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3100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6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部分知识梳理

备考目标

主旨概览

课程标准

(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革命的影响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本讲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五四运动后,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

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了,革命暂时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争取开展和平民主的政治斗争,在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议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解放战争,经过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考纲要求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3)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

(1)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时间

中心

主力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

北京

青年学生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阶级

(3)结果:

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意义: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诞生

(1)条件

①内部: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②外部:

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

中共“一大”召开。

①时间、地点:

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②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中央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③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①条件: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②标志: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③意义:

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①目的:

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②进程:

势如破竹,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③失败: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新”

五四运动

1.特点

(1)由学生、工人、市民参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青年学生——运动的先锋;工人阶级——运动的主力;李大钊、陈独秀——运动的领袖。

(2)启导人民觉悟,团结革命力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彻底性——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伟大的开端。

2.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从领导阶级上看,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2)从革命指导思想上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

(3)从革命的前途上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4)从时代特点上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5)从民族意识上看,民族意识出现新的觉醒。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6)从精神面貌上看,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比较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类别

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

相同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封建,追求独立与民主

不同

革命范畴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先进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三民主义

群众基础

充分而深厚

缺乏

革命目标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意义与影响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

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

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1.“五四运动”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错误。

运动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但是其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并没有完成,因而“五四运动”不是完全的胜利。

2.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正确。

中国共产党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3.国民大革命并没有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说法片面。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加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在共产党中盛行,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这里的“失败”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但是国民革命进行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国共的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

(1)原因: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概况

①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山区进军。

2.八七会议

(1)内容: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意义:

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工农武装割据”

(1)思想内容:

中共的正确领导(前提条件)、武装斗争(形式)、土地革命(内容)和根据地建设(基础)。

(2)根据地建设

经济建设

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武装斗争

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大规模“围剿”

政权建设

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4.红军长征

(1)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①长征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②遵义会议: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长征胜利: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3)意义: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

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纲,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为目标。

它基本照搬苏联经验,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纲领,后来被称为党的“最高纲领”。

中共“二大”在正确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提出把反帝、反封建、反军阀,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制定出“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

它实际上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纲领。

“左”倾与右倾

1.“左”倾:

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革”中的“左”倾错误,等等。

2.右倾:

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3.关系:

二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

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1.探索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1)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中国的社会现实。

(2)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中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3)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国民革命运动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错误,国民党右派窃取革命成果。

为此,中共领导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

建了人民军队;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2.成熟期:

土地革命时期。

(1)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理论,探索出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2)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工农红军长征在当时是必要的,是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和北上抗日而进行的必要战略转移。

具有片面性。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了胜利,传播了革命思想,撒下了革命的火种,促进了北上抗日;但是红军长征是因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错误。

错误。

遵义会议仅仅纠正了当时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但并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倾错误。

对党内“左”倾错误进行彻底的清算是延安整风运动。

三、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1)制造事变:

从1931年开始,先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

(2)侵华暴行:

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在中国东北成立“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2.全民族的抗战

(1)正面战场:

①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均失利。

②1942年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1945年初,击败侵缅日军。

(2)敌后战场:

①1937年秋,中共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③1941年由彭德怀指挥发动百团大战,主动出击日军。

3.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4.胜利意义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

1.抗战不同阶段的中日双方政治活动或政策

阶段

日本的侵华方针

国民党的态度

共产党的政策

战略防御

(1937.7~

1938.10)

速战速决,全面侵华(“七七事变”)

自卫抗战,联共抗日(正面战场;国共合作)

两党合作,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战略相持

(1938.10~

1944.1)

“以华制华”,重点进攻(“三光”政策;殖民统治)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五届五中全会;皖南事变)

维护国共合作,艰难抗日(“有理有利有节”方针)

战略反攻

(1944.1~

1945.8)

垂死挣扎,最后宣布无条件投降

抢夺抗战果实(国民党“六大”)

同蒋争夺,积极反攻(中共七大)

2.两个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敌后战场

区别

领导阶级

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阶级利益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路线

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

两个战场是相互依存、互相协助、互相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应该将其割裂与对立起来

3.抗战的特点

(1)民族性:

这场反帝斗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切抗日力量,是一场广泛的民族反侵略战争。

(2)持久性:

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八年,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历经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

(3)双重性:

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

(4)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以弱胜强: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对的是亚洲最强大、最凶残的帝国主义国家,敌强我弱。

坚持抗战的中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4.抗战胜利的原因

(1)组织领导:

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2)民众因素:

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战略战术:

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日本角度:

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5)国际因素: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结局不同的原因

比较项

甲午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

组织领

导者

清政府统治腐败;战前没有进行认真的准备;战争中妥协退让,避战自保;打击、压制抗战派;一些将领贪生怕死

国共两党合作,相互配合并贯彻始终

发动

民众

清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站在民众的对立面,因而没有发动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国际

环境

西方列强偏袒日本;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侵华以勾结为主,中国人民面临列强共同侵略的局面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和配合

中国民主革命中心区域的转移及原因

1.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革命中心区域在南方地区(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

原因:

(1)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较早,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2)中国近代企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较早。

(4)远离中国封建统治中心,反动势力较为薄弱。

(5)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1927~1934年,民主革命中心区域在南方的湘赣闽浙等山区

原因:

(1)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2)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走俄国“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但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中遇到了重大挫折。

(3)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等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星星之火”,逐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3.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民主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原因:

(1)南方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反动势力较强。

(2)中共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来到陕北,革命重心随之转移到北方。

(3)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集中力量侵略华北地区。

中共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华北地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滇缅抗战

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境内。

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

英军一度被日军包围在缅甸,经过激战,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错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而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开始局部抗日。

正确。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东北人民、东北义勇军开始进行抗日,后来中国共产党组织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抗战。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错误。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但不是正式形成,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正式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4.抗战初期,国民党丢城失地,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具有片面性。

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迫使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态度是积极的和值得肯定的。

5.全民族抗战是指国共两党的合作。

错误。

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的合作,而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着一个引领、带头的作用。

6.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区别是依靠力量的不同。

正确。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依靠的是政府和军队,中国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依靠的是全民族。

两种抗战路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7.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错误。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背景

(1)重庆谈判

背景

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成果

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内容

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等

不足

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3)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

攻占锦州,解放长春,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

以徐州为中心,先后歼灭黄百韬、黄维和杜聿明集团

平津战役

攻克张家口、天津,北平和平解放

(4)渡江战役:

①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②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顷刻土崩瓦解。

③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4.胜利意义

(1)国内:

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国际: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变化情况

 

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态势

(1)合作→对抗→再合作

(2)再合作→再对抗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原因及影响

时期

表现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国民大革

命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国共合作,共同发动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土地革命

时期

两党对峙,“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抗日战争

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不断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解放战争

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

解放战争胜利,建立新中国,台湾分离,祖国长期不能统一

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

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两党关系恶化直至破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形势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有利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不利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

2.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赢得了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支持。

3.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4.蒋介石政府倒行逆施,丧失民心。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进行重庆谈判,不是为了避免内战,维护和平。

正确。

蒋介石之所以邀请毛泽东进行重庆谈判,主要原因是其内战准备尚未完成,因此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第二部分基础练习

1.(2015·江苏单科,9)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

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2.(2014·浙江文综,18)《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

这些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D.全面抗战时期

3.(2015·天津文综,6)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

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

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4.(2015·天津文综,7)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

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5.(2015·江苏单科,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6.(2015·广东文综,15)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

“敌人说:

‘广东共产’,我们说:

‘请看事实’……敌人说:

‘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

‘请看事实’。

敌人说:

‘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

‘请看事实’。

”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7.(2015·山东文综,18)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