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知识点总复习专题检测9.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5883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复习专题检测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复习专题检测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复习专题检测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复习专题检测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复习专题检测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复习专题检测9.docx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复习专题检测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知识点总复习专题检测9.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复习专题检测9.docx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复习专题检测9

专题检测(九)

传记类文章阅读

(二)

(时间:

45分钟 满分:

57分)

一、(2013·石家庄市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钱乙传

钱乙,字仲阳。

父颖,善针医,

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稍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

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

其事吕君,犹事父。

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葬行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

明年,皇子仪国公,病瘈疭①,国医未能治。

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土汤而愈。

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黄土所以愈疾状。

乙对曰:

“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

”天子悦其对,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

自是戚里贵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无虚日。

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

俄以病免。

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

久之,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

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

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

“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已而曰:

“吾能移之,使病在末。

”因自制药,日夜饮之,人莫见其方。

居无何,左手足挛不能用,乃喜曰:

“可矣!

”又使所亲登东山,视菟丝所生,秉火烛其下,火灭处属斤②之,果得茯苓,其大如斗,因以法啖之,阅月而尽。

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如无疾者。

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

于书无不窥,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③,卒与法合。

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阙误。

人或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

末年挛痹浸剧,其嗜酒喜寒食,皆不肯禁。

自诊之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享年八十二,终于家。

(《宋史·钱乙传》,有删改)

【注】 ①瘈疭(chìzòng):

病症名。

手足痉挛、口眼歪斜,即抽风。

②属斤(zhú):

挖。

③度越纵舍:

古代军事用语。

比喻临床治病,灵活辨证施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哀其孤,收养为子     哀:

同情

B.逮士庶之家逮:

C.阅月而尽阅:

察看

D.末年挛痹浸剧

浸:

渐渐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阅:

历经。

答案:

C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钱乙在治病方面颇有效验的一组是(3分)(  )

①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 ②入进黄土汤而愈 ③戚里贵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 ④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 ⑤自以意治之,辄愈 ⑥退而考之,皆中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②⑤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③介绍钱乙受欢迎的情况,是侧面表现;④介绍钱乙在医学理论方面的成就;⑥表现钱乙多识事物的原理。

这三句都不能直接表明钱乙在治病方面颇有效验,故选D。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钱乙事亲至孝。

对生父,他往返寻找数次,最终将其寻回并养老送终。

对养父,生时侍奉如同生父,死时为其安葬,按年节祭奠。

又为养父嫁出孤女,使其终身有托。

B.钱乙不肯居功。

他向神宗皇帝阐述“黄土汤”治愈皇子疾病的医理时,指出自己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治疗皇子的病症,是因为众国医的治疗已有成效,皇子接近痊愈。

C.钱乙医术高超。

晚年他想出将病症转移到双脚来保全生命的奇招。

他自制药液服用,使左侧手足出现挛缩症状,又派人挖来茯苓服用。

此后身虽偏瘫,却气壮骨坚。

D.钱乙辨证施治。

他治病时博采众长,不拘泥于某一流派。

他不固执守旧,而是根据病症灵活治疗,最终也符合古法。

对《本草》一书,他也能辨明正误,指出缺漏。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理解错误。

“吾能移之,使病在末”意思是将疾病转移到四肢,而不仅是“双脚”。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

所在。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

“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吕氏将死,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告诉了他。

钱乙号啕哭泣,请求前去寻找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

(得分点:

“殁”、“迹”、“凡”“以家世”)

(2)(钱乙)最后一次犯病,憔悴(疲倦)得厉害,就伤叹道:

“这就是(医书)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到脏腑的话人就要死了,我大概要完了!

”(得分点:

“藏”、“其”、“已”,“此所谓……”)

【参考译文】

钱乙,字仲阳。

父亲钱颖,擅长针灸,然而嗜好饮酒,喜欢游玩。

有一天他隐藏了姓名,向东行到了海上,没再回来。

钱乙当时三岁,母亲在此前已经亡故,父亲的同胞姐妹嫁给了姓吕的医生,同情钱乙成了孤儿,收养他为儿子。

钱乙逐渐长大开始读书,跟从吕君学习医术。

吕氏将死,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告诉了他。

钱乙号啕哭泣,请求前去寻找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

渐渐地又过了几年,才把父亲接回家。

这时钱乙已经三十多岁了,乡亲们惊叹不已,感慨激动,为此流下眼泪,很多人赋诗赞颂钱乙寻父的事迹。

后来又过了七年,他父亲寿终故去,钱乙按照礼法安葬了父亲。

钱乙侍奉养父吕君,就像侍奉生身父亲一样。

吕君死后,没有子嗣,钱乙就为他收殓安葬服丧,又替吕君嫁了孤女,按年节祭奠供奉吕君,都和自己的父亲一样。

元丰年间,长公主的女儿有了病,召钱乙为女儿看病,立了功,长公主上奏皇上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赐给他红色的官服。

第二年,皇帝的儿子仪国公得了抽风,太医院里的医生没能治愈。

长公主朝见,趁机禀报说钱乙出身于民间,有特异才能,皇帝立即宣召,钱乙入宫后进献了“黄土汤”,皇子得以病愈。

神宗皇帝召见并褒奖钱乙,并且问用“黄土汤”治愈皇子疾病的医理。

钱乙回答说:

“用土去抑制水,这样木才能平复,那么风自然就被控制住了。

况且前几位太医的治疗已使皇子的病症接近痊愈,我(只是)恰好赶上皇子将要病愈。

”皇帝很满意他的回答,提拔他担任了太医丞的官职,又赐给他紫色官服和金质鱼符。

从此,皇亲国戚、贵族之家及下层官吏、百姓人家,都希望请到钱乙治病,钱乙没有一点空闲的日子。

钱乙谈论医道,那些有名望的老医家没有人能够问倒难住他的。

不久,钱乙因为患病免官。

哲宗皇帝又召钱乙在宫中值夜。

过了不久,钱乙又以生病为由请求皇帝恩准他告老还乡,于是不再起用。

钱乙,原本体弱多病,性格坦率和易,嗜好饮酒,疾病屡次侵犯,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疗,总是能够治好。

(钱乙)最后一次犯病,憔悴(疲倦)得厉害,就伤叹道:

“这就是(医书)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到脏腑的话人就要死了,我大概要完了!

”过了一会儿又说:

“我能让这病转移到四肢上。

”于是就自己配方制药,日夜饮用,没有人见过他的处方。

过了不久,他左侧的手足挛缩不能使用,就高兴地说:

“这下可以了!

”又让亲近的人登上东山,找到菟丝生长的地方,拿着火把照着菟丝下面,而在火把熄灭的地方去挖,果然挖到茯苓,茯苓大得像斗,钱乙就按法服用它,历时一个月吃完了。

从这以后,钱乙虽然偏瘫,可是气骨强壮坚固,就像没有患病的人。

钱乙开药方,广博通达,不拘泥某一师门,他对治疗疾病的各种方法都精通,而不只是个小儿科医生。

对于各种医书没有不读的,别的医生拘泥固执地死守古法,唯独他治病经常灵活辨证施治,最终还是与古法相合。

他特别精通《本草》,广泛地了解事物的原理,分辨改正《本草》中的缺漏和错误。

有人得到了奇异的药材,或者拿奇异的事去问他,他定能给他们说出其产地、生长环境状态,以及形貌特点等,问的人回去拿书考证他的话,都符合。

钱乙临终那年,挛痹症逐渐加重,他嗜酒,喜吃寒食,这些嗜好都不肯戒掉。

他给自己诊断后知道病不可治,便召来亲友诀别,换好寿衣等待寿终,享年八十二岁,死于家中。

二、(2013·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

杨素传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也。

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

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于风角。

及高祖为丞相,素深自结纳。

高祖甚器之,以素为汴州刺史。

高祖受禅,加上柱国。

开皇四年,拜御史大夫。

其妻郑氏性悍,素忿之曰:

“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为皇后。

”郑氏奏之,由是坐免。

俄而江南人李棱等聚众为乱,大者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杀害长吏。

以素为行军总管,帅众讨之。

贼朱莫问自称南徐州刺史,以盛兵据京口。

素率舟师入自杨子津,进击破之。

晋陵顾世兴自称太守,与其都督鲍迁等复来拒战。

素逆击破之,执迁,虏三千馀人。

进击无锡贼帅叶略,又平之。

吴郡沈玄侩、沈杰等以兵围苏州,刺史皇甫绩频战不利。

素率众援之,玄侩势迫,走投南沙贼帅陆孟孙。

素击孟孙于松江,大破之,生擒孟孙、玄侩。

黟、歙贼帅沈雪、沈能据栅自固,又攻拔之。

浙江贼帅高智慧自号东扬州刺史,船舰千艘,屯据要害,兵甚劲。

素击之,自旦至申,苦战而破。

智慧逃入海,素蹑之,从余姚泛海趣永嘉。

智慧来拒战,素击走之,擒获数千人。

素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然大抵驭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

每将临寇,辄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余人,少不下十数。

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对阵,先令一二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三二百人复进,还如向法。

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称为名将。

素时贵幸,言无不从。

其从索征伐者,微功必录。

至于他将,虽有大功,多为文吏所谴却。

故素虽严忍,士亦以此愿从焉。

时素贵宠日隆,其弟约、从父文思、弟文纪,及族父异,并尚书列卿。

第宅华侈,制拟宫禁。

朝臣有违忤者,虽至诚体国,素皆阴中之。

朝廷靡然,莫不畏附。

唯兵部尚书柳述以帝婿之重,数于上前面折素。

大理卿梁毗,抗表上言素作威作福。

上渐疏忌之。

素寝疾之日,炀帝每令名医诊候,赐以上药。

然密问医人,恒恐不死。

大业元年,迁尚书令。

寻拜太子太师,余官如故。

前后赏赐

,不可胜计。

明年,拜司徒,改封楚公。

真食二千五百户。

其年,卒官。

史臣曰:

杨素少而轻侠,倜傥不羁,兼文武之资,包英奇之略,志怀远大,以功名自许。

然专以智诈自立,不由仁义之道,阿谀时主,高下其心,则知积恶余殃,信非徒语。

多行无礼必自及,其斯之谓与!

(节选自《隋书·杨素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素深自结纳        结纳:

结交

B.郑氏奏之,由是坐免坐:

犯罪(错误)

C.多为文吏所谴却却:

退却

D.第宅华侈,制拟宫禁制:

体制,规模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却:

拒绝。

答案:

C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素“积恶余殃”“多行无礼必自及”的一组是(3分)(  )

①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 ②朝臣有违忤者,虽至诚体国,素皆阴中之 ③居宅侈丽,朝毁夕复,营缮无已 ④大理卿梁毗,抗表上言素作威作福 ⑤其弟约、从父文思、弟文纪,及族父异,并尚书列卿 ⑥上渐疏忌之……然密问医人,恒恐不死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是战场纪律,不是作“恶”;④是大理卿梁毗的行为,与杨素无关;⑤是杨素得到的荣耀,不是作威作福。

答案:

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素自小才华横溢,善于写文章,擅长写草书、隶书,英俊潇洒,慷慨豪迈,但做事不拘小节,曾在家出言不慎,被妻子告发。

B.杨素知杨坚甚得众心,且有称帝之意,遂主动

投到杨坚门下,与其深自结纳,而杨坚也知杨素之才,对其也非常器重,不久便以杨素为汴州刺史。

C.杨素有谋略,作战时敢于赴敌,也善于随机应变,对部下“严忍”,战无不胜,被称为名将,而士兵也多愿意跟从他。

D.晚年的杨素日益骄横,作威作福,后有人弹劾他,使他渐渐失去了皇帝的恩宠,皇帝甚至赐毒药给他,惟恐他不死。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皇帝赐药没错,但不是毒药。

答案:

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妻郑氏性悍,素忿之曰:

“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为皇后。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时贵幸,言无不从,其从索征伐者,微功必录。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臣有违忤者,虽至诚体国,素皆阴中之。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

(1)若,如果;堪,能够。

(2)幸,被动句式,被宠幸;无不从,省略句,加“皇帝”;微,没有。

(3)虽,即使;阴,暗中;中,中伤,打击。

答案:

(1)杨素的妻子郑氏性情泼辣凶悍,杨素愤怒地说:

“我如果当了天子,你一定不能当皇后。

(2)杨素当时显贵被宠幸,凡是他说的话,皇帝无不听从。

那些跟随杨素作战的将士,即使只有一点小功劳也一定会记录下来。

(3)朝臣中有违背不顺从他心意的,即使那个人非常忠诚,治国有方,杨素都暗中中伤排斥他。

【参考译文】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

杨素年少时豪放不羁,有大志,不拘小节。

杨素善写文章,草书和隶书写得很好,很留意占卜。

到了高祖任北周丞相时,杨素与他交往很密切,高祖很器重他,让杨素出任汴州刺史。

高祖称帝后,加封他为上柱国。

开皇四年,授予御史大夫。

杨素的妻子郑氏性情泼辣凶悍,杨素愤怒地说:

“我如果当了天子,你一定不能当皇后。

”郑氏告发了他,杨素因此获罪,并被免职。

不久,江南人李棱等聚众叛乱,其规模大者数万人,小者数千人,相互影响,杀害官吏。

皇上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队征讨。

贼人朱莫问自称南徐州刺史,用众多兵力占据京口。

杨素率水军进入杨子津,进攻打败了他。

晋陵人顾世兴自称为太守,和他的都督鲍迁等前来作战,杨素迎战打败了他,活捉了敌将鲍迁,俘虏了三千多人。

进兵攻打无锡敌帅叶略,又平定了。

吴郡沈玄侩、沈杰等兵围苏州,刺史皇甫绩多次迎战均无胜绩。

杨素领兵援助,玄侩兵败投奔南沙贼帅陆孟孙。

杨素在松江猛攻,大获全胜,并活捉了孟孙、玄侩。

黟、歙(今湖北、安徽一带)贼帅沈雪、沈能用木栅来巩固

城防,又被杨素打败。

浙江贼帅高智慧,自称东扬州刺史,有船舰一千多艘,占据要害之处,兵众很凶猛。

杨素领兵攻打,自清早战至天快黑时,辛苦激战后打败了他。

高智慧逃到海上,杨素紧追不放,从余姚入海到永嘉。

高智慧来应战,杨素打跑了他,并擒敌数千人。

杨素多谋略,寻找机会打击敌人,应对变化不拘泥于一定的方法,治理军队多严格,有违犯军令者立刻斩首,一点也不宽恕。

每当对敌作战时,总是找士兵的过失并杀掉他们,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少的时候也不少于十来人。

眼前血流满地,谈笑自如。

到与敌人对阵的时候,先命令一二百人与敌人拼命,士兵取胜就罢了,如不能取胜就回来的,不问多少,一律斩首。

又命令二、三百人再进攻,办法同刚才的一样。

将士两腿发抖,有必死之心,因此战无不胜,被称为名将。

杨素当时显贵被宠幸,凡是他说的话,皇帝无不听从。

那些跟随杨素作战的将士,即使只有一点小功劳也一定会记录下来。

至于其他将领,即使士兵立有大功,也多被文官们斥责拒绝。

所以,杨素虽然苛刻残忍,士兵们也因此愿意跟随他。

这时杨素的权势和受到的宠爱一天比一天盛,他的弟弟杨约、叔父杨文思、杨文纪和同族叔父杨异,并列尚书列卿。

住宅华丽奢侈,体制和宫廷一样。

朝臣中有违背不顺从他心意的,

即使那个人非常忠诚,治国有方,杨素都暗中中伤排斥他。

朝廷大臣畏惧,纷纷阿附他。

只有兵部尚书柳述,因为是皇帝的女婿,几次在皇上面前斥责杨素。

大理卿梁毗上奏他作威作福。

皇上渐渐疏远他,忌恨他。

杨素卧病在床的时候,隋炀帝常常让名医为他诊治,用上等的药赏赐给他。

然而又悄悄问医生,

常担心他不死。

大业元年,调任尚书令。

不久,授予太子太师,照样和以前一样当官。

前前后后,他所受到的赏赐不计其数。

第二年,又进为司徒,改封楚公。

授予食邑二千五百户。

当年,死于任上。

史臣说:

杨素年轻时豪放不羁,风流倜傥,不受约束,兼具文武才能,胸怀大志,自夸取得了很多功名。

但他只是凭自己的聪明狡诈立足,不是走的仁慈正义之道,欺骗奉承当时的皇帝,就知道他的罪恶、灾害有多大,由此知道罪恶累积就会被殃及,确实不是空话。

违法的事干多了,必定害到自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2013·云南昆明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9分)

王琼

王琼,字德华,太原人。

成化二十年进士。

授工部主事,进郎中。

出治漕河三年,胪①其事为志。

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由是以敏练称。

正德八年进尚书。

琼为人有心计,善钩校②。

为郎时悉录故牍条例,尽得其敛散盈缩状。

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

边帅请刍糗,则屈指计某仓、某场储粮草几何,诸郡岁输、边卒岁采秋青几何,曰:

“足矣。

重索妄也。

”人益以琼为才。

十年代陆完为兵部尚书。

时四方盗起,将士以首功进秩。

琼言:

“此嬴秦弊政。

行之边方犹可,未有内地而论首功者。

今江西、四川妄杀平民千万,纵贼贻祸,皆此议所致。

自今内地征讨,惟以荡平为功,不计首级。

”从之。

帝时远游塞外,经岁不还,近畿

盗窃发。

琼请于河间设总兵一人,大名、武定各设兵备副使一人,责以平贼,而檄顺天、保定两巡抚,严要害为外防,集辽东、延绥士马于行在,以护车驾。

中外恃以无

恐。

孝丰贼汤麻九反,有司请发兵剿。

琼请密敕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不意擒之,无一脱者。

四方捷奏上,多推功琼,数受

赉,宠遇冠诸尚书。

十四年,宁王宸濠反。

琼请敕南和伯方寿祥督操江兵防南都,南赣巡抚王守仁、湖广巡抚秦金各率所部趋南昌。

奏上,帝意欲亲征,持三日不下。

大学士杨廷和趣之,竟下亲征诏,命琼与廷和等居守。

先是,琼用王守仁抚南、赣,假便宜提督军务。

比宸濠反,书闻,举朝惴惴。

琼曰:

“诸君勿忧,吾用王伯安赣州,正为今日,贼旦夕擒耳。

”未几,果如其言。

花马池有警,兵部尚书王宪请发兵。

琼言花马池备严,寇不能入,大军至,且先退,徒耗中国。

宪竟发六千人,比至彰德,寇果遁。

明年秋卒官。

赠太师,谥恭襄。

(节选自《明史·王琼传》,有删改)

【注】 ①胪:

传语,陈述,记录。

②钩校:

探究查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  爽:

差失

B.持三日不下持:

保持

C.大学士杨廷和趣之趣:

催促

D.大军至,且先退,徒耗中国耗:

减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持:

相持不下,对抗。

答案:

B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琼“有心计”的一组是(3分)(  )

①出治漕河三年,胪其事为志 ②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 ③曰:

“足矣。

重索妄也。

” ④时四方盗起,将士以首功进秩 ⑤琼请密敕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不意擒之 ⑥琼用王守仁抚南、赣,假便宜提督军务

A.①②⑤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①是说王琼治理漕河三年,记录漕河三年间的事成文,表明王琼“敏练”;②是讲王琼熟悉国家财政;④是叙说王琼提出官兵不能以斩杀敌人的头颅数论功升官的背景。

答案: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琼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为官勤勉,在做户部尚书之前,就把过去的文牍、规则抄了下来,全面掌握了户部钱财收支、盈亏的情况。

B.王琼认为官兵以头颅数论功会造成滥杀平民百姓、纵容盗贼的恶果,因此他奏请只以荡平论功,不再计首行赏,得到了皇上的赞许。

C.王琼任兵部尚书后,能谋善断,皇帝远游时京郊盗乱、汤麻九造反等棘手事件都被他机智地化解了,受到皇上赏赐。

D.王琼办事有远见,并能预作谋划,遇事冷静,处变不惊。

宁王朱宸

濠造反和花马池外敌来袭等事件的平息,都反映了王琼办事的上述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原文“行之边方犹可,未有内地而论首功者……自今内地征讨,惟以荡平为功,不计首级”看,“造成滥杀平民百姓、纵容盗贼的恶果”只是“内地征讨”,选项未将“内地”与“边方”加以区分;且从原文“从之”一句看,“得到了皇上的赞许”不完全符合文意,皇上只是“许”,即采纳了他的意见,“赞”属无中生有。

答案:

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四方捷奏上,多推功琼,数受

赉,宠遇冠诸尚书。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君勿忧,吾用王伯安赣州,正为今日,贼旦夕擒耳。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各地把捷报奏上,大多归功于王琼(的谋划),王琼因此多次受到封荫、赏赐,他受到的宠爱待遇在诸位尚书中无人能及。

(2)大家不用担心,我任用王伯安镇守赣州,正是为了现在这事,反贼马上就会拿下的。

【参考译文】

王琼,字德华,太原人。

成化二十年进士。

初任工部主事,后升为郎中。

外调治理漕河三年,记录漕河三年间的事成文。

后来接任的人查考那些事,竟然毫厘不差,由此王琼就以勤勉干练出了名。

正德八年升任尚书。

王琼为人很有心计,善于探究查对。

他在任郎官时就把过去的文牍、规则抄了下来,全面掌握了户部钱财收支、亏盈等情况。

等到做了尚书,更加熟悉国家的财政计算。

边境有将领来请拨发粮草,他屈指计算一下某仓库、某草场储备有多少粮草,各郡每年运送多少,边防士卒每年秋收粮草多少,就说:

“这些已经够了,再伸手要就是弄虚作假。

”由此大家更加认为王琼有才干了。

正德十年,王琼接替陆完做了兵部尚书。

当时各地盗贼四起,将士都以斩杀敌人的头颅数论功升官。

王琼上书说:

“这是类似嬴政的败国政策。

在边境上实行还可以,没有内地作战而以头颅数论功的。

现在江西、四川的官兵乱杀平民百姓成千上万人,纵容了盗贼,留下了祸患,都是这条规定造成的。

从现在起官兵在内地讨伐盗贼,只以扫荡、平息论功,不再计算斩获头颅数目。

”皇帝同意了。

皇帝时常到边塞以外远游,长年不回,京郊的盗贼正悄悄兴起。

王琼请在河间设置一名总兵,在大名、武定各设一名兵备副使,责令他们平息当地盗贼,又传令顺天、保定的两个巡抚,严守要害地段以防止外敌侵入,征集辽东、延绥兵马到皇帝行宫附近,用以保护皇上。

朝廷内外仗着这些才

不担惊受怕。

孝丰的盗贼汤麻九起来造反,有关部门请派军队去收捕。

王琼请求密令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其不意地擒拿他们,盗贼没一个漏网。

各地把捷报奏上,大多归功于王琼(的谋划),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