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石墨烯能让聋哑人开口说话.docx
《中国科学家石墨烯能让聋哑人开口说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学家石墨烯能让聋哑人开口说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科学家石墨烯能让聋哑人开口说话
图 书 馆 园 地
(第四十七期)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主办 2017年3月
目 次
热点关注………………………………………2
理论学习………………………………………5
信息参考………………………………………8
科技新知………………………………………11
美文品读………………………………………14
☆热点关注
融入“互联网+”职业教育才有未来
传统行业正以裂变的速度接受着新一轮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与经济发展休戚与共的职业教育如何参与变革,充满着挑战与机遇。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产业的转型升级时代,互联网正在重新定义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价值链环节面临重构,新的产品、新的流程和新的服务会基于互联网技术进行再造,数据化、智能化、信息化是未来生产制造车间的主流技术。
未来已来,面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面对不断被颠覆的传统行业和层出不穷的新兴行业,职业教育需要思考如何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变化同步,履行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职责使命?
职业教育要有危机意识。
早前有媒体报道,一家位于江苏昆山的代工企业已经使用机器人替代了60000个工人,粗略统计显示,在昆山大约有600家企业希望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生产。
广东更是成为“机器换人”的大省。
中国的传统制造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采用更加高效的机器人生产替代人工已成大势所趋,这势必会给职业教育就业带来压力。
专家预测,传统制造企业升级智能制造预计需要5到10年时间。
职业教育需要思考如何应对未知变化,并有所作为。
这需要改变思维方式,突破固有的惯性思维,创新理念,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升级,甚至超前设计。
面对日益萎缩的生源,职业教育还需要思考如何借助互联网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路径。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过去面向培养全日制学生到面向学生和成人兼而有之。
因此,职业教育要借助互联网工具,研究学生和成人,以及新型行业企业和岗位的新需求;要善用互联网思维,树立“用户意识”,关注“用户体验”,以服务学生发展和提升服务企业能力为出发点,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组织都要跟上行业企业转型发展步伐。
不过,当最慢的教育遇到最快的互联网,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求新思变更要尊重教育规律。
职业院校可以运用互联网的新理念、新工具、新手段来改变课堂,但替代不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特别是技术技能的传承,一些手工艺技术或者关键技术的传承不能走捷径,需要现场实践,通过多个场景训练让学生从中学习、思考、感悟技艺。
综观当今世界,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无一不是职业教育强国。
这些国家对匠心、品质的高度重视,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
职业教育常被人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也因其中蕴含着工匠精神。
技能只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部分,职业教育还必须强调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而“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摒弃浮躁,脚踏实地地潜心钻研。
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时代,职业教育都是各行各业的刚需。
在“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只有具备敏锐“嗅觉”,深度融入潮流,更好服务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才能化挑战为机遇。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游牧”的学生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一年前,谷歌公司开发的AlphaGo机器人战胜了人类的围棋高手。
人工智能发展史上这标志性的一幕在许多领域都引发了震动,包括传统教育领域。
“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话,你们对于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对于这个问题,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院长李剑阁的回答是:
“我会对我的学生讲,你选择专业虽然需要慎重,但是你也要时刻准备改变你的专业。
”
3月1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门设置了一个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与创新”。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常博逸在论坛上感慨,今后的教育体系培养出的应该是“游牧者”,他们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之间自由地切换,而不是一辈子被锁定在某个行业、某个岗位上。
麦肯锡公司董事长鲍达民给年轻人的建议是:
“终身学习。
”
麦肯锡在一份报告中称,到2030年,也就是十几年以后,45%的人类活动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所代替,不是机械臂取代人力那么简单,甚至企业首席执行官的一些决策都可以被替代。
鲍达民说,人工智能在摧毁一些饭碗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对教育行业来说,挑战在于如何让受教育者做好准备,适应未来的世界。
“我觉得关键就在于教育的周期要缩短,要尽快推陈出新”。
在加拿大的一个矿区,人工智能替代了以前236个工人的工作,并且将效率提高了40%;在华尔街,由于来自机器的竞争,一家投资银行的交易员从顶峰时的600人减到只有2人;等到无人驾驶技术成熟,全球的专职汽车司机都可能面临失业……但鲍达民强调,这只是一个起点,各行各业都会受到影响。
他认为,人工智能是技术发展的第二个潮流,人类现在拥有比以往更大的数据、更高的计算能力、更强的连接性。
“如果说这本书是100章的,我们现在也就才翻到第一或者是第二章,很难预测未来人工智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鲍达民认为一系列的变化都对改造现有的教育体系提出了要求。
他说,如果看一下纽约曼哈顿一个幼儿园的照片,和20年前的照片相比,实际上区别并不大。
教育领域那么多年过去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现在,李剑阁计划在他领导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里设置更多的选修课,减少必修课的比重。
“因为我们感觉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当中,学科的交融和跨界的结合非常重要。
”他说,现在所需要的是各种各样跨学科的人才,要鼓励学生跨学科,而不是局限于原来的专业设置。
“原来我认为远程教育不可能代替课堂教育,因为它没有互动。
但是现在人工智能的出现,在线教育也可以互动,可以答疑。
所以我觉得,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现有的教育也会提出很大的挑战。
”李剑阁说。
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不认为在线教育会代替那种坐在课堂中与师生共同学习的感受。
不过他建议他的学生“学习如何学习”,而不只是学习知识。
“要想知道高等教育未来什么样子,这非常困难。
”苏必德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我能告诉你的是,我们所提供的教育是为目前并不存在的工作机会和挑战而准备的。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而教育,因此很重要的是我们塑造那些具有普遍技能的终身学习者。
”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认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之一是,每个人都能够请得起自己的“私人教师”。
他说,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通过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理念。
从幼儿园直到研究生教育,能够在下棋的每一步都做出精准分析的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然后为其量身定制教育。
对于机器人抢工作的问题,刘遵义并不太担心。
他认为,这个问题哪怕存在,也是一个“过渡性”的问题。
有一些工作比如刷马桶,是人类不愿意从事的,被机器所取代没什么不好。
“人工智能会让有的就业岗位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是被完全取消,但是人工智能也会带来新的需求,这也为我们带来了机遇。
”苏必德说,我们现在开展教育的时候,其实不清楚以后的就业岗位在哪些领域。
应该加强通识教育,让学生们面临新一轮生产力的解放时成为创新者。
各个学科的学生都需要应对这样的变化。
“人们在转型的过程当中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是我们原来的教育和每个人的观念都比较习惯于一生从事一个职业。
”李剑阁说,而现在每个人都要接受终身教育,不断地转型,不断地适应,“实际上我觉得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这也是很有乐趣的事情。
如果人一生当中可以从事很多很有意思的职业,应该看成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痛苦”。
※理论学习
工匠培养的关键在精神成长
我国高职教育近年来快速发展,已经初步形成独特的文化优势。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之所需。
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文化自信的“根”和“魂”,也是培养工匠人才的内在要求。
高职院校只有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才能打造国家急需的一流工匠人才。
培养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立校之本
高职院校强大的表现,是其在长期探索发展中展示出来的办学实力,是其历经经济社会变革转型而凝结成的学院精神。
在高职教育发展最困难的时候,给予高职人原始动力和精神支撑的就是精神和自信,制造业要发展,国家要建设,都离不开产业工人,离不开工匠人才,这是一种信念。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信,我国的高职教育才一路披荆斩棘、一路负重前行。
高职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深入至地市级地区发挥着主导作用,也对高职院校所在地域的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88.1%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并且连续三届稳定在这一比例。
按此比例推算,近几年来高职教育为全国1000多万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为实现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农村家庭脱贫致富作出了可贵贡献。
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之一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其历史就是国家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历史,为国家石化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为新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学院牢牢地扎根于石化职业教育之沃土,吸纳石化行业文化养分,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石油行业文化和爱岗敬业的“铁人精神”,以工匠精神的自信,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立校之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强校之魂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价值的体现,价值观是一所学校之所以强大的“魂”。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培养工匠精神是落实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高职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日常生活行为。
高职院校发展到今天,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文化模式,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
高职人对自己人才培养模式广泛认同,才拥有自信,才能以工匠精神的培养来强校。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要求学生一方面要获得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在实训场所进行实践操作等技能培训,但仅仅这样还不够,高职院校要做大做强自己,还必须让学生把崇高的理想追求落实到一丝不苟的刻苦训练中,把今天的努力和明天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在生活学习中做好自己。
同时,高职院校要打造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拓展校企协作育人路径,使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与行业优势产业高度契合,真正给学生传授“真功绝活”,更重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敬业守信、精益求精职业精神的培养。
做强高职教育,必须让高职院校成为“工匠摇篮”,否则不足以称强。
高职院校要把自身业已形成的学院精神同行业职业精神、行业职业价值观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职业要求融入专业和就业教育之中,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打造质量过硬的工匠人才队伍,而优秀毕业生反过来又会壮大学校声誉,使学校得以在良性循环中越办越好、走向强大。
培养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育人之石
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急需工匠人才,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乃至“中国质造”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要勇于担当、勇于作为,努力培养适应现代化中国工业发展、蕴含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时下,人们已经把急需工匠人才的焦虑转化为对高职教育寄予的厚望,因为工匠人才源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极强动手能力的工匠人才,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已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一位匠人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还有艺德。
高职院校要注重“师徒相授”的传统,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手把手教的同时,融入“师道”与“术道”,要求学生刻苦训练、领悟入道,还要恭敬师长、爱国爱校;把“学习场所”与“工厂场所”高度融合,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以工业企业文化为背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