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学英语教材评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3921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中学英语教材评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课程中学英语教材评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课程中学英语教材评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课程中学英语教材评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课程中学英语教材评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中学英语教材评析.docx

《新课程中学英语教材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中学英语教材评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中学英语教材评析.docx

新课程中学英语教材评析

新课程中学英语教材评析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程晓堂

文章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6年第5期

[编者按]当前,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进入积极推进阶段,与之配套的新教材正在大范围逐步推广。

面对种类繁多、设计新颖的英语教材,广大一线英语教师可以说的忧喜参半。

大家为百花齐放的教材局面感到欣慰,为新鲜的教材内容与形式感到激动,但同时也为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教材而感到困惑和担忧。

其实,教材编写者以及其他致力于新课程的专家学者非常了解教师们面临的困惑和困难,他们正在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本刊编辑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教师们关于外研社“新标准”初高中英语教材以及其他版本教材的困惑,并邀请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程晓堂教授对其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解答,以饷读者。

同时,我们也欢迎广大教师和专家学者参与我们的讨论。

1.现在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大多采用了多元教学大纲(multi-syllabus)的设计思路。

多元教学大纲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这种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有哪些优势?

答:

近几十年来,语言教育领域出现过很多类型的教学大纲,如语法大纲、情景大纲、功能-意念大纲、技能大纲和任务型大纲。

这些大纲都是基于一定的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育理论提出来的。

根据这些大纲的名称,我们就基本上能够判断这些大纲强调哪些方面。

比如,语法大纲强调根据语法知识体系来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而功能-意念大纲则按照日常交际功能和意念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显然,这些大纲背后的理论都是正确或基本正确的。

但是,在语言教育实践中,人们发现这些大纲彼此并不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而且在教材编写以及实际教学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语法、词汇、功能-意念、话题、情景、任务等。

在这种背景下,语言教学界提出了多元教学大纲的概念。

该大纲的核心思想是,在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过程中,综合考虑语法、词汇、功能-意念、话题、情景、任务等与语言学习有关的要素,并使这些要素彼此建立联系,比如语法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任务与功能和话题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多元教学大纲并不是把各种不同的大纲简单地相加而形成的大杂烩。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多元教学大纲往往以一两种元素(如话题和功能)为主要线索,兼顾其他元素。

另外,如果采用多元教学大纲,那么在一个课程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比如在初级阶段以功能为主要线索,根据功能线索选择相应的语法项目;而在相对高级的阶段则以话题和任务为主要线索,并根据话题和任务的需要来安排其他方面的内容。

目前,包括NSE教材在内的很多中小学英语教材都采用了多元大纲的设计思路。

如果设计得好而且使用得当,这种教材肯定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但是,使用这类教材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首先,教师需要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意图和教学重点。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各种语言要素之间建立联系,比如教师要知道某种语法结构有哪些表意功能。

2.新教材真的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五个方面吗?

很多教师生觉得教材中确实直接或间接渗透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好像没有太多的创新之处。

这种认识正确吗?

答:

应该说,新出版的各套教材都遵守了《标准》提出的要求,含盖了《标准》的主要内容。

在渗透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方面,新教材与过去的教材有明显的变化,比如教材中的CulturalCorner、LearningTips、Learningtolearn等部分都占有明显的位置。

那么新教材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的设计有哪些创新呢?

其实,新教材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版块式设计,其主要特点是将知识与技能进行交叉组合。

过去的教材围绕主对话(dialogue)和主课文(text)来设计,重要词汇和语法都在隐含在对话或课文里,练习则围绕重点词汇和语法项目来设计,所以教师觉得容易把握重点。

新教材以话题为主线,按知识与技能的不同组合方式,以版块形式来设计。

新教材把每个单元的重点语言项目渗透到各个教学部分中,以保证学生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比如人教版教材的版块有:

Warmingup

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Learningaboutlanguage

Usinglanguage:

reading,speaking,listening,writing,

外研版教材的版块有:

Vocabularyandspeaking

Readingandvocabulary

Grammar(1and2)

Listeningandvocabulary

Pronunciation

Speaking

Writing

EverydayEnglishandfunction

Culturalcorner

Task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外研版NSE高中教材的Vocabularyandspeaking、Readingandvocabulary和Listeningandvocabulary这三个版块。

大家知道,在高中阶段,教师和学生都觉得词汇学习的负担很重,而过去哪些脱离语境、脱离语言运用的词汇学习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解决词汇学习问题,NSE高中英语教材非常重视词汇学习,而且把词汇学习与听、说、阅读等三方面的活动结合起来。

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通过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学习词汇,同时词汇学习又与语言运用活动有机结合,学习既不会感到词汇学习枯燥无味,又能提高词汇学习的实际效果。

其他版本的教材也有类似的尝试。

3.现在高中课改实验区高中英语教师抱怨不知道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过哪些单词。

所以在备课前都要先找学生了解他们学过哪些词,哪些词是生词。

尤其令人头疼的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使用不同版本教材,教学衔接困难很大。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答:

一些教师之所以提出上述问题,大概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第一,过于全国初高中基本上使用统一的教材,高中教师通过了解初中教材就能知道学生学过哪些词汇。

现在教材多样化了,教师就不要把握了;第二,如果初中阶段学生使用的教材相同,到高中阶段时他们掌握的词汇是基本相同的;第三,很多教师认为词汇是教学的第一重点;如果学生在学习教材时有困难,主要是因为生词太多。

我们结合以上几点认识来回答老师们的问题。

第一,就我所知,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基础教育阶段都不会要求全国或一个地区统一使用一种教材,少数地区根本不使用教材。

在很多国家,教材的选择权在学校甚至任课教师。

这样,在不同阶段、不同学校,学生使用的教材都不一样。

一个班级如果有30名学生,很可能这30个学生在前一阶段使用的教材都不一样。

如果按我们一些教师的想法,这样的班级就根本没有办法教了。

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教材显然是不合理的。

我国现在实行教材多元化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第二,即使是一个班的学生在前一个阶段使用的教材相同,也不能保证他们掌握的词汇就是相同的,甚至连大致相同也很难做到。

我在大学任教。

到目前为止,大学录取的新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同一种教材,但这些学生在入学时已掌握的词汇存在很大差异。

第三,词汇对语言学习固然重要,但词汇不是语言学习的首要任务,更不是语言学习的全部。

一些教师认为学习在阅读理解、听力理解、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方面存在困难主要是因为词汇量不够。

其实这种认识是没有足够的根据的。

比如,学生如果在理解课文时有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听力理解困难的原因就更多了。

有的教师说,学生不敢开头,主要是词汇有限,有话说不出来。

这也是一种猜测而已。

其实学生课堂学过的词汇比他们能够在口头表达中使用的词汇多得多。

我个人的建议是,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过哪些词。

教师可以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提供的词汇表,对学生的词汇量做一个大致的判断。

将要正式公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将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含小学和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词汇。

4.有的教师说,新教材的每个模块(单元)都有大量的生词,学生难以掌握。

由于单词太难,学生每天都在背单词,有时单词还不会读,就开始上下一个模块了。

教材中的人名和地名晦涩难懂。

有些地名、人名学生很少接触,连教师都不会读懂。

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答:

关于新教材词汇量偏大的问题,除了外研社的NSE教材以外,其他教材也有类似的问题,而且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都有同样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觉得新教材的词汇量太大呢?

首先,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新教材的词汇量的确增加了,因为这些教材是基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四年来编写的。

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升入初一的学生并非小学都学过四年英语。

即使学过,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而且入学时水平不整齐。

同样,升入高一的学生并不是使用初中英语新课程的学生。

也就是说,他们入学时的水平与高一教材的水平可能还有差距。

这样以来,不管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觉得新教材词汇量大。

其次,很多学生和教师过于看中教材中的生词,而且往往把教材中的生词都看作是需要掌握的。

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强调语言素材的真实性和时代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较多的生词,但并不是所有的生词都是需要掌握的。

新教材词汇量的增加主要是只要求理解的词汇,其次是一些专有名词。

另外,教材中还有一些专业词汇、报刊阅读中的常见词汇和一些新词汇,如与电脑、报纸、网络有关的新生词汇。

也就是说,教材涉及的词汇增加了,但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并没有大幅度增加。

关于如何处理新教材的词汇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教材,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词汇。

在教学中,不要盲目地把教材中出现的所有生词都当作重点词汇来处理。

有的教师认为,教材并没有指出哪些词汇需要掌握,更没有标明一会、二会、三会和四会单词。

实际上这样做是事出有考虑。

在词汇学习的要求方面,每个学生对每个词的要求不同,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求也不同,因此我们不能根据某些专家或某些教师的意见来规定哪些是一会、二会、三会和四会单词。

这样做只能限制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而且中考和高考也不是以此为据来命题的。

对于有些单词,教师认为很难,但学生不一定觉得难学,反之,教师认为简单的词学生可能会觉得难学。

(2)合理把握词汇教学的要求。

虽然现在《标准》和教材都不明确区分掌握的词汇和认读的词汇,但教师还是要根据教学要求对词汇区别处理。

有位教师说,教材词汇量大,不少单词很难拼写,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位初一的教师举了一些拼写太难的单词:

broccoli,RiodeJaneiro,Portuguese,Argentina,California。

显然,这些词是不需要学生学习以后马上能够拼写的。

中考和高考并不会要求学生写这些词。

还有位教师提到,教材中有很多名字学生不会写,甚至说这些名字在字典中查不到。

实际上,这些名字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些词,字典不会收录。

对于多数学生来讲,能够说出或大致说出这些词就可以,不要求他们准确无误地写出来,更不能要求学生背这些词。

这也反映出某些教师对词汇的教授要求把握得不够准确,总是过于追求拼写的准确性,过于追求记忆。

5.NSE教材以及其他一些新教材对于词汇学习采用了主题化(theme-based)和语境化(contextualized)的设计思路。

这种设计确实有利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词汇不觉得枯燥。

但是,一些教师发现这种做法使得教材中单词复现率不如以前教材那么高。

在新课标教材普遍以题材为主线情况下,是否能同时保证语境语用真实和单词复现率?

如何保证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词汇?

答:

其实,我个人并不认为现在出版的几种新教材的单词复现率比以前的教材低。

教师们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以前的教材容量小,每单元只有一个对话和一篇课文,练习和操练活动都围绕对话和课文来设计,所以主要词汇能够反复出现。

现在的教材容量增加了,词汇也相对增加了,尽管一个单元(模块)中重要词汇也有复现的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生词都有足够的复现率。

其实,像NSE这种按模块(module)设计的教材,由于每个模块是围绕一个主题的,所以在模块之内关于这个主题的重要词汇应该是有一定的复现率的。

当然,一些词汇在将来的课文中也会再次出现。

当然,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词汇的复现率,也可以在练习的活动和练习中有意地安排词汇复习。

NSE配套教材也可以把这些单词放在选修教材和教辅材料中,使它们反复出现。

6.有些版本的教材(如NSE教材)没有中英转换练习,但一些教师认为教材中应该适当安排一些中英文转换练习,他们认为这样做并不违背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原则,但却更加实际和有效。

请问教材中设计中英文转换练习是否违背课程标准的精神?

如果没有设计适当的中英文转换练习,如何保证学生以后的考试成绩?

答: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中英文转换练习的真正意义。

其实,老师们说的中英文转换练习主要是指翻译练习(如翻译单词、词组、句子、段落),包括英译中和中译英。

外语教学中的翻译大概有两个主要目的:

一是把翻译当作学习的手段,通过翻译来学习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

其中,英译中的功能主要是检查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而中译英则是考查学生是否能否运用某些词汇和语法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主要有三处提到翻译:

八级目标有一条:

能做一般的生活翻译。

例如:

带外宾购物或游览等;九级目标有两条:

能做一般性口头翻译;能做简单的笔头翻译。

看来,《标准》对翻译技能的要求并不高。

或者说,翻译技能不是高中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

教师不必在课堂教学中过度地进行翻译练习。

如果有可能,可开设“英汉初级翻译”等选修课程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翻译技能。

鉴于此,中英文转换练习的主要功能不应该是培养翻译技能。

下面我们谈谈中英文转换练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功能。

先谈英译中的问题。

英译中的练习可以用来检查学生对英语的理解。

一般认为,如果学生能够把一个词、短语或句子翻译成中文,就说明学生理解了,所以翻译是“最有实效”的方法。

其实这里有两个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英语的途径有很多。

比如,如果要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这句话Pleasedrawacircleinsidethesquare,可以让学生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完成动作,而不一定要翻译这句话。

同理,如果要检查学生对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完成图表、排列顺序、匹配对象等活动,而不一定要翻译每一句话;第二,能翻译并不一定说明学生正确理解了英语。

大家,知道一些翻译作品中经常出现错误的翻译;第三,能理解并不等于能翻译。

有些句子结构可能比较复杂或者表达法比较特殊,但意思很清楚,学生容易理解,但并不好翻译。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这句话我理解,但就是不知道怎么翻译。

这说明理解并不等于能翻译。

再谈中译英的问题。

中译英的主要目的是看学生能不能正确运用某个词或语法结构。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翻译时学生可能不使用教师所期望的词汇或结构,而是选择自己熟悉的词汇或结构。

即使是给出了提示词,学生也不一定使用它。

比如2006年上海高考英语试卷有这样一道翻译题:

这小孩太调皮,使得他那忙于工作的父母常常心烦意乱。

给的提示词是So。

考生可以有两种翻译方式:

Thechildissonaughtythathisparentswhoarebusywithworkareoftenupset或Thechildisverynaughty.Sohisparentswhoarebusywithworkareoftenupset。

在这两句话中,so的用法很不一样。

第二,做翻译练习时,学生只是换一种语言来表达已经给出的意思,而不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经验。

因此,翻译练习不是真正意义的语言运用。

根据上面的讨论,关于是否一定要进行中英文转换练习的问题,我想教师们应该能够自己做出判断。

我个人的结论是:

教材中安排一些中英文转换练习并不违背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原则(《标准》并没有反对这样做);同时,教材中不安排英文转换练习也不是什么过错,也不会影响考试成绩。

多数地区的高考试卷没有这种考试题型,将来可能还要进一步减少。

我个人不主张英语教学中过多地进行中英文转换练习,更不主张中考和高考采取这种考试形式。

7.从新教材已出版的各册教材来看,主要采用发现式语法教学。

有的教师说,与以前教材的语法讲解和语法练习相比较,新教材的语法好像更简单,答案也比较直接,但在语境设计、灵活性、难度等方面与高考题有一定距离。

针对文章所设计的练习层次较浅,灵活性、难度以及高考题中各种考点体现不够充分,学生难以通过这些文章和练习得到实际的训练,因此教师普遍感到心中没有把握。

如何看待此问题?

答:

采用发现式语法教学方法是现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倡导的新思路,它有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教材一般不简单罗列或直接讲解语法结构和规则,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对比、总结等方法发现语法规则;第二,语法学习与语言运用紧密结合,学习语法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基于这种思路,语法学习宁可学得浅一点、少一点,但一定要能够运用。

其实,过去教材中的语法讲解和语法练习也不是很难。

教师们所说的那些灵活性较强、难度高的练习实际上是一些教辅材料和模拟试题提供的,而这些题又是模仿高考试题来设计的。

的确,过去一些高考试题为了追求区分度,难度较高。

一些试题考查的内容不代表英语的意义和用法。

换句话说,这些试题考查的内容不一定是平常语言运用中所需要的。

受这些试题的影响,一些教辅材料和模拟试题盲目地设计这类偏题、怪题,使得广大学生和教师苦不堪言。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高考英语试卷中这类试题正在逐步减少,将来与高中新课程配套的高考肯定要杜绝这类试题。

所以,教师和学生都不要为此担心。

8.现在小学英语教学和初中英语教学都比较强调听和说的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都很强,但同时也出现新的问题,即笔头功夫差。

将来学生都要面临考试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写的教学?

怎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到笔头上?

答:

首先,我个人认为,现在学生听说能力确实比过去提高了,但我并不认为现在学生的笔头能力比过去差。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各界一直用“哑巴英语”这个比喻来批评外语教学强调读写忽视听说的倾向。

现在,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人们又开始用“文盲英语”的比喻来指责外语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其实,过去学生的读写能力真的很强吗?

否也!

过去学生的强项是做练习题;做练习题的能力并不等于读写能力。

由于过去不要求学生真正地用英语写东西,所以大家看不到学生在写的方面的问题。

现在中考、高考有写作部分了,平时教学也开始关注培养写的能力,所以发现写的问题也很突出。

我想,如果让过去的学生用英语写作文,同样也会错误百出。

所以,我认为,现在学生听说能力提高了,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至于写的能力,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写的能力究竟是什么呢?

是写单词,还是写句子,还是用英语表达真实的思想或再现生活经验?

其实,关于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很多教师在认识上是很模糊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界就有过关于“writetolearn”和“learntowrite”的讨论。

所谓“writetolearn”就是指为了复习和巩固已经学习的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而开展的写的活动,如默写单词、转换句型、改写段落、翻译等练习形式。

所谓“learntowrite”才是为了培养写作技能而开展的写的活动,如发表观点和意见、描述生活经历和情感等写的活动。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写的能力(或笔头能力)不是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是写单词、写句子的能力,而且主要通过“writetolearn”的活动来培养。

平时教学特别强调拼写单词和句型转换等写的活动。

各个层次的考试也把这样的写的能力作为考查的重点。

应该说,这种倾向是错误的。

我认为,不管是哪个层次的考试,写的部分应该真正考查学生以书面形式表观点和意见、描述生活经历、周围事物和个人情感的能力(即使是小学阶段的考试),而不是考查学生拼写单词的能力和改写句子的能力。

如果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部分需要学生通过写的形式来呈现答案,那么书写的准确性不应该作为评分是主要指标。

由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命题指导·英语》明确指出,“在听力理解部分,如果学生需要以书写的形式来呈现答案(如填空),那么评分标准要灵活处理书写的准确性问题。

另外,在书面表达部分,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用英语表达意义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语法知识和单词拼写的准确性并不是这一部分的考查重点,因此,该部分的评分标准也要灵活处理语法和词汇的准确性问题”。

我相信,将来英语高考命题也会采取同样的思路。

这样就会对平常课堂教学中写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9.有的教师反映,新教材容量大,而实际课时有限。

在规定的课时内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

现在很多教师拿到新版教材时的第一反应是,教材容量大,在规定的课时内无法完成。

根据《标准》的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教材编写的具体要求,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要多于实际需要的内容,这样教材内容才具有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也就是说,并非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和活动都需要完成。

特别是一些以训练听、说、读、写等技能为目的的活动,教材往往提供多种活动供教师和学生选择使用。

编教材时不能根据学生能学多少就编多少,否则教材就没有灵活性和伸缩性。

因此,教育部要求教材编者必须要多编一些内容。

把教材上的全部内容都完成显然是很困难的。

现在国外的很多教材在编写时,为了体现灵活性和伸缩性,编者把很多部分放在书的后面。

这样安排的用意是告诉教师这些部分的内容是可选择的。

但若把这些内容放入主课文部分,教师就会凭直觉认为该部分是重要的。

类似的做法也有很多,如人教版、外研版的教材把workbook放在后面来处理。

我们建议教师在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

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担心时间不够而完不成任务。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力争杜绝低效的教学活动。

有些教师一方面说课时少,教学量重,另一方面这些教师的教学效率很低。

教师要从课堂上找效率,真正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许多教师长期用一种方法教学而不去反思教学效果。

建议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果。

下面是一位教师处理课文时采取的步骤

(1)学生阅读(默读)一个段落;

(2)学生听课文录音;

(3)学生自己把段落朗读1至2遍;

(4)教师指定一个学生朗读课文;

(5)教师讲解课文,包括针对句子提问、翻译、讲解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

据我们了解,高中英语课堂上这样处理课文的教师还为数不少。

那么这样进行课文教学效果如何呢?

首先,我们要想一想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部分的重要目的是什么?

所谓阅读,就是从所读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一些任务,如摘录、判断等。

那么上述课堂教学步骤是否实现了这一目的呢?

我们认为,听录音、朗读并非获得信息,而讲解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也不应该是课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逐句翻译也不宜在阅读教学过多地使用。

严格的讲,翻译不能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能理解、能说是一回事,能翻译是另外一回事,能翻译准确就更难了。

在高中阶段,翻译不要作为一个目标来要求,可以作为一种教学形式,但不能过多地使用。

原因是:

第一,容易让学生更多地用中文去思维。

第二,容易让学生养成通过翻译来学习的习惯。

面对教材容量大、课时有限的现实,我们认为,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另一方面要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0.目前很多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小学阶段开设的英语课程很不整齐,一些地区甚至根本没有条件开设。

这样初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是零起点,而新的初中教材基本上都是高起点的。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答:

上述问题反映的情况的确属实。

虽然教育部有明确的要求,但目前并非所有地区的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