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集合易错题解析精品文档23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3580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集合易错题解析精品文档2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集合易错题解析精品文档2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集合易错题解析精品文档2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一集合易错题解析精品文档2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一集合易错题解析精品文档2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集合易错题解析精品文档23页.docx

《高一集合易错题解析精品文档2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集合易错题解析精品文档23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集合易错题解析精品文档23页.docx

高一集合易错题解析精品文档23页

高一数学----集合的“三性”及应用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集合的特征是学好集合的基础,是解集合题的关键,它主要指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这些性质为我们提供了解题的依据,特别是元素的互异性,稍有不慎,就易出错.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下面就集合元素的这三个性质及应用加以说明.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注意正确理解其意义

1.确定性:

即对任意给定的对象,相对于某个集合来说,要么属于这个集合,要么不属于这个集合,二者必居其一,关键是理解“确定”的含义.

2.互异性:

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或说是互异的),即同一个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任一个集合时,只能作为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

3.无序性:

由于集合中元素是确定且是互异的,元素完全相同的集合是相等的集合,因此,集合中的元素与顺序无关.

二、注意正确利用三性解题

例1 下列命题正确的有哪几个?

⑴很小的实数可以构成集合;

⑵集合{1,5}与集合{5,1}是不同的集合;

⑶集合{(1,5)}与集合{(5,1)}是同一个集合;

⑷由1,,,∣-∣,0.5这些数组成的集合有5个元素.

分析: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对集合概念的理解,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以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为标准作出判断.

解:

⑴很小是一个模糊概念,没有明确的标准,故我们很难确定某一个对象是否在其中,不符合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因此,“很小的实数”不能构成集合,故⑴错.

  ⑵{1,5}是由两个数1,5组成的集合,根据集合元素的无序性,它与{5,1}是同一个集合,故⑵错.

  ⑶{(1,5)}是由一个点(1,5)组成的单元素集合,由于(1,5)与(5,1)表示两个不同的点,所以{(1,5)}和{(5,1)}是不同的两个集合,故⑶错.

  ⑷=,∣-∣=0.5,因此,由1,,,∣-∣,0.5这些数组成的集合为{1,,0.5},共有3个元素.因此,⑷也错.

例2 已知集合A={,+,+2},B={,,},其中,A=B,求的值.

分析:

本题最常见的错误是认为这两个集合的对应项相同,列出相应的关系式,然后求出的值,这显然违背了集合的无序性.

解:

∵A=B,及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

∴有以下两种情形:

 消去,解得=1,此时==,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1.

  ② 消去,解得=-,或=1(舍去),故的值为-.

评注:

本题中,利用集合元素的无序性和两集合相等时的元素特征,得出两个方程组,打开了解题的大门,求出值后,又利用了集合元素的互异性进行检验,保证了所求的结果的准确性.

例3 设A={x∣+(b+2)x+b+1=0,bR},求A中所有元素之和.

错解:

由+(b+2)x+b+1=0得 (x+1)(x+b+1)=0

  

(1)当b=0时,x1=x2 -1,此时A中的元素之和为-2.

  

(2)当b0时,x1+x2 =-b-2.

分析

上述解法错在

(1)上,当b=0时,方程有二重根-1,集合A={-1},故元素之和为-1,犯错误的原因是忽视了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因此,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要特别注意元素的“互异性”.

例4 已知集合{2,3,+4+2},B={0,7,+4-2,2-},且AB={3,7},求值.

分析:

∵AB={3,7}

∴+4+2=7.即=1,或=-5.

至此不少学生认为大功告成,事实上,这只求出了集合A,集合B中的元素是什么,它是否满足元素的互异性,有待于进一步检查.当=-5时,2-=7,在B中重复出现,这与元素的互异性相矛盾,故应舍去=-5.当=1时,B={0,7,3,1}且AB={3,7}

∴=1 

评注:

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在解题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忽视这一点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

集合与函数、导数部分易错题分析

1.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的特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和文氏图进行求解.

2.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3.求不等式(方程)的解集,或求定义域(值域)时,你按要求写成集合的形式了吗?

[问题]:

、、的区别是什么?

4.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问题]:

如何解不等式:

6.三个二次(哪三个二次?

)的关系及应用掌握了吗?

如何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注意到对二次项系数及对称轴进行讨论了吗?

7.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

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

[问题]:

请举例说明“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形式”的区别.

什么是映射、什么是一一映射?

[问题]:

已知:

A={1,2,3},B={1,2,3},那么可以作个A到B上的映射,那么可以作个A到B上的一一映射.

9.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哪一些?

如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

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在函数的图象上如何反应?

什么样的函数有反函数?

如何求反函数?

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有什么关系?

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你注明函数的定义域了吗?

[问题]:

已知函数求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你处理函数问题是是否将定义域放在首位)

[问题]:

已知函数图象与的图象关于直线.

10、如何正确表示分数指数幂?

指数、对数的运算性质是什么?

11、你熟练地掌握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吗?

[问题]:

已知函数上,恒有,则实数取值范围是:

12.你熟练地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吗?

(定义法、导数法)

13.如何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解题?

①比较函数值的大小;②解抽象函数不等式;③求参数的范围(恒成立问题).这几种基本应用你掌握了吗?

[问题]:

写出函数的图象及单调区间.时,求函数的最值.这种求函数的最值的方法与利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的联系是什么?

[问题]:

证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与证明“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有什么不同吗?

例题讲解

1、忽略的存在:

例题1、已知A={x|},B={x|},若AB,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错解】AB,解得:

【分析】忽略A=的情况.

【正解】

(1)A≠时,AB,解得:

(2)A=时,,得.

综上所述,m的取值范围是(,

2、分不清四种集合:

、、、的区别.

例题2、已知函数,,那么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为…………………………………………………………………………()

(A)1(B)0(C)1或0(D)1或2

【错解】:

不知题意,无从下手,蒙出答案D.

【分析】:

集合的代表元,决定集合的意义,这是集合语言的特征.事实上,、、、分别表示函数定义域,值域,图象上的点的坐标,和不等式的解集.

【正解】:

本题中集合的含义是两个图象的交点的个数.从函数值的唯一性可知,两个集合的交中至多有一个交点.即本题选C.

3、搞不清楚是否能取得边界值:

例题3、A={x|x<-2或x>10},B={x|x<1-m或x>1+m}且BA,求m的范围.

【错解】因为BA,所以:

.

【分析】两个不等式中是否有等号,常常搞不清楚.

【正解】因为BA,所以:

.

4、不理解有关逻辑语言:

例题4、“非空集合M的元素都是集合P的元素”是假命题,则以下四个命题:

⑴M的元素都不是P的元素;⑵M中有不属于P元素;⑶M中有P的元素;⑷M的元素不都是P的元素,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有……………………………………………………………()

(A)1个(B)2个(C)3个 (D)4个

【错解】常见错误是认为第(4)个命题不对.

【分析】实际上,由“非空集合M的元素都是集合P的元素”是假命题知非空集合M不是集合P的子集,故“M的元素不都是P的元素”(M的元素有的是、有的不是集合P的元素,或M的元素都不是P的元素)是正确的.

【正解】正确答案是B(2、4两个命题正确).

5、解集错误地写成不等式或不注意用字母表示的两个数的大小:

例题5、若a<0,则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是.

【错解】x<-a或x>5a

【分析】把解集写成了不等式的形式;没搞清5a和-a的大小.

【正解】{x|x<5a或x>-a}

6、不能严谨地掌握充要条件的概念:

例题6、题甲“a,b,c成等比数列”,命题乙“”,那么甲是乙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错解】选C

【分析】若a,b,c成等比数列,则;若,则有可能.

【正解】正确答案为:

D

7、考虑充要条件时,忽略了前提条件:

例题7、△ABC中,“A=B”是“sinA=sinB”的…………………………………()条件

(A)充分不必要(B)必要不充分(C)充要(D)非充分非必要

【错解】错选A

【分析】实际上,由“A=B”能推出“sinA=sinB”;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及“sinA=sinB”,可知,从而有“A=B”成立.

【正解】正确答案为C.

8、不能正确地理解有关概念,导致推理错误:

例题8、已知直线m、n和平面、,其中m、n,则∥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A)⊥,⊥(B)m∥,n∥

(C)∥,∥(D)内不共线的三点到的距离相等

【错解】错选A.

【分析】注意:

寻找的是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

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

∥某条件,且某条件不能推出∥.

而实际上,应该是:

某条件∥,且∥不能推出某条件.

【正解】正确答案为C.

9、逻辑推理混乱:

例题9、使不等式成立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是…………………()

(A)(B)

(C)(D)

【错解】搞不清所要求的条件和不等式的关系.

【分析】所要求的“某条件”满足:

(1)“某条件”不等式成立;

(2)“某条件”不等式成立;

【正解】正确答案为:

B

10、不会用“等价命题”推理:

例题10、设命题p:

|4x-3|≤1,命题q:

,若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错解】常见错误解答是:

.

【分析】解答此题比较好的思路是:

由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得知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然后再解两个不等式,求a的取值范围.【正解】正确答案是.

11、不注意数形结合,导致解题错误.

例题11、曲线与直线有两个不同交点的充要条件是

【错解】误将半圆认为是圆.【分析】利用“数形结合”易于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正解】可得正确答案为:

透过伪装抓本质—集合思想及集合语言在解题中的应用

集合是高中数学的基础,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

集合思想及集合语言可以渗透到高中数学的各个分支,它可与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等许多知识综合起来进行考查。

在解题时首先需要我们能读懂集合语言,将集合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再用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例题的剖析,与大家谈谈集合思想与集合语言与其它知识的综合应用。

一、集合与函数

例1、已知集合,,那么等于()

A.(0,2),(1,1)B.{(0,2),(1,1)}C.{1,2}D.

解析:

由代表元素可知两集合均为数集,又P集合中y是函数中的y的取值范围,故P集合的实质是函数的值域。

而Q集合则为函数的定义域,从而易知,选D.

评注:

认识一个集合,首先要看其代表元素,再看该元素的属性,从而确定其实质。

例2、已知A=,B=,若,求k的取值范围。

分析:

A集合是函数的定义域,而B集合中的方程可简化为:

,故本题的题意是使方程有解的k的取值范围,显然即求函数的值域。

解:

由,得A=,当

时,可得:

∴∴A=[-3,0]

二、集合与方程

例3、已知,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

剖析:

集合A是方程x2+(p+2)x+1=0的解集,则由,可得两种情况:

A=φ,则由,得:

方程x2+(p+2)x+1=0无正实根。

则或(x1x2=1>0)

于是

例4、已知集合,集合,其中x、t均为实数,求。

剖析:

集合A是使方程x2+2tx-4t-3=0的解集为φ的t的取值范围,集合B是使方程x2+2tx-2t=0有解的t的取值范围,于是由,得.

三、集合与不等式

例5、已知集合A={a|ax2+4x-1≥-2x2-a恒成立},B={x|x2-(2m+1)x+m(m+1)<0},

若A∩B≠Φ,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分析:

集合A是使不等式ax2+4x-1≥-2x2-a恒成立的a的取值范围,集合B是不等式x2-(2m+1)x+m(m+1)<0的解集,下面即可用相关知识解决。

解:

由不等式ax2+4x-1≥-2x2-a恒成立,可得:

(a+2)x2+4x+(a-1)≥0(★),

(1)当a+2=0时,即a=-2时,(★)式可化为x>3/4,显然不符合题意。

(2)当a+2≠0时,欲使(★)式对任意x均成立,必需满足

,解之得A=。

又可求得B={x|m

m>1.

四、集合与解几

例6、已知集合,如果,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剖析:

从代表元素(x,y)看,这两个集合均为点集,又x2+mx-y+2=0及x-y+1=0是两个方程,故A∩B≠φ的实质为两个曲线有交点的问题,我们将其译成数学语言即为:

“抛物线x2+mx-y+2=0与线段x-y+1=0(0≤x≤2)有公共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

由,得①

,方程①在区间[0,2]上至少有一个实数解.

首先,由.

当时,由x1+x2=-(m-1)<0及x1x2=1知,方程①只有负根,不符合要求;

当时,由x1+x2=-(m-1)>0及x1x2=1>0知,方程①有两个互为倒数的正根,故必有一根在区间内,从而方程①至少有一个根在区间[0,2]内。

综上,所求m的取值范围是。

例7、已知集合,若,求实数a的值。

解:

(1)当a=1时,集合B=Φ,符合题意。

(2)当a≠1时,易知A、B两集合均为点集,其中A集合为直线y=(a+1)(x-2)+3(x≠2)上的点集,B集合为直线上的点集,由,知两直线无公共点,故又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若两直线平行,则-(a+1)=a+1∴a=-1

②若直线经过点(2,3),则,解之得:

综上:

五、集合与导数

例7、已知,

A=,则B中的元素个数为

A.有3个B.有2个C.有且仅有1个D.不存在

解:

由导数的知识可知:

A={x|x2-12x+20≤0}={x|2≤x≤10},

又,∴

当x∈A时,易知:

∴f(x)在区间[2,10]上为增函数

而可求得f

(2)<0,f(10)>0,∴方程f(x)=0在区间[2,10]上有且仅有一解。

即集合B中仅有一个元素。

练习:

已知,,求

已知,,求

已知,,求B

(4)已知,,求M

六.集合学习中的错误种种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集合学习中,由于对概念理解不清或考虑问题不全面等,稍不留心就会不知不觉地产生错误,本文归纳集合学习中的种种错误,认期帮助同学们避免此类错误的再次发生.

1、混淆集合中元素的形成

例1 集合,,则    .

错解:

   解方程组  得

剖析:

 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楚集合中元素的形式,混淆点集与数集.集合中的元素都是有序数对,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而不是数,因而是点集,而不是数集.

2、忽视空集的特殊性

例2 已知,,若,则的值为  .

错解:

   由 得

      由 得或

       或3或

剖析:

由于忽视空集的特殊性――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产生丢解的错误,以上只讨论了的情形,还应讨论的情形,当时,.

的值为.

3、忽视集合中的元素的互异性这一特征

例3 已知集合,,且,求的值.

错解:

  ,必有

     或

剖析:

由于忽视集合中元素应互异这一特征,产生增解的错误.求出的值后,还必须检验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应互异这一特征.

事实上,

(1)当时,,不满足中元素应互异这一特征,故应舍去.

(2)当时,,满足且集合中元素互异.

的值为1.

4、没有弄清全集的含义

例4 设全集,,求的值.

错解:

  且

     或

剖析:

没有正确理解全集的含义,产生增解的错误.全集中应含有讨论集合中的一切元素,所以还须检验.

(1)当时,,此时满足.

(2)当时,,应舍去,.

5、没有弄清事物的本质

例5 若,,试问是否相等.

错解:

 

剖析:

只看到两集合的形式区别,没有弄清事物的本质,事实上是偶数集,也是偶数集,两集合应相等,尽管形式不同.

换句话说,

两集合中所含元素完全相同,

6、误用数学符号

例6 用,填空

错解:

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弄清符号“”与“”之间的区别

“”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表示集合,亦是集合,.

集合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例析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信息社会越来越多的要求人们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提出问题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越来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考查,这已成为高考热点问题.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最常用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特结合同学们已经学过的集合中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要点归纳如下,以扩大读者的视野.

一、等价转化思想

在解集合问题时,当一种集合的表达式不好入手时,可将其先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比如:

将=B或将=A转化为,将转化为,将转化为等.

例1已知M={(x,y)|y=x+a},N={(x,y)|x+y=2},求使得=成立的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

=等价于方程组无解。

把y=x+a代入方程x+y=2中,消去y,得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ax+a-2=0。

问题又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①无实根,即△=(2a)-4×2×(a-2)<0,由此解得a>2或a<-2。

故所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a>2或a<-2。

评析:

在理解集合符号的基础上,准确地将集合语言转化为初中已学过的数学问题,然后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把问题解决.这种转化可以把抽象知识用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提高解题效率.

二、分类讨论思想

解答集合问题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解题过程中,解到某一步时,不能再以统一的方法、统一的形式继续进行,因为这时被研究的数学对象已包含了多种可能的情形,必须选定一个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划分成几个能用不同形式去解决的小问题,将这些小问题一一加以解决,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例2设集合A={x|x+4x=0,xR},B={x|x+2(a+1)x+a-1=0,aR,xR},若,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

BA可分为B=,BA,B=A三种情况讨论。

解:

∵A={0,-4},∴BA分以下三种情况:

⑴当B=A时,B={0,-4},由此知:

0和-4是方程x+2(a+1)x+a-1=0的两个根,由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得:

a=1。

⑵当BA时,又可分为:

①B=时,△=4(a+1)-4(a-1)<0,解得a<-1;

②B≠时,B={0}或B={-4},并且△=4(a+1)-4(a-1)=0,解得a=-1,此时B={0}满足题意。

综合⑴、⑵知,所求实数a的值为a≤-1或a=1。

评析:

解分类讨论问题的实质是将整体化为部分来解决。

对于含参数的计划问题,常需要对参数分类讨论。

在分类时要注意“不重不漏”。

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空集必是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B=φ时也满足BA.所以BA中就应考虑B=与B≠两种情况,就是说,正是空集引法的分类讨论.

三、开放思想

开放型问题是相对于中学课本中有明确条件和结论的封闭型问题而言的.这类问题的知识覆盖面大,综合性较强,灵活选择方法的要求较高,再加上题意新颖,构思精巧,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集合中的开放型问题问题大多是结论不定性开放型问题.

例3设集合A={(x,y)|y-x-1=0},集合B={(x,y)|4x+2x-2y+5=0},集合C={(x,y)|y=kx+b},是否存在k,bN,使得?

若存在,请求出k,b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因为,即,所以且.

将y=kx+b代入y-x-1=0,得kx+(2kb-1)x+b-1=0,

因为,所以△=(2kb-1)-4k(b-1)<0,即4k-4kb+1<0,若此不等式有解,应有16b-16>0,即b>1.①

又将y=kx+b代入4x+2x-2y+5=0,得:

4x+(2-2k)x+(5-2b)=0,

因为,所以△=(2-2k)-4k(5-2b)<0,即k-2k+8b-19<0,若此不等式有解,应有4-4(8b-19)>0,解得b<.②

由不等式①、②及bN,得b=2.

将b=2代入由△<0和△<0组成的不等式组,得,再注意到kN,求得k=1.

故存在自然数k=1,b=2使得.

评析:

在数学命题中,常以适合某种性质的结论“存在(肯定型)”、“不存在(否定型)”、“是否存在(讨论型)”等形式出现.“存在”就是有适合某种条件或符合某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