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6343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方案.docx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方案.docx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方案

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江淮沟通段施工J**标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批:

 

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江淮沟通段施工J**标项目部

2018年07月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方案

一、编制目的

加大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工作,全面提高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通过分析混凝土通病而加以预防,结合本公司的质量管理经验及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特编制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预防及治理方法。

二、工程概况

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江淮沟通段施工J**标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小庙镇,标段包含河渠工程、G312合六叶公路桥、保通线,其中河渠工程起止桩号41+681.7~43+600,总长约1.92Km,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河道土石方开挖、膨胀土与崩解岩边坡防护、新建管护道路、新建余圩跌水、方大塘跌井、窦小郢跌井及弃渣场水土保持工程等;G312合六叶公路桥1座,结构形式为连续钢箱梁桥,跨径组合为(100+180+100)米;保通线位于G312合六叶公路北侧,长度约1.4公里。

三、治理目标

1、砼强度

杜绝强度不达标混凝土,有效控制混凝土强度离散型。

混凝土强度必须大于设计强度且严格控制在设计强度的1.5倍以内。

2、砼用原材料

杜绝使用不合格原材料,钢筋、水泥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3、钢筋保护层厚度在钢筋安装过程中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工后抽检合格率达85%以上。

4、砼外观质量

消除气泡,消除蜂窝、麻面、裂缝等现象,消除露筋现象,混凝土外观质量做到色泽均匀,表面光滑亮丽,混凝土外观质量综合评分明显提高。

5、按结构部位、工序总结形成一批较为先进、成熟的混凝土质量有效控制的工艺和方法。

四、治理领导小组

1、组织机构

项目成立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任小组组长,项目总工主持全面工作:

项目部各部室,工区及协作队伍负责人具体负责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的实施工作。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各协作队伍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项目部质量管理部,负责质量通病防治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2、小组职责

(1)在组长领导下,对公路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编制实施方案;

(2)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对工区和协作队伍的实施方案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出记录;

(3)督促工区和协作队伍做好预防混凝土质量通病自检、抽检,并进行记录;在日常巡视检查中要针对混凝土质量通病加大检查力度。

五、治理范围及治理内容

1、治理范围

本项目的桥涵、河道混凝土工程

2、治理内容

(1)管理通病:

质量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位;试验检测及管理工作不规范;施工技术交底工作不到位;检查验收不规范、不严格等。

(2)施工工艺通病:

原材料(骨料)存放不规范,钢筋锈蚀;钢筋绑扎成型施工刚度不够;施工配合比设计不合适及施工控制不严格;模板制作和安装质量差,混凝土浇注、振捣和养护不规范等。

(3)实体质量通病:

混凝土轻度离散性大,裂缝超限;钢筋布设偏差超标,保护层厚度合格率低,蜂窝麻面及露筋等。

六、治理实施方案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项目部按照规范要求和实施细则,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稳步推进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对治理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以期混凝土施工质量通过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切实取得实效。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具体如下:

(一)管理方面

1.质量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位

防治措施:

建立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组织机构,提出工作目标,层层分解,明确责任人和责任目标,实行质量责任登记和一线骨干人员登记制度,责任目标的能否完成直接和员工绩效挂钩。

2.试验检测及管理工作不规范

防治措施:

按照标准化指南及现行施工标准对试验人员进行培训,对试验检测操作进行监督。

工地试验室依据检测标准严格试验检测频率及试验操作规程,确保进场材料全部合格,依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对试验人员进行分工,执行定人定岗制度。

3.施工技术交底工作不到位

防治措施:

坚持技术交底制度,由总工对工程技术人员交底、技术人员对一线工人交底,交底内容务必符合合同文件、设计文件及施工技术规范,力求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技术交底务必让所有相关人员到场,包括一线工人,并填写交底记录。

新增人员到场后,对其进行技能培训,重新技术交底。

4.检查验收不规范、不严格

防治措施:

严格执行施工报验程序,工班实行质量自控自检,工区实行复检,质检工程师实行专控专检,经检验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检验确认。

检查标准依据合同文件、设计文件、施工规范及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发现不合格情况实行工程质量问责制,及时整改处理。

(二)施工工艺方面

1.原材料(骨料)存放不规范,钢筋锈蚀

防治措施:

加强原材料的存放管理,做到规范规整。

例如对材料存放场地进行硬化,沙石材料搭设防护棚,分区存放。

水泥直接入水泥罐。

钢筋存放于加工棚并予以覆盖,支垫高度不小于50cm,如临时露天存放应在地面垫放枕木,并加设防雨篷布。

钢筋出现严重锈蚀时报废处理,若为浮锈应除锈处理后使用。

2.钢筋绑扎成型刚度不够

防治措施:

钢筋绑扎及焊接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并进行检查,不合格品进行重新加固绑扎或焊接,严禁未经验收和同意而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必要时采用辅助加固措施。

3.施工配合比设计不合适及施工控制不严格

防治措施:

①施工配合比设计:

严格按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工艺、施工条件、材料、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配合比调整、报批。

配合比设计配强度一般不大于设计强度的1.3倍,配合比中的任意材料生产地、厂家变化时,必须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验证后方可使用。

②施工控制:

必须对进场材料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加强混凝土拌和管理,施工控制和计量分别设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督促,计量器具使用前必须进行标定。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使用可自动计量且有逐盘打印计量的拌合设备。

料仓间挡板具有足够高度防止串料。

搅拌均匀,防止离析。

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在混凝土拌和站、浇筑现场都要及时检测混凝土坍落度,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拌和站,及时调整水灰比,确保拌制的混凝土和设计配合比相一致。

4.模板制作和安装质量差

防治措施:

①本项目所有混凝土构件优先采用标准化组合钢模板,对于大面积混凝土,其每块模板的面积应大于2.0㎡,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模板支撑应牢固、可靠,模板制作的精度满足设计和现行施工规范的有关要求。

模板及支架设计必须经过计算和验算,保证其安全稳定性,确保不变形,不空鼓。

②浇筑混凝土前,模板涂刷脱模剂,外露面混凝土模板的脱模剂采用同一品种,不得使用废机油等油料,且不得污染钢筋及混凝土的施工缝处。

③模板板面之间应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应满足设计和现行施工规范的有关要求,模板安装完毕后对其平面位置、顶面标高、节点联系及纵横向稳定性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5.混凝土浇注、振捣和养护不规范

防治措施:

对混凝土工人进行技术培训,确保操作技能满足施工需要。

混凝土现场施工严格按照混凝土浇注施工工艺操作,合理控制浇筑层厚,避免过振和漏振。

混凝土养护时间必须满足设计和技术规范要求,不得少于7天。

振捣和养护设专人负责,划分责任区,严格执行工程质量问责制,依据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实行专项奖罚制度。

(三)实体质量通病:

1.混凝土强度离散性大,裂缝超限

防治措施:

在混凝土施工前,加强对砂石料、外加剂和水泥的检测力度,严禁不合格材料投入使用,拌和站拌合混凝土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拌合,并及时对混凝土坍落度检查,发现有混凝土质量问题及时纠正,不合格混凝土不得投入使用。

2.露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低

现象:

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钢筋露在混凝土表面。

原因分析:

(1)混凝土浇注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

(2)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粒径碎石卡在钢筋上,混凝土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

(3)因配合比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或模板严重漏浆;

(4)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

(5)混凝土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或木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

治理措施:

(1)浇筑混凝土前,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

(2)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垫块。

一般每1m2左右在钢筋上绑扎不少于6个同等级水泥混凝土垫块;

(3)钢筋较密集时,选配适当粒径的碎石。

碎石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

结构截面较小,钢筋较密时,可用细石混凝土浇注;

(4)为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

(5)混凝土自由顺落高度超过2m时,要用串筒或溜槽等进行下料;

(6)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验结果确定,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16年版8-0-3条执行,防止过早拆模;

(7)操作时不得踩踏钢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及时调直,补扣绑好。

3.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纹、裂缝

(1)分析形成原因:

①水泥安定性不合格;

②大体积混凝土未采用缓凝和降低水化热的措施;

③未及时养生;

④同一结构物的不同位置温差大,导致混凝土凝固时因收缩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或内外温差大表面抗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

⑤基础与支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不够引起的裂缝;

(2)防治措施:

①采用安定性合格的水泥;

②大体积混凝土应优选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低水化热水泥;

③优化配合比:

改善骨料级配、降低水灰比、掺加粉煤灰等毛和材料、掺加缓凝剂;

④采用遮阳凉棚的降温措施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推迟水泥热峰值出现;

⑤及时养生;

⑥同一结构物的不同位置温差应在设计的允许范围;

⑦基础与支架应有较好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并采用预压措施。

4.混凝土构件出现冷缝

(1)分析形成原因:

①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时,混凝土浇筑间断时间较长,下一层浇筑混凝土已经初凝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将导致浇筑的混凝土形成低强度的夹层;

(2)防治措施:

①增加搅拌能力,减少大构件混凝土分层浇筑时间;

②掺入缓凝剂、减水剂;

③改善浇筑工艺以确保分层浇筑的间断时间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5.混凝土离析

(1)形成原因:

①集料级配不合格,引起混泥土离析;

②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大,而未设置减速装置;

③浇筑过程中过振。

(2)防治措施:

①采用级配合格的集料;

②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米时,设置串筒、溜槽或振动溜槽等设施,且串筒出料口下面的混凝土堆积高度不得超过1米,倾落高度超过2米时,应设置减速装置;

③振捣时,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即可,不得超振。

6、混凝土麻面

现象:

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和碎石外露。

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损;

(2)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结模板;

(3)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浇筑混凝土时缝隙漏浆;

(4)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

治理措施:

模板表面仔细打磨除锈清理干净,保持模板清洁。

木模板灌注混凝土前,可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如有缝隙,可用橡胶条填塞严密,防止漏浆。

选择良好的脱模剂和涂刷工艺,钢模板涂脱模剂要涂刷均匀,涂刷层不宜太厚。

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根据振捣器具的作业半径确定移动间距,严防漏捣,对每一振捣部位,密实的标准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

7、蜂窝

现象:

混凝土局部松散,砂浆少碎石多,碎石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碎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碎石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未按操作规程浇注混凝土,下料不当,使碎石集中,造成混凝土离析;

(4)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充分振捣又下料;

(5)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稳定性不足,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

治理措施:

混凝土配料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比对校核,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混凝土搅拌最短时间应按设备出厂说明书并经试验确定,及时检查拌和物的均匀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保证拌和均匀,颜色一致,无离析和泌水现象。

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如超过,必须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

混凝土的振捣分层捣固,浇注层的厚度不得超过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捣实混凝土拌合物时,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对细骨料混凝土拌合物,则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倍。

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1/2。

为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结合良好,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5cm,混凝土振捣时,必须掌握好每点的振捣时间。

合适的振捣现象为:

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

浇筑混凝土时,经常观察模板,发现有模板移动,立即停止浇筑,并在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好。

8、孔洞

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有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

原因分析:

(1)在钢筋密集处或预埋件处,混凝土浇筑不畅通,不能充满模板间隙;

(2)未按顺序振捣混凝土,产生漏振;

(3)混凝土离析,或严重跑浆;

(4)混凝土工程的施工组织不好,未按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

(5)混凝土中有硬块和杂物掺入,或木块等大件料具掉入混凝土中;

(6)不按规定下料,一次下料过多,下部因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达不到,形成松散状态。

治理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细石混凝土浇注,使混凝土充满模板间隙,并认真振捣密实。

机械振捣有困难时,可采用人工捣固配合;

(2)预留孔洞处在两侧同时下料。

下部往往浇筑不满,振捣不实,采取在侧面开口灌注的措施,振捣密实后再封好模板,然后往上浇筑;

(3)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严防漏振;

a、插入式振捣器采用垂直振捣方法,即振捣棒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或斜向振捣,即振捣棒与混凝土表面成一定角度,约40°~45°;

b、振捣器插点均匀排列,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顺序移动,不混用,以免漏振。

每次移动距离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

振捣器操作时快插慢拔。

(4)控制好下料。

要保证混凝土灌注时不产生离析,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2m,大于2m时要用溜槽、串筒等下料;

(5)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或冰块等杂物,发现混凝土中有杂物,及时清除干净;

(6)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检查工作。

9、缺棱掉角

现象:

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整,棱角有缺陷。

原因分析:

(1)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未湿润或湿润不够,灌注后混凝土养护不好,棱角处混凝土的水分被模板大量吸收,致使混凝土水化不好,强度降低;

(2)施工时,过早拆除承重模板;

(3)拆模时受外力作用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冬期施工时,混凝土局部受冻。

治理措施:

模板在灌注混凝土前充分湿润,混凝土浇注后认真浇水养护。

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拆除模板时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16年版8-0-3条执行:

a)拆除模板的期限,应遵守下列规定:

1、不承重的侧面模板,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损坏时,方可拆除。

2、钢筋混凝士结构的承重模板,混凝土达到下列强度后(按混凝土设计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计),方可拆除。

1)悬臂板、梁:

跨度l≤2m,75%;跨度l>2m,100%。

2)其他梁、板、拱:

跨度l≤2m,50%;2m<跨度l≤8m,75%;跨度l>8m,100%。

b)各种理铁件成特混达设计要求的强度、并安全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

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强度,表面及棱角才不会受到损坏。

拆模时不能用力过猛过急,注意保护棱角,吊运时,严禁模板撞击棱角。

加强成品保护,对于处在人多、运料等通道处的混凝土阳角,拆模后可用槽钢等将阳角保护好,以免碰损。

冬期混凝土浇筑完毕,做好覆盖保温工作,加强测温,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受冻。

10、施工缝夹层

现象:

施工缝处混凝土结合不好,有缝隙或夹有杂物,造成结构整体性不良。

原因分析:

(1)在浇筑混凝土前没有认真处理施工缝表面,浇筑前,捣实不够;

(2)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时,往往分层分段施工。

在施工停歇期间常有木块、锯末等杂物积存在混凝土表面,未认真检查清理,再次灌注混凝土时混入混凝土内,在施工缝处造成杂物夹层。

治理措施:

(1)在施工缝处继续灌注混凝土时,如间歇时间超过规定,则按施工缝处理,在混凝土抗压强度小于1.2Mpa时,才允许继续灌注;

(2)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继续灌注混凝土前,除掉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碎石或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水予清除;

(3)在浇筑前,施工缝宜先铺抹水泥浆一层。

11、强度不够、均质性差现象:

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原因分析:

(1)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3)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4)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陈;

(5)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损坏。

治理措施:

(1)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砂、碎石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严格检查试验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上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2)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钻芯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报废处理。

七、主要控制措施

1、思想高度重视

树立“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的质量意识,要求全体人员在质量意识给予高度的认识,严格质量管理和行为,切实提高混凝土结构物的内在和外观质量。

2、熟悉图纸,按图施工

要求施工班组、施工人员(特别是施工员、质检、测量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规范、熟悉图纸包括变更图纸,防止模板安装质量不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安装位置错误以及缺失等现象。

3、严格报检程序

要求施工班组人员认真施工,做好自检,现场施工员为现场质量的第一道把关,要求认真复核安装质量,同时严格报检程序,自检合格后必须由质检工程师会同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未经报检合格擅自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的将严厉追究相应责任。

4、质量控制要点

(1)模板安装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2)混凝土浇筑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3)严格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禁止使用石子垫块和用钢筋代替垫块。

承压面每平方米不少于6个,非承压面每平方米不少于4个。

混凝土垫块强度不得低于用于结构的混凝土强度。

八、管理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混凝土的质量,避免出现上述质量问题,项目部特别制定具体的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实施方案,建立防范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长效监管机制。

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管理措施:

1、严把原料关,选用优质原材料。

采购的每批砂、碎石、水泥、外加剂等原材料,先由试验室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再报验,由监理进行抽检,待所有检验全部合格后才允许使用。

对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严禁进场,从而保证所用原材料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原材料按批次、规格、生产厂家、进货日期等分开存放并作明显标记。

2、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在施工混凝土时要求现场技术人员多观察,预见施工问题,同时要求质检人员在检查时也要多监控,那种只凭经验,现场走马观花的工作方式是不够的,应该注意从混凝土的各个施工环节进行预控。

对混凝土质量治理活动所取得的经验与不足的及时进行总结,对好的工艺、工法进行归纳和提炼。

当混凝土质量异常或每季度末进行一次总结会,巩固成绩和落实改进措施,并形成总结报告。

我部将在混凝土质量通病的治理过程中,坚决贯彻落实相关质量通病的治理要求,严格执行方案制定的各项措施,并不断总结经验,以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混凝土质量控制工艺和工法,积极推广先进的经验和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