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专家视线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几个问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9755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专家视线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几个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专家视线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几个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专家视线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几个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专家视线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几个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专家视线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几个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专家视线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几个问题.docx

《专题十专家视线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几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专家视线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几个问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专家视线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几个问题.docx

专题十专家视线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几个问题

关于在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编写

和教学中贯彻17大精神的几个问题

主讲人:

《思想政治》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社科中心田心铭

主持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贺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旗帜、道路、理论体系

【贺军】田老师,您在关于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教材2008—2009年修订再版工作的讲话中说,这次修改主要是贯彻党的17大精神。

您能不能就学习、贯彻17大精神的问题同担任这门课程的老师们做一些交流?

【田心铭】为了在教材的修改中贯彻党的17大精神,我们教材编写组的同志一直在反复学习文件、领会精神。

老师们要使用教材,在教学中贯彻17大精神,也要自己首先学好。

我愿意谈谈自己学习的粗浅认识,和老师们交流。

这次教材修改主要是加强三个方面的内容,用关键词来表示就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贺军】我们是不是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谈起?

【田心铭】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旗帜、道路、理论体系。

先说“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7大高举的旗帜,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一直高举的旗帜。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12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并且把它作为“基本结论”,这个旗帜就明确地亮出来了。

12大以来的20多年间,又召开了5次党代表大会,从13大到17大,每一次党代会报告的题目中,毫无例外地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以前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的关键词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个大字,多年来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它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旗帜。

【贺军】那么,怎样做才是高举了这面旗帜呢?

【田心铭】这就涉及17大报告中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这是17大报告中的一个重要论断,它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高举旗帜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的旗帜,又是我们的道路,又是我们的理论体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

道路,是从实践方面说的;理论体系,是从理论方面说的。

我们在实践中开辟了这条道路,在理论上形成了这个体系。

在实践中坚持这条道路,在理论上坚持这个理论体系,这二者的统一,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而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

【贺军】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认真领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田心铭】我们先来讨论“道路”问题。

这里讲的是我们国家的道路,是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每当社会的发展走到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都会把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提到人们面前。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路线,指引我们走上了一条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20世纪70年代后期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又面临着向何处去、走什么路的问题。

1978年党的11届3中全会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历史起点,1982年12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13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2年14大把这条基本路线写进了党章,1997年15大把这基本路线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展开,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2002年16大又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

这样,从基本路线到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越来越清晰地勾划出了我们正在走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

【贺军】那么,能不能用几句话简单明了地概括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呢?

【田心铭】17大报告中已经用一段话把这条道路完整地勾划出来了,这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开头的那一段话。

它是以定义式的语言表述的。

【贺军】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17大阐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田心铭】这条道路的根本性质和特色包括了“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两个方面。

它是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资本主义道路,或别的什么道路。

不同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会有不同的特色,我们的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这二者的统一。

这个统一体,就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贺军】请您再说说这条道路的具体内容。

【田心铭】这条道路的内容,按照17大报告中那段定义式的表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导力量,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二是客观依据,就是“立足基本国情”。

这就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的。

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们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地坚持,不可偏废。

四是两个方面的基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包含了在生产力方面和社会制度方面的任务。

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的总体布局,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同15大制定的基本纲领相比,这里增加了社会建设,从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

六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总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富强”、“民主”、“文明”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要求,总体布局中增加了社会建设后,奋斗目标中相应地增加了“和谐”的要求。

这样,这条以基本路线、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为主要内容的道路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贺军】以下我们是不是再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田心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二者不可分。

区别在于,一个体现在理论上,一个体现在实践中。

而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关系。

我们党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反映实践探索经验的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它又是指导我们实践的理论基础。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贺军】我们在学习中感到,这个理论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完整地把握它很不容易。

【田心铭】我也有这样的感受。

我们的学习都是刚刚开头,将来认识还会逐步深入、提高。

关于如何去理解这个理论体系,我谈几点认识。

第一,17大报告中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论断明确指出了构成这个体系的理论形态:

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我们曾经长期开展了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16大以来又在学习科学发展观。

这些对于今天的学习是很好的基础,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离开过去的基础一切从头开始。

第二,要围绕三大基本问题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贺军】您说说是哪三个基本问题。

【田心铭】这三大基本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我们党是通过不断探索和回答这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党面临着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所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凸显出来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和回答了这个问题。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明确提出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围绕着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也要围绕这些基本问题去理解和把握它。

第三,要按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贺军】这个“结合”的思想,毛泽东在30年代就提出来了。

【田心铭】毛泽东1938年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我们党探索和回答以上三大基本问题,也是遵循着这条原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

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12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他讲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胡锦涛同志2008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时,他讲的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表明,正是因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党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所以我们今天也必须按照这个“结合”的原则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除了讲到以上三大基本问题外,又明确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他把这个问题放在以上三大基本问题的前面。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集中体现,我们应该遵循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观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贺军】那么,这个理论体系究竟包括哪些理论观点呢?

【田心铭】对这个体系的基本观点作出全面准确的概括和表述,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根据党中央历次重大会议的概括,把这个理论体系归纳为14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这是到目前为止比较完整的概括,可以当作我们学习的辅助材料。

【贺军】您说说是哪14个方面。

【田心铭】这14个方面是: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关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与国际战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总的说来,它是一个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把各方面的观点联系起来,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去把握。

二、科学发展观:

核心是以人为本

【贺军】您在介绍教材修改工作时说,增添有关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修改的又一个重点。

下面我们是不是谈谈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田心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17大之前已经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已经作过系统的阐述。

而科学发展观是16大之后新提出来的,所以17大报告专门系统地论述了科学发展观。

我们学习17大精神,一定要把科学发展观当作重点。

【贺军】我们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16届3中全会。

【田心铭】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5页)就在全会通过这个决定的同一天,即2003年10月14日,胡锦涛同志在全会的讲话中,专门讲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指出“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

(同上书,第483页)几个月后的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同上书,第849页),并且对“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别作了阐述。

从2003年10月到2007年10月的4年间,胡锦涛同志的多次讲话以及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文件中都论述了科学发展观。

这样发展到2007年10月,17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并且作了系统阐述。

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要以17大报告为依据,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要把认识提高到党的17大的精神上来。

【贺军】您是不是先谈谈“历史地位”问题?

【田心铭】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问题,一是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它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中处于什么地位,在党的基本理论的历史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二是从现实实践方面看,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处于什么地位。

17大报告中有一段话,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

【贺军】我想您是指这段话: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田心铭】我们要把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认识统一到这些精神上来。

这里指出了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其中关于发展的思想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它的地位,关键是要看到它们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从现实实践的角度看它的地位,要看到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贺军】17大报告对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也作了论述。

【田心铭】概括地说,就是这样一段话: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贺军】请您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田心铭】这里讲了四条。

一是立足基本国情。

基本国情,总的说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地说,是其中进入新世纪后的新阶段。

17大报告中概括了这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讲了8条,每一条都包括两个方面,用“同时”联在一起。

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二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理论都是来自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以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实践经验,就是17大报告中总结的“十个结合”。

三是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各国在谋求发展中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比如,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盲目照搬西方模式等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正在总结反思,这些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

四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为了实现新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个新的发展要求,就是16大提出、17大作了进一步阐述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贺军】学习科学发展观,除了弄清它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外,更重要的是把握它的思想内容。

【田心铭】把握它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要理解它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17大报告中说: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集中概括。

报告中又把这四句话分别展开为一段论述。

我们要把认识统一到17大的这四句话和这四段论述上来。

比如,关于什么是我们要坚持的“以人为本”,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我们应该把认识统一到17大报告中论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那一段话上来。

【贺军】我来念念这一段话: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田心铭】这段话应该当作我们解读以人为本的根本依据。

【贺军】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您能不能着重讲讲这个问题?

【田心铭】我可以谈点儿看法供老师们研究。

“以人为本”这句话最早见于二千多年前的《管子》。

西方近代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想也可以用“以人为本”来表达。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人为本”的提法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已相当流行。

可见,在不同的场合,以人为本曾经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这里必须明确,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问题,是指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的含义问题,而不是这句话在字面上可以作何解释或者它在其他场合有过什么含义的问题。

这就要看党中央提出这一理念时,是如何界定它的。

所以,应该依据党的文献,尤其是以上我们讲到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这段论述来解读。

至于历史上其他场合用的“以人为本”是什么含义,虽然也与此相关,但那是另一个问题。

【贺军】在您看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解读以人为本,它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田心铭】我个人的理解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达:

①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②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类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内涵之一。

也就是说,完整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包含了人民为本和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人类为本两层含义,其中人民为本是它的基本内涵。

③人民为本和人类为本都内在地包含了对个人的地位、作用和利益的肯定,但是都不能归结为以个人为本。

【贺军】能说说您这样理解的理由吗?

【田心铭】我们可以从对“本”的理解说起。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所以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指世界的本原、本体,而是指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时的本位、根本,也就是出发点、落脚点。

这个本位、根本是人,所以称为以人为本;但是,我们所说的“人”,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的人,而不是生物学上的个体。

“人”这个词至少可以有三种含义:

个人,人民,人类。

我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基本的含义是人民。

查遍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中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可以看到,它们始终是围绕着“人民”这个关键词展开的。

刚才您念的十七大报告中的那一段话共144个字,其中,“人民”一词出现了9次,“人”出现了两次。

【贺军】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表述为“人民为本”,而称为“以人为本”呢?

【田心铭】我认为,这是因为“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但还不是全部内涵,它的完整含义还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人类为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如马克思所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页)这里的人,是指整个人类,包括所有的人。

这样也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作为伦理原则、道德规范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或称革命的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实施的对象是所有的人,不限于人民,就是要把所有的人都同自然物、同动物区别开来,当作人来对待。

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含义之一。

这并非是说“人民为本”只适用于社会关系,人类为本才适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民为本适用于所有的场合。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首先要坚持人民为本,同时又要以人类为本。

在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如环保、生态、能源等全球性问题方面,也存在着不同利益和主张,有些人、有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而损人利己,所以我们必须首先坚持人民为本这个基本内涵。

因此,以人为本与戈尔巴乔夫的“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是有本质区别的。

“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是欺人之谈,它掩盖了人类社会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存在着根本利益的对立这一事实。

【贺军】那么,以人为本中的人与个人是什么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应该如何对待个人?

【田心铭】“人民”是由个人构成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其中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从根本上维护了其中每一个人的利益。

这一点,我们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全国人民个人生活的改善可以看得很清楚。

离开对个人的利益、地位、作用的肯定,就会把以人为本变成空洞的口号。

所以,实实在在地关心每一个人,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不能把人民与个人、把以人为本与关心、尊重个人对立起来。

【贺军】那么,为什么不能把以人为本归结为以个人为本呢?

【田心铭】因为个人不等于人民,它是部分而不是整体,把部分夸大了,就会和整体相对立,排斥了整体。

在社会生活中,如果在处理个人与人民的关系时以个人为本,就否定了人民为本。

在实际生活中,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国家、人民利益的事是常见的,有人用“以人为本”来作辩护,说“不是要以人为本吗?

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做?

”为什么不能呢?

因为这是对人民为本的否定。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后,一方面,社会上对个人更加关心了,这是一种积极的变化;另一方面,有些言论有意无意地把以人为本说成是以个人为本,这是一种偏离,甚至是曲解。

【贺军】对以人为本,不仅要弄清它的科学内涵,还要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它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田心铭】如果以上我们把人民为本理解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没有错,那么就应该紧扣这个基本内涵来理解它的精神实质。

所以我认为,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集中表达,而这就是它的精神实质所在。

从精神实质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以人为本的人,就是人民群众。

这一精神实质,从理论层面说,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十七大报告中讲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说,就是“历史主体”的地位,就是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根本动力的地位。

它回答了“相信谁”的问题: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1页)再进一步分析,主体地位还包括了价值主体的地位和实践主体的地位。

从价值观的层面说,以人为本就是维护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它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就是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价值追求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根本标准。

这也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从实践观和认识论的层面说,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个人,它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

这就是党中央强调的,一切依靠人民,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也就是《国际歌》中唱的: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所以我认为,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可以概括为: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贺军】您能不能再谈谈我们讲的“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西方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有什么不同?

【田心铭】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表述为“以民为本”,有时也表述为“以人为本”,二者是相通的。

它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所以“国以民为本”,甚至讲“民贵”、“君轻”,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民”的力量,看到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一种进步的思想,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以我们讲的以人为本和它有批判继承的关系。

但是,我们讲的以人为本又和它有本质区别。

这首先是在于,以民为本的“民”,既不是指人民,也不是指人类或个人,而是指与“君”相对应的臣民。

《岳阳楼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