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6047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38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含期中期末试题,答案在最后)

第一单元学业水平测试卷

(全卷总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燕然(yān)  彷徨锲而不舍(qiè)妇儒皆知

B.萦带(yínɡ)元勋锋芒毕露(lù)可歌可泣

C.殷红(yīn)深宵鲜为人知(xiān)心不在焉

D.调羹(ɡēnɡ)昼夜气冲斗牛(dòu)慷慨淋离

2.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战国时代,多少无名英雄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B.这个小偷被称作“偷王”,是当之无愧的。

C.从这件事之后,他的态度一反既往,有了很大的改观。

D.人民群众对贪污腐化、损公肥私的官员深恶痛绝。

3.文化积累——下列对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在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给美猴王起名“孙悟空”。

B.《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实。

《孙权劝学》选自这本书。

C.《骆驼祥子》中,祥子的第一辆车是卖了骆驼得了钱再买的。

D.《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都是以议论为中心,穿插童年时的经历和感受。

主要目的是批判旧道德。

4.语言运用——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须粗知。

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研究,仔细揣摩。

所以      ,而对于少数好书,则需要精读、细读、反复的读。

 

A.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必须咀嚼揣摩。

B.有的书只须咀嚼揣摩,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

C.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有的书需要咀嚼揣摩。

D.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

B.你不得不承认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D.他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6.语言运用——下列说话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会议开始前,主持人特别提醒:

“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关闭手机,否则后果自负!

B.有人从公交车上往外扔香蕉皮,一位乘客冲着他说:

“老兄,你太过分了!

积点德吧!

C.酒店经理对员工们说:

“大家要用心做好服务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D.提到自己的父亲,老刘动情地说:

“令尊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7.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2分)

①《观沧海》:

水何澹澹,     。

 

②《次北固山下》:

       ,江春入旧年。

 

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    。

 

④《天净沙·秋思》:

      ,断肠人在天涯。

 

⑤《邓稼先》:

“        ,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⑥《夜雨寄北》: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⑦《春》:

         , , 

它生长着。

⑧武亦姝暑假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回校后与同学畅谈中华诗词之神韵,同学们用《孙权劝学》中的“       ,

          ”来为她的惊人进步点赞。

 

⑨《江南逢李龟年》中抒发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的句子是:

         ,         。

 

二、阅读(50分)

(一)近代“问天”第一人(12分)

武茂昌

①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之家。

自小秉性温和的竺可桢勤奋刻苦,聪明好学。

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名额。

②1918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了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

归心似箭的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

他憧憬着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

然而,他在美国留学的这些年,正值中国军阀割据时期,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③摆在竺可桢眼前的现实是残酷的。

当时的中国仅香港和上海徐家汇有两座用于观测气候变化的测候所,而且均由外国人控制。

竺可桢很痛心,在他看来,“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

”1927年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是旧中国气象科学一次重要的转机。

④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他担任所长16年,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

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设立测候所,远至西藏拉萨,高至峨眉山、泰山的顶部,都开展了气象观测。

气象研究所自办或合办测候所28个,协助地方兴办测候所50多个,加上接管北洋军阀时期北京、青岛的观象台,形成了我国气象观测网的雏形。

1930年之前,中国天气预报领域一直是被外国人垄断,这一年,竺可桢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

1930年元旦,中央气象研究所开始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这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土和海域,独立自主预报天气的开端,开创了中国气象预报信息的广播业务,竺可桢可谓是中国“问天”第一人。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怀“科技强国梦”的竺可桢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承担领导全国科学事业规划和发展的重任。

年近花甲的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将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

⑥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

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

“你的文章写得好啊!

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管地。

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

⑦“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竺可桢的承诺,他说到做到。

1970年后,80多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

《物候学》是竺可桢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

此书一出版,畅销一空。

有人评价此书“把我国物候学带入了新的纪元”。

⑧1973年春节刚过,竺可桢肺病复发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留心观察着天气的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病情发展。

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一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

直到他去世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笔记录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

1974年2月7日凌晨,这位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地理科学的奠基人溘然离世。

8.下列不属于竺可桢的爱国和报国行为的一项是(2分)(  )

A.留学美国,学成后拒绝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毅然回国,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B.提出农业发展的设想。

C.80多岁编撰出版《物候学》,开创中国物候学研究新纪元。

D.坚持写日记。

9.作者在记叙竺可桢的事迹时,采用了什么顺序?

请找出相关语言标志。

(3分)

 

10.第⑥段画线语句中引用毛泽东的话,有何作用?

(3分)

 

11.透过下面句子中的大量数据,你能看出竺可桢身上具有什么闪光点?

(4分)

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一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

 

(二)奔跑吧,苏炳添(12分)

王举芳

①他身着一身红色运动服,足蹬一双白色运动鞋。

鸣枪响过,他在第一道出发,起跑稳健,如一袭红色闪电,划过海沃德田径场。

9秒99,冲过终点,他眼睛紧盯着大屏幕,攥紧双拳仰天长吼。

他就是“中国飞人”苏炳添。

②北京时间2015年5月31日凌晨,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决赛中,他以9秒99的成绩夺得季军,超过日本名将伊东浩司和中国名将张培萌共同保持的10秒整的亚洲本土运动员最好成绩,创黄种人百米新历史。

③时光倒退到2007年,他在田径队的成绩属于中等,但有一段时间老是上不去,甚至还出现了下滑,他很痛苦,一度想放弃。

④有一天,他坐在赛道旁,看着在赛道上飞跑的身影,心里五味杂陈。

他多么喜爱奔跑啊,可是现在,他却为此犹豫不决。

⑤两个刚刚训练完的队友说笑着坐到他身边,没有注意到他隐藏的痛苦,一个说:

“今天我比你快了0.01秒。

”“不就是0.01秒吗?

有什么了不起。

”另一个回答。

⑥“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我只要每次都比你快0.01秒,我就每次都是赢家……”

⑦队友的话对苏炳添触动很大,是啊,只要坚持,哪怕每次只提高0.01秒,那么,对自己来说就是胜利的。

很快,他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在大家的鼓励帮助下,成绩一点点好起来,并进入了国家队。

⑧2011年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他以10秒16夺冠,打破了13年前周伟创造的10秒17的全国纪录,堪称当时中国第一“飞人”。

在随后的两年里,苏炳添一直称霸中国男子百米跑道。

⑨俗话说:

没有常胜将军。

2013年,张培萌连续跑出了两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的成绩,打破了苏炳添创造的全国纪录。

并且在辽宁全运会上以10秒08的成绩战胜了苏炳添,夺取了全运会冠军。

此外,因为张培萌跑出了男子10秒的亚洲黄种人最佳成绩,平了伊东浩司的纪录,而且是在国外进行的世界锦标赛上获得的,所以也更为引人瞩目。

张培萌异军突起,风头盖过了苏炳添,让他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⑩夜晚,望着无垠的夜空,他想起了一句话:

一切可能之事皆不可得,你只有执着地坚持世上看似不可能的事——莫贪念,莫浮躁,莫松懈。

他告诉自己:

一定要坚持!

一定要努力!

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破十对中国是个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

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

”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

作为中国“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奔跑吧!

苏炳添!

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选自《意林》原创版,有删减)

1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本文采用倒叙顺序来叙述“中国飞人”苏炳添的故事,这样写使得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了文章可读性。

B.“鸣枪响过,他在第一道出发,起跑稳健,如一袭红色闪电,划过海沃德田径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苏炳添在赛场上奔跑如飞、快捷如电的情景。

C.“他多么喜爱奔跑啊,可是现在,他却为此犹豫不决。

”他因为身体状况不佳而犹豫不决。

D.苏炳添被称为“中国飞人”,是因为他2011年打破全国纪录,且在随后的两年里,一直称霸中国男子百米跑道,2015年5月31日,以9秒99的成绩夺得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季军,创黄种人百米新历史。

13.怎样理解“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这句话?

(3分)

 

14.第

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15.苏炳添认为:

一定要坚持!

一定要努力!

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你的感悟。

(4分)

材料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材料二 1.01365=37.78343433289>1.01=1+0.01,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一年以后,你将进步很大,远远大于“1”。

 

(三)共享经济(9分)

材料一 共享经济,是由个人或第三方平台将闲置资源或服务以获得一定报酬为目的,分享给需求者,并从中获得收益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核心特征是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资源优化配置。

共享经济的发展驱动力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产生与普及。

开放数据、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共享经济平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技术条件。

二是人口红利。

近年来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大发展也源自人口基数带来的互联网人口红利。

三是大量共享经济服务提供者。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大量的传统行业劳动力进入共享经济领域,个人的技能或服务借助第三方平台实现更快速的流动。

四是大量闲置资源可供优化。

以汽车为例,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显示,平均一辆车只有4%的时间在行驶,而在96%的时间中被闲置,这在客观上提供了可供优化的资源。

(摘编自《国家地理》周刊编辑部

《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材料二 共享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利用过剩产能、闲置资产、闲置时间、闲置技术,是去产能去库存的有力方式,不仅提升了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而且拓展创新了分工合作的方式和模式。

共享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个人带来发展的契机和动力,而且对企业、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共享开放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共享带来的合作与创新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

(摘编自陈健、龚晓莺《共享经济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材料三 相对于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发展,共享经济在国内的发展似乎还是慢了一拍,大体量的共享经济企业还不多,涉足的领域也较国外少。

究其原因,一是国内的共享经济起步本身较晚,在共享出行以外的其他很多领域都还在学习和培养用户习惯的阶段。

二是因为人际信任基础相对薄弱。

大部分的共享经济商业行为都会与不曾相识的人打交道,但在中国对陌生人的信任度相对还比较低,此外也缺乏可靠的个人信用体系可供参考。

三是文化差异与社会环境的不同。

(摘编自财新网《共享经济将会在中国如何发展》)

材料四

共享单车矩阵分析图

类别

分析

层面

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环境

内部

因素

优势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

降低人们的出行成本;较低的实施和运营成本

共享单车是短途出行的绿色代步工具;减少交通堵塞;减少燃料的使用;增加健康效益

劣势

政策尚未落实,未真正发挥作用

早期发展阶段缺乏赢利模式,企业靠着补贴的形式获取用户、培养用户

基础设施不健全;城市容纳度有限,有些城市共享单车产能恐将出现过剩情况

外部

因素

机遇

国家大力倡导政府与私人组织合作建设城市基础项目,配套政策陆续发布

我国互联网共享经济行业飞速发展

城市交通拥堵;低碳、绿色出行兴起

威胁

政府推行的公共自行车对其形成竞争

多家共享单车公司相互之间存在资本的激烈竞争

乱停乱放、被损毁、被盗窃、变成私人独享的交通工具;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薄弱

(资料来源于李琨浩《基于共享经济视角下

城市共享单车发展对策研究》)

16.根据材料,列出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

(3分)

 

17.从政府的角度而言,怎样才能使得共享单车更好地发展?

请结合材料提出三点建议。

(3分)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提高信息技术是发展共享经济的首要任务。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重在分析共享经济的益处,材料三则重在分析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不足。

C.在共享经济中,我国人际信任基础薄弱,这既与中国文化中的人际交往方式有关,也与中国缺乏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有关,要克服这一问题,需靠个人与国家共同努力。

D.共享经济在国内的发展落后于世界的步伐,为了追赶,只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

(四)文言文对比阅读(11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

“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

“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

”肃造次②应曰:

“临时施宜。

”蒙曰: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

”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

“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①虞:

意料,预料。

②造次:

鲁莽,轻率。

③拊:

抚摸。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②即更刮目相待(      )

③肃意尚轻蒙(      )

④肃于是越席就之(      )

2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

 

②或说肃曰:

“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译文:

 

21.阅读【甲】【乙】两段文字,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3分)

 

(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分)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2.请赏析诗歌首句的内容。

(3分)

 

23.对上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

B.诗中的“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写照,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

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一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七年级

(2)班开展以“走进邓稼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24.【板报设计】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攻关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请你为以“打开科技之窗”为主题的黑板报设计两个具体的栏目。

(2分)

 

25.【在线交流】假如邓稼先还健在,请你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和邓稼先在网上进行交流,你会如何设计?

(4分)

 

26.【写墓志铭】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请仿照例句,为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

(4分)

示例:

一生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身先士卒。

让我们记住他——“‘两弹’元勋”邓稼先。

 

四、作文(60分)

27.请以“你是我最   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记叙事件要有条理,具体、生动。

重点是写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气质,可对他(或她)进行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

③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

④不少于5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第二单元学业水平测试卷

(全卷总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气魄(pò) 喧闹 九曲连环(qǔ) 浩浩荡荡

B.屏障(pín)斑斓万丈狂澜(lán)高山之巅

C.咀嚼(jué)谰语可汗(kě)一泻万丈

D.污秽(huì)澎湃诧异(chà)发扬滋长

2.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这个故事的结局令人感觉扑朔迷离。

B.出国以后,他无时无刻思念家乡,给父母发了无数微信。

C.这里环境优美,游人如织,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好地方。

D.一场骂战过后,他气冲斗牛,连午饭都没心思吃了。

3.文化积累——下列对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采用顺序方法,结构紧凑地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况。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玩耍的快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

C.《骆驼祥子》中刘四爷帮祥子管理财物,体现了他对祥子的同情与赏识,更体现了他自身的善良。

D.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中,前两次没借成功,第三次请来了托塔天王和天兵天将才过了火焰山。

4.语言运用——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创设“清明”这个节日的人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

这里的“同在”,道出了天地的秘密,也道出了中国文化的秘密。

   。

山因水不枯,水因山不浊;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

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A.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

B.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

C.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

D.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水之山少了情韵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橘子、苹果、萝卜等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B.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C.每当我们在夕阳的辉映下走在校园时,心里都充满着幸福感。

D.学校现在十分重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6.语言运用——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父亲指着朋友的孩子说:

“犬子长得真像你啊。

B.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

“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

请从速交还。

C.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时不爱思考,读书时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D.小明看见王大伯家失火后急冲冲跑来对母亲说:

“着火啦!

冲天的大火!

大火吞噬了太阳!

遮住了大地!

7.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2分)

①《江南逢李龟年》: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②《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遥怜故园菊,         。

 

③《论语》:

         ,不亦君子乎?

 

④《峨眉山月歌》:

夜发清溪向三峡, 。

 

⑤《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夜征人尽望乡。

 

⑥《黄河颂》:

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从你这儿发源。

 

⑦《春》: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

         。

 

⑧成语“扑朔迷离”源自《木兰诗》中的“         ,

         。

” 

⑨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学和思的关系是:

         ,

         。

 

二、阅读(50分)

(一)母爱的硬度(12分)

叶浅韵

①关于母亲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祖母的口中慢慢得知的。

长大以后,我甚至忘记了母亲怀抱的味道,回避和拒绝她任何形式的亲近和主动示好,似乎只有和她对抗着、沉默着、屈从着才是我与母亲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②母亲很勤快。

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

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如今我都还记忆犹新。

③母亲除了种菜还大搞养殖,圈里养着十多头猪,猪菜的事情分配给她的孩子们,柴火的事情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山上,在她锋利的斧头下,不一会儿工夫就能满载而归。

我总是不能忘记我们以弱小的肩膀背起不堪重负的担子,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母亲巴不得一次就把山背到家里。

每当我发出怨言与抗议,母亲就会骂我偷懒,并立刻举出我的小伙伴们谁比我小但背得比我还多的例子。

④在母亲的辛劳付出之下,一个家过得红红火火,这让她在家里的地位显得至高无上。

⑤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松懈的,总是严厉地要求她的每一个孩子。

常常是我们在外犯了错回来,劈头就会挨一顿棍棒,等父亲回来也许还会第二次挨打。

我们家的正门背后竖着一根根细细的棍子,那是她的家法。

它们侵略过母亲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一棍棍抽下去,先是白白的一道道的痕迹,后已分不清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