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告别童年.docx
《第八单元 告别童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 告别童年.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单元告别童年
第八单元告别童年
单元备课:
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也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本单元收录了几篇文章都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片断,体现了成长中对美好事物的眷恋。
我们上路了(8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
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
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展示目标:
1、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四、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每一节各讲了什么?
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第一节:
虽然我们很稚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第二节:
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第三节:
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五、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进行交流:
(1)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
相思鸟:
指美丽的爱情;金孔雀:
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
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曼陀铃:
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
(2)理解“风、雨、雷鸣电闪”各比喻了什么?
(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中的挫折等艰难考验。
)
4、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仿写诗歌。
没有退路,人生的车站不受返程车票。
没有退路,出了山的溪水不会往回流。
5、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
(2)在班级表演读。
(师配乐)
3、总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将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了”。
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踩出来,成长途中可能会遇见美丽也可能会有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之路。
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想送你们一句诗,希望这句诗伴随着你们走向宽广的人生之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七、当堂检测:
1、听写词语:
骤起残酷返程挪动虚幻迷惑威风橄榄
2、《我们上路了》是一首诗歌,诗人()用浅白的句子,激励每一个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的独自“上路”的孩子,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热生的机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要(),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八、作业:
推荐阅读:
帕特里夏.舍洛克《写给快十三岁的梅格》
赵丽宏《岁月和青春》
板书设计:
我们上路了诗歌
王慧琪
憧憬美丽走下去树立自信
脚踏实地
面对挫折不退缩勇往直前
学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呵护关爱,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走好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
4、学会确定朗读重音、运用重音符号。
在朗读过程中,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84)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你们一定不记得自己蹒跚学步时的样子了,但是你们知道吗?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学走路最初迈出的那几步,对你们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的父母在那一刻是多么的惊喜,对你们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你们学走路时最初迈出的那几步对于你们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学步》,看看这个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2、出示课题,了解作者。
这是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散文,作者用第一人称对人说话的写作方法,在向我们娓娓道来。
赵丽宏:
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协副主席。
1951年出生于上海,其散文创作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
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雨中的鸽子》《学步》。
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
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让我们走进《学步》去看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又引申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吧!
二、展示目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
偶尔鼓槌戳透脸颊潜伏踉踉跄跄
咧开泥泞绊倒兴奋撞到跃跃欲试
2、了解主要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这篇文章围绕着一件什么事情来写的?
通过记叙作者看着自己的孩子学会走路时摇晃、踉跄和摔倒的情景,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走好人生道路的嘱咐和期望。
3、初步感知情感:
同学们你们是什么时候学会走路的呢?
当时你父母的心情是怎样的?
最难忘的场景是什
么?
*勾划出与你学步时的情景相似的句子。
*将“你”改成“我”,以“小时候,我是这样学步的……”句式开头,自己读一读进行
交流,要求学生以朗读的语气表示,真实的体验配以完美的句子。
*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如何(自豪、兴奋、勇敢、新奇、坚持不懈……)师相机板书,为
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然后请生用体会到的语气再读给同桌听。
*欣赏婴儿学步的图片,思考:
从婴儿的学步中,你体会到什么?
再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
儿子,完成填空:
你咧开嘴笑了,似乎在说:
“()”。
看看课件中,父母的表情,体会到父母看到儿子会走路的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
*用词语概括作者看儿子学走路时的感情变化,并找出与作者感情变化相对应的语段
(惊喜与兴奋——赞赏与焦虑——期望与忠告)
*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当堂检测:
1、《学步》是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课文主要写了(
)。
2、听写词语:
偶尔鼓槌戳透脸颊潜伏踉踉跄跄
咧开泥泞绊倒兴奋撞到跃跃欲试
五、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询问父母自己学步时的情况。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85)
教学目标:
1、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呵护关爱,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走好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
3、学会确定朗读重音、运用重音符号。
在朗读过程中,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1、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呵护关爱,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走好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
3、学会确定朗读重音、运用重音符号。
在朗读过程中,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
二、细读感悟,体会父母的爱:
1、无论是怎样的路,儿子都在大胆地走。
面对如此优秀的儿女,父母的感受又会如何呢?
请用波浪线勾画描写父母关爱孩子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并批注体会到的父母的心情。
(课件出示学习步骤:
找句子、划词语、读一读、写心情、读出情。
)
2、汇报:
(一)体会父母的惊喜与担忧之情。
(读句子——说体会——再读)
(1)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
我和你母亲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
母亲偶一回头,突然……
抓“居然”“永远不会”体会父母非常惊喜。
除了惊喜更多的是什么心情?
(担忧)
(2)当你母亲冲过去一把将你抱起来时,你却挣扎着拼命要下地。
抓住“冲过去”体会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
(师补充举例:
自己孩子没有学步的照片)
(3)儿子,你不会想到,在你学步的路上,处处潜伏着危险。
抓“处处潜伏着危险”,想象会有哪些危险呢?
体会父亲对孩子的担忧与无微不至的关心。
(4)我们在你身后,眼看着你一头撞到花坛边的铁栏杆上,心如刀割……
体会出父母的心痛和爱。
5自然段描写很详细,我们来体会学步要付出的艰辛和代价。
拓展将来会有哪些艰辛,然后体会:
人生之路不易,它远比学走路艰难千万倍,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5)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
这是父母的担心和企盼。
给孩子提醒:
人生之路,曲折坎坷,不要因为跌倒就失去刚开始的那份热情和勇气。
)
过渡:
孩子的学步让做父母的无比惊喜与担忧,充满浓浓的爱。
从文中作者对自己有这样一个儿子自豪的话语中,我们还能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由衷的赞美。
请找找表达父母赞美之情的语句。
(二)体会父母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1、你似乎对平坦的路不感兴趣,哪里高低不平,哪里杂草丛生,哪里有水洼泥泞,你就爱往哪里走。
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
(重点理解:
乐此不疲。
即:
形容人对某件事情非常喜欢不顾身体疲倦。
赞美儿子的勇敢)有感情地读。
2、你的生活从此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
理解“全新的内容”和“全新的意义”分别指什么?
(内容:
从无法支撑小小的身躯到能独立行走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飞跃,从此能独立行走到他想到的地方,是非常奇妙与美好的感觉。
同时也预示出未来人生的曲折,这也是“走路”与“生活”的内在联系。
意义:
从此踏上人生之路。
)
用关联词连接“不但……而且……”再读该段落。
3、师说:
有一次摔得最严重,留下了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父亲虽心疼,但仍寄予儿子什么?
是啊,期望。
期望儿子怎样?
引读课文六自然段。
(师板书:
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理解:
脚踏实地。
即:
做事踏实,不虚浮。
充分谈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说说你打算怎样走未来的人生之路。
4、师小结:
人生只有学步,才能迈步,直至成长。
在作者眼中,儿子学步的意义就在于他开始迈上了漫长的人生之旅。
因此,父母会惊喜、赞美、还有担忧和期望。
三、总结全文,学习课文用第一人称直接对话的形式,学习谚语。
1、体会用第一人称直接对话的好处。
(有助于直接抒发感情)
2、师:
浓浓的亲情流淌在作家的笔下,更萦绕在每位同学的身边,请你说一说,你的父母在你学步时做过让你特别感动的事。
3、出示谚语:
a、怕走崎岖路,莫想攀高峰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读一读,体会它们与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联系?
学步,虽苦犹甜;学步,需要付出代价;学步,要不怕曲折和坎坷;学步,是人生站起来独立生活的开始。
在人生的旅途上,不要失去学步时的那份勇气,要这样“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我现在又何尝不是和孩子一样在学步呢?
四、拓展理解,升华感悟:
1、面对父母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你想说什么,在“我的视角”里写几句。
指名说。
2、师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从幼儿时期迈开艰难的第一步起,就开始了我们人生的漫长旅途。
这最初的几步,涵盖着父母的欣喜与担忧,这最初的几步,饱含着父母对我们的美好期望与祝愿,这最初的几步,对于我们来说有非常重要的人生意义!
人生道路是坎坷的,我们应该鼓励自己像学步那样有冲劲、有勇气、有信心,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同学们让我们拿出百倍的勇气与信心迎接人生的考验与挑战吧!
四、当堂检测:
(三选二)
1、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2、仿照课文,写写自己学步时的感人情景。
3、学了这课后,你想说些什么?
五、课后作业:
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坎坷,是如何对待的?
写一个小片断
板书设计:
学步
散文
惊喜与兴奋
赞赏与焦虑勇敢地走
期望与忠告脚踏实地地走
教后小记: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搬弄是非”的含义,掌握多音字“系、臊、没”。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尝试分段,自己概括每段的段意。
3、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老师的叙述和对话以及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字里行间体会师生之间的爱和不舍。
4、初步体会侧面烘托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言、行、色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通过生动、简洁的叙述和对话加以表现,字里行间都含情。
学生对老师的爱是通过描写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表现。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出示课文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8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搬弄是非”的含义,掌握多音字“系、臊、没”。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尝试分段,自己概括每段的段意。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尝试分段,自己概括每段的段意。
一、导入新课:
1、再过一个多月,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踏上新的路程,勇往直前、脚踏实地的去开辟自己的未来。
你可曾想过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你将会做点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莫斯卡了解他和学生们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和作者。
二、展示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搬弄是非”的含义,掌握多音字“系、臊、没”。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尝试分段,自己概括每段的段意。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生词,纠正学生读准字音。
瞌睡(和磕肿、溘然长逝比较)
玳瑁(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系领结(提示多音字:
关xì、jì领结)
害臊(提示多音字:
害sào、sāo气)
没收(提示多音字:
mò收、méi有)
陀螺热泪盈眶蜥蜴簇拥烟消云散聊以自慰
2、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搬弄是非(解释:
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聊以自慰:
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回忆性叙事散文。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提示学生:
地点:
在学校
时间:
最后一天
人物:
老师和学生们
事件:
互相告别的情景。
作者回忆了小学教书生涯的最后一天与学生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
3、理清课文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找出关键词。
2)鼓励学生尝试分段,集体交流,每段的段意。
1-9自然段:
“我”与学生即将分别,“我”对学生的认识和嘱托。
10-27自然段:
“我”与学生分别的情景。
28-30自然段:
学生散去之后,“我”对学生的留恋。
4、朗读课文,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生间浓浓的师生情,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五、当堂检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磕()溘()臊()躁()
瞌()嗑()燥()澡()
2、积累本课成语,并用自己喜欢的一个造句。
3、这是一篇()。
作者回忆了小学教书生涯的最后一天与学生()的感人场景。
六、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87)
教学目标:
1、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老师的叙述和对话以及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字里行间体会师生之间的爱和不舍。
2、初步体会侧面烘托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通过生动、简洁的叙述和对话加以表现,字里行间都含情。
学生对老师的爱是通过描写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表现。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1、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老师的叙述和对话以及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字里行间体会师生之间的爱和不舍。
2、初步体会侧面烘托的表达方法。
二、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这篇文章叙述的是谁“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既是老师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课文第6自然段提到),也是学生们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板书:
教师、学生们)看来这个日子真是与众不同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又是一群怎样的学生,他们在彼此告别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情景?
(一)浏览课文,你认为这是一群怎样的学生?
学生畅所欲言:
调皮、捣乱、不好好学习、勇于认错、热爱老师……
从哪些语句让你们感受到这群学生是这样的?
用直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写批注。
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
关于马蒂尼里:
(可以作为重点理解)
(如果学生提到他,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描写他的所有语句,进一步了解这个孩子)
①“马蒂尼里及格了。
当他看见自己的分数时,还真以为看错了呢。
”(马蒂尼里及格了,自己都觉得很意外,看来他经常不及格,是个学习不好的孩子。
)
②“马蒂尼里噙着泪水朝我走来,其他的孩子跟在后面,把我团团围住。
”(马蒂尼里非常不舍的老师走,他很难过,从“噙着泪水”这一神态描写感受到)
③“老师,”马蒂尼里抽噎着说,“那条蜥蜴是我放在你抽屉里的。
”(体会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在离别之际告诉老师也表达了对老师的喜爱)
④“马蒂尼里跳起来,拥抱我,吻我的脸颊,在我脸上留下了唾沫印儿,他们抓住我的手,拉着我的上衣。
”(这句话看出马蒂尼里很激动,很喜欢老师,不想和老师分别。
引导学生画出描写他动作的词语:
跳、拥抱、吻,感受这个孩子的心情。
)
⑤“还有马蒂尼里也可以保存一点东西,因为只有他,才会把我的上衣钮扣扯去的。
”(这句话看出他很调皮,他很想记住自己的老师,用纽扣作纪念。
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师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
)
关于其它:
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关注这群孩子的学习情况:
(成绩都不太好,勉强及格)
1“克利帕也及格了──那个13岁的高个子,两条腿上汗毛浓浓的,上课时老打瞌睡。
到明年进了中学,他照样会在课堂上睡着的。
”
2唯一没有及格的是安东尼里。
这孩子花了整整一年功夫用玳瑁铅笔刀在课桌上刻自己的姓。
不过,他的速度实在太慢,到现在只刻了“安东”两字。
明年,到了新老师的班上,他大概能刻上“尼里”了。
3但今天早上奇奥蒂尼很快活,因为他及格了。
9个月来第一次,他爸爸不会揪他的耳朵了。
从具体的语句中感受孩子们的调皮捣蛋。
①我拉开抽屉,把今年没收来的东西发还给他们。
其中有奇奥蒂尼的水枪,斯巴多尼的几个笔帽,马尼利的陀螺,还有达尼埃里的5枚极普通的瑞士邮票,而他还认为挺值钱的呢。
②斯巴多尼说:
“老在教室后面发出喇叭声的是我。
③马蒂尼里抽噎着说,“那条蜥蜴是我放在你抽屉里的。
”
从具体的语句中感受孩子对老师的爱和依依不舍。
(指导学生朗读)
①奇奥蒂尼也是热泪盈眶。
“没什么,老师,现在我这儿都长了个茧子了。
”他挨近我,让我摸他的茧子。
“我也有,”斯巴多尼说着,也挤过来。
当然,并没有什么腱子,只不过是为了在走之前也想让我拍拍他。
他们都挤在我的教课桌周围,每个人为了挤到我身边来,都有点什么东西要给我看;弄破皮的手指、一点烧伤、头发下的一块疤。
②于是,他们象我的小弟弟似的,紧紧地挨着我,一本正经地鼓起腮帮子,发出一阵喇叭声,像是在向我告别。
③马蒂尼里跳起来,拥抱我,吻我的脸颊,在我脸上留下了唾沫印儿,他们抓住我的手,拉着我的上衣。
达尼埃里把那几张瑞士邮票塞在我衣袋里,斯巴多尼把他的笔帽也塞给了我。
这一部分的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除了从学生的表现中能感受到和老师告别时的依依不舍,还从哪些描写中能感受到?
引导学生关注第24自然段。
“正在这时,铃声响了。
铃声从院子里传来,穿过走廊,闯进每个教室。
”
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拟人)
让学生谈谈体会到什么?
(从“闯进”这个词体会到铃声打断了告别的情景,让老师、同学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他们还不想离开……)
(二)面对这样一群调皮捣蛋、学习不好的学生,老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这又是一位怎样的恶老师呢?
用曲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写写批注。
集体交流:
关于老师说的话:
1好啦,孩子们,咱们在一起已经两年了,待一会儿下课铃一响,咱们就该说“再见”啦。
2孩子们,铃声一响,你们就要走了。
我呢,不再教书,要搬到另一个城市去,所以咱们再也不能见面了。
3“中学的老师要严格得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
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
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
”
引导学生体会老师说这些话时的不舍和对学生的嘱托,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4“马尼利,这是我没收的你的陀螺;你的瑞士邮票,达尼埃里;奇奥蒂尼,你爸爸每天揪你耳朵,这都是因为我,我很抱歉。
”
5“再吹一次吧,斯巴多尼。
”
6“那就吹吧,我们一起吹。
”
引导学生体会老师说这些话时对学生的关爱和不舍。
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除了从老师说的话感受老师的不舍和爱,还应该关注关于家长的描写;
斯巴多尼的奶奶一定会来。
这位老太太一见我,总要说:
“谢谢你,谢谢你,先生。
”而且每次看见我总要吻我的手。
奇奥蒂尼的父亲也准会来的。
他是个壮实的小个子,老远就跟我打招呼。
这些语句表达了家长对老师的尊敬,从侧面烘托了老师教学认真、严厉、慈爱、关爱孩子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方法。
)
关于老师的感受:
(文章的最后三段)
再见吧,学校。
很久以后我再回来时,会遇到陌生的老师。
那时候,我能找个什么借口才能回到那间老教室,才能拉开那个马蒂尼里放过蜥蜴的抽屉呢?
不管怎么样,我还有聊以自慰的东西:
达尼埃里的瑞士邮票和斯巴多尼的笔帽。
还有马蒂尼里也可以保存一点东西,因为只有他,才会把我的上衣钮扣扯去的。
等我回到家里,如果我做了什么后悔的事,那就是不得不洗去脸上的唾沫印儿。
引导学生从这些语句体会老师想要留住学生的记忆,珍惜和学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的那份爱与不舍。
三、有感情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1)老师对学生的爱:
语言描写“中学的老师要严格的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
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
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
”“吹得不错呀,斯巴多尼!
”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嘱咐。
动作描写“揉了揉他的头发”,体现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
最后一段其实含蓄地点明了作者的情感,也可以看作文章的精彩点题之笔。
“等我回到家里,如果我做了什么后悔的事,那就是不得不洗去脸上的唾沫印儿,”是说“我”极想留下一些什么学生的东西作为永久的纪念,所有没收上来的东西都已经还给了学生,只有这“唾沫印儿”是学生主动给予的,“我”极为珍惜,不忍洗去,也就是含蓄地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不舍,对学生的爱。
(2)学生对老师的爱:
“噙着泪水”、“团团围住”、“热泪盈眶”、“挤”、“抽噎”等等。
“拥抱”、“吻”、“抓”、“拉”、“塞”,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了解了这群学生和这位老师,感动于他们彼此的爱和不舍。
假如你就在告别的现场,你想对这群学生说点什么?
你想对这位老师说点什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