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文言文知识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233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文言文知识点.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文言文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文言文知识点.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文言文知识点.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三四课内文言文复习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字词句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通假字

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或“”,

2: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

3: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

4:

直不百步耳通“”,

6:

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通“”,

二、古今异义

<

1.河内凶。

(古义:

今义:

2.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

3.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

今义: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古义:

今义:

5.非我也,兵也。

(古义:

今义: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

今义:

三、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

之:

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

河内凶亦然。

填然鼓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王:

然而不王者。

梁惠王曰。

食:

谷不可胜食也。

狗彘食人。

时:

不违农时。

无失其时。

以:

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

则移其民于河东人死,则曰:

“非我也,兵也。

胜:

沛公不胜桮杓。

谷不可胜食也。

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数罟不入洿池。

>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1、填然鼓之。

2、七十者衣帛食肉。

3、然而不王者。

4、树之以桑。

5、王无罪岁。

6、请以战喻。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8、谨庠序之教。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0、王无罪岁。

1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1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1、未之有也。

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六、解释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词的意义。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是何异于…:

.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及答案

一、双基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饿莩(fú)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鸡豚(tún)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

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  罪:

归咎,归罪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

兵器、武器

C.数罟不入洿池数:

多次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

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②寡人之于国也

9.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文言字词句知识点归纳总结

1.文学常识

(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篇。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发展为,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2.字音

靛青()蓼蓝()中绳()槁暴()参省()

跬步()骐骥()埃土()螯()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3)虽有槁暴

(4)金就砺则利(5)而闻者彰(6)假舆马者

(7)善假于物也(8)用心躁也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释义:

通,释义:

~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

5.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声非加疾也古义:

今义:

(3)假舆马者古义:

今义:

(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

今义:

(5)用心一也古义:

今义:

(6)金就砺则利古义:

今义:

(7)蚓无爪牙之利古义:

今义:

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用心一也:

7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⑤吾尝跂而望矣()

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

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⑩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8.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8)无以至千里

9.翻译重点句子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语基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槁暴(pù)輮使之然(róu)舟楫(jì)舆马(yú)

B.蛟龙(jiāo)跬步(kuǐ)骐骥(jì)爪牙(zhǎo)

C.镂金(lóu)弩马(nǔ)生非异(xìng)洞穴(xué)

D.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二螯(áo)参省乎己(xǐ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驽马十驾(劣马)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圣心备焉(完备)风雨兴焉(起)

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8.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③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⑤⑥D.②④⑥

9.“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⑥蟹六跪而二螯()

10.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

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

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

专一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