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考点梳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0410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考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政治考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政治考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政治考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政治考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考点梳理.docx

《政治考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考点梳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考点梳理.docx

政治考点梳理

政治考点梳理:

必修一经济生活

1.货币的本质:

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的发行量=货币的流通量)

4.经济往来结算中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信用卡、支票

5.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6.价格由价值决定。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现等价交换

8.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消费水平主要受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的影响。

10.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11.最基本的消费:

生存消费满足较低层衣食住行的需要

12.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13.生产决定消费。

14.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5.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16.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7.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进化论,具有决定性意义。

19.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

22.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3.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4.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集体经济

25.集体经济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

26.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27.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已取得利润为目的。

28.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29.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30.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31.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32.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

利润

33.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4.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35.民生之本:

就业

36.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

37.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贷款业务

38.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39.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0.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41.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制度决定的。

4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3.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制分配中占主体地位。

44.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45.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46.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47.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和分配政策

48.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49.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50.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了必须具有固定性。

51.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计划和市场

52.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53.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6.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5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加强宏观调控

58.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9.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60.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61.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62.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6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4.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65.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66.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67.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68.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原则:

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69.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70.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必修二政治生活

1.从根本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阶级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国家的性质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性质决定的。

4.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5.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6.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

7.专政,即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8.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民主是转正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9.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10.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1.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2.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13.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14.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15.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16.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17.当个人利益与国家里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18.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19.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0.顺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级,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

(县以上是间接选举)

21.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22.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23.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24.我国正把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25.能否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的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26.我国政府是国家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27.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社会,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8.我国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对人民负责

29.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0.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3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32.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33.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4.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于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标志。

3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有它产生,对她负责,并受它监督。

36.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37.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的组成人员。

38.人大代表的权利:

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质询权

39.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40.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的特点:

实行民主集中制

41.国家的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4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43.中国共产党是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登上历史舞台的。

4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5.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6.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7.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48.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依法执政有利于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49.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是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的意志

5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5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2.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3.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54.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

通力合作

55.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政治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56.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7.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遵守宪法和法律

58.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59.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发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60.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61.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坚持民族平等(首要原则)、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62.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有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63.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4.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原则。

65.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6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自治权

67.民族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68.我国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

69.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70.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71.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

72.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73.联合国的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74.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75.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竞争、合作和冲突

76.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77.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78.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

79.当今世界的一个经济特征:

经济全球化

80.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8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82.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

83.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84.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8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86.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87.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8.三条外交原则: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必修三文化生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有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具有双重性。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5.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

7.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民族文化

8.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庆祝民族节日

9.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

10.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多样性

11.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

1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3.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14.传媒的形式:

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

15.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

印刷媒体的推广

16.大众传媒: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17.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大众传媒

18.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19.凝固的艺术:

建筑

20.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2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2.对待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

24.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5.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创新

26.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社会实践

27.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推动社会的发展

28.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9.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

30.文化创新的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1.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2.促进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整合,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继承方式的新变革。

33.“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34.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35.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原因:

包容性: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36.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7.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38.中华文化的力量的集中表现:

民族精神力量

39.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40.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41.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2.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4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44.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45.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

46.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4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

主导地位

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导向和示范作用

49.中华文化又帅位走向崇祯的重要转折点: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50.坚持先进文化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5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2.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5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5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55.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56.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57.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58.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原则,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59.社会主义荣辱观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0.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类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6.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7.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8.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9.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1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13.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1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6.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17.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本上)

18.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19.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的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0.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2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2.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4.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关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6.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7.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9.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30.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识从属于物质)

3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3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绝对精致,离开物质谈运动是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

34.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5.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