蜂窖容积22立方米,3排架,控温设备300元。
淄博蜂友
沃土蜂友您好:
您的蜂群越冬方式方法,和最佳地窖越冬室温度,与数控里介绍的方法几乎完全相同。
这说明该模式可以在你地重复复制,尤其您的电脑控温方式,极具可操作性,即使不会养蜂的人,照搬--照办就行,不会有闪失。
因为越冬室内各箱不盖大盖,沙盖上盖的布或草帘都在后方留出通气通道,蜂团产生的热量基本上通过排气通道排出箱外,因此,你和杨老测定的最佳越冬室温度就不是巧合而是必然了。
假如在现有的情况不变时,盖上蜂箱大盖,越冬室最佳温度是否会低一点?
建议你试验一下,为的是积累这方面的数据。
如果可行,每年可以节省不少电费不说,关键是可以得到新的最佳室温数据。
(原因是蜂团产生的部分热量被截留在箱内的上方,并缓慢的从大盖下口位置排出箱外)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环境比你那里温暖的地方,可以通过改变蜂箱覆盖的“东西”多少或有无,变相的操控最佳室内越冬的温度。
我们知道,室内温度自动提升容易,但是,自动降温的设备会比较贵,费电也多。
例如我们这里,越冬期间,特别是越冬后期,环境温度常常高于5-6度,想降到正1度的标准温度,还真不是件特别简单的事。
我在前面的帖子中用一个形象而夸张的例子,就是“没有房顶的房间蒸馒头”,不难想象的到热气直接跑掉的情景。
假如房顶上盖一层麻袋片,或者两层麻袋片以后的情景。
在寒冷的冬天,白色的热气怎么排除来的,我们北方人一定能想象出来。
还有,假如能做一个形如蜂箱大盖的木盖,其比例也与蜂箱与箱盖相同,盖到蒸馒头的房间上方又会怎么样呢?
假如蒸馒头的热源,换成一个同样比例的蜂团,又会怎么样呢?
这绝对不是在扯淡,而是用模型阐述一个道理------蜂箱上盖东西的方式方法不同,直接决定了蜂箱里蜂团的温度感受,也就决定了所谓的最佳越冬室温的数值,进而将一个精确的数值演化成一个可以接受的温度变化范围。
这个室温的范围确定,不再只是追求蜜蜂绝对的舒服,也不再只是追求蜜蜂能节省多少饲料,以及蜜蜂的寿命多出来多少天。
而更在乎的东西会因人而异,比如:
业余养蜂,没有时间管理蜂群,但不会在乎电费,也不会在乎多耗几斤冬饲料,能够允许管理更加粗放,能够达到入室以后就无需管理的方式方法是首选;
长江中下游的蜂友,不再为过高的越冬期环境温度而不敢入室越冬;
黄河下游的蜂友,越冬后不用管理也可顺利而安全的越冬,不会出现极端的灾害性损失。
等等。
越冬室内温度,黄文诚教授只是说-4度到正4度之间,也没有详细谈到蜂箱里盖了什么东西,以及是怎么盖的,留没留出气通道。
这样,可操作性就大大降低了。
我想,正负4度的温差达8度,不会允许蜂团产生的热量轻易跑掉!
当然,也不会允许蜂团产生的热量在蜂箱内聚集不散,更不会要求养蜂人频繁的操作箱上盖的“东西”。
应该有一种措施,让热量按一定的速度与方式排出箱外,以此达到-4度的时候和正4度的时候,既不散团,又不乱飞,还不太多消耗饲料,更不能有剥皮等损失。
黄文诚教授既然这样说,肯定都有充分的理由支持他的观点,这个我是不敢怀疑。
只是想把黄教授没有说明的细节推演出来。
本人试验的是:
(待续)
我们这一带的民房特点,5间向阳房屋为一家一个小院,其中西侧有两间与东侧的三间用实墙体隔断,设一个门口,一个窗户。
房内一般都用报纸或其他廉价物吊顶,吊顶在靠近门口处有40厘米见方的通气口,防止开关屋门时吊顶受气流压力影响而煽动。
冬季,将旧棉被做成棉帘子挡住门口和窗口,就变成蜜蜂越冬室。
我家的是土胚墙,隔温效果非常好。
多年观察实验认为,上述越冬室在外界气温零下10度时室内不会低于-4度,外界气温高于8度时,室内温度不会高于正4度;换句话说就是,鲁中地区气温下降到背阴出结冰不化时,到立春前后气温回升到8度期间,室内温度一般不会超出正负4度,绝大多数天气维持在正负2度范围内。
在这样的室内,4-5睥足蜂,沙盖之上只盖大盖,黑蜂血统就可顺利越冬,立春前后气温8度一下不会乱飞。
对于意蜂血统,不可以盖草帘,否则,大寒节气时就有可能产卵育虫了。
极端低温也就-15度左右,盖两层麻袋片加大盖,就可顺利度过。
对了,忘记说了,箱门开到最大,20-30厘米长,1厘米高。
整个越冬室内时间20-30天,不用掏死蜂。
我们这里没有特别调节过湿度,只要在傍晚撩起门帘,敞开屋门待一会就行了。
沃土
淄博蜂友老师您好,您的阐述,忽略了一个与温度一样重要的因素——湿度。
一般情况下,像我这样的管理方式,箱内湿度高于箱外5°左右,假如盖严,蜜蜂在消耗饲料的过程中会产生水分,如只考虑保温,箱内的湿度必然会加大,蜜蜂易患下痢。
“应该有一种措施,让热量按一定的速度与方式排出箱外”后边的通风口主要是排湿和换气,麻袋片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置的,它减缓了通风速度,利于保温,又有额定的通风、排湿功能,还能根据实际需要调整。
为了平衡蜂团各脾之间的温度,调剂饲料的余缺,蜂团上方还要放两个蜂路棍的,这也是越冬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又一个做法。
蜜蜂的寿命是越冬质量的又一标准,但容易被忽视的。
淄博蜂友老师您好,我不迷信,即使是黄文诚教授的观点,也要在理解上接受,并放到实践中检验。
淄博蜂友
沃土蜂友您好,在你那里已经是非常完美了,我说过,是课堂上一个经典的案例。
为了辨证的看待越冬室内温度的多样性,除了引用你的经典案例之外,也谈了我们这里的经验。
接下来我还要引用安徽蜂帮神的空调越冬室内温度的问题。
刚才XX搜索“空调室内蜜蜂越冬”,就搜出蜂帮神的经验介绍:
大意是,当环境温度高于十几度时,借助空调自动调节室内温度(湿度调节略),说是温度设置在5-8度。
说高于8度蜜蜂就乱飞了。
遗憾的是,老金也没有谈到蜂箱上盖些什么“东西”,以及怎么“弄”。
我想,蜂帮神一定实验过8度在他那里是最好的选择。
又一个经典案例,他的经典处在于,环境温度高于8度以上,他是以空调降温方式让室内温度不超过8度,强制蜜蜂进入临界“冬眠”状态。
如果室温更低,蜜蜂可能更安静,但耗电增多
如果室温再高一点,蜜蜂可能乱飞,不安静。
蜂帮神声明养的是浆蜂,浆蜂爱空飞,因此,蜜型蜂种可能室温比8度稍高一点也不会闹。
综上所述,沃土蜂友展现了越冬室内温度为1度(6睥蜂时-1度)真是案例;
杨多福数控养蜂法地窖室内越冬的真实案例(与沃土案例基本相同);
还分析了黄文诚教授谈到的室内越冬温度正负4度的案例;
以及本人粗放的鲁中地区室内越冬正负2度案例;
还例举了蜂帮神的空调越冬,将环境高温下调至5-8度的案例
不难看出,越冬室内温度的设定不是一个恒定数值,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当地室内越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因地而异,因蜂种而异,总体上从东北向南,室温设定逐渐增高的,调控手段有精细到粗放,再有粗放到电子控制的再回归精细的变化的。
东北地区,不精细控制室温,有可能会有严重后果;长江中下游,不精细控制室内温度,也可能会出现军魂星描述的重大损失;黄河下游地区,由于冬季既不太冷,也不太热,粗放管理,对于有经验的养蜂者来说是可以实现的,其实质是室外越冬的折中方案而已。
看图说话:
大盖下方一块粉色区域,表示暂存的部分温暖的气流,很明显,蜂团上方的蜜蜂会享受到这股暖流的温暖。
如果不盖“大盖”。
这粉色部分将上移,并且温暖的程度大减。
如果蜂箱上连沙盖都不盖,粉色的暖流将不复存在。
边睥上的蜜蜂将孤立无援。
个人观点,大盖的作用有神奇的一面,达旦父子发明蜂箱时,上盖的边框高度,一定是有讲究的,也是有特殊的作用的。
仔细想象,再回味上面示意图。
对于黄河流域的养蜂人,好像不应该在冬季弃掉大盖不用吧?
在无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