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音乐文化 中央音乐学院课题申请书.docx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 中央音乐学院课题申请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琴音乐文化 中央音乐学院课题申请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中央音乐学院课题申请书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学术价值和/或实践意义)
古琴,是中国历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
几千年来,古琴一直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的工具和完美人格的象征,并以其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其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
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27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更为世人所瞩目。
由于中国古琴历史悠久,谱系深广,文献丰富,几千年延绵不绝,它包含琴论、琴器、琴谱、琴曲、琴史、琴社、琴派等门类,故而其音乐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基于此,本课题将选取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琴谱与打谱、琴派与社团、20世纪中国琴学研究等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在于:
1.中国古琴在其近三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曲谱遗存,是保存中国最古老音乐资料的宝库,也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一笔丰厚遗产。
因此,对中国古琴音乐文化的相关学科做专题性的深入研究,将修正或补充音乐史学、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等研究领域中的许多论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于琴学学科的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2.当前,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当下古琴艺术遗产的研究与传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各子课题研究意义和价值
(1)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研究:
古琴音乐美学是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专家学者均已充分认识到古琴美学思想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本课题的研究,将对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的历史发展、古琴音乐美学的审美特征、古琴艺术与中国文人的关系等方面,均将提出有价值的学术见解。
(2)古琴音乐打谱研究:
古琴音乐的打谱,它不仅是古琴音乐遗产抢救与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琴曲的打谱将向人们展示出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古代琴乐作品,为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提供生动的实例。
同时,本课题琴乐打谱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梳理与探索,也将为今后组织琴家和学者,进行有体系、有规划的打谱,作一学理层面的铺垫。
(3)古琴音乐流派与社团的研究:
古琴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本课题对于各流派的艺术风格、琴家琴人、琴谱、琴曲、艺术风格与师承体系的研究,对于古琴音乐各流派的传承与保护,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琴曲、琴人、琴谱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4)20世纪中国琴学研究: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在琴学研究方面有很多研究,对已往研究成果的整理研究,将为重建现代琴学学奠定理论基础。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已有的主要著作、论文、研究报告及对各种代表性观点的评述)
作为最具中国传统乐学特色的琴学,在近几十年间的理论研究方面,有关琴史、琴制、琴论、琴歌、琴谱的文献梳理和学术考证,均有许多实绩和重要成果,有些成果甚至是具有开拓性、突破性和奠基意义。
现将相关研究成果概述如下:
1.在琴学资料整理方面: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查阜西的主持之下,北京古琴研究会的琴家会同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编纂整理了大量的琴学文献。
比较重要的工具书有:
《琴曲集成》(1963年)、《存见古琴曲谱辑览》(音乐出版社,1958)、《古琴指法谱字辑览》(油印稿)、《历代琴人传》(油印稿)、《传统的造琴法》(1957)、《传统造弦法》(1957)、《琴论缀新》(1963)、《幽兰指法集解》、《乌丝栏指法释》等,这些都是琴学研究的珍贵史料。
1980年代以来,继查阜西先生等前贤之后,又出现了一批新的成果。
计有:
《琴曲集成》(二十四卷本,查阜西等编,吴钊订,1981出版第一册,1993出版第十七册)、《琴歌》(王迪、1983)、《查阜西琴学文萃》(1995,伊鸿书、查克承等编)等,这些成果是琴学深入研究的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2.在打谱方面,从1953年起,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顾梅羹、张子谦、姚丙炎、徐立荪、吴振平等前辈琴家相继打谱整理了《广陵散》、《碣石调•幽兰》、《离骚》、《古怨》、《酒狂》、《长清》、《大胡笳》等琴曲,并撰写了相关的研究文章。
前辈琴家发掘的一些曲目和当时流传的一些琴曲,通过录音,被记写成五线谱和古琴谱对照的形式。
配合相关的打谱工作还出版了《广陵散》(音乐出版社,1957年)、《幽兰研究实录》(油印本,1957年)、《古指法考》(管平湖著,油印本),《古琴曲汇编》、《古琴曲集》等等。
1970年代以来,当代琴家中也有不少专事于古琴音乐的打谱。
如当代吴文光完成了对《神奇秘谱》上、中、下卷的打谱发掘工作,尤具理论与实证意义。
在打谱的同时,吴文光还撰写了《〈碣石调•幽兰〉研究》、《琴调系统及其音乐实证》、《打谱探赜》等有相当深度和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
近年来又编撰完成了《虞山吴氏琴谱》一书(2001年,东方出版社),此书是吴景略、吴文光父子两代人的古琴打谱曲集。
王迪在几十年间还发掘、整理了古代琴歌三百余首。
其中有52首收录在她所编的《琴歌》一书中(1980年,文化艺术出版社)。
龚一近二十年来打谱发掘了《大胡笳》、《神人畅》、《山居吟》等多首古代琴曲。
南京琴家成公亮打谱了《文王操》、《孤竹君》、《凤翔千仞》等。
丁承运也打谱了《西麓堂琴统》中的《神人畅》、《六合游》等早期琴曲。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则于1963、1983、1985、2001先后组织四次全国性的“古琴打谱会”。
先后就《碣石调•幽兰》、《雉朝飞》、《潇湘水云》、《关雎》、《离骚》等琴曲进行集中打谱和研究。
3.在琴学研究方面:
近几十年间琴界同仁又在琴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产生了一批新成果。
如《琴史初编》(许健,1982)、《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十•古琴》(1987,袁荃猷);《琴韵》(1993,唐中六);、《中国古琴珍萃》(1998.10,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吴钊主编,刘东升、龚一副主编);《古琴演奏法》(1999,龚一)。
最近几年,随着古琴申遗的成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古琴》(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章华英,2005)、《中国古琴艺术》(2004,易存国)、《绝世清音》(2005,吴钊)、《古琴美学研究》(2006,苗建华)、《故宫古琴》(2007,郑珉中),等等。
现有的研究成果与琴学学科资料整理,是本课题的深入研究的基础。
然而,在相关专题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对于琴学的纵深研究显然不足。
本课题的总体框架、研究目标和基本内容
中国古琴历史悠久,文献丰富,其音乐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基于此,本课题将选取中国古琴音乐美学、古琴音乐打谱、古琴流派与社团、20世纪中国琴学等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其研究目标及基本内容如下:
一、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研究(20万字)(伊鸿书、苗建华负责)
本部分将以文献和史实为依据,在纵览传统古琴美学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并研究中国古琴音乐美学自先秦至明清的历史发展,总结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的审美特征,揭示促进其发展的深层原因,阐释古琴音乐美学与儒、道、释思想的关系,古琴艺术与中国文人的关系。
二、古琴音乐打谱研究(25万字)(章华英负责)
本部分通过对琴乐打谱的概念、意义、历史、方法的探讨与琴乐打谱个案与实证的分析,系统、深入地对琴乐打谱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梳理与探索,总结前辈琴家的打谱经验和得失,并提出琴乐打谱所应采用的科学方法和学术规范,从而为今后组织琴家和学者,进行有体系、有规划的打谱,作一学理层面的铺垫。
三、古琴流派与社团研究(20万字)(王建欣、章华英负责)
本部分将对浙派、广陵派、虞山派、蜀派、浦城派、岭南派、九嶷派、诸城派、梅庵派等古琴流派的起源与流变、传谱、传人、琴曲、师承体系、艺术风格等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
对古琴社团的历史源流、结构模式、地域分布及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同时将琴社置于20世纪历史转变的进程中进行考察,藉此分析琴社在目前产生变迁的社会人文环境因素。
四、20世纪中国琴学专题研究(20万字)(袁静芳、伊鸿书负责)
琴学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绵延未绝、内容丰富而又地位特殊的门类。
本部分将对20世纪以来琴界同仁在琴学理论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及相关的学术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研究,从而为重建现代琴学学奠定理论基础。
子课题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课题将包括五个子课题,其主要内容分别为:
子课题之一:
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研究
本课题将以文献和史实为依据,在纵览传统古琴美学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并研究中国古琴音乐美学自先秦至明清的历史发展,总结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的审美特征,揭示促进其发展的深层原因,阐释古琴音乐美学与儒、道、释思想的关系,古琴与中国文人的关系。
本子课题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中国古琴音乐美学文献诠释
2. 古琴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
3. 古琴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表演美学
4. 古琴音乐美学思想与古琴音乐实践的关系
5. 琴与士——古琴音乐与中国文人的关系
6. 古琴美学与古琴音乐的前途
子课题之二:
古琴音乐打谱研究
本子课题由琴乐打谱理论梳理、琴乐打谱方法探析、前辈琴家打谱个案研究、古琴打谱实证分析四大部分组成。
如下:
1.琴乐打谱理论梳理。
本部分主要在于考察琴乐打谱概念及其由来,现代意义上的打谱与古代按谱循声的相同和相异之处。
阐述传统古琴记谱法从“文字谱”之前的古琴记谱符号——文字谱——减字谱的历史变迁。
近代以后古琴记谱方式变迁与打谱活动之展开的关系。
并就琴乐打谱的学术意义及近代以来琴乐打谱的实践与演变进行探讨。
2.琴乐打谱的方法探析。
本部分通过对打谱过程中琴谱版本的选择与研究、琴曲内容与相关人文背景之分析、谱字之校勘、古琴指法谱字之解读与诠释、节奏的处理与安排、琴曲结构布局与旋律发展手法之分析、定谱及打谱后记之撰写七个部分的探讨,以期对琴乐打谱的方法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归纳与总结。
其中涉及文献学、版本学、古谱学、古琴指法分类及唐宋明清古琴指法流变之考辨、古代琴曲的结构模式及创作规律等问题的研究。
3.前辈琴家打谱个案研究。
本部分择取在琴乐打谱方面卓有成就的管平湖、姚丙炎两位前辈琴家,通过对其打谱方法以及他们打谱的《广陵散》《酒狂》等琴曲的分析研究,以探讨其打谱活动的方法和个性风格,总结前辈琴家的打谱经验。
4.琴曲打谱的实证分析。
琴乐打谱作为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琴乐打谱的研究必然会涉及很多具体琴曲的实例分析。
本部分择取《碣石调•幽兰》一曲,对其版本、近代以来有关《碣石调•幽兰》一曲的打谱及相关研究的历时性考察,以及管平湖、姚丙炎、吴振平、徐立荪四位琴家打谱的《碣石调•幽兰》在定弦、指法解译及节奏处理、音乐风格、谱字处理等方面的横向比较,以阐述古琴音乐打谱中的个性与风格特征。
最后就建立琴乐打谱所应遵循的学术规范以及琴乐打谱之本质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与看法。
子课题之三:
古琴流派与社团研究
本子课题由古琴流派研究及古琴社团的历史与现状两大部分组成。
(一)古琴流派研究
本部分将对古琴流派的源起、传谱、师承体系、艺术风格、各历史时期的传人等进行梳理与考证。
拟择取以下流派分别探讨:
1.浙派
2.虞山派
3.广陵派
4.诸城派
5.浦城派
6.九嶷派
7.蜀派
8.岭南派
9.梅庵派
(二)古琴社团的历史与现状
1.古琴社团源流述考
2.传统古琴社团之结构模式、地域分布
3.古琴社团现状调查
4.当今琴社之社会功能与文化变迁
子课题之四:
20世纪中国琴学研究
1. 中国琴学探源溯流
2. 1900-1949年的琴学研究
3. 1950-2000年的琴学研究
4. 有关重建现代琴学的几个问题
5. 附录:
20世纪琴学资料索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调研计划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根据中国古琴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研究方法上努力创新,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资料整理
本课题中对于中国古琴美学、古琴流派、古琴打谱等专题的研究,将涉及大量的古代琴学文献及古代古籍文献中的琴学史料,对此,本课题拟采用文献学的方法,做一系统梳理。
2.民族音乐学实地调查的理论及方法
本课题中对于古琴社团及流派、古琴音乐打谱、琴学研究现状等专题的研究,需采用民族音乐学实地调查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及相关调查,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琴社、流派、打谱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3.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古琴音乐作为一种文人音乐,与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文人风尚、哲学、文学等,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必然会涉及音乐史学、文献学、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及乐曲考证、音乐形态分析等诸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将采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重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
,
4.实证分析与研究
本课题对古琴打谱、古琴流派的专题研究中,将涉及传世琴谱中古代琴家创作的琴曲、当代琴家打谱琴曲、各流派的代表乐曲等,的乐曲,本课题拟通过对这些乐曲的技术分析,及其相关版本、指法、定弦等形态方面的研究和相关琴谱的纵横比对,以阐述琴乐的风格特点及渊源流变,古琴音乐在记谱法、琴曲结构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二、调研计划
本课题拟在未来二年之内,根据课题需要,进行调研及数据采集,大体内容如下:
1.琴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调查
2.存见古琴音乐琴谱及琴论文献的收集与访查
3.古琴打谱活动调研与访谈
4.古琴流派历史、传承人、相关传谱及其现状调查
5.古琴社团分布及其现状调查
本课题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主要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拟突破的重点:
本课题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现有条件,对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中择取几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做较为深入的专题性研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关古琴音乐美学思想、古琴音乐打谱、古琴流派与社团、现当代琴学研究等研究领域预期将取得开拓性的成果。
(二)本课题的难点
1.资料难点: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其文献资料汗牛充栋,庞杂而丰富,相关子课题研究中对传统琴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是本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难点。
2.普查难点:
当代琴人居住分散、遍布国内外,因此,对于各流派、社团的访查,均会有一定的难度。
研究资料准备情况及仪器实验设备等科研条件
(一)本课题组成员构成与优势
本课题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静芳担任课题组组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伊鸿书、苗建华、音乐学研究所博士后章华英提任各子课题负责人;中央音乐学院博士杨秋悦、音乐学系博士研究生吴叶为课题组成员。
其优势如下:
1.项目负责人袁静芳教授多年来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并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问世。
主持了中央音乐学院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开放项目“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科研工作。
2.子课题负责人伊鸿书教授为我国第一位古琴专业毕业生。
他曾师从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吴景略学习古琴,其后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琴学资料整理及研究工作,参与编纂了《琴曲集成》《历代琴人传》《查阜西琴学文萃》等古琴音乐的重要文献。
因此,对于完成子课题《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研究》《20世纪中国琴学研究》已具有丰厚的学术积累。
3.子课题负责人苗建华副教授曾师从古琴家王迪学习古琴,其博士学位论文为《古琴美学思想研究》,为完成本子课题《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4.子课题负责人章华英曾先后师从龚一、郑珉中等琴家学习古琴,其硕士、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均为古琴音乐和古代音乐史专业,参与了古琴艺术申请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工作,其专著《古琴》(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及硕士位论文《虞山琴派研究》博士论文《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后课题《宋代古琴音乐研究及文献史料编纂》,为完成本课题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6.课题组成员杨秋悦、吴叶多年来从事古琴音乐的研究与演奏,并参与了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科研工作,能较好地协助本课题的相关研究工作。
(二)资料准备及前期研究成果情况
1.2006年,中央音乐学院启动了“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科研工作,它包含琴论、琴谱、琴曲、琴器、琴派、琴社、琴人等内容,是继查阜西之后,又一次对古琴文献资料的重大收集与整理。
此项目将于2008年基本完成,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料库。
参加“中国古琴音乐文化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均为原“数据库”的主要科研人员。
2.子课题:
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研究,已有苗建华的博士论文《古琴美学研究》,《数据库•琴论》部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资料保证,可在此基础上展开更为深入的专题性研究
3.子课题:
古琴音乐打谱研究,已有章华英的博士论文《古琴音乐打谱与实证研究》,“数据库•琴谱”为本课题的更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
4.子课题:
古琴流派与社团研究,已有数据库琴社、琴派部分的初步访查与调研,章华英专著《古琴•流派》一章对古琴流派作有较详尽的分析,并撰有论文《浙派古琴源流述考》《虞山琴派研究》《古琴社团的历史与现状》等。
5.子课题:
20世纪中国琴学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曾参与多项琴学研究工作,对研究情况已有一定的学术积累。
本课题计划完成时间及研究进度
本课题计划在三年之内完成,具体进度和时间安排如下:
1.2007年12月—2008年6月:
完成各子课题的前期资料收集,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2.2008年7月—2008年12月:
进行古琴现状考察及民间资料收集。
3.2009年1月—2009年12月:
研究及专著写作。
预期先期完成子课题《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研究》《古琴音乐打谱研究》。
。
4.2010年1月—2010年12月:
研究及专著写作。
完成子课题《古琴流派与社团研究》《20世纪中国琴学研究》。
中期研究成果的形式、完成时间及使用去向
子课题《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研究》《古琴音乐打谱研究》,完成时间为2009年底,先期部分成果将以论文形式发表。
最终研究成果的形式及使用去向
本课题的最终成果为“中国古琴音乐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研究丛书”包括专著四部:
《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研究》《古琴音乐打谱研究》《古琴流派与社团研究》《20世纪中国琴学研究》,每部约20-30万字,总计约80-100万字,完成时间为2010年底,最终以专著形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