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教材特点分析粤教沪科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7971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1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年级教材特点分析粤教沪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8年级教材特点分析粤教沪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8年级教材特点分析粤教沪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8年级教材特点分析粤教沪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8年级教材特点分析粤教沪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年级教材特点分析粤教沪科版.docx

《8年级教材特点分析粤教沪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年级教材特点分析粤教沪科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年级教材特点分析粤教沪科版.docx

8年级教材特点分析粤教沪科版

8年级教材特点分析(粤教沪科版)

(一课时)

8年级教材特点总体分析(粤教沪科版)

一、教材体例

粤教沪科版8年级教材分上、下两册,教材按章、节编写,各节根据内容需要,有选择地设有以下栏目:

·科学探究本套教材将它定位为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材内以小标题或节标题(黑体字)出现。

一般具有七个探究要素(也就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8年级上、下两册书中一共安排了12个完整的科学探究。

·活动主要指涉及科学探究的部分环节和过程的学生活动。

例如:

提出问题、猜想、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处理、作出结论、讨论交流、评估等。

(该栏目是这套教材的一大特色,因为几乎所有上过新教材的老师都发现:

要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总的课时量又是有限的,再说也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必须通过探究的方式去获得,这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

还很容易形成“新八股”。

为此,在这套教材中特意安排了侧重科学探究的部分环节的探究活动栏目,这样既节约了探究的时间,又达到了探究的目的。

·STS包括物理、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分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力求反映高新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

·信息链接包括解答疑难,主要是拓宽知识面。

·信息浏览包括预备知识、必要的过渡性内容、扩展性内容、科学史中的事实、科技小故事、必备资料、参考书目、网址等。

·自我评价与作业包括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知识的多少、探究过程的参与情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等方面的评价。

·课外活动包括学生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查阅图书资料、社会调查、上网查询等等。

二、教材主要特点

1、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目标和内容

本教材力求将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为此,本教材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科学探究创造条件。

在内容方面,将《课程标准》规定学习的重要物理知识,大都列为探究内容,在各章还推荐一些开放性的探究课题。

在组织结构上,从“帮助学生探究”逐步发展到“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

8年级上册侧重“活动”栏目,完整的“科学探究”栏目只有三个。

因为“活动”栏目并不强调一个探究中到底包含几个探究要素,老师完全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以及可操作性等来自如的开展活动。

而在8年级下册书中,“科学探究”栏目的比重就大大加大了,从上册的3个变成了9个,这是在学生有了上册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的,充分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探究的原则。

8年级教材强调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同时也重视理论分析、调查、参观、访问、上网查询等方式。

在“自我评价与作业”栏目中,要求学生评价自己参加了哪些探究活动?

参与的程度如何?

在活动中有哪些表现和内心体验等。

2、落实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

8年级教材为落实新《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删除传统课程“繁、难、偏、旧”的内容,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适当加以拓展;

(2)、改变学科本位观念,不过分追求知识体系的严密性,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强化学生的感知和认知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突出主干知识(即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并配以必要的示范性例题和少量的作业;

(4)、提倡低成本实验,发扬“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传统,加强随堂实验,使全体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得到较好的落实。

3、教材比较重视方法的指导

8年级教材在突出学科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思维的视野,初步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真谛。

4、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8年级教材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做”来学习物理。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教材各章节都设计了较多的由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涉及科学探究的部分环节和过程的学生活动均以“活动”栏目呈现在教材中,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总体上学生课堂独立活动的时间可以逐步达到1/2。

另一方面是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出了许多问题,提供了较多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去图书馆(阅览室)查找资料、上网查询、进行社会调查等,独立地或同学间相互协作地做小实验、搞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写小论文等,将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5、注重学科间的融合、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

该教材各章章头均冠以高度概括本章内容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散文诗,尽可能介绍高新科学技术成果(例如我国的磁悬浮列车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6、教材呈现形式生动

教材精选大量精美图片,版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

 

 

 

 

下面以八年级上册的第四章“我们周围的物质”为例,对教材做详细分析。

(二课时)

第四章我们周围的物质——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有以下四点: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初步了解半导体、起导体、纳米材料等新材料的特点,了解它们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而我们都十分熟悉的教学大纲对本章的要求有三点:

1、知道质量的单位,会使用天平称质量。

2、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

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常识性了解半导体和超导技术。

将新“课标”与“大纲”的对比分析可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新课标将物质的常见属性,如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进行了简单整合,便于学生对物质属性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而在大纲中物质的这些属性是被分散到电、磁、热、力等各个单元中的。

2、新课标对质量概念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层次的,比教学大纲的要求有所提高,在技能方面二者要求相当。

3、课标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开展探究实验来理解密度的概念,而教学大纲则要求通过三个演示实验:

⑴、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等;

⑵、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体积不等;

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在技能目标方面都是会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4、在点击新材料方面,新课标有明确要求:

即了解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的特点,还要关注这些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而大纲只在“试用本”中提到“常识性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在修订本中已删除此项内容。

由此可见新课标充分体现了STS的思想,同时关注到了人文精神的渗透。

下面对全章内容进行简单概述:

全章概述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中,许多物质都是学生非常熟悉且常用的,因此,本章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尝试将这些物质的用途与它们的属性联系起来,动手做好探究实验,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获得思考的基础,激发学生在探究物质的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密度的同时,了解一些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

本章的核心内容

是“质量和密度”,通过让学生学会测量身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和密度,来初步建立起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再借助生活中有关质量和密度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质量和密度知识应用的理解,从而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本章的实验活动安排如下:

这一章书中共安排了11个课内、外活动,其中有7个是课内的,4个是课外的。

7个课内活动中,又有4个是小实验类的探究活动,它没有明确提出科学探究的任何一个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验特点是易取材、易操作、小型、灵活、不耗时费力,且实验结果简单明显,这类小实验在发展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求知欲方面有其它内容所无法替代的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用好它。

有2个是属于基本物理量的测量类型的,即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这套仪器在每一间学校都有,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人人动手,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来建立质量的初步概念,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还有1个课内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它包括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

课外探究活动共安排了四个,有两个是实验型探究活动,还有两个是调查型探究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多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简单现象的能力等。

教学建议

下面结合我校一年来使用新教材的体会谈谈对本章教学的具体建议,由于时间关系将详细分析第一节和第三节,其它两节略谈。

第一节、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中的体验性目标分为三个水平层次,即“经历”、“反映”和“领悟”,其中“经历”属最低层次,其含义是: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所用的行为动词有“观察、经历、体验、感知、学习、调查、探究。

”而

1、《新课标》对本节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就属“经历”层次的,具体要求如下:

(1)、通过磁铁等磁性物质,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导电性,讨论是否任何物体都具有导电性。

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不同。

(3)、通过实验,探究几种金属和塑料的弹性、硬度。

说明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物质的这些属性的。

2、围绕以上目标对学生实验活动的教学作以下建议:

(1)、物质的磁性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过永磁体的磁现象,对磁铁、磁性、磁化等知识已不再陌生,为此,课本中已不再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了。

为了帮助学生将这部分知识回忆起来,可安排如下几个演示实验:

借助演示①可介绍磁体的南、北极。

观察演示②总结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利用演示③可让学生回忆起有关

磁化剩磁方面的知识。

 

(2)、物质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可以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但这里的物体多指固体而言。

液体是否也有导电性呢?

这一点学生还不很明白,是否所有的固体不是导体就一定是绝缘体呢?

导电性强的物体的导热性一定好吗?

为了使探究更深入一步,获得更多的知识,可为学生准备如下三个亲自动手的探究性小实验活动。

探究①是为探究常见液体的导电性设置的。

通过探究②,可让学生了解除导体、绝缘体外,还有半导体。

为了提高学生动手探究的兴趣,可将书本的“半导体元件”换作“发光二极管”,它既有单向导电性,又有发光功能。

探究③是为探究物质的导热性而设置的。

(3)、“物质的硬度”这部分知识最好也安排一个小型探究实验:

任意买回几支不同类型的铅笔,用铅笔刀将其一端削得一样尖,任取一支的笔尖在另一支笔芯表面划过,从而判断出二者硬度的大小,最后将几种类型的铅笔按硬度大小排列起来,再与课本中的17种铅笔硬度排列表作比较。

也可用此方法探究常见金属的硬度比较。

第二节是测量物体的质量

《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高于第一节,知识上要求“认识”质量的概念,技能方面要求“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既要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以便使其认识到感觉是不可靠的;又要让学生对物理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认识,发展其估测能力。

为此特安排如下几个探究实验,帮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达标。

探究1:

探究托盘天平的使用(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说明书完成)

探究2:

探究质量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探究3:

探究质量与状态之间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熟练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的技能,同时兼顾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给优生一个施展自身能力的空间,特安排如下几个小实验。

实验1:

估计一只乒乓球的质量是g,

用天平测得一只乒乓球的质量是g

实验2:

估计一个鸡蛋的质量为g,

用天平测得一个鸡蛋的质量为g

实验3:

估计一只香蕉的质量为g

用天平测得一只香蕉的质量为g

实验4:

估计一支普通圆珠笔的质量为g

用天平测得一支普通圆珠笔的质量为g

实验5:

估计一颗大头针的质量为g

用天平测得一颗大头针的质量为g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它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就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从而更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因此,这节课的评价重点要放在对过程的评价上,即学生是否认真经历了探究的各个环节,直至最后写出了科学探究的小报告,本节教学应该在实验室进行,课前最好由老师自己设计一个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的学案。

本章的最后一节是点击新材料

书中共点击了四种新材料,课标要求初步了解这些新材料的特点、应用和发展前景。

·纳米材料

·超导材料

·形状记忆合金

·隐形材料

教学中可适当将知识面拓宽,尽力渗透STS的思想和科技人文意识。

我采用了让学生仿例填表的可操作方式来达成《课标》对本节的要求。

体例如下:

有关新材料的实际应用调查一览表:

谢谢各位!

 

附录:

“探究物质的密度”学案

班级姓名

物理情景:

在苍茫的大海上,满载原油的油轮触礁了,大量的原油泄入大海中。

奇怪的是原油全都浮在水面上。

提出问题:

1、油为什么不沉入水中呢?

2、?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

1、因为油比水轻。

经验依据:

肉汤的油也都浮在汤面上。

2、。

经验依据:

3、。

经验依据:

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实验原理:

3、实验器材:

、、水、酒精、木块、铁块、刻度尺、烧杯、细线。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以水和酒精为例)

(1)将适量的水倒入空烧杯中,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2)将烧杯中的水倒一部分入量筒中,度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为v

(3)再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的水的总质量为m2

(4)倒入量筒中的水的质量为m=m1-m2

(5)重复上述

(1)至(4)步,要求每次倒出的水的多少不同,最少做三次。

(6)换用酒精重复上述

(1)至(5)步实验。

分析论证

1、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的质量是。

2、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的体积是。

3、水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

酒精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

4、水和酒精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

为了表示不同物质的上述特性,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评估

1、下列哪些因素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请你将它们选出,并说明它们会给实验结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该如何改进?

(1)托盘天平还未调节就用于测物体的质量。

(2)量筒内残留有少量的水。

(3)烧杯的大小。

(4)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5)每次倒出的水或酒精的多少。

 

2、你认为你的实验结论可靠吗?

可以推广到一般吗?

你的理由是什么?

 

交流与合作

你能解释“物理情景”中的问题吗?

试试看。

学习过程反思

请根据整个探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回答如下问题:

1、在这堂课的探究过程中你做了些什么?

2、与你同组的其他组员各做了什么?

3、你从各位组员那里都学到了些什么?

4、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